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大數據、云計算……今天,這些名詞術語正在對我們的感官與心智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本書作者對大數據和云計算并沒有一味稱好,而是批判地審視它們帶來的沖擊,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視野。
作者探索了“云端”從何而來、意味著什么以及它對商業、政府、公民的重要性。他描述了云端公司的激烈競爭,如亞馬遜和谷歌;云端科技向政府的擴散,如備受爭議的美國國家安全局;他也剖析了如黑云般隱約存在,由“云端”而產生的問題,諸如環境問題、隱私問題、就業問題,等等。云技術這一早就保障的信息應用是否會解決世界上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呢?抑或,它僅僅是一種市場化的大肆宣傳?本書提供了冷靜徹底的分析,并且指出技術的問題也許會破壞整個世界。
破除“大數據”神話
帶領我們從“云端”回到地面
著名傳播學者文森特 莫斯可關于“大數據”的批判性力作
文森特 莫斯可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加拿大皇后(Queen)大學傳播學教授,曾擔任皇后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國際著名傳播政治經濟學者,獲得加拿大教授榮譽。在媒介與信息技術方面,莫斯可博士有很多著作及文章,在國內翻譯出版的著作有《傳播政治經濟學》、《數字化崇拜:迷思、權力與賽博空間》、《信息社會的知識勞工》等。
及時章 我的作業被云吃掉了
第二章 從計算機公用設施到云計算
第三章 銷售“云崇高”
第四章 烏 云
第五章 大數據與云文化
注 釋
索引
參考文獻
譯后記
“云計算”之所以被如此命名,通常認為是因為在確定電信網關鍵要素的圖表中常出現云朵的形狀。“云計算”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1996年,當 時一家大型臺式電腦企業康柏公司的技術領導者們聚在一起探討計算機的 前景,特別是互聯網的未來。這些技術先鋒們尤其希望“云計算—應用程序”會刺激銷售。盡管并不清楚,但他們相信為網絡用戶提供的文件 存儲器很可能會成為一種成功的應用程序。他們的預測使得康柏公司決定 開始向網絡服務供應商銷售服務器,這一決策讓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每年進賬20億美元。2002年,惠普公司收購了康柏。無論康柏公司 獲益多少,銷售服務器這一決定并沒有給當年那場會議的參與 者———肖恩 •奧沙利文帶來同樣的成功。 他后來又成立了一家不算成功的公司,向個 人消費者銷售文件存儲器和點播視頻。那時,即使是充滿預見性的創新者 們也不敢打包票說這朵“云”會“下”美金。直到計算機處理能力有了極 大提高,電信網廣泛分布,當然還要等到21世紀初互聯網經濟崩潰后總 體上又呈復蘇態勢之時,這朵“云”才取得了真正的發展。直到2006 年,“云計算”這個概念才被谷歌、戴爾、亞馬遜之類的公司廣泛地使 用,它被用來描述一個新的系統:通過互聯網,而不是通過計算機自身的 硬件和其他一些便攜式存儲設備,來獲取文檔和軟件,提升計算機性能 (Regalado,2011)。
定義云計算
有人認為在21世紀及時個使用“云計算”這個概念的是谷歌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06年8月9日,他在一次行業 大會中這樣描述云:“(現在)出現了一種有趣的新模式。我認為人們并沒 有真正理解這次改變到底意味著什么。這種新模式的前提在于數據服務及 數據架構是建立在服務器之上的。我們稱其為‘云計算',它們都應在‘云 端之上'。”個人電腦制造商戴爾公司在這一概念中看到了商業價值,2008年該公司試圖為“云計算”貼上自己的商標。這次嘗試引起了行業內部很多人的不滿,最終以失敗收場。結果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概念, 許多公司都認為在網絡服務發展的進程中,“云計算”將會是占據未來舞臺 的絕佳方式(Regalado,2011)。
“云計算”并沒有一個被人普遍接受的定義。事實上,在一份研究綜述 中25個研究云技術的專家可能會有25種不同的定義方式(McFedries, 2012)。一位教程序員們如何使用云計算的企業家將其形容為“互聯網的隱 喻”。這是一次互聯網的品牌重塑,也是產生激烈爭論的原因。既然“云” 成為一種隱喻,也就會有不同的闡釋方式。但是爭論仍在繼續,這是因為 “它值錢”(Regalado,2011)。大多數的云計算分析人士不會將互聯網等同 于云計算。 云系統不僅利用大量網站構成的大規模互聯網(如我們熟知的 因特網),也使用私人網絡去傳輸數據和應用程序。這種私人網絡或許能接 入互聯網,但其保持獨立并且只有一小部分用戶可以使用。而且,云計算 也會涉及提供定制化的應用程序和服務,因此通常被認為不僅僅是“網中 之網”。盡管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云計算”最終 可能會像電力一樣歸于平凡,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 其普及程度還不夠(Linthicum,2013)。 到了2013年,盡管距離云計算在公共話語中流 通以及及時次在大眾媒體上刊登廣告(包括2011年 美國超級碗比賽中播放的商業廣播)已經有幾年了, 美國人仍然不清楚它的含義。2012年8月,一項針對1 000名成年人的調查顯示:很少有人知道云計算的含義,即使對最淺顯的含義也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數人都表示他們希望將來可以在“云端”工作。當得到進一步解釋之后, 他們都顯示出在理解“云”潛在的問題——主要是價格、安全和隱私——方 面的悟性(Forbes,2012)。 當美國政府認識到云計算是一種非常劃算的傳送服務方式時便開始推 動其部門向“云端”遷移。然而,領導們卻表示對云計算一無所知,于是 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要求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對云計算下一個定義并進行描述(Regalado,2011)。因此,我們所能得到的最為普遍接 受且正式的定義,用NIST報告中的話來說就是:“這種模式提供廣泛的、 便捷的、按需定制的網絡,可以連接到可配置的計算機資源共享池中(例 如網絡、服務器、存儲器、應用程序和服務),這些資源能夠快速提供,僅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低限度的交互。”(Mell & Grance,2011)用更加平實的語言來說,云計算涉及數據、應用程序以及提 供給個人和組織的服務的存儲、處理、分配。盡管在2012年云計算只占據 整個IT行業投資的3%(Butler,2012),但總的來看,這是一個快速增長, 或者說增長最快的IT領域。NIST對云計算的定義作為一個對該服務的客觀 描述,在行業內被廣泛接受。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無論對云計算的描 述表面上看起來有多客觀,它通常都是與推廣行為掛鉤的。 無論是聯邦政 府的首席信息官、NIST,又或者是在2012年宣布負責為云計算提供研究資 金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它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推廣“云”而不僅僅是理 解它。除了為云計算下一個清晰的定義,NIST還宣稱:“云計算模式將來不僅會提高計算機技術的靈活性,還可以大量節約成本。為了應對艱難的經 濟制約因素,政府和各行業采納這種技術至關重要”(NIST,2013)
云端》對于解讀數字化時代的貢獻極富價值,而莫斯可關于云計算在勞動力市場和環境保護方面所引發沖突的論斷是富于遠見的。
——《加拿大文學評論》
再一次,莫斯可在對我們這一時代偉大的傳播現象的理解上走在了前列。《云端》把“云計算”擱在陽光下細致地進行分析,提供了批判性的語境和視角。在這一過程中,莫斯可為如何解讀數字化時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源。
——羅伯特 W 麥克切尼斯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學教授、傳播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
莫斯可巧妙地解析了云計算。他通過“云”提出了關鍵的問題:這些新事物是如何使用的,背后是誰在控制它們,以及會帶來什么后果。《云端》帶領我們從“云端”回到地面,為我們了解這些新的變化提供了重要而的知識來源。
——珍妮特 瓦斯科 美國俄勒岡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國際媒體與傳播研究學會(IAMCR)會長
莫斯可從云計算神話再次抵達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統治的邏輯從來沒有終結的時候,它們只是以一種新的經管再現甚至強化。云計算不僅沒有弱化統治,反而在資本與權力的和某種生成了一種叫做監視資本主義的新統治方式,從而加強了權力對社會的控制。
——胡翼青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內容緊貼實際的一本書,好評!
看了一半,實在看不下去了,你說IBM/HP/DELL是AWS/Azure/Google的勁敵姑且也就算了,你說華為的云業務帶來利潤的提升我尼瑪就不能忍了!今年企業BG裁員1000人就是因為云業務的問題!不了解全球市場就不要亂寫,雖然,概念還是基本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