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焦裕祿畫傳:做黨的好干部 百姓的貼心人圖書
人氣:44

焦裕祿畫傳:做黨的好干部 百姓的貼心人

序言:百姓誰不愛好官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50周年的日子。英雄長逝,精神永存。這半個世紀,是蘭考人民追思老書記的半個世紀,更是全國人民在焦裕祿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奮發圖強的半個世紀。 焦裕...

內容簡介

焦裕祿畫傳:做黨的好干部 百姓的貼心人》是著名作家高敬先生精心撰寫的一部焦裕祿的圖傳。焦裕祿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公認的共產黨員,人民的好公仆,縣委書記和廣大干部的光輝榜樣,中共歷史上不朽的巨人?!督乖5摦媯鳎鹤鳇h的好干部 百姓的貼心人》在挖掘焦裕祿精神內涵的同時注重了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因素。它將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更直接、更真實、也更生動地展現出焦裕祿這個人民公仆的人生軌跡。

編輯推薦

中組部關于加強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學習讀本!

中組部確定的焦裕祿干部學院領導傾情作序的推薦讀物!

深入學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作者簡介

高敬,河北河間人,黨史研究人員。出版作品有《領導全書(增訂版)》、《全書》、中央文獻研究室項目《讀書集成》(為本書執行主編之一)、《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領導干部大講堂歷史文化卷》、《從政之基——領導干部從政道德修養》、《光榮與歷史的傳承——中國共產黨一大到十七大》、《永遠的旗幟——中國共產黨黨章的歷程》文獻紀錄片等。

目錄

及時篇 苦難洗禮 一、故鄉家世 二、艱難學業 三、生活重負 四、九死一生 五、虎口脫險 六、流落異鄉 第二篇 明朗的天 一、民兵骨干 二、入黨經過 三、淮海大隊 四、彭店 五、出生入死 六、槍斃頑匪 七、典型"小妹" 第三篇 激情歲月 一、工業新兵 二、東北求學 三、模范主任 四、帶頭創新 五、"政治科長" 第四篇 新的征途 一、"點半書記" 二、富民工程 三、善解糾紛 第五篇 造福蘭考 一、臨危受命 二、深入調查 三、綠色長城 四、百戰黃沙 五、共禹論功 六、鞠躬盡瘁 第六篇 生活風采 一、伉儷情深 二、教子之道 三、兩袖清風 四、良師益友 五、生活情趣 第七篇 走向永生 一、共悼英靈 二、橫空出世 三、領導關懷 四、不朽精神 五、走向世界 六、精神圣地 七、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后記

在線預覽

及時篇苦難洗禮

一、故鄉家世

在山東省境內的魯中大地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博山。博山,古稱顏神,這個名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周朝,起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

大約兩千多年前,博山縣境內的鳳凰山下住著一戶郭姓人家。郭家的兒子長大后,娶了一個美貌的妻子顏文姜。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顏文姜剛過門,丈夫就突然暴病身亡。顏文姜年僅19歲,就失去了丈夫。但是她秉性勤勞善良,賢淑孝悌,決心侍奉公婆,撫養幼妹。

然而,顏文姜的婆婆卻是個出名的"惡婆婆",硬說顏文姜是"掃帚星","妨"死了她的兒子。從此,顏文姜每天受著婆婆的虐待。那時候,當地水源奇缺,惡婆婆就讓顏文姜翻山越嶺,到十多里外的石馬莊去挑深山泉水。為1-2了不讓顏文姜途中休息,婆婆特意找人做了兩只尖底水筒,讓文姜一路不能放下休息。顏文姜面對這樣的婆婆,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

24小時,顏文姜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騎著毛驢經過。時值酷暑,老人向顏文姜討口水喝。顏文姜爽快地答應了,可沒法放下擔子。老人用自己的龍頭拐杖,在石板上敲出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只尖底水筒。老人喝完后,又提出想用這水飲飲他的毛驢。顏文姜想了想說,你從這個桶里飲驢吧,這個桶的水是我喝的,另一桶是婆婆喝的。老人被她的孝心和善良打動了,于是送給她一條馬鞭,并告訴她只要把鞭子系在水缸里,等水少了,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從此,顏文姜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

惡婆婆見顏文姜不去挑水卻天天甜水不斷,感到很奇怪。于是,她假裝關心地讓顏文姜回趟娘家,探望一下父母吧。顏文姜很高興,臨走時還問:"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說:"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盡管如此條件如此苛刻,顏文姜還是欣然領受了。

三天后,顏文姜帶上做好的鞋襪回婆家??墒牵斔齽傋叩酱孱^,就聽村里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原來,貪婪的婆婆提起了那支馬鞭,舍不得放手了,結果水不斷涌出,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滾流,婆婆手里拿著馬鞭子,淹死在水缸旁邊。顏文姜看到這種情景,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向北流去,形成了一條河。為了紀念顏文姜,人們把這條河稱為"孝婦河",河邊的建城后,被稱為"顏神城"。

顏文姜的故事流傳了三千多年,"顏神"的名字也伴隨著這片土地走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這里設博山縣,隸屬于青州府,"博山"的名字才正式代替了"顏神"。傳說中顏文姜"指鞭止水"后形成的那條孝婦河,則一直到今天還流淌在這塊土地上。孝婦河沖積成出一條峽谷,附近有一些山頭,統稱為崮山。人們根據這些山頭的位置,又有了北崮山、南崮山、東崮山這樣的稱呼。在北崮山的山腳下,有一個村莊名叫北崮山村。據村志記載,北崮山村位于博山城南13公里,處岳陽山、崮山之陽,明正德年間建村,以山名村曰"孤山莊",后沿革為"北崮山",又因處南崮山村之北,故名"北崮山村"。

今天博山縣鳳凰山南麓的山頭鎮西神頭村,矗立著一座顏文姜祠,又稱"靈泉廟"、"順德夫人祠"。據《齊乘》記載,顏文姜祠始建于南北朝的后周時期,唐天寶五年(764年)重建。宋熙寧八年(1075年),宋神宗敕封顏文姜為"順德夫人",進行了擴建,以后歷代皆有重修之舉,一直延續至今。顏文姜忠貞、善良、堅韌的形象,令一代代博山人景仰。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就出生在北崮山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據《焦氏族譜》記載,焦氏族人是在明朝初年,由北直隸的棗強(今河北棗強)遷往山東章丘清平鄉,后又遷往顏神北崮山。焦裕祿出生的時候,焦氏族人已經在北崮山村繁衍生息了數百年之久。

北崮山村地處山區,石層厚、土壤薄、亂石多,一旦暴雨降臨,土壤被沖刷而去,莊稼所剩無幾;如果遇到干旱年景,卻又會顆粒無收。由于務農很難保障生活,北崮山村的村民們往往要靠給人家推車、挑擔,賣苦力謀生。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焦裕祿出生的時候,恰逢陰雨連綿的天氣、青黃不接的季節。焦家的土坯房滲水漏雨,幾乎就要坍塌了。一家人提心吊膽地迎接著這個小生命的降臨,卻又為母子二人的吃食擔憂。焦裕祿的父親焦方田無奈之下,只好到自家的地里,把正在生長著的玉米棒子掰了幾個,回家煮一煮讓妻子吃了。焦方田和父親焦念禮則默默地啃著妻子吃剩下的玉米棒芯,聊以維持生命。來往較多的鄉鄰們聽說焦家添子后,也送來了一些米面,緩解了焦家的燃眉之急。

焦裕祿的祖父焦念禮是一位剛強的山東漢子。雖然家境貧苦,他還是為這個孫子的到來感到興奮,因為這畢竟為焦家的將來增添了一份希望。焦念禮老漢為了寄托自己的希望,特意請來村子里一位知書達理的教書先生,為這個小孫兒取一個有著吉祥、幸福含義的名字。先生思忖半晌,說出了"裕祿"兩字。"裕"是富裕的裕,"祿"是高官厚祿的祿,意思上讓這孩子將來能夠不受苦、不受罪,人財兩旺,過上富裕的生活。于是,這個對一般農家來說有些繞口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焦念禮老漢理解了這個名字的含義后,非常高興。據說,焦念禮老漢興奮地傾其所有,慷慨地招待先生吃了一頓蘿卜丸子和豆腐湯,以表示為孫兒命名的感謝。但是,焦裕祿的母親卻一輩子也沒有理解這個名字的含義,而是按照鄉俗親昵地稱兒子為"祿子"。

那么,這個時候焦家的狀況是怎樣的呢?焦裕祿在20世紀50年代初曾經寫過一份"自傳",留下了一些他在少年時代的珍貴記載:

八歲至十五歲,家庭十五口人,十三畝地,牛二頭,騾子一頭,房子廿余間,全家種地,冬閑時開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資金大部分是借外債。[何香久:《焦裕祿傳》,第10-11頁。]

焦家的15口人,是焦裕祿的父親和叔叔沒有分家另過時的情形。當時的家人包括焦裕祿的曾祖母、祖父焦念禮和祖母、父親焦方田、母親李星英、哥哥焦裕生,以及叔叔焦方佃一家。焦家的那座油坊,還是焦念禮的爺爺輩傳下來的。焦家的那頭騾子,是碾軋蓖麻油的主要畜力,后來累死了,油坊也就沒法做了。焦念禮少年離家,到城里做學徒,見過世面。他30多歲的時候回鄉,一面種地,一面做些小生意,勉強撐起了這個家。他的兩個兒子焦方田和焦方佃都是勤勞本分的莊稼人,往往辛苦一年也就得個溫飽,一遇到災荒,家庭的生活就會陷入困境。

焦裕祿的少年時代,正是中國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北洋時代短短的17年里,山東省就換了7任督辦,最長的干了4年,"城頭變換大王旗"。這些靠著槍桿子割據一方的軍閥們,根本沒有把民生放在心上,只是爭奪地盤,搜刮民財,爭來斗去。山東省博山縣的這個小村莊自然也不例外。焦裕祿出生后,焦家如同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在民國亂世的狂風惡浪中漂泊跌宕,屢遭困厄。然而,苦難將他"百煉成鋼",艱難困苦的洗禮,讓他成為中國最有名的"七品官",成為千千萬萬黨員干部的榜樣!

二、艱難學業

焦裕祿的童年記憶,是從勞動開始的。從他剛剛記事起,就跟著大人一起下田了。對于那個時代普通的農家子弟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雖然不能像大人那樣從事繁重的農活兒,但是至少也要學著拾柴、拔草、挖野菜,晚上回家還要跟著大人搓草繩,以便能夠填補一點點家用。勞動,就是焦裕祿接受的"學前教育"。但是,對于天分很高的焦裕祿來說,學堂里傳出來的那些瑯瑯的讀書聲,卻構成了一種"誘惑"。據一些史料記載,早在上學之前,焦裕祿就喜歡躲在學堂教室的窗外,"偷"聽老師講課。

焦裕祿的父親是典型的北方農民,平素少言寡語、老實本分。面對困窘的生活,大概從未想過要讓孩子去讀書。母親的性格卻與父親不同,李星英的娘家在南崮山村,是遠近聞名的木匠,父親和哥哥靠著家傳的手藝,生活過的還不錯。李星英嫁到焦家以后,雖然不愿接受娘家的接濟,可為了孩子讀書的事兒,還是鼓起勇氣開了口。

焦裕祿的祖父焦念禮也是極力主張讓焦裕祿讀書的。原來,焦念禮曾經因為不識字,吃過一次大虧。他曾給鄰村的財主做工,說好的工錢是10塊大洋。但是,不識字的焦念禮被騙了:對方告訴他是欠發工錢的條子,讓他在上面按了手印。可實際上那卻是一份他欠對方10塊大洋的借據。結果,焦念禮辛苦勞作一年后,不僅沒拿到工錢,還倒賠了兩畝地,去還那子虛烏有的10塊大洋欠款。焦念禮經過這件事,發誓砸鍋賣鐵也要讓自己的孫子去讀書識字,免得重蹈覆轍。

1929年夏,焦裕祿8歲的時候,在爺爺和母親的極力主張下,終于可以上學讀書了。焦念禮囑咐孫子,窮人讀書不易,要有志氣,努力學習。父親焦方田也拉住兒子的手叮嚀:"祿子,這回進了學校,可千萬用心呀!"肩負著全家人的期盼,焦裕祿開始了他的學生生活。

焦裕祿就讀的,是本村的小學。入學后,焦裕祿始終保持著一個農家子弟早起的習慣,每天都很早來到學校,打掃完教室后,就坐在座位上讀書寫字,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焦裕祿的同班同學李洪生和李安祥晚年回憶,焦裕祿給大家的印象是這樣的:

不站穩不說話,不笑不說話,不說不講理的話,不饒舌,無廢話,不快不慢,不慍不火,恰到好處;與什么人都合得來,年長的、年幼的,貌和、神和、情和,心與口合,沒有不和的人,無論此人什么性格。而且樂于助人,沒有不愿辦的事,沒有辦不成的事。[殷云嶺等:《焦裕祿傳》第13頁。]

在學校里,焦裕祿讀書用功,常"超額完成"作業。比如,老師規定寫一張大仿,他總是寫兩三張;老師規定寫一頁小字,他總是寫兩三頁。然而,這帶來一個"負面"影響:文具比較費。焦裕祿的文具有的是用雞蛋換的,有的是靠典當東西換來的。有一次,為了個他買墨水,全家竟然幾天沒有吃鹽。焦裕祿知道家里的窘境后,感到有些內疚,于是他以木棍當筆,以地當本,練習寫字。但是不交作業也不合適啊,于是他只有在放學后上山砍柴,換一點錢購買筆墨和紙張。

在各門課程中,焦裕祿的語文課成績特別。他的記憶力好,善于背誦長篇的古文和詩詞,特別是作文成績很出眾。據李安祥回憶,焦裕祿的一篇題為《闞家泉的風景》的作文,被老師當作范文,讓全班同學學習、背誦。李安祥還記得,作文中有這樣的句子: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我欽佩那些為國建立過功勛的仁人智者,更愛哺育過無數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愛的,就是岳陽山南山腳與圍山西山腳交匯處的闞家泉。……闞家泉的泉眼有鍋口粗細,傳說有一條蛟龍自東海鉆來,在此處出洞,洞口也就成了泉眼。清凌凌的泉水從泉眼涌出,在近處的洼地浸成一個小湖,然后沖刷出一條河流,流經南崮山我的學校,奔向山外的天井灣去。我常在湖里河里游水捉魚,也想看見那條蚊龍是怎樣自泉眼鉆出,張開巨口對著山上的旱地噴水……

這片千余字的作文有情有景,展現出一位早慧少年的情懷,讓老師贊嘆不已。在老師的組織下,焦裕祿和同學們一起去參觀了闞家泉。參觀后,不少同學觸景生情,寫下了不少關于闞家泉的作文,在全校掀起一陣"闞家泉風波"。少年焦裕祿也成為師長和同學心目中的才子。

與才氣同樣出眾的,還有焦裕祿的骨氣。那時候,鄉村里貧富差距很大,有錢有勢的財主欺壓貧苦百姓是常見的事兒。這種現象自然也反映到學校里,財主的少爺們欺負"窮小子"的事情很多。一些出身貧苦的同學被欺負后,往往忍氣吞聲,但焦裕祿最恨財主的兒子橫行霸道,從不向他們屈服。

在回憶焦裕祿學生時代的記載中,有不少這樣的故事:

24小時放學時,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個財主兒子的墨水。財主的兒子不依不饒,連打帶罵地讓他賠一瓶新的。窮學生哭了,央告說我給你半瓶中不中?財主兒子伸手就打,一定要賠一瓶新的。見此情景,焦裕祿挺身而出,提出自己去替那位同學賠,把自己剛買的墨水給了他。財主的兒子得意洋洋地想溜走,同學們紛紛指責,要他把剩下的那半瓶墨水給焦裕祿。焦裕祿氣憤地接過半瓶墨水,看也沒看地摔在地上,說:"我才不要他壞良心墨水呢!我還怕弄臟手熏黑心呢!"

讀到四年級的時候,焦裕祿因為品學兼優、身體健壯,擔任了體育班長,負責同學們的出操。那時候,學生們出操要吹軍號。焦裕祿擔任體育班長后,非常認真地練習吹號。24小時清晨,焦裕祿正在操場上練音拔號,一個財主的兒子悄悄走上來,突然奪走他的軍號,吵吵著:"窮小子,吃不飽,力氣小,不配響洋號。你不配,叫我吹。"焦裕祿大怒,一把奪回軍號,與那財主的胖兒子廝打了起來。

1934年秋,焦裕祿由本村小學轉到南崮山小學讀書。南崮山小學的正式名稱是"博山縣第五區第五高等學校"。這所學校一到四年級還是傳統的私塾教育,從五年級開始讀"洋書"。李安祥回憶,在這所學校里,一些進步師生組織了一支樂隊,學胡、琵琶、軍號、釵鼓等樂器。樂隊排練的節目,都有進步意義。如《伏爾加船夫曲》,讓人想起勞動者的凄慘和痛苦;《木蘭辭》借古抒懷,激發起同學們的愛國熱情;《五三慘案歌》敘述了1927年5月日本侵略者在山東制造"濟南慘案"的歷史,讓學生們有了"勿忘國恥"的愛國意識……焦裕祿在樂隊中是活躍分子,他先練習軍號,后來又學習了二胡和鼓樂,其音樂才華很受大家贊賞,革命和愛國的思想也在這個少年的腦中有了萌芽。

如果不是貧困的壓力,讓焦裕祿能夠完成學業,他也許會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成為學者,或者更早地參加革命。然而,貧窮的枷鎖幾乎扼殺了這位早慧的少年。1935年除夕,焦家屋外是一片寒風呼嘯、雪地冰天,屋內則家徒四壁,只有幾個康糠菜團子作為年飯。這天,放高利貸的債主上門逼債,讓原本困窘的生活更加無望。看著全家人滿臉菜色、滿面愁容,焦裕祿實在不忍心讓家人再為自己上學而痛苦了。他做出了人生中及時個選擇:退學。

于是,焦裕祿過早的告別了自己的學業,也徹底結束了自己的童年。此后,他要和成年人一樣,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尋找生路,挑起生活的重擔。這一年,焦裕祿僅僅13歲。

三、生活重負

用今天的視角看,退學后的焦裕祿實際上是一位"童工"。他雖然剛剛13歲,就不得不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討生活了。春播時節,他要和大人一起在家里的幾畝薄田中播種、施肥、澆水、除草;夏忙時節,他要侍弄莊稼、割草打柴;秋收時節,他要收獲莊稼,確保顆粒歸倉;冬閑時節,他背起糞筐,去野外拾糞拾柴,給自家的幾畝薄田增加一點肥力。這樣的生活,對少年焦裕祿來說是開始的太早了,太殘酷了。但是,生存的壓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使他只能這樣做,只是為了能用稚嫩的肩膀分擔一點家庭的重擔,讓全家人能夠在貧困、動蕩的歲月中活下去。

然而,焦家那幾畝薄田的產出太微薄了,雖然增加了焦裕祿這樣一位"勞動力",還是無法養活這個大家庭?;哪昵废碌母呃J和各種苛捐雜稅,成為懸在焦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把這個家庭逼上絕路。因此,退學后的焦裕祿在家勞動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被迫走上了打工之路。關于焦裕祿在這段時間的經歷,各種傳記和史料中都有一些記載。筆者對這些記載進行梳理,力圖還原一段比較完整的少年焦裕祿的苦難生活。

包身工。由于欠高利貸,焦裕祿被債主帶到城市里的一個工廠里做學徒,成為一個包身工。在同一批包身工里,他是年紀最小的。但是每天卻必須干18個小時的活兒,吃的只有稀粥。不久,焦裕祿由于出天花,包工頭擔心傳染,把他丟到了野外。頑強的生命力使焦裕祿活了過來,掙扎著想要回家。

漁夫和纖夫。焦裕祿身無分文,只有邊打工邊回家。在回家路上,他誤入"賊船",被一個船主"收留"。船主想讓他成為一個免費打魚的漁夫,焦裕祿只得學習駕船、打魚。他發現,船主對他和包工頭沒什么兩樣,只是想讓自己免費勞動,于是趁著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了出來。這次,一個運貨的船老大收留了他,讓他隨自己去當了一名纖夫。然而,禍不單行,在一次運貨時船主和一些纖夫被日本兵殺害,焦裕祿只得再次逃走。經過一番輾轉,他一路乞討,終于在大雪飄飄的冬季回到了家鄉。到家的時候,家人幾乎認不出他來了。

車夫。為了維持生計,少年焦裕祿還和叔叔焦方佃一起,開始干運油的活。他們用木制的獨輪車,把自家油坊或其它油坊里榨出的油,從北崮山運到博山城,回來的時候,再從縣城拉上一車煤炭。博山多山,一路上全是凸凹不平的山路,獨輪車加上油有300多斤。遇到上坡時,焦方佃彎著腰、蹬著腿,拼命往上推,焦裕祿在前面拖著繩子,使勁往前拉。下坡時,焦方佃架著車把,挺著身朝后墜,焦裕祿倒推著車頭。24小時下來,叔侄倆往往累得渾身酸痛。即便是這樣的重體力活兒,賺得錢也不足以顧養家糊口。

礦工。博山縣的煤礦,早在清朝前期就開始開采。但是生產條件極差,礦工們幾乎是用血汗和生命為礦主賺取利潤。當地人說,下窯挖煤的礦工,是"活埋一半"的人?!恫┥娇h志》中記載了一首描寫礦工生活的詩,其中有"揉煤不顧風波險,穿徑猶將肢體蜷。乍見驚為泉下鬼,重逢宛若洞中仙"的句子。然而,為了生存,焦裕祿只得去當這種"活埋一半"的人,這一年他剛滿16歲。在漆黑的礦井巷道里,焦裕祿忍著饑餓,背上還要背著沉重的煤,像螞蟻一般爬行。一次,他由于饑餓暈倒在井下的鐵軌上,幾乎被運煤車軋死。工友們發現焦裕祿昏倒,跑過來救起他,都說他命大,才逃過了這一難。

但是,即便從事這樣辛苦的勞作,焦裕祿一家仍然是溫飽難求。1941年,博山大旱,糧食歉收,焦家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日子,更加沒法過下去了:賴以榨油的騾子死了,油坊停工了,原有的土地也賣掉了大半,焦裕祿的哥哥也離家逃荒去了。幾年前借的本家財主焦兆忠的2元大洋,現在也"利滾利"地滾成了10元。債主上門,生計無著,焦裕祿一家飽嘗了"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滋味。

據焦裕祿的侄子焦守忠回憶,焦兆忠并不是那種兇神惡煞般的財主,而是一個比較寬厚、斯文的人。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債主,也成為壓垮焦方田的一根稻草。一個寒冷的早晨,焦方田早早起床,在油坊里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個勤奮老實一輩子的山鄉農民,在40多歲的年紀就走上絕路,只能說是被生活徹底壓垮了。

焦裕祿一家哭成一團亂麻,李星英邊哭邊訴,訴說這焦方田老實、委屈的一生,苦命、短命的一生。焦裕祿哭倒在哭昏的母親面前,一遍遍呼喚著親爹親娘,訴說著自己會挑起養家的重擔,會查清父親的死因,會為爺爺養老送終……

在焦裕祿的哭訴和呼喚中,李星英醒過來了。這位堅強的母親知道,為了這一家老小,自己必須活下去。在聞訊趕來的鄉鄰們的幫助下,焦裕祿為父親簡單地辦了喪事。喪事的花費,就是用現從山上砍伐來的木頭打造的一口棺木。這是這個家庭可以負擔的起的花費了。在葬禮上,焦裕祿代替不在家的哥哥,履行了一向由長子履行的"頂包打瓦"的義務,這也是他能為父親做的的事了。

焦方田走了,但是他并不能把這個家庭的苦難一起帶走。19歲的焦裕祿,只能扛起全家的重擔,擔當起全家頂梁柱的角色。可是,他并不知道,還會有多少苦難在等著他。

四、九死一生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對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遭難。焦裕祿也是其中之一。他被日軍抓到遼寧撫順挖煤,其間的經歷,可謂九死一生,而虎口脫險的過程,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足以稱為驚心動魄。

史料記載,1941年4月,日本關東軍與華北方面軍達成《關于入滿華工的協議》,通過華北日軍向東北強制輸送勞工。此后,華北日軍以治安討伐為名,大肆抓捕青壯年百姓,強制送到東北充當勞工,僅1941年就輸送了94.92萬人。[《日本奴役中國勞工罪行圖證》第40頁。]1942年,焦裕祿不幸成為被日軍抓捕的勞工中的一員。關于這段經歷,在他的"自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十九歲(四二年)……這年閏六月二十二日早飯后,天氣很熱,吃過早飯,剛睡到床上想睡覺,忽然大門外狗咬非常厲害,我赤著腳光著背到大門口一看,兩個鬼子一個翻譯,持著槍在看我家門牌,我見勢頭不對,便出大門向南拐彎,想跑走,但未走多遠,從正南過來兩個漢奸便衣,各持手槍,迎頭碰上,一把將我抓住,叫我帶路,找一開雜貨鋪的焦念鎬,到了焦念鎬的小鋪人已經跑了,漢奸將小鋪的錢、紙煙等收拾一光,便帶我到了村外三輛汽車跟前,我一看汽車上已捆滿了鄰近三村的人,我對門一家的祖父焦念重也被捆上了汽車,鬼子漢奸還正在從四面向汽車跟前抓人,又從外村開來很多汽車,一齊開到了博山城西冶街趙家后門的日寇憲兵隊,從此開始了人不能想象的地獄生活了。

汽車到了憲兵隊門口,被抓去的人下了汽車,一行行的跪在憲兵隊院內,鬼子登記一個用皮靴踢一腳,便關入監牢,我被押入及時個監牢,一進門見到兩人躺在地下哭喊,后來問清才知道,一位是朱家莊村放牛的青年,正在山上放牛被抓去的,審問后,被日寇用火油燒的遍身焦爛,正在時而昏醒高聲喊媽,并時而高喊小牛犢吃了人家莊稼打牛打牛。一位是郭莊村的老農民,審問后被日寇用鐵鍬將腿砍斷了,還有三、四人,有的還未被審問,有的審問時打的較輕和只灌了涼水。我們一同被押進去的十幾人一看都嚇壞了,后來才詢問已被審問者,曰寇都問些什么,和如何問,他們對我們說,日寇一開始便問在不在共產黨,在黨就打的輕,何時不說何時挨打,灌涼水不說,就用報紙沾火油燒,到底不說就打死了事。我們一同押進去十來人便商量好了,日寇問時都說在共產黨。說了少挨打,日寇要殺,死也死在一齊(起),每個人都在心驚膽跳的(地)等待審問,過生死一關。晚上牢門一響,我看到一個鬼子一個翻譯,每人就有被鬼子用各種方法治死的危險。整個家廟內被押的幾千人,終日都有被日寇用各種方法毒打,刺刀穿,男女裸體跳舞等等殘(慘)無人道的迫害,差不多每夜都叫我們向外抬死人。

……

半月后,日寇將我們押到了偽濟南政權的救國訓練所,我們到時已有數千人,大部分為日寇抓去的老百姓和八路軍,在此所內每天吃兩頓飯,漢奸(給)每人發了一張編印好的誓詞,每頓飯前有(由)一漢奸領著念,念完了再吃飯……

在此訓練所住了六、七天,并輪流檢查了身體,又將我們交給了撫順勞工招募所,每人發一套破棉衣,送上火車到了撫順市大山坑煤礦,下煤窯。到煤窯后,因所有人都在憲兵隊被折磨了半年多,只剩一身骨頭,不能走路,但還要下坑,每天早晨,大把頭拿著棍子到宿舍查一遍,誰不下坑便用棍子毒打。再加上有些人因在憲兵隊吃不飽又吃不到油鹽,到煤窯后叫吃飽了,但吃的過多腸子漲破了,有些人得了病不能治,不到一個月,我們附近村被抓去的老百姓又死去十幾個,只剩下我們三人了,我對門一家的一個祖父焦念重也死在此煤窯了……[殷允嶺等:《焦裕祿傳》第33-36頁。]

撫順有個地方叫千金寨,意思是靠挖煤可以日進千金。撫順煤礦是日本滿鐵株式會社控制下的較大煤礦。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侵略者就強占了這里,強迫中國礦工進行"人肉開采",把這里視為"帝國的一大寶庫"。據統計,在40年間,日本侵略者的野蠻統治,造成中國礦工死亡達25-30萬人。日軍在華北等地抓捕的像焦裕祿這樣的"特殊工人",有4萬多人,但是到抗戰勝利時,只剩下七八千人。除極少數逃離虎口外,大部分被折磨死了。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是這些"特殊工人"的真實寫照:

"來到千金寨,就把行李賣;新的變舊的,舊的換麻袋;要吃礦工飯,就得拿命換?!瓋鏊缆愤叺?,閻王腳下踩,一把尸骨扔關外,悔不該來到千金寨。"

焦裕祿被押送到撫順大山坑煤礦。這里方圓幾十里地沒有人煙,礦區里外圍了三層鐵絲網,東西南北還有幾個碉堡,日夜有日本兵站崗,誰敢跨出鐵絲網一步,就會立即被開槍打死。這些"特殊工人"每天要在暗無天日的礦井里工作15個小時以上,收工后被關在狹窄的工棚里,一個工棚里住50個人,睡的是野草和破麻包,一人只有一尺多寬的地方。冬天的撫順非常寒冷,再加上工作繁重、事故頻發,很多工友病倒或受傷了。對于傷病的礦工,日本人根本不給治療,只是扔到"萬人坑"了事。至今,在撫順煤礦還有30多個"萬人坑"遺址,埋葬的都是被日軍折磨而死的中國工人。焦裕祿到大山坑不久,同住的32個人,就只剩下了17人了。

在井下,有日本人的工頭監督礦工干活,礦工們稍有懈怠,就會挨皮鞭。監督焦裕祿他們的工頭,是一個姓楊的中國人。楊工頭對礦工們非常惡毒,一次焦裕祿把石塊塞到傳送機里,被楊工頭發現,報告了鬼子。鬼子把焦裕祿抓去,用蘸水的皮鞭抽打他,還用刺刀劃破他的前胸,逼著他承認是故意這么做的。焦裕祿知道,如果自己承認了,必定被處死,只得就咬緊牙關死不承認,鬼子只好放他下井去。

焦裕祿在這樣堪稱"九死一生"的環境里,度過了半年多的時間。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凡小路**的評論:

以畫傳的形式把焦裕祿精神描繪了出來,挺難得的,圖文并茂講焦裕祿精神就是這本了。

2015-07-19 11:20:4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