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科研工作者在各種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然而,我國學者投稿的大部分學術期刊,基本上是由一些國際著名出版公司所擁有。這些出版公司委托專業能力強、且有一定期刊運行經驗的專家團隊(主編、副主編等)負責論文質量把關,同時配備專業管理人員協助論文審稿和出版工作。這些國際學術期刊沒有明顯的學校、學科屬性,而是按照國際化規則進行審稿、運營,依靠期刊自身建立起的學術影響力維持正常運轉。因此,總體上看,期刊只有學術屬性。
然而,隨著我國“雙”(國際學科和大學)建設的不斷深入,無論是科研成果的發表,還是科技創新力的不斷提升,都需要更加緊密地圍繞學科建設這個主題開展。科技期刊不僅是科研成果記錄和交流的載體,更是科技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風向標,其兼具科研成果首發、學術評價把關、學術發展和學術傳播推動等多方面作用。一個國際的學科必然擁有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隊伍。是將這些成果零散地在已有的國際期刊上發表,還是結合自身的優勢,強力打造與自身定位和發展相匹配的新的國際刊物?這兩種做法從表面看似乎區別不大,但實際上涉及科研成果的話語權、影響力、認可度等多個方面,是我國在學科建設中必須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技術科學系于2008年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建筑模擬》為例,闡述創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對學科建設與國際化的推動作用。
《建筑模擬》國際學術期刊創辦背景及運行經驗
1期刊支撐學科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學科是《建筑模擬》國際學術期刊的主要支撐學科。該學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職教師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員3名。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北京市教學名師1名、中組部“青年千人”1名、國家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5名。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環境科學與工程,包括建筑環境科學、建筑環境設備與系統、城鄉能源系統和國情政策與戰略4個主要方向。經過60多年發展,尤其是近20年來伴隨著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學科也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行線。迄今為止,本學科在國內外該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及知名度,擁有“建筑環境與建筑節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內空氣質量評價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及省部級研究平臺。此外,還與多個國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主辦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國際系列學術會議,擔任國際能源署建筑與社區節能委員會(IEA-EBC)執委和中國代表,近十位教師在行業國際期刊中擔任主編、副主編、編委等職。本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平均每年發表學術期刊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的國際期刊論文50~60篇。與國際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頂級研究人員與研究生進行常態化的密切交流。經國際評估,本學科被認為是在建筑節能與建筑環境領域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丹麥技術大學齊名的三大國際學術研究團隊之一。
2期刊創辦背景簡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學術積累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創辦自己的國際學術期刊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但是,本學科是一個傳統學科,盡管十幾年來不斷添加新的跨學科元素,該領域創新性研究成果的發表基本上被幾個有50年左右歷史的大型國際學術期刊所壟斷。因此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專業在北京成功主辦了建筑模擬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專業又長期在建筑模擬領域有深厚的積累,開發了國際上認可的數個建筑模擬軟件平臺。因此決定以此為主題,創辦國際上首個專注于建筑性能模擬的國際學術期刊。期刊英文名稱定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簡稱BuildingSimulation。由一個并不算大的學科創辦國際學術刊物,這在當時國內仍是個新鮮事物,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也招來一些懷疑的聲音。幸運的是,該想法得到了清華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迅速組織了具有辦刊經驗和熱情的教師團隊開展前期調研及可行性論證,清華大學出版社與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為聯合出版方,對期刊定位、出版、發行等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編輯隊伍參加期刊籌備及后續運行工作。出版發行所需經費也主要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承擔。
2008年3月,經過半年多的緊張高效的籌備,《建筑模擬》首刊正式發行。期刊聘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長江學者”楊旭東教授為主編,清華大學江億院士、比利時列日大學的JeanLebrun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liMalkawi教授(現為哈佛大學教授)為副主編,聘請清華大學青年教師趙彬、燕達、夏建軍3位副教授為助理編輯(現趙彬教授為期刊副主編,后又分別聘請了在美國工作的青年學者BingDong和YixingChen兩位博士擔任助理編輯),協助主編和副主編工作。聘請了建筑模擬領域40多位國際頂尖學者為編委會委員。清華大學出版社派出由曾潔編輯領銜的編輯出版隊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級編輯參加期刊的各項工作。期刊分電子版和紙質版同步發行,為保障紙質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額外費用全部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承擔。開始發行時為季刊,每期發表10篇論文,按照主題分5個固定欄目(A、B、C、D、E)。5年后改為雙月刊至今。
3期刊運行及管理
《建筑模擬》從2008年首刊發行至今,已經整整十年,已經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經過短短3年,期刊于2011年被國際數據庫SCI-E索引,正式成為SCI源期刊,并且從創刊開始的所有論文都被SCI索引。2015年被EI索引。2017年期刊的影響因子為1.673,進入“建筑技術”領域Q2區。2017年共6期74篇,論文作者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全年總下載28277次。總結期刊10年來的運行經驗,我們認為以下幾點至關重要。首先,要有一個團結、勤奮、開拓進取的編委會團隊,負責期刊日常的運行管理。由于是整個專業在辦刊,因此期刊的運行管理不是主編或副主編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研究團隊的事情。
《建筑模擬》組成了由學科專業、編輯、出版核心人員組成的期刊運行小組,負責期刊日常管理、交流,研討發展定位等重大事項,及時跟蹤和引領國際上主要研究動態,及時有效地組織高水平稿源。第二要做到真正的國際化,尤其避免將期刊辦成地區性期刊,甚至是成為發表自家作品的“自留地”。國際化稿源、國際化讀者、國際化運作、國際化發行是本期刊長期堅持的根本原則。目前期刊的46位編委會成員來自全世界10余個國家(地區),其中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編委只有5名。論文作者、審稿人來源也都做到了充分開放及國際化,其中亞洲、歐洲、美洲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與本領域其他著名國際學術期刊基本相同。第三是嚴格把控論文質量。發表高水平論文是學術期刊的生命。本刊采用多種方式嚴格把控論文質量,每篇稿件除了主編、副主編初審及終審,還需至少兩位國際審稿人進行雙向匿名評審。采用雙向匿名評審形式,使審稿人能夠更好地聚焦到論文的質量上,而無需關注作者是誰,這有利于維護審稿意見的公平和公正性。期刊還通過評選年度論文、邀請行業專家投稿、在國際會議論文中遴選后備論文等多種方式提高論文質量。第四是要有良好的作者、審稿和讀者互動平臺。期刊選擇了聲譽好、運行操作方便規范的網絡平臺,作者以自助方式進行一站式投稿,極大地簡便了投稿流程。及時更新網站,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增大與作者、讀者的互動空間,特別注重時效性和互動性。以后還將在有效保障內容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優勢,將主要功能拓展到智能設備和移動終端上,大大方便作者、讀者、審稿人和編輯。第五是快速出版。傳統的工程領域論文從作者投稿到正式出版一般要經過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造成了很多作者不愿將好的文章交到發表慢的期刊上。
《建筑模擬》在嚴格保障論文審稿質量的前提下,將論文初審、編輯、出版時間縮減到最小,并通過及時提醒審稿人和作者等多種形式,實現快速出版。正常情況下,一篇論文從提交到經過兩輪評審正式接收僅需4~5個月的時間,比很多同類期刊快了1/3到一半時間。而對不適合在本刊發表的文章,基本上在一周左右就會將意見返回給作者,以便作者及時對稿件進行后續安排。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