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青年雜志》( 后改名《新青年》) 的創辦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樹起了“科學”與“民主”兩面光輝旗幟。而科學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知識體系,科學分類就是按照各種客觀、主觀或綜合性原則將科學劃分為若干學科門類。科學產生于知識的分化,科學分類則在科學的分化與綜合中形成與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學術界對科學分類的原則、性質、維度、歷史發展與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缺乏對新文化運動以前———尤其是晚清科學分類的系統研究,即使涉及也語焉不詳。而晚清是近代西方科學分類學說輸入中國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近代科學分類的萌芽期。鑒于此,本文擬以期刊為例,探究晚清社會對科學分類問題的認識與演進。
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分類產生于文藝復興后的近代歐洲。而晚清因科學嚴重滯后,缺乏科學分類生成的基壤。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格局中,早期來華傳教士以報刊為媒介,在傳播西方科學新知的同時,也把科學分類思想傳入中國。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在上海創辦《六合叢談》,根據科學研究的對象與方法不同,將自然科學分為化學、察地之學鳥獸草木之學、測天之學( 天文學) 、電氣之學( 電學) 、重學、流質學、聽學( 聲學) 與視學( 光學) 等九個學科門類,并一一予以說明。其中察地之學即地質學與地理學; 鳥獸草木之學即動植物學; 測天之學專門研究行星、定星( 恒星) 、星氣( 星系) 等宇宙天體; 電氣之學是研究隱藏于天地萬物之中的電氣,“昔人畏避之,以其能殺人也。今則聚為妙用,以代郵傳,頃刻可達數百萬里。”科學無限發展,科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宇觀的天體宇宙、宏觀的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學問之道無窮矣。上而 天 文,下 而 地 理,中 而 人 事,紛 賾 變 化,莫 可端倪。”
一般來說,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分類應該建立在科學事業比較發達的基礎之上。只有科學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人們方能把握科學研究的對象、方法與特征,以及各門科學之間的差異與聯系,科學的分門別類才有產生的可能。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科學發展迅速,傳教士逐漸加深對科學分類的認識。丁韙良在北京創辦了《中西聞見錄》,就將科學的外延由自然科學拓展到社會科學,認為“西國之天學、地學、化學、重學、醫學、格致之學,及萬國公法、律例文辭、一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魚鱉昆蟲之學,年復一年,極深研究,推陳出新,義理有非言語所能盡者”。各專門科學之間不存在的邊界,彼此相互聯系與滲透。其中,數學是最普遍的科學,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常見而有力的工具。“夫欲明格致者,必先精算術。若算術未達,何能遽造此奇器乎?”并強調物理學與化學的極端重要性,“計天下萬物,除神魂而外,再無有能出于斯二學者。凡造大炮火輪車船及鐵路等項,咸出于格致之學。”并從研究對象、重點與實用價值加以區分,“格致學論萬物為一,化學論萬物不同。格致云萬物一理,化學云萬物各有各理。格致云萬物方位氣候同,則其用必同;化學云萬物方位氣候同,而所用各異。”二者“外觀似相反,而內實相稱,彼此可互補不足”。從微觀物質到宇觀天體都是如此,好比揉泥成團,又恰似太陽系中的五星相離,外觀上似無空隙,但內有間隙。
傳教士林樂知將科學劃分為研究“天地萬物本質”的“神理之學”( 哲學) 、研究“人生當然之理”的社會科學與研究“致知格物”的“物理之學”( 自然科學) 三類。《萬國公報》上先后刊發了一系列文章介紹西方哲學,但沒有涉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培根、笛卡兒、斯賓塞、洛克、黑格爾等哲學家的科學分類思想。如《萬國公報》上曾先后刊發多篇介紹近代科學先驅培根的專文,但重其哲學思想,尤其是歸納法,而忽略其科學分類法。
傳教士還涉及各個科學部門的分類,其中生物學分類最為詳盡。1850 年,英人合信的著作《博物新編》就較早地介紹了動物學分類知識,并附有胎生類、卵生類、鱗介類與昆蟲類等四類動物插圖,但不也不。《遐邇貫珍》曾將生物分為柔軟生物、多節生物、多肢生物與有脊生物四類,其中有脊生物包括哺乳動物、鳥、蟲、魚等四類。后來,慕維廉在《動植物分界》一文指出,植物種類“約有八萬三千種,生于水陸,具有定界”。因溫度、濕度、氣候、經緯度等地理條件不同,植物的地理分布與種類差異很大。動物分類也“略與植物同,或產熱帶中,或產溫帶中,亦有產寒帶中者,此外或因陸地不相通而分產諸大洲,或因土性等事而分界”。
相對而言,傳教士創辦的科普期刊《格致匯編》對動植物學的分類最為詳備,其中以傅蘭雅的功績最為顯著。動物學分類上,傅蘭雅參照法國生物學家居維葉的動物分類法,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將動物分為草體部、蛤螺部、甲節部與脊骨部等四類,而且“每部分為若干族,每族分為若干門,每門分為若干等,每等分為若干類,每類分為若干種。種者,為多年多代不改變其行性者”。顯然,傅蘭雅的部、門、類、種的動物分類與今天相似。1890—1891 年間,《格致匯編》第 5 年第1 卷至第 6 年第 1 卷連載美國著名昆蟲學家斯普林?帕克昆的名著《蟲學略論》,就將昆蟲分為晶膀類、鱗膀類、蛤蠅類、吸蚤類、蝎蠅類、綱膀類、鉗尾類、跳尾類、蛤膀類、筋膀類、錐嘴類、寓蟲類、毛膀類、綏膀類、好蟒類與蜻蜓類等十六類。植物學分類上,傅蘭雅簡單介紹了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雙名分類法和法國植物學家珠西亞的天然分類法。1890—1892年間,《格致匯編》又連載藥物學著作《泰西本草撮要》,根據瑞士植物學家德堪多的自然分類法,分門別類地介紹雙子葉植物綱的藥用植物。而此時西方生物學界通行的植物分類法是自然分類法而非人為分類法,因此,《格致匯編》在近代科學分類學傳播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此外,晚清傳教士期刊還涉及數學、地理學與人種學等學科的具體分類。謝洪賚就將數學明確分為純算學與雜算學兩類,類似今天的理論數學與應用數學。其中純算學最為重要,包括數學、代數、形學、三角、代數形學與微積分六種;而雜算學使用廣泛,“如天文、地輿、測地、航海、重學、清單學,諸凡賴算為址,而以格致潤色之者是也”。登郡赫士則將屬于“格物之一門”的地學劃分為力學、石學、物跡學與地勢學四類。
科學研究的對象自然也包括人類自身的起源、地理分布、人種劃分等方面,慕維廉曾主張將人種分為高加索類、蒙古類、阿墨利加類、古類、無來由類等五類。有的則主張劃分為蒙古人、高加索人、阿非利加人、馬來人、美利加土人等五類。盡管這不同于現代人類學的分類,但在當時的中國卻令人耳目一新。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