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是蕭紅最重要的代表作。因為《生死場》,人們知道了蕭紅;因為《呼蘭河傳》,人們記住了蕭紅,也記住了東北邊陲那個偏遠卻也動人的小鎮。
呼蘭河傳》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善良卻也愚昧,可惡卻也無辜;那片土地上,飄蕩著無知和愚昧,也充滿了苦難和悲涼。呼蘭河雖不是回蕩著悠揚牧歌的靜謐田園,但那里的一縷縷炊煙,卻是寂寞女子心底僅有的一點溫暖與歸屬。
小說寫了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故事,但沒有主軸;七個章節,看似獨立卻又渾然一體。蕭紅以成熟的藝術筆觸造就了她“自傳體”小說的之作。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能在人心里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淚……
人間失格(修訂精裝典藏版!)
納蘭詞(具人氣的才子文學剪碎一地的殘香與嘆息)
邊城(修訂紀念典藏版)
1. 光怪陸離的人性寫照;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蒼涼。
2. 濃濃的鄉土氣息,滿滿的凄涼悲哀,呼蘭河畔沒有牧歌,那里,生命是輕的,孤獨是重的……
3. 魯迅欣賞的女作家——文學洛神的絕世代表作。
4. 夏志清高度贊譽的“自傳體”小說的之作!超越時代的經典,恣肆的寫作風格直逼英倫文學天才伍爾芙。
5. 她,如煙花般寂寞,比煙花更燦爛;一生的漂泊遣不走刻在她心底的悲涼……
6.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蕭紅)
蕭紅 1911—1942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受推崇的女作家,與張愛玲等并稱“民國四大才女”。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生于黑龍江呼蘭河畔,病逝于香港淺水灣。
蕭紅自幼喪母,父親性情乖戾,19歲因不滿包辦婚姻離家出走,之后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愛的缺乏,造就了她寂寞的童年;漂泊的凄苦,注定了她一生的蒼涼。但在不到32年的短暫生命里,她留下了近70萬字的作品,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別具一格,筆觸細膩深刻、真摯動人,形成了獨特的“蕭紅體”,魯迅稱其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代表作品有《呼蘭河傳》《生死場》《馬伯樂》《小城三月》等。
這個東北女子孤傲冰潔,如一朵生長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在零落紛擾的三十年代,她是一抹亮眼的紅,因為鮮麗,而讓人更覺凄涼。
呼蘭河傳
生死場
第四章
二
我家是荒涼的。
一進大門,靠著大門洞子的東壁是三間破房子,靠著大門洞子的西壁仍是三間破房子。再加上一個大門洞,看起來是七間連著串,外表上似乎是很威武的,房子都很高大,架著很粗的木頭的房架。柁頭是很粗的,一個小孩抱不過來。都一律是瓦房蓋,房脊上還有透窿的用瓦做的花,迎著太陽看去,是很好看的。房脊的兩梢上,一邊有一個鴿子,大概也是瓦做的。終年不動,停在那里。這房子的外表,似乎不壞。
但我看它內容空虛。
東邊的三間,自家用裝糧食的,糧食沒有多少,耗子可是成群了。
糧食倉子底下讓耗子咬出洞來,耗子的全家在吃著糧食。耗子在下邊吃,麻雀在上邊吃。全屋都是土腥氣。窗子壞了,用板釘起來,門也壞了,每一開就顫抖抖的。
靠著門洞子西壁的三間房,是租給一家養豬的。那屋里屋外沒有別的,都是豬了。大豬小豬,豬槽子,豬糧食。來往的人也都是豬販子,連房子帶人,都弄得氣味非常之壞。
說來那家也并沒有養了多少豬,也不過十個八個的。每當黃昏的時候,那叫豬的聲音遠近得聞。打著豬槽子,敲著圈棚。叫了幾聲,停了一停。聲音有高有低,在黃昏的莊嚴的空氣里好像是說他家的生活是非常寂寞的。
除了這一連串的七間房子之外,還有六間破房子,三間破草房,三間碾磨房。
三間碾磨房一起租給那家養豬的了,因為它靠近那家養豬的。
三間破草房是在院子的西南角上,這房子它單獨地跑得那么遠,孤零零的,毛頭毛腳的,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
房頂的草上長著青苔,遠看去,一片綠,很是好看。下了雨,房頂上就出蘑菇,人們就上房采蘑菇,就好像上山去采蘑菇一樣,一采采了很多。這樣出蘑菇的房頂實在是很少有,我家的房子共有三十來間,其余的都不會出蘑菇,所以住在那房里的人一提著筐子上房去采蘑菇,全院子的人沒有不羨慕的,都說:
“這蘑菇是新鮮的,可不比那干蘑菇,若是殺一個小雞炒上,那真好吃極了。”
“蘑菇炒豆腐,噯,真鮮!”
“雨后的蘑菇嫩過了仔雞。”
“蘑菇炒雞,吃蘑菇而不吃雞。”
“蘑菇下面,吃湯而忘了面。”
“吃了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
“清蒸蘑菇加姜絲,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飯。”
“你不要小看了這蘑菇,這是意外之財!”
同院住的那些羨慕的人,都恨自己為什么不住在那草房里。若早知道租了房子連蘑菇都一起租來了,就非租那房子不可。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租房子還帶蘑菇的。于是感慨唏噓,相嘆不已。
再說站在房間上正在采著的,在多少只眼目之中,真是一種光榮的工作。于是也就慢慢地采,本來一袋煙的工夫就可以采完,但是要延長到半頓飯的工夫。同時故意選了幾個大的,從房頂上驕傲地拋下來,同時說:
“你們看吧,你們見過這樣干凈的蘑菇嗎?除了這個房頂,哪個房頂能夠長出這樣的好蘑菇來?”
那在下面的,根本看不清房頂,到底那蘑菇全部多大,以為一律是這樣大的,于是就更增加了無限的驚異。趕快彎下腰去拾起來,拿到家里,晚飯的時候,賣豆腐的來,破費二百錢揀點豆腐,把蘑菇燒上。
可是那在房頂上的因為驕傲,忘記了那房頂有許多地方是不結實的,已經露了洞了,一不加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把腳往外一拔,腳上的鞋子不見了。
鞋子從房頂落下去,一直就落在鍋里,鍋里正是翻開的滾水,鞋子就在滾水里邊煮上了。鍋邊漏粉的人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覺得好玩,那一只鞋子在開水里滾著、翻著,還從鞋底上滾下一些泥漿來,弄得漏下去的粉條都黃乎乎的了。可是他們還不把鞋子從鍋里拿出來,他們說,反正這粉條是賣的,也不是自己吃。
這房頂雖然產蘑菇,但是不能夠避雨,一下起雨來,全屋就像小水罐似的。摸摸這個是濕的,摸摸那個是濕的。
好在這里邊住的都是些個粗人。
有一個歪鼻瞪眼的名叫“鐵子”的孩子。他整天手里拿著一柄鐵鍬,在一個長槽子里邊往下切著,切些個什么呢?初到這屋子里來的人是看不清的,因為熱氣騰騰的,這屋里不知都在做些個什么。細一看,才能看出來他切的是馬鈴薯。槽子里都是馬鈴薯。
這草房是租給一家開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沒有好鞋襪,沒有好行李,一個一個的和小豬差不多,住在這房子里邊是很相當的,好房子讓他們一住也怕是住壞了。何況每一下雨還有蘑菇吃。
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總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燉粉,蘑菇煮粉。沒有湯的叫作“炒”,有湯的叫作“煮”,湯少一點的叫作“燉”。
他們做好了,常常還端一大碗來送給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了,祖父就說:
“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
但那粉房里的人,從來沒吃死過,天天在里邊唱著歌,漏著粉。
粉房的門前搭了幾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掛在上邊。
他們一邊掛著粉,一邊唱著。等粉條曬干了,他們一邊收著粉,也是一邊地唱著。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那粉房里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正月十五正月正,
家家戶戶掛紅燈。
人家的丈夫團圓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
只要是一個晴天,粉絲一掛起來了,這歌音就聽得見的。因為那破草房是在西南角上,所以那聲音比較的遼遠。偶爾也有裝作女人的腔調在唱《五更天》。
那草房實在是不行了,每下一次大雨,那草房北頭就要多加一支支柱,那支柱已經有七八支之多了,但是房子還是天天地往北邊歪,越歪越厲害,我一看了就害怕,怕從那旁邊一過,恰好那房子倒了下來,壓在我身上。那房子實在是不像樣子了,窗子本來是四方的,都歪斜得變成菱形的了。門也歪斜得關不上了。墻上的大柁就像要掉下來似的,向一邊跳出來了。房脊上的正梁24小時24小時地往北走,已經拔了榫,脫離別人的牽掣,而它自己單獨行動起來了。那些釘在房脊上的椽桿子,能夠跟著它跑的,就跟著它一順水地往北邊跑下去了;不能夠跟著它跑的,就掙斷了釘子,而垂下頭來,向著粉房里的人們的頭垂下來,因為另一頭是壓在檐外,所以不能夠掉下來,只是滴里郎當地垂著。
我一次進粉房去,想要看一看漏粉到底是怎樣漏法。但是不敢細看,我很怕那椽子頭掉下來打了我。
一刮起風來,這房子就喳喳地山響,大柁響,馬梁響,門框、窗框響。
一下了雨,又是喳喳地響。
不刮風,不下雨,夜里也是會響的,因為夜深人靜了,萬物齊鳴,何況這本來就會響的房子,哪能不響呢?
以它響得最厲害。別的東西的響,是因為傾心去聽它,就是聽得到的,也是極幽渺的,不十分的。也許是因為一個人耳鳴而引起來的錯覺,比方貓、狗、蟲子之類的響叫,那是因為它們是生物的緣故。
可曾有人聽過夜里房子會叫的,誰家的房子會叫,叫得好像個活物似的,嚓嚓的,帶著無限的重量,往往會把睡在這房子里的人叫醒。
被叫醒了的人,翻了一個身說:
“房子又走了。”
真是活神活現,聽他說了這話,好像房子要搬了場似的。
房子都要搬場了,為什么睡在里邊的人還不起來?他是不起來的,他翻了個身又睡了。
住在這里邊的人,對于房子就要倒的這回事,毫不加戒心,好像他們已經有了血族的關系,是非常信靠的。
似乎這房一旦倒了,也不會壓到他們,就像是壓到了,也不會壓死的,沒有生命的危險。這些人的過度的自信,不知從哪里來的,也許住在那房子里邊的人都是用鐵鑄的,而不是肉長的。再不然就是他們都是敢死隊,生命置之度外了。
若不然為什么這么勇敢,生死不怕?
若說他們是生死不怕,那也是不對的,比方那曬粉條的人,從桿子上往下摘粉條的時候,那桿子掉下來了,就嚇他一哆嗦。粉條打碎了,他卻沒有被打著。他把粉條收起來,還看著那桿子,思索起來,他說:
“莫不是……”
他越想越奇怪,怎么粉打碎了,而人沒打著呢。他把那桿子扶了上去,遠遠地站在那里看著,用眼睛捉摸著,越捉摸越覺得可怕。
“哎呀!這要是落到頭上呢?”
那真是不堪想象了。于是他摸著自己的頭頂,他覺得萬幸萬幸,下回該加小心。
本來那桿子還沒有房椽子那么粗,可是他一看見,他就害怕,每次他再曬粉條的時候,他都是躲著那桿子,連在它旁邊走也不敢走,總是用眼睛溜著它,過了很多日才算把這回事忘了。
若下雨打雷的時候,他就把燈滅了,他們說雷撲火,怕雷劈著。
他們過河的時候,拋兩個銅板到河里去,傳說河是饞的,常常淹死人的,把銅板一拋到河里,河神高興了,就不會把他們淹死了。
這證明住在這嚓嚓響著的草房里的他們,也是很膽小的,也和一般人一樣是戰戰兢兢地活在這世界上的。
那么這房子既然要塌了,他們為什么不怕呢?
據賣饅頭的老趙頭說:
“他們要的就是這個要倒的嘛!”
據粉房里的那個歪鼻瞪眼的孩子說:
“這是住房子啊,也不是娶媳婦要她周周正正。”
據同院住的周家的兩位少年紳士說:
“這房子對于他們那等粗人,就再合適也沒有了。”
據我家的有二伯說:
“是他們貪圖便宜,好房子呼蘭城里有的是,為啥他們不搬家呢?好房子人家要房錢的呀,不像是咱們家這房子,一年送來十斤二十斤的干粉就完事,等于白住。你二伯是沒有家眷,若不我也找這樣房子去住。”
有二伯說的也許有點對。
祖父早就想拆了那座房子的,是因為他們幾次地全體挽留才留下來的。
至于這個房子將來倒與不倒,或是發生什么幸與不幸,大家都以為這太遠了,不必想了。
三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
那邊住著幾個漏粉的,那邊住著幾個養豬的。養豬的那廂房里還住著一個拉磨的。
那拉磨的,夜里打著梆子,通夜地打。
養豬的那一家有幾個閑散雜人,常常聚在一起唱著秦腔,拉著胡琴。
西南角上那漏粉的則歡喜在晴天里邊唱一個《嘆五更》。
他們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嘆五更,但是并不是繁華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著光明,這些都不是的。
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
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逆來的,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響,他越打得激烈,人們越說那聲音凄涼。因為他單單的響音,沒有同調。
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 盾
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魯迅為《生死場》寫的“序”
我相信蕭紅的書,將成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夏志清
蕭紅是贊譽滿身,才華滿溢的女作家,她用小時候的視角,譜寫了一方水土的風土人情。一個個凄婉的故事,仿佛一個大磨盤,將你的心壓著,碾著。。。但我收到的書有臭味,內容很棒,只是異味太煞風景。
以為只有呼蘭河傳,沒想到還有生死場,驚喜!只是字略小,不太好。
很喜歡蕭紅的文字,冷靜又很有力量,呼蘭河的人們善良又愚昧,就如同現在的人們。
除了呼蘭河傳還有一個故事,后一個沒讀。呼蘭河傳寫的非常吸引人~
洛神蕭紅,一本書,一座城,讓我讀到了她心里的悲傷,也看到了她的無奈,無法拯救呼蘭河小鎮的百姓們愚昧的思想。
蕭紅,呼蘭河的女兒,我最感興趣的是她的感情生活。那是混亂的時代,這樣的佳人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最令我羨慕的是,魯迅是她的老師。這個女人有著不一樣的勇氣
蕭紅的自傳體小說,有很濃厚的時代味道。后面還附有蕭紅成名作《生死場》
包裝很好,而且包含了蕭紅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遇上活動,很超值!
這本書很不錯,包裝挺好,是正版,在當當上買書也很多了,從來不怎么評價,因為每個人對書的理解都不同,這其實是一個很私密的感受,很自私不想分享與大家,但是想說的一點是每本書都有它的價值,多讀書總是沒錯的。
書是16開的大小,比一般的小說要大一點,紙張的手感不錯,排版簡單清晰,印刷質量不錯。書中的內容出來《呼蘭河傳》,還有《生死場》,都是蕭紅陛下很值得看的作品,推薦。
蕭紅是魯迅非常欣賞的作家,這本《呼蘭河傳》在“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排名第9,也是蕭紅的代表作。無論從文筆還是從內容上都很好,值得一讀。
這本書把當時鄉村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及觀念表現的玲離盡致。當時的人們迷信、愚昧無知,善良又極其殘忍,在他們的眼里人命和動物的生命價值并無差別。現實的生活磨滅了他們的思想,他們之前的情感涼薄的驚人
蕭紅將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娓娓道來,讓我讀得津津有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所在吧。。里面的故事、人物描寫得鮮活、靈動。雖然每一章都獨立成篇,并無太多的聯系,卻渾然一體。
《呼蘭河傳》是蕭紅重要的代表作,真實生動的再現了二十世紀上半頁東北小鎮呼蘭城的風土人情,值得一看,值得為孩子囤積精神食糧!
這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的“回憶”式小說。里面的故事、人物描寫得鮮活、靈動。雖然每一章都獨立成篇,并無太多的聯系,卻渾然一體。將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娓娓道來,讓我讀得津津有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所在吧。
蕭紅這個人可以說是非常有爭議的,而我了解她呢,則是因為她跟魯迅之間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但是這一次我想以,一個另外的角度去了解這個人的一生了解她究竟有著怎樣的童年怎樣的人生?而她的結局呢則是讓人悵然若失。
書包裝的很好,封面也很漂亮,還沒有開始看,記得小時候看過蕭紅的散文,當時年經小,看的是一頭霧水,但是蕭紅作為一個知名的作家,想來這本書也應該不錯。最后還是要再提一下,快遞實在是太快了,有點出乎意料,我還以為要明天才能到呢。
這是我買過最便宜的一本書,沒有之一!促銷的時候買的,八塊多,里面包括了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兩篇中長篇。不過我至今沒有捋得清生死場里面的人物誰是誰。。。不過我卻很喜歡呼蘭河傳,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來描繪人世百態,描寫童年,讀的時候那種真摯的感情撲面而來。
挺好的,也挺便宜的。這是一部咋樣的作品呢?寫了東北呼蘭河傳那里的人的善良與愚昧無知,通過那個小媳婦,做豆糕的,還有那個曾經美麗的女子,揭露了一切,還有他們抗擊日本人的英雄歷史,可歌可泣,值得反思。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代表作,從里邊的兒童的天真視角更能讓人體會到她獨有的寫作風格,生與死的掙扎從來就沒從她的作品中離開過,還有女性所受到的迫害,來自社會的愚昧無知殘害了多少花樣的年華,寂寞,蒼涼才是作者童真的底色之下記憶中的呼蘭河
蕭紅以成熟的藝術筆觸造就了她“自傳體”小說的巔峰之作。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能在人心里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令人空空落落地直想落淚……
尾品匯買的,這個價格很值啊,書質量很好,感覺還不錯吧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重要的代表作。因為《生死場》,人們知道了蕭紅;因為《呼蘭河傳》,人們記住了蕭紅,也記住了東北邊陲那個偏遠卻也動人的小鎮。書還沒有讀,但十分期待
當當網買的最差的一本書就是街上論斤賣的那種炒雞差質量里面居然還有撕爛的氣人打開包裝又不能退了所以說買書可以退都是說的瞎話。真是影響心情從來不評論的都忍不住上來說兩句。
湊單買的 便宜是肯定的~ 我一直認為平凡百姓的生活比名人傳記來的溫暖
買單湊的,當時在搞活動,也特別想略讀ciaohong的書。童年的恬淡的生活,那么清晰的呈現了出來。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在那個戰爭年代沒有戰亂的侵擾。留了一份細碎的孩子眼中有趣的童年回憶。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書中記載了蕭紅的童年時光,有悲傷、有歡樂。呼蘭河是蕭紅小時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這本書用樸素清麗、真摯感人的語言分別描寫了呼蘭河這個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