現代西方建筑理論眾說紛紜,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不過這些理論的研究者卻未必都具有建筑創作實際體驗,故雖言之鑿鑿卻不著痛處,難以指導設計實踐。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論不夠“深奧”,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澀,讀后令人如墜五里霧中。
蘆原義信這部《街道的美學》則一掃上述弊端。作者把當代許多建筑理論、豐富的知識寓于通俗易懂的流暢文字中,通俗而不淺薄。并且,作者又把這些理論應用于自己的建筑創作,通過自己的大量作品說明這些理論,故理論性強但又不脫離實踐。我以為這乃是此書的特點。
該書以街道的視覺秩序的創造作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設計的出發點,分別從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學規律,人文特色出發由淺至深論述如何發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設計中的視覺秩序規律。
本書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及《續街道的美學》為基礎,系統整理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間領域內相關著作的主要結論,闡述街道的基本概念,并進一步理清街道的分類、構成要素、比例和尺度;同時,探討街道與城市的關系,街道承載的行為活動,街道研究的相關理論、技術和方法等內容,為城市近人尺度空間的設計提供參考,以應對中國城市“只有城市、沒有生活”的現狀。
街道的美學(上、下)收錄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師蘆原義信的兩部作品《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論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創作中,很有說服力。書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間,街道、景觀、住宅等,結合大量的實例。其中傳達著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師一樣,蘆原義信強調對人文精神的把握。
蘆原義信同時有東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書中對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建筑環境和街道、廣場等外部空間,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歸納出東西方在文化體系、空間觀念、哲學思想以及美學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并對如何接受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傳統問題,提出了許多見解。
街道的美學》是日本當代建筑大師蘆原義信力作。本書繼承了原先版本的圖書品質,不僅對原書經典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并且從更貼近時代和社會來對當代街區設計進行詮釋,內容上更加豐富,圖紙、照片精美,呈現了很多案例的街區設計作品,是從事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相關專業的設計師以及師生的必讀經典。
蘆原義信(1918—2003年),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師,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筑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歷任日本法政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和東京大學教授,曾擔任日本建筑學會主席、日本建筑師協會主席。著有《外部空間設計》《街道的美學》等書。
胡一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副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天津市城市規劃學會規劃信息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數字建構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風景建筑設計等。
丁夢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街道的美學》 (上)目錄
006 及時章 建筑的空間領域
006 1.內部與外部
014 2.墻的意義
027 3.城郭
036 第二章 街道的構成
036 1.街道與建筑的關系
050 2.街道的構成
055 3.寬與高之比(D/H)
060 4.廣場的美學
069 5.陰角空間
073 6.下沉式庭園技法與密接原理
092 7.及時次輪廓線與第二次輪廓線
108 8.俯視景觀
112 9.室外雕塑的意義
116 第三章 關于空間的幾項考察
116 1.小空間的價值
125 2.夜景——“圖形”與“背景”的反轉
139 3.留下記憶的空間
144 第四章 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 1.幾個問題
148 2.澳大利亞帕丁頓的聯排住宅與京都的町家
154 3.意大利奇斯臺尼諾與愛琴海希臘諸島
165 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 5.昌迪加爾與巴西利亞
190 第五章 結束語
198 后記
201 參考文獻
街道的美學》 (下)目錄
004 及時章 關于空間領域的考察
004 1. 墻型建筑與地板型建筑
014 2.內眺景觀與外眺景觀
028 3.中心的喪失
036 第二章 景觀的構成
036 1.格式塔心理學在景觀中的應用
043 2.水邊的美學
060 3.街道的指標—— D /H 與W/D
070 4.綠化的美學
077 5.城市的色彩
080 第三章 對住宅和城市環境的建議與探索
080 1.社區性與私密性
094 2.住宅與庭園的探索
100 3.城市美化的進展
107 4.商業街的變遷——從舊貨市到步行商業街
114 5.城市空間中的表演
132 第四章 世界景觀的分析
132 1.埃菲爾鐵塔與東京塔
145 2.米蘭商場與淺草寺前街
155 3.世界的橋
172 4.德國南方中世紀街道——羅曼蒂克之路巡禮
182 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 第五章 結束語——現代建筑展望
204 后記
207 參考文獻
解讀》
一、街道的概念 006
1. 城市公共空間的層級及類型 007
2. 內部與外部 008
3. 街道的概念 011
二、街道的構成 028
1. 街道的構成要素 029
2. 街道的比例和尺度 073
3. 街道與建筑的關系 086
4. 街道容納的行為及活動類型 092
三、街道空間體系 104
1. 街道與城市結構的關系 105
2. 空間原型與空間組合 113
3. 圖與底系統 116
四、街道的美學 118
1. 街道的色彩與質感 119
2. 街道的體驗 126
3. 街道的積極空間與消極空間 130
五、研究街道課題的理論與方法 134
1. 格式塔心理學 135
2. 環境行為- 心理學 136
3. 城市類型學、城市形態學 137
4. 街道物理環境分析 138
5. 其他方法與技術 139
六、結束語 148
第二章 街道的構成
在城市形成時能看到街道的意義并富有強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次之,日本人可以說最差。特別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為了交通,還是作為社區而存在的。博洛尼亞的柱廊(帶柱的門廊)在氣候上是有用的,但在生活習慣上則更加重要。美國評論家B.魯道夫斯基(Bernad 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中這樣闡述:“博洛尼亞市民整天來往于柱廊之中,盡管如此,仍有24小時去兩次的習慣,他們絕不想取消柱廊下的儀式性散步。中午和黃昏時,大量人流在這個較大的城市走廊上來回遛
彎兒,這時要是不遇上朋友簡直是不可能的……” 的確,對意大利人來說,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摯愛的表現。而英國人的街道則不是這樣的。B.魯道夫斯基接著講述道:
的確,英國是不希求城市社會模式的,因為沒有比他們更熱衷于田園生活的了。其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們的城市在歐洲傳統中是最不健全的。英國人對城鎮也許很忠心,但他們對于街道——那里倒是很優雅——卻并不怎么熱衷。他們喜歡躲在酒吧的微醺氣氛中。丁尼孫在詩中詠道:“我討厭廣場和街道,然而還是在那里同熟人碰面……”這是在為多數英國人代言。
因此,意大利人不但建造了街道,還把城市空地建造為人們會面的場所——廣場。英國人則建造了人們不會面的休息場所——公園。從日本城市的歷史來看,對意大利廣場和英國公園一類的外部空間一般并不關心,所以盡管有藝術性較高的室內空間,但缺乏創造良好的公共街道空間或廣場的意圖。正因起步晚,所以今天同國外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1. 城市公共空間的層級及類型
1.1 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承載了歷史與現代,如政治事件、大眾狂歡、生活情景、社交活動、觀光購物等。街道是人們生活之所,承載了對城市的想象和思考。攝影家、畫家、電影導演,各類藝術家都在不舍晝夜地挖掘街道的潛力,因為,城市對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不過就是幾個房間、幾條街道和熟識的幾個人。克里爾(Robert Krier)在《城鎮空間》一書中將“城市空間”解釋為“……城市內和其他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依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地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容許人們自由地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的城市空間。”當然,城市空間除了物質性,還具有社會性。學界比較認同蘆原義信所謂的建筑“外部空間”就是城市空間,即相對于建筑內部而言,城市建筑之間的圍合或半圍合的“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