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師有一種安靜的力量,這力量源于內心,訴諸文字,傳遞給了讀者。當筆者深入整理書稿時,意識到中醫思維對一位臨床醫生的重要性。
中醫名家臨證實錄 大道至簡:跟師高建忠抄方筆記》傳遞給讀者是中醫的思維,而不是方劑或療效。
序言——可道非常道
自序——江湖名,中醫道
胃腸病
久病當慮“神不使”——慢性胃炎醫案一則
辨證當分虛實——腹瀉醫案一則
腹脹當分虛實——脘腹脹滿醫案一則
理中不忘祛濕——潰瘍性結腸炎醫案一則
補中升陽瀉陰火——食后即便醫案一則
先化飲,后治痞——胃脘不舒醫案一則
肺病
輕劑可以去實——咳嗽氣短醫案一則
治咳當隨證、隨時用藥——慢性咳嗽醫案一則
咳逆上氣,定喘建功——刺激性咳嗽醫案一則
過敏體質下的鼻鼽與咳嗽——咳嗽醫案一則
咳嗽日久當顧中焦——咳嗽醫案一則
鼻病
重視專科檢查的辨證意義——鼻竇炎醫案一則
舊病未愈,又添新疾——鼻鼽伴老胃病醫案一則
六經辨證治鼻鼽——過敏性鼻炎醫案一則
鼻鼽郁久也可化熱-一過敏性鼻炎醫案一則
鼻鼽辨治當分標本緩急——過敏性鼻炎醫案一則
咽喉病
臨證不可囿于表象——反復咽痛醫案一則
痰瘀互阻為患多——喉痹、痤瘡醫案一則
中藥是用性味來治病的——喉痹醫案二則
治病當循標本緩急——喉痹醫案一則
氣血失調,百癥由生——慢性咽炎醫案一則
清竅閉阻,升清降濁——腺樣體肥大醫案一則
口齒病
氣虛陰火可致牙痛——反復牙痛醫案一則
辨證允許適度的推理——舌痛醫案一則
口瘡反復因氣虛——復發性口腔潰瘍醫案一則
虛勞病
治病當求其本——周身乏力醫案一則
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乏力醫案一則
大實有贏狀——精神欠佳醫案一則
重視西醫的“病”對中醫辨證的影響——雙下肢乏力醫案一則
熱病
濕溫與傷寒不同——發熱醫案一則
……
婦人病
小兒病
疼痛病
雜病
附錄——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劑量換算表
跋——花滿枝椏
中醫名家臨證實錄 大道至簡:跟師高建忠抄方筆記》:
在老師的處方里,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干姜、細辛這幾味藥一般都是3g左右,量不會很大。而在《傷寒論》中除了五味子和半夏是半升以外,其他的藥都是等量的。
傷寒論》第40條說小青龍湯治心下有水氣。
后世醫家一般認為小青龍湯治寒飲在肺。條文中說的心下應該指的是胃,因此小青龍湯中干姜為必用,并且這里的干姜不可以被生姜所取代。
很多醫生(比如清代的陳修園)說小青龍湯中最核心的藥是:姜辛味。小青龍湯是治咳嗽的常用方,甚至有人說是專方。
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的咳嗽根原篇出了一方,名為姜苓五味細辛湯。其組成為: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干姜三錢、細辛三錢、五味子一錢。并言,咳嗽根原緣于土濕胃逆。
這位有個性的醫生,論咳嗽根原時只出一方,里面有姜辛味,有茯苓、半夏。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黃元御先生此處似有糾偏之意。
包括《傷寒論》中小青龍湯條文中說到的心下,其實也是一種糾偏。
肺主氣司呼吸,把咳嗽和肺聯系起來理所當然。但是經典告訴我們,咳嗽與肺有關,但是咳嗽不止于肺。五臟六腑只要影響到肺氣的宣降,都會令人咳。
肺經的循行是先入胃,再上肺。所以寒痰引起的肺寒也可以理解為是肺、胃的寒。因此,治療肺寒總不離干姜。
如果小青龍湯治表寒里飲,則與《傷寒論》中所論相同,外有表寒,心下復有水氣,那么麻黃、桂枝量應當大一些。
如果沒有表證,則麻黃、桂枝、干姜、細辛的量都不必過大,因為除外表證,它們在這里主要起到的是溫通、溫散的作用,并且這種溫通、溫散的作用很難用其他藥來取代。
臨床上,很多咳嗽患者在就診時表證多不明顯,故老師用小青龍湯時多取麻、桂、姜、辛的溫散之性,此時用小劑量更為切證。
2.關于用藥的劑量
很多患者看到老師處方中用那么多3g劑量的藥物,多會疑惑地問:這么小的劑量能治病么?
不光是患者理解不了,有時候醫生也很難理解。清代醫家葉天士屬臨床擅用小劑量者,同時代的醫家徐靈胎就因其劑量太小而批評道“此老至死不渝,用藥如兒戲”。
不理解葉天士只能說明徐靈胎的境界不夠,葉天士這樣用藥自然有他的道理。自清代以后,有那么多醫家來研究葉天士的學問,將其稱之為“葉學”,何紹奇先生就曾說過“葉學鱗爪,淡以通陽”,足見后世醫家對于“葉學”的認可。
對劑量的態度,老師始終覺得能小就不要大。這樣做并不是因為膽子小,只因中醫博大精深。很多問題在我們沒有足夠了解的時候,盡量不要去隨意地改變劑量。況且中醫的療效也不是靠增加劑量就可以取得的。
無論我們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如果能用小劑量解決的問題何必用大劑量?
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湊到一起能治陽虛外感;柴胡、黃芩、甘草組合起來可以解決發燒。雖然藥味不多,力量不大,但用錯也能壞事。
所以,對藥物的把握不僅僅是劑量的大小,比這更重要的是藥物之間的配伍。如果配伍合適,小劑量也能發揮大作用;如果配伍不合適,藥物之間就會互相牽制,影響療效。
因此,我們在處方時,首先要相信這張方子,相信這樣用藥是可行的。如果這樣用下來,在辨證無誤的前提下療效仍不明顯,這時候再去考慮加大劑量。
我們處方的目的是驅邪,在驅邪的同時不忘扶正,這是中醫臨證的精髓,也是中醫療效能超過西醫的關鍵。西醫更多關注的是藥物本身的問題,不會借力打力,在武學中這應該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丁甘仁先生說:“輕劑可去實,常被好用重劑者不屑。”好用重劑者,其目的在于對抗病邪;好用輕劑者,取的是借力打力,通過藥氣引導體內的正氣與邪氣爭斗。如《內經》說“輕可去實”。
……
這個商品不錯!這個商品不錯!
手把手教學,有親臨現場之感,很好!
書寫的比較好
書品很好,快遞很好,一切都很好,信任當當
學習中,這個系列不錯
經典的,經典
大道至簡:跟師高建忠抄方筆記
很好的書,值得夠買,值得收藏,很喜歡這本書,推薦,很不錯
值得閱讀,內容很好,建議購買閱讀
包裝很好,我給我和我老師各買了一本。對指導臨床很有幫助
買書是我的一個愛好,藏書也是我的愛好,每年總會買很多書,也看很多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可以進步,可以開拓眼界,與書相伴是快樂的。
有所感悟。
高老師的書很棒,實用性強
有作者獨到見解,整在閱讀中……!
還行吧,至少是高建忠老師的弟子出的!
學習中醫必備之書
正版圖書,快遞很快。
國醫當自強 加油
快遞迅速,印刷精美,每本書都有封塑,當當確實用心了。高老師的作品得用心看了,必有益處。
是一本好書。
朋友買了,看了一下才決定買的
正在學習中
還沒讀,但久聞作者大名,應是好書。
師兄也出書了
如耳提面命,對學習中醫有不少啟發。
本書是弟子跟師診治記錄,真實實用,重要是傳遞了中醫如何治病的思維,中醫的治病原理和方法,這點極為重要。
很好的書,每個醫案的思辨以問答的形式展現,再加以拓展,以啟發讀者臨證思路。值得一讀。
淡有淡的味道,語言很平凡,當讓人深思,地道的中醫思維,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