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基本知識給予了綜合的趣味性的描述,將干巴巴的自然地理加以舒適愜意的具象描繪,將那些原本我們認為是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而有趣。這些簡單得如同平常聊天的描繪,讓你更好地了解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的基本知識——地球的旋轉、日夜的形成、季節的更替、陸地板塊的形成、氣候和海洋的形成等。而且還讓你知道地球這個強大的自然機制是如何運轉的,它的各部分都發揮著怎樣重要的作用。這些知識才是無價的。本書將會向大家展示大自然創造的令人著迷的偉大奇跡。
了解地球從閱讀一本書開始。
博物學家、《昆蟲記》作者法布爾的地球學說首現中文版!妙趣橫生,讓你像解讀小說一樣解讀地球。
序
及時章 我們的地球
第二章 萬有引力:物體為什么會掉落
第三章 地球對月球的吸引——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秘密
第四章 地球的日運動
第五章 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
第六章 地球是一個兩極扁平的扁圓體
第七章 地球內部
第八章 地震
第九章 為什么陸地不會沉入海底
第十章 火山
第十一章 維蘇威火山
第十二章 火與水
第十三章 山脈
第十四章 河谷和平原
第十五章 白朗峰
第十六章 索緒爾攀登白朗峰
第十七章 佩爾杜山
第十八章 冰雪永遠不會融化的地方
第十九章 冰川
第二十章 偉大的河流
第二十一章 湖泊和噴泉
第二十二章 海洋
第二十三章 珊瑚島
第二十四章 潮汐
第二十五章 極地
及時章 我們的地球
世界知名作家圣彼得·伯南丁曾經說過他小時候關于地球和天空的光怪陸離的想象。他認為,光從地球表面來看,太陽從一座山上升起,到了晚上,就會從另外一座山上落下去。他認為天空就是一座藍色的大拱橋,或者是一個倒扣在地球表面的大碗。他想象著,如果有24小時可以在天空行走,那么他必須小心翼翼地彎腰行走,這樣,他的腦袋才不會碰到茫茫天幕。24小時,他終于下定決心要解除疑問,把這個事情弄個明白。這天,他挎上小籃子,帶上午飯就出發了。他走啊走啊,走了好長時間,希望可以用手觸摸到天空,但是天空似乎在跟他捉迷藏,當他前進的時候,似乎天空就在后退,他們始終保持著相同的距離,永遠觸摸不到。終于,小彼得疲憊不堪,疲勞戰勝了好奇心,他放棄了這次冒險。后來小彼得總結這次冒險,他認為是自己的腿不夠長,力量不夠足,他還不能夠走到足夠遠的地方去接觸天空。
我親愛的讀者們,你們小時候是否也有這種孩子氣的童稚想法?想象著地球就是一片無限延伸的廣闊土地,同時被藍色的圓形蒼穹包圍著,只是中間被海洋山脈所切割。現在我們都知道,天空并不是棲息在大地上,我們站在大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有碰撞到天幕的危險,因為在任何地方,天與地之間的距離都是一樣的。你也知道,如果你朝著一個方向一直往前走,你會遇到平原、山脈、海洋,但是你永遠也不會到達地球的邊界。簡單地說,地球是圓的,我們從一個地方出發,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走,最終我們就會回到我們出發的原點。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懸浮在茫茫宇宙之中,沒有任何支撐。想象一下,如果用一根線,將一個巨大的球懸浮在空氣中,在球面上有一只小昆蟲,假設沒有任何障礙來阻擋它的行程,如果它總是保持向同一個方向前進,它是否最終會回到它的始發點呢?我們人類相對于地球來說,就類似于小昆蟲相對于你所能想象的巨大球體的關系,或者我們更加微不足道。假設我們不會遇到任何障礙,我們也接觸不到天幕,即使我們從不同的方向出發,只要我們堅持朝前走,走足夠足夠遠的距離,我們就可以翻越地球,回到起點。所以,地球是一個沒有任何支撐、懸浮于宇宙的巨大球體。至于像"一座藍色的大拱橋"一樣包圍著我們的天空,它只是地球表面空氣所折射的藍色光線形成的表象而已。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簡單事實來闡述"地球是圓的"的道理。一個旅行者,想要到達前方的市鎮,前方一片坦途,沒有任何障礙阻隔視線。從遠方看過去,那么這個市鎮的較高點——尖塔的頂點是被看到的地方,旅行者再走近一點,尖塔的頂部、塔身,以及其他的建筑物都會慢慢呈現在他的視線中,因此,隨著逐漸走近,旅行者眼中映入的事物是從較高點慢慢過渡到低點。但是,如果地球是平的,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如果地球是平的,不論在任何距離的情況下,我們都會看到尖塔的全部,而不是從頂部到底部逐漸被看到,就像圖1所示。圖1中有兩個觀察者——A和B,他們分別站在塔右邊不同距離的地方,但是他們都可以看到塔的全部。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地球是圓的,遠方的物體就會被地球表面的凸起球面所掩蓋,當距離不斷縮減,這些物體才會從頂部開始,不同程度地呈現。因此,在圖2中,對于觀察者A來說,塔身就是不可見的,因為地球球面阻礙了觀察者的視線;觀察者B只能看到塔的上面部分,塔的下面部分同樣被地球球面阻礙;而觀察者C卻可以看到塔的全貌,一覽無余。
事實上,地球上很少有如此合適的、開闊的、規則的地方讓我們一覽無余地觀察,總會有那么多丘陵、山脈和數不清的植物阻礙我們的視線,妨礙了塔身從頂部到底部的逐漸呈現。海面依照地球的表面而形成球面,因此,在毫無阻礙的海面上,想要解釋因為地球是圓的所帶來的一切現象是十分容易的。
對于從海上駛入海港的船只來說,映入眼簾的是海港上的較高點,例如山峰的頂點。然后慢慢地高塔也會進入海員的視線內,海港沿岸的景象都會走進海員的視野。同樣,對于海岸上的觀察者來說,他們看到的是駛入船只的桅桿頂部,然后是上桅帆,再是下桅帆,才是船體。如果船只離港,那么觀察者會看到船只以相反的次序逐漸消失——先是船體被隱藏,接著是下桅帆,再是上桅帆,然后是船體頂端,從遠處看來似乎整個船只都墜入海中去了,就像是圖3中所顯示的那樣。
關于"地球是圓的"的另外一個證據就是地平線的形狀。"地平線"這個詞來自于希臘語,意思是"被限定的,被束縛的",意味著當我們處于一個空曠的地區,我們周圍的這條線限定著我們的視野。
對我們來說,似乎有一條線,將地面和天空連接在一起。倘若在一個開闊的地區,比如沒有任何瑕疵的平原,則地平線以觀察者為心形成一個圓形。地平線形成的圓形在海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水天一線的地方以船只為中心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圓盤。如果地球是平的,我們對于地球表面的視野只會因為我們的視力范圍受到限制,如果有一架超強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無限遠的任何地方,那么地球表面就不會有可見與不可見地方的分界。但是事實不同,在地平線以外的地方,即使有好的望遠鏡也無能為力。
因此,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圓形的。圖4的表述會讓你更清楚。在地球表面,假設有一條垂線OB,在OB線上選擇點A作為觀察點,觀察者在這一點四處凝望,那么球面的哪一部分在觀察者的視線中呢?答案很簡單,從A點畫一條直線AK,與地球表面相切,切點K就是直線AK與地球表面的交點,那么K點就是觀察者在A點沿AK方向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最遠點,而K點之外的地方都是不可見的。同樣地,我們從A點做出類似切線,如AP、AQ、AR、AS等,切點分別是P、Q、R、S,假設做了無數多這樣的切線,與地球表面形成無數的切點,所有這些點連接成線,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圓,也就是我們所見的地平線,這個地平線限定了觀察者從A點對地球表面的觀察范圍。我們從OB上任何一點出發都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因此,地平線都是圓的,我們無論從任何地方看起來,地球也只能是圓的。
現在,我們稱之為地球的這個巨大的球體,周長為4萬千米長,這么龐大的數字意味著什么呢?下面我會為你們講述得更明白。如果你曾經爬過高塔,并且在塔頂向外張望,你會被視野內無限延展的空間距離深深打動,那條藍色的地平線,看起來如此遙遠,在你的腦海中烙下印記,成為記憶中最遙遠的距離。那么這時,你距離地平線有多遠呢?站在塔的頂端最遠可以望到哪里呢?這取決于兩個要素:一是塔的高度,二是地面的平坦程度。再回到圖4中,這回假設觀察者不在A點,而是更高一點,在B點,那么很明顯,視線的延伸距離也更遠,視線最遠點在地球表面H點,視野更加開闊。也就是說,因為地球是圓形的,你在地球表面站得越高,看得也就越遠。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地勢不平坦的山脈地區,切割了我們的視線,破壞了我們的地平線。假設一下,如果地球表面像海面一樣平坦,觀察者站在世界較高鐘塔頂端,即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高142米),在這樣的情況下,視線所及地平線周長為40千米。假如勇敢的圣彼得。伯南丁,有著一雙強健的雙腿,希望可以走到從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頂端鐘塔所看到的地平線處,那么他需要整整24小時時間。如果他成功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恐怕他沒有勇氣再開始第二天的行走。我們的地球如此巨大,它的周長有1000個這么長,需要1000天不間斷地行走。
這時,你可能會問自己,當地球表面有那么多的高山與深海來破壞地球表面的規則性,地球仍然被說成是球形的嗎?你可能會樂于承認海洋表面是球形的,但是認為陸地的表面不同。你會認為,除了地球表面的不規則性你什么都看不到。你會問,高峰、山谷、丘陵、平原、懸崖,在這一團混亂中,具有規則的球形嗎?我應該如何從布滿無限不規則的地球表面找出其中隱含的規則性呢?但是,請問,橘子是球形的嗎?你會回答:當然是的。但是,請你仔細看,橘子皮表面皺皺巴巴,一點都不光滑平整。你會回答:這沒有關系啊,橘子皮表面的不平坦跟橘子整體的大小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橘子是球形的。確實是這樣的,那么同理,地球也是球形的,盡管地球表面并不平坦,但是地球如此巨大,即使是較高的山峰對地球來說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我會向你證明這一點。
把地球假想成一個直徑為2米的大而光滑的圓球,按照正確比例在球體表面雕塑出地球上的主要山脈。位于亞洲中間地帶的喜瑪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較高峰。較高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高峰直入云端,煙霧繚繞,山腳盤踞著廣闊的土地,相當于一個帝國的土地面積。渺小的人類面對這樣一座大山會有什么感想?那么,我們把這座山在我們假設為地球的球體上以同比例展示,你覺得我們應該用什么材料來做呢?是一粒沙——會輕易地從你手中滑落的細紗,我們需要的是一粒1(1/3)毫米的細沙,巨大的對我們來說具有壓倒性震撼效果的山峰,對于地球來說,幾乎什么都不是。這個比例比水果皮上小丘胞相對于水果的比例還要小。歐洲較高峰白朗峰,高4810米,用直徑是剛才細沙一半的小沙粒來表示就可以了。不需要重復更多的例子,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球體表面布滿無數不平坦、大小不均勻的小細沙,這就相當于地球表面布滿大大小小的山脈丘陵,這不會影響到地球的形狀。表面布滿山脈丘陵的地球,按照同比例縮小,事實上就是一個表面點綴著細沙與灰塵的大球體。
地球是如何在宇宙中保持平衡的呢?是像寺廟穹頂的避難燈那樣,從天空中垂下來一根鏈子懸掛著它嗎?或者像是地球儀那樣,被安置在一個支架上?成千上萬的旅行者,他們四處行走,但是沒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看到任何種類的懸掛鏈和懸置支架,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我們所接觸的也只有大地、天空與海洋。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地球在宇宙中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任何支撐地存在于蒼茫宇宙之中。
但是,為什么地球不會掉落呢?關鍵在這里。先自己思考一下,或許你自己就會想明白為什么地球不會掉落。抬起頭來,你看到了什么?廣闊的天空,無邊無際的宇宙。如果站在正對著我們腳底的地球的另一端,會看到什么?仍然是廣闊的天空,無邊無際的宇宙。再往左或者往右一半的位置呢?仍然是一樣的,總是一樣的。到處都是一樣廣闊的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的宇宙包圍著地球。
那么你告訴我,在這個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空間中,地球向哪一個方向掉落呢?如果你能,請告訴我,哪個方向是上,哪個方向是下。如果朝著天空的方向是"上",那么別忘了在地球的相反面也是天空,那里也跟這里一樣,到處都是一樣的。如果對你來說,地球不能掉落進我們頭頂的天空是很簡單明了的道理,那么為什么你會期望地球掉落進我們下方的天空中呢?就像我們不會懷疑地球會從天空中升起一樣,我們也不需要懷疑地球會落進天際。
這個問題,我們會在下一章進一步地詳細闡述,我們會講述物體掉落與地心引力的關系。首先,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地球是球形的,而且獨立于宇宙之中。周長為4萬千米長。它的半徑,即從地球中心到地球表面的平均距離是6366千米…。地球表面即使是最不平坦的地方,對地球的形狀都不具有任何改變意義。
第二章 萬有引力:物體為什么會掉落
大家有沒有聽說著名的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橡果與南瓜》,有沒有因為蓋洛的壞運氣而哈哈大笑?人類在本質上都是有點自命不凡的,佃農蓋洛看到南瓜長這么大,而它的瓜秧卻如此細,他自言自語道:"這一切上帝當時不知如何想的,他可沒把這南瓜安頓好!要是我的話,我考慮把它掛在一棵橡樹上,那就挺合適的了。樹果相配,應該如此。真可惜,我一點也沒領會神父在傳教時講的:一切都應該是的。可眼前這顆不到我小手指粗的橡果為什么不長在南瓜藤上呢?上帝造物時肯定弄錯了!這些果實如此生長,我越瞧越覺得別扭。"
這番琢磨著實令他困惑不解,他心想:人想得太多,庸人自擾覺就難眠。可他躺在一棵橡樹下很快就睡著了。
這時一顆橡果掉下來,砸在他的鼻子上。他痛醒了,用手往臉上摸,橡果掛在自己下巴的胡子上。糟了,鼻子被砸傷了,于是他馬上改變了口氣。
"哎喲!"他嚷著說,"我鼻子被砸出了血!要是從樹上掉下一個大南瓜,那我可就慘了。上帝不會看著這種事情發生,他肯定是對的。我如今才懂得了這個道理。"
我親愛的年輕讀者們,你們也會同意蓋洛的話吧。如果橡樹上長了一個大南瓜,這可是太危險啦。
如果說掉落的橡果讓蓋洛明白了"上帝是正確的"這個道理,牛頓則因為一個蘋果的掉落,意識到天體的運行遵循著一定的法則。年輕的牛頓,充滿著對知識的渴求,有24小時穿過一片蘋果林的時候,正好有一個蘋果掉落下來。如果是我們,大概就會把這個蘋果撿起來,然后吃掉,那么整個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是,牛頓卻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蘋果會落下來呢?這真是一個愚蠢的問題!
你會告訴他,蘋果熟了,自然而然就會從枝頭掉落了啊。但是,請等一下,先回答我一個問題,然后你會認識到小牛頓的疑問并不可以輕視。
蘋果會從蘋果樹枝頭掉落,但是如果蘋果樹像白楊樹一樣高,蘋果還會落下來嗎?毫無疑問,仍然會的。那么從高于蘋果樹十倍、百倍的高度還會落下嗎?我們知道石頭會從塔頂或者山頂掉落,所以答案仍是肯定的。,如果這棵蘋果樹因為某種奇跡,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有100米、1000米、10000米高,蘋果還會掉落嗎?就像是我們坐著熱氣球升得越來越高,你從那里往下扔東西,這個東西會落到地面一樣,你根本不用猶豫,答案是肯定的。從你所能想象的任何高度,蘋果都會落下來。事實上,海拔越高,蘋果降落到地面時的瞬時速度就會越快。
現在我們達成一個共識,即使蘋果樹長得沒入云層,蘋果總是會落到地面的。那么,如果我們把蘋果換成鉛球呢,鉛球也會像蘋果一樣落下來嗎?答案是一樣的。很好,現在你已經了解到,蘋果也好,鉛球也好,不管從多高的地方,它們總是要落到地面的。那么,我想,如果鉛球在遙遠的月球上,它也會落向地球的吧。你認為呢?這個問題,需要好好思索一下,如果沒有什么阻礙的話,為什么不會呢?你可能會回答:是的,我也認為它能掉落到地球上。
當月亮冉冉升起,抬頭望一下天空,你是不是看到一個巨大的發光體,沒有任何支撐地、孤零零地懸掛于夜空中?現在,注意了!就像你剛才說的那樣,它會"哐"的一聲,砸到我們身上,造成一次恐怖的襲擊。月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其面積大約是地球的1/50。"哐"的一聲,你驚聲大叫,月亮掉下來了!我年輕的讀者們,如果月亮真的掉下來,我們的牛頓就又需要坐在蘋果樹下進行思考了。如果月亮掉落下來,而且正好砸到我們身上,那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災難,我們古老的地球也會分崩離析,被這個從太空來的龐然大物砸得粉碎。月亮確實在掉落,但是,這不需要驚慌:即使它一直在向地球靠近,地球與月球之間仍然保持著相同的距離。大家是不是已經迷惑了,這看起來似乎是世界上最相互矛盾的荒謬說法。那么讓我們繼續前進,找出一個對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的合理解釋。
……
科普類圖書,值得學生好好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很有幫助
這書內容真的很好,很實用,崽崽很喜歡,當我科學課教學也好用,真是物超所值呀!
平日里女孩子對這樣話題的書總是不感興趣,朋友推薦一讀,再加上便宜,就隨手淘來!
孩子很喜歡,二年級的孩子讀了以后去在班課上講,同學都說他的知識面廣。
買了好久了,忘了評價了,兒子很喜歡的一本書,很有科普意義!
買來先存著,還沒看呢,至少要等孩子四五年級時能看吧。
還不錯,大概看了一下,有許多知識是之前不了解的。有空了再細細看
雖然還沒來得及看,但根據之前看《昆蟲記》的經驗,法布爾的文筆很不錯,希望這一本也會象那本一樣那么好看
比較大概的介紹了地球壞境,作品帶有法布爾一貫的風格-通俗易懂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地殼再也忍受不了空氣和水的腐蝕,再也忍受不了地球內部熾熱的物體的不斷騷動而發生爆炸?為什么具有巨大破壞力的地震不會頻繁發生,為什么地球內部那些熾熱的物體和氣體不會每天都伴隨著巨大的咆哮聲從某個地方噴發出來,為什么巨大可怕的爆炸不會把地殼炸成碎片,將它們一片片扔進遙遠的外太空?"這一系列的為什么,引起寶貝的無限興趣,不停地問我,看來法布爾不僅是個生物學家,更是個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啊!
這本書惦記了好長時間,這次趕上價格還算不錯,買了下來。科普類的文章,多看看增長見識,希望女兒會喜歡。
作文文科生學習地理是一個重點跟難點但是這本書講的地球很有趣不錯
地址發錯了,又從吉林發到了廣東,郵費77元。書都不錯,時候孩子看
這本書用比較有意思的說法介紹和解釋了地球地理的知識 小朋友喜歡 類似于十萬個為什么 小孩子經常會提出各種奇怪的問題 家長買本這樣的書 給孩子講故事 當普及知識了
科普類書很少買,兒子有意見了,這次趕上價格還算不錯,買了下來。科普類的文章,多看看增長見識,希望他喜歡。
本來是因為兒子最近纏著問地球的知識,這本書沒有圖,全是文字,應該是上學的孩子才能讀的。留著他以后看吧。
這是給兒子調的一些列科普著作中的一本,希望別讓我心血白費。
說得直白一點,買這本書純粹是沖著法布爾的名頭來的。打算送給小朋友讀讀,是個科普性的讀物。本以為會出版商對這本書的定位也是兒童讀物,不想并非如此。紙質糙得很,拿在手里的感覺不太好。給自己或小朋友反而都有點不適合了。可惜!
究竟有多少未知的美好啊,雖然是一本少兒科普書,真的覺得作為成年人去閱讀時,也會有驚喜。漸漸走入科普知識會感到你周圍的物體跳動的美好。推薦少兒或很久沒有接觸科普的人們閱讀。
不得不說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但是我真的看不懂啊……
在新華書店選好的書單,家里的書基本都是當當上購買。
簡略翻看了一下,這本書的印刷上好。字體偏小,紙質一般。內容形式風趣幽默又不失嚴謹,這是因為我比較,愿意給孩子看的科普書,小學高年級孩子或者初中生都比較適合。
地球的奧秘轉K的秘密第四章地球的日運動第五章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第六章地球是一個兩極扁
地球的奧秘——我人的地球怎么形成的?怎么來的?怎么產生的?地球有怎樣的奧秘?讓孩子來探究地球的奧秘!
非常氣憤的一次購物,首先一星期才到,然后配錯貨,申請換貨通過后,又通知沒有書了,只能退貨,我的損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