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通鑒載道·司馬光傳(平)圖書
人氣:74

通鑒載道·司馬光傳(平)

歷史上的司馬光不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歷史人物  
  • 作者:[江永紅]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6380461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8
  • 印刷時間:2015-08-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歷史上的司馬光不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本書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客觀的視角,用生動幽默的文學語言為讀者再現了一個立體的司馬光的形象。

編輯推薦

前言 我的司馬光

在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無數顆璀璨的文化巨星。儒學如孔、孟,楚辭如屈、宋,唐詩如李、杜,宋詞如蘇、辛……星列河漢,看得見,數不清。他們的巨星地位由自己的杰出貢獻而奠定,此固然也,但給其作傳,為其揚名者,史家也。史筆恰似運載火箭,把衛星發射升空。沒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我們將永遠無法讀懂《離騷》;沒有《三國志》,我們就只知道戲臺上的曹操……

史學家在為他人定位時,也把自己安放在歷史的經緯度內。史學界歷來有"兩司馬"之說,即《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他們是中國史海之旗艦,史林之巨擘。司馬遷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成正史編撰之圭臬,其后之《二十四史》無不遵之;司馬光登編年體史書之(發端于《左傳》),引發了編年體的寫作熱,后繼者不乏其人,可惜只有望塵之憾。對"兩司馬",許多人即使沒有讀過《史記》,至少也知道司馬遷;而對后者,大多數人只知道"司馬光砸缸",至于他的《資治通鑒》,大抵沒有走出學者的書齋,一些大官大款的書架上也擺著,附庸風雅而已。司馬光先生,對不住了!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互聯網時代,快餐文化時代,沒時間讀您的大書了。況且,您的書能幫我賺錢嗎?聽到這些,老先生一定會一臉茫然。你對他有多么茫然,他對你就有多么茫然。

不錯。司馬光時代已遠去九個多世紀,一切都不可同日而語了。要認識他,需要有人介紹。寫作本書,就是想為介紹司馬光盡綿薄之力。在本書動筆前,我曾到山西夏縣司馬光墓園憑吊。與一些熱門旅游景點人頭攢動、嘈雜喧囂的情形不同,這里安靜得讓人仿佛一下變成了聾子。園外的停車場上,只有送我來的一輛車,園中的訪客只有我和陪同我的一個人。我問工作人員,一直這樣嗎?答曰:放長假時人不少。國家投資重修了司馬光墓園,意在傳承歷史文化,發展人文旅游,卻門前冷落車馬稀,咋啦?轉念一想,倘使一個人連司馬光是誰都不知道,他會"到此一游"嗎?他也許寧愿去尋訪所謂西門慶與潘金蓮的幽會處,津津有味地聽導游帶咸味的瞎掰,興奮地發出哧哧的傻笑,然后一步三回頭地離開。我頓時感到,介紹司馬光的責任好沉好沉……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進入中國百位歷史文化名人殿堂的入場券。這部長達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萬字的史學巨著,自北宋元豐七年(1084)修成,至今已印行七十余版,且形成了專門的通鑒學。共和國的開國領袖讀之入迷,一生通讀達十七遍之多,乃至書頁殘破,且在書中留下不少批語。他曾多次向干部推薦這部書,對書中的史實更是能隨手拈來為自己的觀點服務。在與歷史學家吳晗談話時,他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資治通鑒》的主題思想("天子之職莫大于禮")與思想格格不入,可卻說它寫得好,理由是"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一語中的,內行。我們知道,紀傳體史書的優長在于寫人,但要弄清某一事件的本末,須將多人的紀、傳以及表、志反復對照,且因紀、傳中往往時間概念模糊,屢有相互矛盾之處,要捋清一件事談何容易,此其所短。而紀傳體之短正是編年體史書之長,它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龍去脈,一清二楚,但其短處是人物不如紀傳體完整。從三家分晉至北宋開國前(前403—959)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歷史,紀傳體的正史約有三千余萬字,而《資治通鑒》用三百余萬字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如此精煉,故事完整曲折,人物栩栩如生,難怪要贊揚了。濃縮不易,在濃縮中增加信息量更是難能可貴。在《資治通鑒》中,南北朝部分新資料占十分之一,唐以后新資料占到一半,因此它絕非正史的改寫版,而是再創作。據通鑒學者統計,除正史以外,司馬光所參閱的野史、碑帖、家譜之類超過三百種以上,達三千余萬字。而被他引用的書籍,今天大多已亡失。如此旁紹遠求,細大不遺,卻考證精當,前所未有。司馬光是孔子的忠實信徒,而在修史上背棄了孔子"為尊者隱"的《春秋》筆法,對暴君、昏君秉筆直書,對明君如唐太宗的批評也直言不諱。總而言之,《資治通鑒》是一部文字精煉、史料豐富、考證、敘事生動的編年體通史。雖然以帝王為讀者對象,但普通人也值得一讀。為啥?它能讓我們從歷史經驗中領悟上自國家興替,下至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大智慧是管小智慧的,沒有大智慧的人終難擺脫浮躁與淺薄。

寫司馬光,自然要寫他編撰《資治通鑒》的故事,但他不僅是史學家,還是政治家、思想家。如果不了解政治家、思想家司馬光,就讀不懂史學家司馬光,甚至讀不懂他的《資治通鑒》,特別是其中的史論——"臣光曰"。史書固然是寫歷史,但即使嚴謹、客觀的史書,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治史者所處時代的或隱或顯的印記。《資治通鑒》的絕大部分撰于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這是一個風云變幻的年代,是變法與反變法生死較量的時期,而王安石和司馬光分別是變法派和保守派這兩個對立營壘的旗手。他倆從能在一起洗澡、能互相調侃的老朋友變成了無事不對立的老冤家,分別主導了王安石變法和清算變法的元祐更化這兩大歷史事件。司馬光的后半生就是與王安石斗爭的后半生,他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的主要活動就是與王安石做斗爭。他倆死斗到死,斗到死后,功過是非,爭論至今。

他倆都是北宋知識分子的精英。司馬光考進士列甲科第六名,王安石禮部試(準狀元),只因宋仁宗反感其試卷中有"孺子其朋"四字,降到第四名。他們都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名聲顯赫,而生活簡樸,私德高尚得近乎圣潔。僅舉一例,他們的夫人都曾給他們買過妾,但都被果斷拒絕,這在大官妻妾成群的宋代,恐怕神仙也難以做到。他們的性格一樣的倔強,一個人稱"司馬牛",一個被指"拗相公"。

按現在的說法,他們都是干部子弟,司馬光是"官三代",因父親司馬池官居四品(天章閣待制),可以靠"拼爹"恩蔭當官,但恩蔭的官因無功名(進士),被人鄙視,所以司馬光與許多有志氣的干部子弟一樣,在恩蔭得官后又參加了科舉考試。王安石是"官二代",父親王益官銜只是從六品(都官員外郎),不夠五品以上恩蔭子弟的杠,他沒法"拼爹",要當官只能靠科舉。在宋代,官員五品和六品雖只差一品,但六品是低級官員,著綠袍,五品是中級官員,著緋袍。這是關鍵的一級,升為五品標志著進入了特權階層的行列。因此,司馬光和王安石入仕前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的社交圈是大不一樣的。入仕后,他們的基層任職履歷也差別較大。司馬光只了幾天縣令,追隨龐籍做過州通判,而王安石當知縣政績突出,不僅做過州通判,而且做過提點刑獄,對下情的了解更多。

司馬光是北方人,任職基本在北方;王安石是南方人,入朝前任職一直在南方。宋朝士大夫中的南北矛盾由來已久。因趙氏皇帝起家于北方,加上有視中原政權為正統、而視南方割據政權為僭偽的傳統觀念,所以北宋官僚集團中北方人占優勢,而且在南方人面前有一種征服者的優越感。科舉考試中,南北方的錄取標準區別很大。太宗時,開始是認分不認人,但中第者大多為南方人。北方河北、河東等五路(太宗時全國分十八路)幾乎推了光頭,舉子因而敲登聞鼓請愿。太宗于是以北方拙于詞令為由,令北五路單獨再考,后來雖不另設考場,但把錄取指標劃撥到北五路。如此優待的結果是北五路的錄取標準越來越低。熙寧三年(1070),也就是司馬光的養子司馬康以明經科登第的那年,神宗在殿試中看到第四甲黨镈的卷子文句不通,不禁大笑說,這樣的人是怎么通過的?考官答曰:五路人按分數取末名通過。五路有專用指標,管你合格不合格,錄夠指標為止。神宗也不便取消指標,只好將其降到第五甲。這個對北方的優惠政策一直實行到北宋滅亡。南北方的賦稅標準也不一樣,宋初為穩固竊取來的政權,大幅度減免后周規定的賦稅,三畝按一畝征收,而新征服的南方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按原割據政權的標準收稅,實際上是南北兩制,南方推后甚至沒有享受到減賦的恩惠。故北方的大地主多,南方的中小地主多。這些對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立場、觀點不可能沒有影響。

宋朝可以說是精英治國的朝代,知識分子的地位之高。趙宋的皇冠強取于后周的孤兒寡母之手,為防止他人仿效,同時鑒于五代實行武人政治,致使兵連禍結的慘痛教訓,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文臣知州事等舉措,確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公開宣布"與士大夫治天下",而且規定了不殺讀書人和言事者的祖訓。宋朝大興科舉,不問門第貧富,考取即授官。從太宗趙光義開始,錄取率是唐代的數十倍以至百倍以上。"宰相須用讀書人"(太祖語),歷任宰相都是進士甲科出身。這是一個破天荒的歷史性進步。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優養,使歷數千載的華夏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語),涌現了燦若星河的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唐宋八大家,六個在北宋,且與司馬光同時代。與他同時代的還有被稱為道學"北宋五子"的著名思想家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著名教育家胡瑗,著名科學家畢升、沈括,詩詞名家更是難以數計,總之是人文薈萃,濟濟焉,浩瀚焉。從太宗趙光義開始,歷任皇帝幾乎都是書法家,有的還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文臣與皇帝唱和詩詞,交流藝術,歌舞升平,其樂融融。

然而,重文抑武在帶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同時,卻讓宋朝患了軟骨病。自趙光義收復幽州遭高粱河(今北京市內)之敗后,宋便一蹶不振,再無國威軍威可言。真宗趙恒畏敵如虎,在軍事占主動的情況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盟誓",每年對遼國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慶歷二年九月,又增歲賜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合計五十萬),不久后宋仁宗又承認了由節度使獨立的西夏的國家地位,丟失大片土地,"歲賜"銀、茶、絹二十五萬五千(兩、斤、匹)。開始,士大夫除少數佞臣外,普遍都有恥辱感,但隨著真宗偽造天書、東封泰山、西祀后土、大興宮觀的鬧劇開演后,士大夫從中得到了茍安的"紅利",許多人就反過來為花錢買平安制造理論根據了。時間一長,身在恥中不知恥,形成了一種茍安文化。士大夫在歌舞升平中揮麈清談,盡情享受。但遼國哼一聲,宋就發抖;西夏一挑釁,宋就慌神。可惜危機一過,又復茍安。

茍安文化的基礎是茍安的物質利益。真宗寫《勸學詩》,公開以"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來誘人讀書。讀書——當官——發財,是皇上指引的陽關大道。官員特別是高官的俸祿、賞賜優厚。宋代不禁止土地兼并,官員余錢主要投資田產,所以大地主幾乎可以與大官畫等號,即便本人不是大官,其父輩、祖輩必有大官。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日子太好了,要什么改革?要什么收復失地?到仁宗時,宋朝建國已近百年,沉疴在身,積重難返,突出的問題是"三冗":冗官、冗費、冗兵。"三冗"使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寅吃卯糧,國家窮,平民窮,而大官僚地主富得流油。面對危機,范仲淹曾主持"慶歷新政",改革首先從冗官開刀,僅此一舉,就激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抗。仁宗妥協了,新政如曇花一現,剛剛起步便無疾而終。司馬光和王安石就是在這期間高中進士,走上政治舞臺的。

脫離了這幅北宋風俗畫,就讀不懂士大夫階層,也就讀不懂司馬光和王安石。

他倆都以天下為己任,面對宋廷這個"病人",都堅信自己是的"醫生",堅信只有按自己開的"藥方"才能挽救朝廷。但兩人開出的"藥方"正好相反。

王安石要變法。南宋朱熹說:"新法之行,諸公實共謀之,雖明道先生(程顥)不以為不是,蓋那時也是合變時節。""熙寧變法,亦是勢當如此,凡荊公(王安石)所變更者,東坡(蘇軾)亦欲為之。及見荊公做得紛擾狼狽,卻去攻他。"當時改革是大勢所趨,王安石是一顆耀眼的政治、學術新星,不只是程顥、蘇軾,包括后來成為保守派中堅的呂公著、韓維等人開始也是支持變法的,但改革就意味著利益的調整,就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拼死反抗,這一點王安石早有犧牲的思想準備,其他人卻沒有這個準備。而王安石的新法確實有些超前,如青苗法用金融借貸扶持貧窮農戶,市易法用金融借貸扶持中小商戶,這些都帶有資本主義性質(黃仁宇語),把俗儒們驚得目瞪口呆,但他們很快就發現,王安石是要抑制大地主、大商人的兼并。于是乎,原來擁護變法的也倒向保守派,加入反變法的行列。他們聯合宗室、后黨向支持王安石的宋神宗施加壓力,神宗讓步了,變法派分裂了,王安石后被外放金陵賦閑,但新法大多堅持下來。

按王安石的說法,"始終言新法不便者,司馬光一人也"。不可否認,司馬光是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但他不是那種靠兼并而富甲一方的豪強地主,而是一個學者。正因為此,他被保守派推到了旗手的地位。他固然是在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更是一個禮治的殉道者。他似乎是一個天生的反對派,變法前,他對社會弊端的抨擊比王安石還要激烈,因為現實不符合他禮治理想;而變法開始后,他反對變法又比誰都積極,因為變法與他的禮治理想背道而馳。禮治的核心是等級制。與許多所謂純儒一樣,他企圖在維持原有利益格局不變的前提下,靠皇帝和朝臣的道德示范和用君子、貶小人,達到等級有序、上下相安的太平盛世。他打著禮治的大旗,不經意間卻為兼并辯護。所以王安石寫《兼并》詩說:"俗儒不知變,兼并可無摧?"在王安石變法時,他拒絕了神宗任以執政大臣的"收買",辭掉了樞密副使這個士大夫夢寐以求的職務,后到洛陽完成了他的《資治通鑒》。神宗逝世,高太后垂簾。奉高太后之召,他一手高舉著反變法的旗幟,一手緊握著禮治之劍,殺氣騰騰地回朝執政。在高太后的支持下,一年多時間就閃電似的廢掉了新法。可惜,他的禮治之劍已銹跡斑斑,本人已病入膏肓,廢新法廢成了一鍋"夾生飯"。

""中"評法批儒",司馬光被作為儒家,王安石被作為法家,硬是把他們納入儒法斗爭的軌道。其實,他們都是儒家,其分歧不在儒法,而在對儒家經典的不同界定和解讀,在如何發展儒學才能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王安石崇孟(子),司馬光《疑孟》崇揚(雄);司馬光注古本《孝經》,王安石處處質疑。王安石吸收諸子百家的合理成分,完成了"荊公新學",成為北宋之宋學中的學派,而司馬光則成為"道學六先生"之一。他們的學術論戰不僅與變法反變法的實踐相始終,而且先于其前,延于其后,乃至于今。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逝于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晚走四個多月。從表面上看,王安石死在失敗的挽歌聲中,司馬光死在勝利的凱歌聲中,其實他們都是在憂愁中帶著遺憾走的。王安石之憾自不待言,司馬光何憂?"元祐更化"前途未卜也。他們沒有一個是贏家,給我們留下兩個殉道者的故事,留下一場沒有演完的時代悲劇。他倆逝世后僅四十年,北宋滅亡了。

對中晚期的北宋來說,不敢說改革就一定能復興,而不改革則注定要滅亡,對改革進行反攻倒算必然加速其滅亡。

本書不是本寫司馬光的書,力求寫出一個真實的我的司馬光,而避免重復他人的司馬光。

我的司馬光是北宋特殊政治、文化氛圍中的司馬光。比如,常有人說,宋代士大夫有氣節。不錯,但可別忘了,那是因為有"不殺讀書人和言事者"的政策兜底。司馬光以氣節名世,屢與皇帝當面斗氣、頂牛,若非北宋,不可想象。他是北宋社會風俗畫的一部分,只有在這幅畫中他才是"真"的"活"的。

我的司馬光是一個以帝師為己任的司馬光。"國之治亂,盡在人君",是他政治觀的核心,本著"責君嚴"和君臣相反相成、以成皇極的為臣之道,他幾乎總是在"責君"。他官歷四朝,仁宗、英宗、神宗,他都"責"了,唯有哲宗小皇帝和垂簾聽政的高太后例外(恰恰是哲宗親政后否了他的"元祐更化")。即使在與王安石的搏殺中,也重在勸諫神宗。至于《資治通鑒》則事事著眼于教育皇帝。因此,他即使在著書立說時,也始終處于社會矛盾的沖突之中。

我的司馬光是俯視下的司馬光。好比一座雕像,仰視只能看到正面而看不到反面,只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里面。雕像是經過藝術處理的,有人仰視后自己也當開了化妝師和整容師,于是一個"高、大、全"的司馬光出現在神壇上,而真實的司馬光遠去了。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對歷史人物哪怕是明君賢臣也始終是俯視,而且手里拿著一把解剖刀。我寫他,當然首先要向他學習。

因此,我的司馬光,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一位私德高尚、獻身禮治理想的保守思想家,一位鞠躬盡瘁但不及格的政治家(更確切地說,是不及格的宰相)。這也許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快,但觀點可以爭論,事實沒法改變。司馬光逝世后,有人對其高足劉安世說:"三代以下,宰相學術,司馬文正一人而已。"劉安世回答說:"學術固也,如宰相之才,可以圖回四海者,未敢以為。蓋元祐大臣類豐于德,而廉于才智也。先人亦云:`司馬公所謂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者,以御史大夫、諫大夫執法殿中,勸講經帷,用則前無古人矣。`"事實上,當宰相是司馬光人生悲劇的高潮,不僅是因為"廉于才智"吧?

宋代營造了知識分子的"天堂",而升入"天堂"的人們卻親手毀掉了這座"天堂"。不亦悲乎!

作者簡介

江永紅,1947年生,湖北天門人,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高級記者,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曾獲"中國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 、"全國報告文學作品獎"。出版有《藍軍司令》《中國師》《名將解甲》《王猛》《誰毀了大明王朝》《灰霾1950:新中國大剿匪秘密檔案》(上、下部)等著作14部。

目錄

001前言 我的司馬光

001及時章 金榜題名時

012第二章 洞房花燭夜

021第三章 初任幕職官

029第四章 代父草諫章

038第五章 慈孝父子情

047第六章 練政在滑州

058第七章 法官與校勘

070第八章 衛禮在禮院

081第九章 出朝隨恩師

093第十章 誰解升官愁

103第十一章 結識王安石

113第十二章 分道未揚鑣

123第十三章 建儲立奇功

133第十四章 憂在蕭墻內

144第十五章 諫官的悲

154第十六章 "濮議"戰宰執

在線預覽

及時章金榜題名時

北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三月。首都東京(又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春風撫摸著汴河兩岸的隋朝柳,摸出一片翠綠,柳枝軟綿綿、嬌滴滴、懶洋洋地賣弄著它的婀娜,遠遠望去,如煙如幻。河湖之畔,城墻內外,草色青青,百花競放。碧桃紅,紅得妖;玉蘭白,白得嬌;連翹黃,黃得俏……各路花仙張開笑臉,敞開心扉,在向你招手;鳥兒雙雙,在空中追逐,在林間呢喃。喜鵲筑新巢,燕子銜新泥。開封的"市民(坊郭戶)"有游春之俗,或坐車坐轎,或騎馬騎驢,或安步當車,一團團,一伙伙,涌出城門,涌向郊外,投入春的懷抱。

大自然的春天令人陶醉,但這一年,還有另一個春天更令人神往。

文人的春天

本年是大宋王朝的科考之年,來自全國的數千名舉子,此時已經過了禮部試,千余名通過者的名單新鮮出爐。雖然他們還只是準進士,但只要再過一關,即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廷試),就正式成為進士了。

在唐朝、五代和北宋初年,殿試尚未成為定例,禮部試一榜定乾坤,因此,進士把主考官目為座師,官僚中也容易形成以座師為中心的小集團。有鑒于此,宋太祖從開寶五年(972)開始恢復殿試,目的是以此證明進士乃"天子門生",而非座師學生也。宋代科舉分三級:及時為發解試(相當于明、清之鄉試),在各州或太學舉行;錄取者"發解"赴京參加禮部試(又稱省試,相當于明清的會試);錄取者參加殿試。殿試只考"策"一道,除太祖曾淘汰過兩人外,以后再沒有一人被淘汰,但皇帝多半會找一個理由將禮部試的頭名(省元)降等。總之,狀元是要由皇帝欽點的。

本年是宋朝建國第七十八年,本屆科考是第三,是仁宗(趙禎)朝的第五次開科。我們的主人公司馬光就在這批準進士之中。他二十歲,陜州(今山西夏縣)人,今年首次參加科考。與他同時錄取的還有范鎮、石揚休、龐之道、吳充、孟翔等人。在禮部試與殿試之間,有近一個月的間隔。這段間隔正是游春賞景的大好時光,準進士們豈能放過!

種種原因讓司馬光、龐之道、范鎮和石揚休等湊在一起,到哪里去玩呢?原后周宗室柴宗慶詩曰:"曾觀大海難為水,除卻梁園總是村。"梁園是開封之代指(另指商丘),意思是與開封相比,其他地方再繁華也是村莊。《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則用"花陣酒池,香山藥海"來形容其市井之繁華。當時開封已有"十廂一百二十坊"(廂、坊為行政單位,約分別相當于今之區和街道),常住人口超過一百萬,是中國和世界較大的城市,有的是好玩的去處。全城有八大瓦子,在瓦子里,可以召妓陪酒,欣賞"百戲"。宋代妓女有官妓(營妓)、民妓(私妓)之分。民妓檔次較低,俗稱"猱兒"(猴子名),只可騎驢而不可乘馬、坐轎;官妓即"女伎",是在官府注冊了"樂籍"的歌舞演員,俗稱"弟子"。"弟子"只為官府服務,但舉子們只要發一個邀請函("仰弟子某某到某處祗直本齋燕集")就可隨叫隨到。因文人地位高,靚女傍文人恰似今之傍大款。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弟子"的要價之高,連宰相寇準的愛妾蒨桃也為之咋舌,作詩云:"一曲輕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所以,不掂量口袋里的銀子,是不敢給"弟子"發請柬的。狀元樓下的朱雀門至保康門一溜都是秦樓楚館,一般的舉子會去那里找"猱兒"。"猱兒"雖然價格便宜,但頗善解人意,很會看客唱曲,自從禮部之后,一闋《鷓鴣天》成為當家節目。詞曰:

五百人中及時仙,等閑平步上青天。綠袍乍著君恩重,黃榜初開御墨鮮。

龍作馬,玉為鞭。花如羅綺柳如綿。時人莫訝登科早,自是嫦娥愛少年。

成何體統?司馬光對一些舉子的放浪形骸而感到臉紅。他在筆記《涑水記聞》中批評此年科考"舉子多不如儀"。"不如儀"就是不講規矩,除舉子行為不端外,還有跨州"發解"(類似今之高考移民)的,有非舉子硬闖考場的。

大相國寺也是文人常去的地方。此寺規模宏大,仁宗時有六十四院。去那里可參禪拜佛,可在幽靜的單間品茶飲酒,還可逛全國較大的文化市場。新書出版在此上市。寺東"榮六郎印書館"印書質量上乘,深受文士喜愛。但這里更像老北京的天橋,花鳥蟲魚,賣唱賣藝,卜卦算命,坑蒙拐騙,各色俱全,尤以小偷名冠天下。仁宗曹皇后來寺進香,剛上臺階,掛在脖子上的一串念珠竟不翼而飛。此物價值千緡,仁宗聞訊大怒,將皇后的隨行人員全部抓捕,終未能破案。相國寺雖然好玩,但舉子們考前去求過神,考上后去謝過神,不必再去了。眼看早發的紅杏已開始凋零,落英紛紛,春光不等人,而殿試一過,大家就要各奔東西,這可是大家在一起的一個陽春。司馬光等人決定去郊外踏青,登古吹臺。

賞春古吹臺

古吹臺位于開封城東南三里處,高廣均約十余丈。臺為西漢梁孝王劉武(景帝弟)所筑,以延攬天下英才。著名文學家鄒陽、枚乘、司馬相如等先后投其幕下。這個典故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登臨懷古,以至有"不上吹臺,枉來梁園"之說。

司馬光一行出南薰門,由西向東,往吹臺而去。前面有民居掩于茂林修竹之中。在一幢民舍的墻上,貼著一張《小兒擊甕圖》。孟翔見到后不禁喊道:"諸君請看,君實(司馬光字)兄的故事貼在墻上。"這幅畫畫的是司馬光砸缸救友。那是十三年前的事:幾個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游戲,院中有一口裝滿水的消防大缸,一頑皮小子爬了上去,不慎掉進缸里。其他小朋友都嚇跑了,七歲的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石頭向缸砸去,于是缸破水泄,小孩得救。有畫家據此畫成《小兒擊甕圖》,聰明的出版商將此圖刻板印刷出售。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因此廣為流傳,把他捧成了人人夸耀的"童星"。司馬光說:"擊甕救友,乃情急之中,發乎天性之舉,未料卻因此而為名所累。"的確,自從《小兒擊甕圖》問世以后,但凡與生人交往,他一報姓名,人必驚曰:"擊甕救友之司馬光乎?"幾個人正說著,突然從村舍中傳來讀書聲,是學生跟著先生在念。讀的據說是當今皇上之父、真宗趙恒寫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家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是勸學,還是"誘學"?宋代許多人就是在這首《勸學詩》的"引誘"下寒窗苦讀,從而金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評

2016-10-07 10:44: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0-24 22:02: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這次活動囤的。

2016-11-05 16:13: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1-17 10:11: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2016-12-15 13:22:55
來自l***9(**的評論:

價格便宜,包裝不錯,內容精良,值得一讀。

2016-12-22 11:37:3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買書藏書是我的一大愛好,基本每月都會買書,當當網一貫的不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經學歷史政治文學,不僅是可以讀,還可以收藏,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內心修養,繼續做一位愛書讀書藏書人。

2016-12-27 10:28:44
來自到黃埔**的評論:

未讀

2017-01-03 17:01:2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本通鑒,光耀千秋

2017-01-04 15:08:04
來自請***(**的評論:

推薦購買 非常不錯

2017-01-07 16:46:33
來自r***x(**的評論:

很不錯的一個歷史人物傳記序列,值得收藏。

2017-01-23 15:57:4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7-02-19 13:56: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歷史上的司馬光不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本書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客觀的視角,用生動幽默的文學語言為讀者再現了一個立體的司馬光的形象。

2017-03-15 10:32:41
來自仙***游**的評論:

不錯 挺好的

2017-03-17 09:08:40
來自南***司**的評論:

喜歡這個系列的書

2017-05-15 11:00:11
來自1***(匿**的評論:

趁當當搞活動,將《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中喜愛的作品一網打盡,快哉!

2017-05-19 16:23: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挺好的,孩子小學階段有時間應多讀,多積累!

2017-05-22 09:54: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

2017-06-25 14:29:47
來自帕***5(**的評論:

司馬光不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

2017-07-04 08:02:34
來自民***(**的評論:

真是好書啊

2017-07-15 12:45: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是喜歡,好好看看

2017-08-02 11:47: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部《資治通鑒》創作的背景,置身文化創制的洪流,縱然砸缸,依然妙趣橫生。

2016-12-22 08:51: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沖著兩個名字買的,一個是司馬光,一個是江永紅

2016-01-26 14:40: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對該書的整體感覺很好。通過閱讀此書,使我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鑒》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2016-05-27 15:52:01
來自殘宵夢**的評論:

個人認為這本《司馬光》是這套名人傳記系列中寫的最好的了,語言平實簡練,評論客觀。我已經決定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讀完,強烈推薦~~

2016-01-19 23:47:44
來自c***g(**的評論:

這套書買了十幾本,這本司馬光傳還算不錯的,還能夠心平氣和的看下去。

2017-06-23 10:59: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寫的很不錯,通俗易懂,作者以客觀的方式記述了司馬光的一生

2016-11-11 23:19: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知道司馬光,是因為三件事跟他有關,一是其砸缸救人,而是他編纂《資治通鑒》,三是他在熙寧變法時期與王安石的分道揚鑣。政治的對錯吾輩都無法透解,但其救人與所編資通,吾人卻不得不佩服。

2017-10-29 13:18:3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