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部描述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似一壁飽得天地之靈氣,令人驚嘆卻難得其解的神奇巖畫;又似一卷時而安恬、時而激越,向世人訴說人生摯愛與心靈悲苦的民族史詩。
著名女作家遲子建,以一位年屆九旬,這一弱小民族后一個酋長女人的自述,向我們娓娓道來——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的陰云……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小說以小見大,以一曲對弱小民族的挽歌,寫出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某種悲哀,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額爾古納河右岸》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部落里后一位酋長的女人,訴說感天感動地的民族故事,通靈薩滿的曠世大愛,為疲憊的人們點燃歸航的明燈。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的陰云……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
遲子建,1964年元宵節生于漠河。1984年畢業于大興安嶺師范學校。198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
著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中短篇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逝川》《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口巴》《清水洗塵》《霧月牛欄》《踏著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我的世界下雪了》《遲子建散文》等。《額爾古納河右岸》,2005年12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初版。
上部清晨
中部正午
下部黃昏
尾聲 半個月亮
從山巒到海洋(跋)
傍晚的時候,獵鷹果然撲棱棱地飛了回來。它不是自己回來的,它叼回了一只山雞。那是只雄山雞,它身上的羽毛是深綠色的,尾巴長長的,很漂亮。它把山雞送到達西面前。達西的眼淚立刻就流了出來,他知道他的奧木列看他不吃東西,為他尋找食物去了。如果說先前烏力楞的人都覺得達西把報仇的希望寄托到獵鷹身上是癡心妄想的話,那么獵鷹這次的突然離去和歸來,使人們相信這真的是一只神鷹,而不再嘲笑達西。
那個黃昏的達西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坐在火塘旁將山雞的毛拔掉,然后用刀子切掉頭、翅膀和尾巴,連同被掏出的內臟,一起用柔軟的樹條捆扎起來,一瘸一拐地把它掛在希楞柱外的一棵松樹上,為山雞做了風葬的儀式。以往達西是不屑這樣做的。別人吃山雞,從不拔掉雞頭、翅膀和尾巴上的毛,而是把這三個部分連著毛切下來,掛在樹上。達西很瞧不起這樣做的人,說是熊和堪達罕才配享受那樣的葬儀。他吃山雞,有時連毛都不拔,掏出內臟后,就放到火上囫圇個兒地烤著吃了。所以達西吃山雞時總是自己吃,別人不碰那肉——沒有經過葬儀的肉是不潔凈的。
達西為山雞做完祭禮后,把肉烤熟了,先撕下幾條肉喂獵鷹,然后自己才吃。也許是絕食了三天對吃已經有些生疏,達西吃得慢條斯理的。他從月亮東升一直吃到月亮西沉,吃完,他拄著拐杖,肩膀上馱著奧木列,在營地走來走去。他停在伊萬的希楞柱前,“嗚嚕嚕”地叫著,把伊萬叫了出來。伊萬出來,他看見達西正對著他笑。伊萬對大家說,那是他見過的世界上最讓人膽寒的笑容。
那是我們搬遷最為頻繁的一個冬天。除了灰鼠之外,野獸格外少。我們在山谷中看見許多死去的狍子,林克說瘟疫一定傳播到了狍子身上。
獵物少了,狼卻不少。它們大概也找不到可吃的東西了,常常三五成群地跟在我們身后。我們和我們那僅存的三十幾頭馴鹿是它們夢想的食物。入夜,營地周圍的狼嗥聽上去格外凄厲,我們不得不讓希楞柱外的篝火徹夜不熄。狼的眼睛再厲害,也懼怕火的眼睛。達西一聽到狼嗥,就會攥緊拳頭,把牙齒咬得“咯吱咯吱”地響。他更加頻繁地用那張狼皮訓練獵鷹,獵鷹看上去也比以前更加機敏,充滿了斗志,隨時準備著為達西復仇。達西就是在這年最嚴寒的時令,帶著他心愛的奧木列永別了我們。
達西對待所有的狼嗥都會憤怒,而獵鷹卻不是這樣,它雖然也昂著頭,但很沉靜。哈謝說,達西出事那天晚上的狼嗥卻讓獵鷹躁動不安,它在希楞柱里飛起落下的,像是受了什么驚擾。達西一見獵鷹這個樣子,一反常態地哈哈大笑著,連連說,報仇的時刻到了!瑪利亞和哈謝對達西怪誕的舉止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并未特別理會,他們睡下了。
……
封面不喜歡。啊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啊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錒
遲子建的書一直都是這么從小處看民族大處,以一個女人的時間看一個時代的變化,值得推薦
遲子建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作家 她對一些事物的刻畫很細膩 人物形象也飽滿而動人 樸實無華卻感人至深 是一本好書 我對紙質并不挑剔 喜歡那種觸摸的感覺 所以選擇紙質書 待我認真看完再作貼切評價
去內蒙前為補充對蒙古族文化民俗的了解而讀的書,情節精彩動人,文字流暢真摯,雖然是關于鄂溫克族的故事,但民族性的敬天敬地敬大自然是相通的,流淌在他們身上的靈性與自由也是共通的,小說結尾及作者創作意圖引人深思與反省,也帶來巨大的感動。踏上右岸這片土地時,對額爾古納河產生了猶如母親河般的深厚情感。
孩子很喜歡遲子建的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寫活了一個民族,讓我們見證了她的美麗,也悲嘆著她的枯萎。你能感受到遲子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
先讀了遲子建老師的《群山之巔》,就被細膩的筆觸和有血有肉的描寫吸引了,很喜歡那結尾“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聽得見誰的呼喚”。然后,迷上了遲老師,隨后就買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本書描寫的是鄂溫克一族在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前期歷史變遷中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書中對“跳大神”的描寫將民族的特色和神秘完美呈現。女性細膩的筆觸、溫柔的抒情和史詩般的大環境描寫相結合,茅盾文學獎名副其實。
這本書紙張不厚,目前只看完一半,故事由一位不愿離開生養之地的老者緩緩道來,自然而然的被帶入到情景中,如同親身經歷了一番,剩下的爭取用一個晚上看完
史詩一般的著作。在讀這本書之前,鄂溫克,鄂倫春這樣的少數民族離我是那樣的遙遠。當現代文明的車輪滾滾而來,我不知道,也從沒有想過,那些曾經茹毛飲血,看著星星入睡,聽著風聲醒來的游獵民族經歷了怎樣的迷惑,痛苦和無奈。 書中涉及的人物多達50個,每一個都那么鮮活。很好看的一本書。
這是這半年看的最好的書了,特意整理了人物關系還寫了讀后感,還推薦給了朋友,對于這種民族的興衰故事,總是感觸很深,時代前進的車輪到底撫平了什么,又帶走了什么呢?值得深思。
我來自額爾古納河左岸,卻永遠住在額爾古納河右岸
喜歡遲子建寫作的風格,安靜而厚重,平和而震撼。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古老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面對文明發展、歷史的進步時那種深深的無奈。這也讓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曉霞推薦的一本書叫做《白輪船》。
以前在學校圖書館看過這本書,當時很受震動和感動,語言扎實,作者寫得很投入,不像現在很多小說包括不少名家小說寫的那么虛浮。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浮躁,不妨讀讀這本書,會讓人沉靜很多也思考很多。非常喜歡的一本小說!
非常好的一本小說,跟隨著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我們仿佛走入了顎溫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著他們為了生存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過云P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U烏鴉》,中短篇小說集《北6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額爾古納河右岸額爾古納河右岸,
關于游牧民族在山野的生活,到底現在這種鋼筋水泥的人生還是回歸野外的放牧打獵更適合這些人?是否又一個獨特的民族將在定居生活中喪失掉文化,傳統而被同化?
讀過遲子建的不少作品,但這部額爾古納河右岸卻沒讀過,今天快遞到手,心里很欣喜,速度那么快啊!打開扉頁,便覺非常滿意,整體感覺不錯,新刷也正,紙質很好,總之,非常滿意!
這本書很好看,這是一個古老的少數名族鄂溫克族,養著馴鹿群,在森林中生存,隨著森林的被破壞,它的文明開始衰落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形象很豐滿,悲劇的尼都薩滿,刻薄的依芙琳……在這里,你會了解一個名族的圖騰,以及族人的善良與包容……
非常喜歡遲子建的小說和散文,比如《清水洗塵》,比如《霧月牛欄》,但這個獲獎的小說,讀罷有點失望。
非常好的一本書,2015年去呼倫貝爾旅行之前買的,在整個旅行過程中有空就看,書中講述了一個鄂溫克部落的故事,神秘、震撼、感人,在旅行的最后一天,在回程的火車上看完了,看完之后還想重去一次草原。
剛剛看完。第一次讀遲子建的書,很不錯。這本書為我們展開了額爾古納河邊游牧民族的生活畫卷,他們神秘、勇敢、善良、生生不息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但是也因*林被開發,樹木被砍伐為他們和馴鹿的前景擔憂
當喧嘩的工業文明一點點蠶食著我們古老的生活方式時,《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是一首哀婉的送別曲,送別我們鄂溫克民族自由的林間生活,送別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
三年前就看過這本書,北京十月文藝版的最初版本。內容特別好,毫無疑問是遲子建的巔峰之作,也是一部大師之作。茅盾文學獎里有少數明珠、星辰,比如《塵埃落定》,再比如這本《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用這部作品傳世特對勁。她如果青史留名,肯定是因為這本書。
現在的作家看的比較少了,因為有些書寫的光怪陸離,其實很簡單的的一句話,他卻啰哩啰嗦,且最后并沒有表達出什么。或者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也行。但卻沒有。以至于現在我不愿意看現代作家了。而這本不錯,起碼講了一個好看的故事。
那淡淡的感傷,質樸的文字,如一位老人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民族的百年歷史,文字深沉,不張揚,飽含力度,掩卷深思,仍有說不出來的淡淡的感傷,很值得一讀。愿在紛擾的塵世,仍能保持心靈生活的水準,覓一抷凈土,供你我棲息疲倦的靈魂。
以前在中央廣播電臺聽過后來也看過遲子建的一些作品,一位筆力深厚的女作家,這本是講東北一個少數民族的故事。看介紹應該不錯,特意拜讀。
我們吹著草原秋季的冷風,穿越在莫日格勒河岸邊,我們見到了一句漢語都不會說的牧羊老人,他們的眼神里有著來自自然的圣潔,以一件事終老,堅持著大自然的操守;這里的日落也是真正的日落,陰了一下午的天,卻在峰回路轉時捕捉到了不一樣的景色;此刻我正喝著草原的啤酒,蓋著溫暖的被子,幸福的陪著閨蜜。
《額爾古納河右岸》講述的是鄂溫克族人的變遷。他們敬畏山神,民風淳樸,以打獵和放養馴鹿為生。書中他們對于山川草木的熱愛非同尋常。同時薩滿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兒女的事情也實在是讓人心酸。這是一本寓意十分深刻的書,它引起我們對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