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家族》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可的莫言代表作,莫言負盛名的小說
展現了人類在情感受到世俗規則壓迫時陷入的沖突
電影、電視劇《紅高粱》經典原著
莫言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使當代戰爭小說面貌為之一新。莫言以自由不羈的想象,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文學王國。
通過這部小說,莫言把他的“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可的莫言代表作
莫言認可的“定稿版”
莫言負盛名的小說
紅高粱》獲1987年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獎
2001年第二屆“馮牧文學獎 軍旅文學創作獎”
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來(1927-2001)40部世界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
展現莫言文學中強大的想象爆發力
據此改編的電影《紅高粱》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據此改編的電視劇《紅高粱》獲得國劇盛典年度十佳電視劇、華鼎獎百強電視劇名,入圍飛天獎電視劇
電影、電視劇《紅高粱》經典原著
小說比電影、電視劇更精彩
莫言,山東高密人,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首位獲得這項大獎的作家。
著有《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等長篇小說十一部,《透明的紅蘿卜》《白狗秋千架》《師傅越來越幽默》等中短篇小說一百余部,并著有劇作、散文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日、西、俄、韓、荷蘭、瑞典、挪威、波蘭、阿拉伯、越南等三十余種語言,在世界文學中產生廣泛影響。
莫言及其作品還曾獲得“茅盾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聯合文學獎”等國內文學大獎,以及法國“Laure Bataillon(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意大利“Nonino(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種國際獎項。
卷首語
及時章 紅高粱
第二章 高粱酒
第三章 狗道
第四章 高粱殯
第五章 奇死
人老了,書還年輕——代后記
及時章 紅高粱
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敵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余司令說:“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對我父親說:“豆官,聽你干爹的話。”父親沒吱聲,他看著奶奶高大的身軀,嗅著從奶奶的夾襖里散出的熱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涼氣逼人。他打了一個戰,肚子咕嚕嚕響一陣。余司令拍了一下父親的頭,說:“走,干兒。”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隊伍的雜沓腳步聲已響出很遠。父親眼前掛著藍白色的霧幔,擋住了他的視線,只聞隊伍腳步聲,不見隊伍形和影。父親緊緊扯住余司令的衣角,雙腿快速挪動。奶奶像岸愈離愈遠,霧像海水愈近愈洶涌,父親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條船舷。
父親就這樣奔向了聳立在故鄉通紅的高粱地里屬于他的那塊無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墳頭上已經枯草瑟瑟,曾經有一個光屁股的男孩牽著一只雪白的山羊來到這里,山羊不緊不慢地啃著墳頭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氣沖沖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聲高唱:高粱紅了——日本來了——同胞們準備好——開槍開炮——有人說這個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經對高密東北鄉極端熱愛,曾經對高密東北鄉極端仇恨,長大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我終于悟到: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地感到種的退化。
出村之后,隊伍在一條狹窄的土路上行進,人的腳步聲中夾著路邊碎草的窸窣聲響。霧奇濃,活潑多變。我父親的臉上,無數密集的小水點凝成大顆粒的水珠,他的一撮頭發,粘在頭皮上。從路兩邊高粱地里飄來的幽淡的薄荷氣息和成熟高粱苦澀微甘的氣味,我父親早已聞慣,不新不奇。在這次霧中行軍里,我父親聞到了那種新奇的、黃紅相間的腥甜氣息。那味道從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隱隱約約地透過來,喚起父親心靈深處一種非常遙遠的記憶。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肅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過水銀,汩汩生輝,我父親在剪破的月影下聞到了比現在強烈無數倍的腥甜氣息。那時候,余司令牽著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個鄉親疊股枕臂,陳尸狼藉,流出的鮮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們拔腳遲緩。腥甜的氣味令人窒息,一群前來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著父親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來得手槍,甩手一響,兩只狗眼滅了;又一甩手,滅了兩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遠遠的,嗚嗚地咆哮著,貪婪地望著死尸。腥甜味愈加強烈,余司令大喊一聲:“日本狗!狗娘養的日本!”他對著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彈,狗跑得無影無蹤。余司令對我父親說:“走吧,兒子!”一老一小,便迎著月光,向高粱深處走去。那股彌漫著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親的靈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殘忍的歲月里,這股腥甜味一直伴隨著他。
高粱的莖葉在霧中嗞嗞亂叫,霧中緩慢地流淌著在這塊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嘩,一陣強一陣弱,一陣遠一陣近。趕上隊伍了,父親的身前身后響著踢踢蹋蹋的腳步聲和粗重的呼吸。不知誰的槍托撞到另一個誰的槍托上了。不知誰的腳踩破了一個死人的骷髏什么的。父親前邊那個人吭吭地咳嗽起來,這個人的咳嗽聲非常熟悉。父親聽到他咳嗽就想起他那兩扇一激動就充血的大耳朵。透明單薄布滿血管的大耳朵是王文義頭上引人注目的器官。他個子很小,一顆大頭縮在聳起的雙肩中。父親努力看去,目光刺破濃霧,看到了王文義那顆一邊咳一邊顛動的大頭。父親想起王文義在演練場上挨打時,那顆大頭顛成那般可憐模樣。那時他剛參加余司令的隊伍,任副官在演練場上對他也對其他隊員喊:向右轉——王文義歡歡喜喜地跺著腳,不知轉到哪里去了。任副官在他腚上打了一鞭子,他嘴咧開叫一聲:孩子他娘!臉上表情不知是哭還是笑。圍在短墻外看光景的孩子們都哈哈大笑。
余司令飛起一腳,踢到王文義的屁股上。
“咳什么?”
“司令……”王文義忍著咳嗽說,“嗓子眼兒發癢……”
“癢也別咳!暴露了目標我要你的腦袋!”
“是,司令。”王文義答應著,又有一陣咳嗽沖口而出。
父親覺出余司令的手從王文義的后頸皮上松開了,父親還覺得王文義的脖子上留下兩個熟葡萄一樣的紫手印,王文義幽藍色的驚懼不安的眼睛里,飛迸出幾點感激與委屈。
很快,隊伍鉆進了高粱地。我父親本能地感覺到隊伍是向著東南方向開進的。適才走過的這段土路是由村莊直接通向墨水河邊的的道路。這條狹窄的土路在白天顏色青白。路原是由烏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經踐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層,路上疊印過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騾馬毛驢的半圓蹄印,馬騾驢糞像干萎的蘋果,牛糞像蟲蛀過的薄餅,羊糞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父親常走這條路,后來他在日本炭窯中苦熬歲月時,眼前常常閃過這條路。父親不知道我的奶奶在這條土路上主演過多少風流悲喜劇,我知道。父親也不知道在高粱陰影遮掩著的黑土上,曾經躺過奶奶潔白如玉的光滑肉體,我也知道。
拐進高粱地后,霧更顯凝滯,質量更大,流動感少,在人的身體與人負載的物體碰撞高粱秸稈后,隨著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鳴聲,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撲簌簌落下。水珠冰涼清爽,味道鮮美,我父親仰臉時,一滴大水珠地打進他的嘴里。父親看到舒緩的霧團里,晃動著高粱沉甸甸的頭顱。高粱沾滿了露水的柔韌葉片,鋸著父親的衣衫和面頰。高粱晃動激起的小風在父親頭頂上短促出擊,墨水河的流水聲愈來愈響。
父親在墨水河里玩過水,他的水性好像是天生的,奶奶說他見了水比見了親娘還急。父親五歲時,就像小鴨子一樣潛水,粉紅的屁股眼兒朝著天,雙腳高舉。父親知道,墨水河底的淤泥烏黑發亮,柔軟得像油脂一樣。河邊潮濕的灘涂上,叢生著灰綠色的蘆葦和鵝綠色車前草,還有貼地生的野葛蔓,支支直立的接骨草。灘涂的淤泥上,印滿螃蟹纖細的爪跡。秋風起,天氣涼,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等等。高粱紅了,西風響,蟹腳癢,成群結隊的、馬蹄大小的螃蟹都在夜間爬上河灘,到草叢中覓食。螃蟹喜食新鮮牛屎和腐爛的動物的尸體。父親聽著河聲,想著從前的秋天夜晚,跟著我家的老伙計劉羅漢大爺去河邊捉螃蟹的情景。夜色灰葡萄,金風串河道,寶藍色的天空深邃無邊,綠色的星辰格外明亮。北斗勺子星——北斗主死,南斗簸箕星——南斗司生,八角玻璃井——缺了一塊磚,焦灼的牛郎要上吊,憂愁的織女要跳河……都在頭上懸著。劉羅漢大爺在我家工作了幾十年,負責我家燒酒作坊的工作,父親跟著羅漢大爺腳前腳后地跑,就像跟著自己的爺爺一樣。
父親被迷霧擾亂的心頭亮起了一盞四塊玻璃插成的罩子燈,洋油煙子從罩子燈上蓋的鐵皮、鉆眼的鐵皮上鉆出來。燈光微弱,只能照亮五六米方圓的黑暗。河里的水流到燈影里,黃得像熟透的杏子一樣可愛,但可愛一霎霎,就流過去了,黑暗中的河水倒映著24小時星斗。父親和羅漢大爺披著蓑衣,坐在罩子燈旁,聽著河水的低沉嗚咽——非常低沉的嗚咽。河道兩邊無窮的高粱地不時響起尋偶狐貍的興奮鳴叫。螃蟹趨光,正向燈影聚攏。父親和羅漢大爺靜坐著,恭聽著天下的竊竊秘語,河底下淤泥的腥味,一股股泛上來。成群結隊的螃蟹團團圍上來,形成一個躁動不安的圓圈。父親心里惶惶,躍躍欲起,被羅漢大爺按住了肩頭。“別急!”大爺說,“心急喝不得熱黏粥。”父親強壓住激動,不動。螃蟹爬到燈光里就停下來,首尾相銜,把地皮都蓋住了。一片青色的蟹殼閃亮,一對對圓桿狀的眼睛從凹陷的眼窩里打出來。隱在傾斜的臉面下的嘴里,吐出一串一串的五彩泡沫。螃蟹吐著彩沫向人挑戰,父親身上披著大蓑衣長毛起。羅漢大爺說:“抓!”父親應聲彈起,與羅漢大爺搶過去,每人抓住一面早就鋪在地上的密眼羅網的兩角,把一塊螃蟹抬起來,露出了螃蟹下的河灘地。父親和羅漢大爺把兩角系起扔在一邊,又用同樣的迅速和熟練抬起網片。每一網都是那么沉重,不知網住了幾百幾千只螃蟹。
父親跟著隊伍進了高粱地后,由于心隨螃蟹橫行斜走,腳與腿不擇空隙,撞得高粱棵子東倒西歪。他的手始終緊扯著余司令的衣角,一半是自己行走,一半是余司令牽著前進,他竟覺得有些瞌睡上來,脖子僵硬,眼珠子生澀呆板。父親想,只要跟著羅漢大爺去墨水河,就沒有空手回來的道理。父親吃螃蟹吃膩了,奶奶也吃膩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羅漢大爺就用快刀把螃蟹斬成碎塊,放到豆腐磨里研碎,加鹽,裝缸,制成蟹醬,成年累月地吃,吃不完就臭,臭了就喂罌粟。我聽說奶奶會吸大煙但不上癮,所以始終面如桃花,神清氣爽,用螃蟹喂過的罌粟花朵肥碩壯大,粉、紅、白三色交雜,香氣撲鼻。故鄉的黑土本來就是出奇的肥沃,所以物產豐饒,人種優良。民心高拔健邁,本是我故鄉心態。墨水河盛產的白鱔魚肥得像肉棍一樣,從頭至尾一根刺。它們呆頭呆腦,見鉤就吞。父親想著的羅漢大爺去年就死了,死在膠平公路上。他的尸體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東一塊西一塊。軀干上的皮被剝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親一想起羅漢大爺的尸體,脊梁溝就發涼。父親又想起大約七八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奶奶喝醉了酒,在我家燒酒作坊的院子里,有一個高粱葉子垛,奶奶倚在草垛上,摟住羅漢大爺的肩,呢呢喃喃地說:“大叔……你別走,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面看水面,不看我的面子也要看豆官的面子上,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給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樣……”父親記得羅漢大爺把奶奶推到一邊,晃晃蕩蕩走進騾棚,給騾子拌料去了。我家養著兩頭大黑騾子,開著燒高粱酒的作坊,是村子里的首富。羅漢大爺沒走,一直在我家擔任業務領導,直到我家那兩頭大黑騾子被日本人拉到膠平公路修筑工地上去使役為止。
這時,從被父親他們甩在身后的村子里,傳來悠長的毛驢叫聲。父親精神一振,眼睛睜開,然而看到的,依然是半凝固半透明的霧氣。高粱挺拔的稈子,排成密集的柵欄,模模糊糊地隱藏在氣體的背后,穿過一排又一排,排排無盡頭。走進高粱地多久了,父親已經忘記,他的神思長久地滯留在遠處那條喧響著的豐饒河流里,長久地滯留在往事的回憶里,竟不知這樣匆匆忙忙擁擁擠擠地在如夢如海的高粱地里躦進是為了什么。父親迷失了方位。他在前年有一次迷途高粱地的經驗,但還是走出來了,是河聲給他指引了方向。現在,父親又諦聽著河的啟示,很快明白,隊伍是向正東偏南開進,對著河的方向開進。方向辨清,父親也就明白,這是去打伏擊,打日本人,要殺人,像殺狗一樣。他知道隊伍一直往東南走,很快就要走到那條南北貫通,把偌大個低洼平原分成兩半,把膠縣平度縣兩座縣城連在一起的膠平公路。這條公路,是日本人和他們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著老百姓修成的。
高粱的騷動因為人們的疲憊困乏而頻繁激烈起來,積露連續落下,淋濕了每個人的頭皮和脖頸。王文義咳嗽不斷,雖連遭余司令辱罵也不改正。父親感到公路就要到了,他的眼前昏昏黃黃地晃動著路的影子。不知不覺,連成一體的霧海中竟有些空洞出現,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濕的高粱在霧洞里憂悒地注視著我父親,父親也虔誠地望著它們。父親恍然大悟,明白了它們都是活生生的靈物。它們扎根黑土,受日精月華,得雨露滋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父親從高粱的顏色上,猜到了太陽已經被高粱遮擋著的地平線燒成一片可憐的艷紅。
忽然發生變故,父親先是聽到耳邊一聲尖厲呼嘯,接著聽到前邊發出什么東西被迸裂的聲響。
余司令大聲吼叫:“誰開槍?小舅子,誰開的槍?”
父親聽到子彈鉆破濃霧,穿過高粱葉子高粱稈,一顆高粱頭顱落地。一時間眾人都屏氣息聲。那粒子彈一路尖叫著,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芳香的硝煙迷散進霧。王文義慘叫一聲:“司令——我沒有頭啦——司令——我沒有頭啦——”
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義一腳,說:“你娘個蛋!沒有頭還會說話!”
余司令撇下我父親,到隊伍前頭去了。王文義還在哀嚎。父親湊上前去,看清了王文義奇形怪狀的臉。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藍色的東西在流動。父親伸手摸去,觸了一手黏膩發燙的液體。父親聞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鮮得多的腥氣。它壓倒了薄荷的幽香,壓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喚醒了父親那越來越迫近的記憶,一線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黑土、把永遠死不了的過去和永遠留不住的現在聯系在一起,有時候,萬物都會吐出人血的味道。
“大叔,”父親說,“大叔,你掛彩了。”
“豆官,你是豆官吧,你看看大叔的頭還在脖子上長著嗎?”
“在,大叔,長得好好的,就是耳朵流血啦。”
王文義伸手摸耳朵,摸到一手血,一陣尖叫后,他就癱了:“司令,我掛彩啦!我掛彩啦,我掛彩啦。”
余司令從前邊回來,蹲下,捏著王文義的脖子,壓低嗓門說:“別叫,再叫我就斃了你!”
王文義不敢叫了。
“傷著哪兒啦?”余司令問。
“耳朵……”王文義哭著說。
余司令從腰里抽出一塊包袱皮樣的白布,嚓一聲撕成兩半,遞給王文義,說:“先捂著,別出聲,跟著走,到了路上再包扎。”
余司令又叫:“豆官。”父親應了,余司令就牽著他的手走。王文義哼哼唧唧地跟在后邊。
適才那一槍,是扛著一盤耙在頭前開路的大個子啞巴不慎摔倒,背上的長槍走了火。啞巴是余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里吃過“拤餅”的草莽英雄,他的一只腳因在母腹中受過傷,走起來一顛一顛,但非常快,父親有些怕他。
黎明前后這場大霧,終于在余司令的隊伍跨上膠平公路時潰散下去。故鄉八月,是多霧的季節,也許是地勢低洼土壤潮濕所致吧。走上公路后,父親頓時感到身體靈巧輕便,腳步利索有勁,他松開了抓住余司令衣角的手。王文義用白布捂著血耳朵,滿臉哭相。余司令給他粗手粗腳包扎耳朵,連半個頭也包住了。王文義痛得齜牙咧嘴。
余司令說:“你好大的命!”
王文義說:“我的血流光了,我不能去啦!”
余司令說:“屁,蚊子咬了一口也不過這樣,忘了你那三個兒子啦吧!”
王文義垂下頭,嘟嘟噥噥說:“沒忘,沒忘。”
他背著一支長筒子鳥槍,槍托兒血紅色。裝火藥的扁鐵盒斜吊在他的屁股上。
那些殘存的霧都退到高粱地里去了。大路上鋪著一層粗沙,沒有牛馬腳蹤,更無人的腳印。相對著路兩側茂密的高粱,公路荒涼、荒唐,令人感到不祥。父親早就知道余司令的隊伍連聾帶啞連瘸帶拐不過四十人,但這些人住在村里時,攪得雞飛狗跳,仿佛滿村是兵。隊伍擺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縮成一團,像一條凍僵了的蛇。槍支七長八短,土炮、鳥槍、老漢陽,方六方七兄弟倆抬著一門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大抬桿子。啞巴扛著一盤長方形的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鐵尖齒的耙,另有三個隊員各扛著一盤。父親當時還不知道打伏擊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打伏擊為什么還要扛上四盤鐵齒耙。
二
為了為我的家族樹碑立傳,我曾經跑回高密東北鄉,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調查的重點,就是這場我父親參加過的、在墨水河邊打死鬼子少將的著名戰斗。我們村里一個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對我說:“東北鄉,人萬千,陣勢列在墨河邊。余司令,陣前站,一舉手炮聲連環。東洋鬼子魂兒散,紛紛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鳳蓮,花容月貌巧機關,調來鐵耙擺連環,擋住鬼子不能前……”老太婆頭頂禿得像一個陶罐,面孔都朽了,干手上凸著一條條絲瓜瓤子一樣的筋。她是一九三九年八月中秋節那場大屠殺的幸存者,那時她因腳上生了瘡跑不動,被丈夫塞進地瓜窖子里藏起來,天湊地巧活了下來。老太婆所唱快板中的戴鳳蓮,就是我奶奶的大號。聽到這里,我興奮異常。這說明,用鐵耙擋住鬼子汽車退路的計謀竟是我奶奶這個女流想出來的。我奶奶也應該是抗日的先鋒,民族的英雄。
提起我的奶奶,老太太話就多了。她的話破碎零亂,像一群隨風遍地滾的樹葉。她說起我奶奶的腳,是全村最小的腳。我們家的燒酒后勁好大。說到膠平公路時,她的話連貫起來:“路修到咱這地盤時哪……高粱齊腰深了……鬼子把能干活的人都趕去了……打毛子工,都偷懶磨滑……你們家里那兩頭大黑騾子也給拉去了……鬼子在墨水河上架石橋……羅漢,你們家那個老長工……他和你奶奶不大清白咧,人家都這么說……呵呀呀,你奶奶年輕時花花事兒多著咧……你爹多能干,十五歲就殺人,雜種出好漢,十個九個都不善……羅漢去鏟騾子腿……被捉住零刀子剮啦……鬼子糟害人呢,在鍋里拉屎、盆里撒尿。那年,去挑水,挑上來一個什么呀,一個人頭呀,扎著大辮子……”
劉羅漢大爺是我們家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關于他與我奶奶之間是否有染,現已無法查清。誠然,從心里說,我不愿承認這是事實。
道理雖懂,但陶罐頭老太太的話還是讓我感到難堪。我想,既然羅漢大爺對待我父親像對待親孫子一樣,那他就像我的曾祖父一樣;假如這位曾祖父竟與我奶奶有過風流事,豈不是亂倫嗎?這其實是胡想。因為我奶奶并不是羅漢大爺的兒媳而是他的東家,羅漢大爺與我的家族只有經濟上的聯系而無血緣上的聯系,他像一個忠實的老家人點綴著我家的歷史而且確鑿無疑地為我們家的歷史增添了光彩。我奶奶是否愛過他,他是否上過我奶奶的炕,都與倫理無關。愛過又怎么樣?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僅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個性解放的先驅,婦女自立的典范。
我查閱過縣志,縣志載:民國二十七年,日軍捉高密、平度、膠縣民夫累計四十萬人次,修筑膠平公路,毀稼禾無數。公路兩側村莊中騾馬被劫掠一空。農民劉羅漢,乘夜潛入,用鐵鍬鏟傷騾蹄馬腿無數,被捉獲。翌日,日軍在拴馬樁上將劉羅漢剝皮零割示眾。劉面無懼色,罵不絕口,至死方休。
一如既往。
書不錯,包裝好
看了電視劇才想看書的,覺得肯定不會差
同學強烈推薦的,好.
我喜歡雜志之家的書,;一般網購都只找雜志之家,包裝不錯,性價比高,正版,習慣了就收不住啊。
趕上有活動買了好幾本書,收到貨后,很開心,包裝嚴實,沒有褶皺,價格實惠,物美價廉,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當當圖書值得信賴,即將開啟新的讀書之旅!
看看諾貝爾獎作者的書 很不錯的哦
經典必讀,感人至深,封面精美,值得購買
很棒哦!!!!!!!!
值得擁有,很好
快遞很快,書印刷的很好,裝訂的很精美,快遞員態度很好,給滿分。
包裝不扎實,書有折痕
山東高密,那么美麗的地方,高粱遍地。兵匪患多,余占鰲——時事造人
莫言的文字很有趣,故事情節很贊,難怪被翻拍成電視劇
莫言用靈性激活歷史,重寫戰爭,張揚生命偉力,弘揚民族精神。
我不喜歡莫言,但被電視劇吸引,我想看看書里的人物到底是什么樣的。
通過這部小說,莫言把他的“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超喜歡的一本書還看了電視劇,沒來得及拆呢激動
看了電視劇之后來買的這本原著,有改動,但是還是再次被這個故事吸引。
多年之后想看紅高粱了,相信書永遠比電視好看
很喜歡莫言的作品,第一本看的是《生死疲勞》,覺得莫言寫的小說故事情節很吸引人
值得收藏的好書,不愧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
和網上看的一模一樣,就是拆封以后塑料包裝袋破了,可能是自然破的吧,書的整體沒有受到影響
莫言最著名的小說,揭秘高密所不為人知的往事。現在讀來仍然非常震撼。在那樣一個年代,有太多的 無奈。
幫朋友買的,最近她迷上了紅高粱,看了電視覺得一定要看原著。
內容引人入勝,包裝與圖片上的一樣,正版書目,很好,也很實用,買書當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譚晶翻唱的一首《九兒》,我開始看《紅高粱》,慢慢地又想看原著。莫言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他的作品非常值得我們閱讀。力薦!
看過電視劇了,還想再看看書,而且也很喜歡莫言的作品,很期待。活動時買的,活動后沒提價的唯一一本書。
莫言的作品,我感覺莫言早期的作品還是非常的精彩的,比如紅高粱,家族,反而后來的作品特別是和諾貝爾前后的一些作品,感覺有些浮躁,感覺很多作家應該都比她的作品更為精彩,但這套書還是不錯的,向大家推薦。
看了電視劇后想買書看 建議喜歡的讀者看看書
莫言作品全編之一,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1版1印,印制精良,封面設計悅眼。此書即將脫銷,趁一刷趕緊購入。
之前看過,沒看完整,現在買下來珍藏,很經典的一部小說,看書比看電視過癮多了。
還不錯我是看了這個電視劇才想看這個小說的,不過只能說還是電視劇的門檻低,小說故事敘述具有穿插性~不太容易把故事連貫起來,需要好好看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