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機穿越》講述了“人機融合”的未來,即“腦機接口時代”即將到來!在未來科技的驅動下,科幻大片的場景已逐漸走入現實。人類通過思維控制人造工具,如今聽起來無法想象的事情,在未來會成為常態。從海洋深處到超新星禁區,甚至到我們體內細胞空間的微小裂縫,人類的觸及范圍最終將追上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野心。2、《腦機穿越》也是“腦機接口”的簡要發展史。作者尼科萊利從腦機接口對傳統神經科學的顛覆,到早期的“信息輸出”,即機器如何讀取大腦信息;再到現在科學家苦心鉆研的“信息輸入”問題,即反饋信號如何作用于大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類未來新圖景!3、在未來,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完善,很多漸凍人患者、嚴重癱瘓患者也將從中受益。腦機接口有望讓這些病患重新恢復功能性運動,重新學會行走。同時,腦機接口并不只局限在醫療康復領域,作者正在進行的“大腦校園”項目將是多學科合作的典范,它將提升人們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標準。甚至,我們能進入祖先的記憶庫,下載他的思想,通過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動的記憶,創造一次你們原本永遠都不可能經歷的邂逅……對于腦機接口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未來生活,這些僅是窺豹一斑。c
腦機接口研究先驅、巴西世界杯“機械戰甲”發明者米格爾 尼科萊利斯扛鼎力作!
外骨骼、腦聯網、大腦校園、記憶永生……2015年度關于人類未來不可錯過的“精彩大片”!看腦機接口如何激發人類潛能、繪制人類未來新圖景!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專文推薦!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求是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鄭筱祥,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彼得 阿格雷等各界精英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系列。
米格爾 尼科萊利斯
世界科研機構巴西埃德蒙與莉莉 薩夫拉國際納塔爾神經科學研究所聯合創始人,美國杜克大學神經工程研究中心創始人,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
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常在《自然》《科學》等國際學術期刊上。2004年被美國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評為全球影響力的20位科學家之一,其研究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10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之一。
2014年巴西世界杯“機械戰甲”發明者。
[目錄]
推薦序 跨越盧比孔河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盧比孔河,是古羅馬時期意大利與高盧的天然邊界。公元前49 年,凱撒統一整個高盧之后,揮師南下,來到亞平寧半島盧比孔河的北岸。按照羅馬帝國的法律,任何帝國指揮官都不可跨越盧比孔河進入羅馬,否則將視為背叛。凱撒心意已決,決定渡河。渡河時,他說了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The die has been cast !”從此,這位未來的凱撒大帝,邁出了征服歐洲、締造羅馬帝國的及時步。
中文版序 用意念掌控生活
引言 美妙的大腦交響樂
我看到人類的祖先,及時次仰望無邊無際的天空,充滿了敬畏與恐懼。他們的大腦電波涌動,搜尋著我們今天還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的答案。我意識到,這些膽怯而好奇地看著天空的原始人類,開始了漫長而宏偉的接力賽。從那以后,世世代代的人類都在尋找有關存在、意識以及周圍一切的意義的本質解釋。
從宇宙大爆炸到人腦的形成
及時部分 傳統神經科學的顛覆
01 何為思維:數百億神經元如何相互作用[目錄]
推薦序 跨越盧比孔河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盧比孔河,是古羅馬時期意大利與高盧的天然邊界。公元前49 年,凱撒統一整個高盧之后,揮師南下,來到亞平寧半島盧比孔河的北岸。按照羅馬帝國的法律,任何帝國指揮官都不可跨越盧比孔河進入羅馬,否則將視為背叛。凱撒心意已決,決定渡河。渡河時,他說了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The die has been cast !”從此,這位未來的凱撒大帝,邁出了征服歐洲、締造羅馬帝國的及時步。
中文版序 用意念掌控生活
引言 美妙的大腦交響樂
我看到人類的祖先,及時次仰望無邊無際的天空,充滿了敬畏與恐懼。他們的大腦電波涌動,搜尋著我們今天還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的答案。我意識到,這些膽怯而好奇地看著天空的原始人類,開始了漫長而宏偉的接力賽。從那以后,世世代代的人類都在尋找有關存在、意識以及周圍一切的意義的本質解釋。
從宇宙大爆炸到人腦的形成
及時部分 傳統神經科學的顛覆
01 何為思維:數百億神經元如何相互作用
“孩子,我們不會記錄單一的神經元,原因和你幾天前參加的政治集會一樣。如果參加抗議活動的不是100 萬人,而是只有1 個人,那它將是一場災難。對于大腦來說也是如此。大腦不會注意單個神經元的電活動。要決定下一步該怎么做,需要很多細胞一起歌唱。”
百萬人的吶喊
大腦“相對論”
大腦如何決策
大腦如何應對風險
“觀點”從何而來
02 思維“捕手”:誰是腦機接口的精神領袖
戈爾季的神經網絡觀點在1906 年遭到了許多神經學家的嘲笑。但事實證明,這一觀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分布論者堅持自己的信念,其中包括拉什利、普法夫曼、赫布和埃里克森。
阿德里安爵士:“智能”存在于何處?
托馬斯 楊與三色理論
戈爾季與卡哈爾的諾獎之爭
03 模擬身體:腦機互動與腦機融合
當我們學會讓大腦直接與人造工具進行互動時,大腦會把這些工具同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相信,大腦對融合工具的渴望將開啟人類進化的新篇章,它將為我們延展身體邊界,甚至以非常獨特的形式達到“永生”,比如為子孫后代保存我們的思想。
細胞結構學的興起與鼎盛
觸覺體驗與小矮人圖
瀕死體驗與幻肢現象
大腦可塑性實驗
腦機融合開啟人類進化新篇章
04 聆聽神經元交響樂:測量并解讀大腦信號
讀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批準函,我很快意識到,如果查賓打算做的實驗真的成功了,那么它必然會對神經生理學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史以來及時次,人類有了通向最神秘莫測的大腦研究的科學線路圖。在大腦中,分散在各處的神經元群所產生的電風暴匯聚成了思維之流。
及時條腦電圖記錄
微電極的協助
微電極的局限性
研究從單一神經元轉向神經元群
多電極記錄的“呼喚”
第二部分 信息輸出:機器如何讀取大腦信息
05 老鼠如何逃脫貓爪 :感知外部世界
為了證明我們的觀點,我們決定向1982 年的驚悚片《火狐》學習。在電影中,演員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利用一個頭盔,設法從蘇聯偷到了一架秘密飛機。那個頭盔能讓他用俄語思考,而且不用動手就能駕駛飛機。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大腦與一臺機器連在一起,讓機器服從大腦自發的動作意愿。
愛莎胡須的秘密
首要胡須的奧秘
多胡須的應答
感覺重組
清醒狀態下的“標定實驗”
06 解放奧羅拉的大腦 :意念控制
奧羅拉可以僅憑意念來玩電子游戲了,而不再需要使用自己的手臂。然而,更令人吃驚的事情正在發生:當奧羅拉的神經元直接控制機械手臂的運動時,她的大腦將機器同化到了她的神經元身體意向中——好像機械手臂是她自己身體的延伸。
奧羅拉,及時位人類受訓者
腦機接口的設想
用意念喝水
用意念操控機械臂
馬內實驗破解人類大腦
07 只靠思想來完成的“豐功偉績”:自我控制
只要奧羅拉繼續讓光標穿過目標,她便能得到一口果汁獎勵,無論她的肌肉保持靜止還是進行收縮。不過,當她發現不用動手臂也能得到自己渴望的獎勵時,她就主動克制了自己的身體運動,只靠
思想來完成她的“豐功偉績”。
生物反饋研究
嚴重殘障病人的福音
需要多少神經元才?
08 第三類皮質神經元伊多亞的偉大跨越:釋放身體與大腦的無限可能
我們所有人,包括伊多亞,都靜靜地呆立著,充滿敬畏地欣賞著屏幕上遠在日本的機器人的腳步。機器人的每一步都是由幾百毫秒前生命的原始電呼吸精心打造出來的。這些電呼吸就像神圣的天賦,它們來自一個歡快的靈長類大腦,而現在這個大腦得到了解放。
侵入性療法與非侵入性療法
獼猴兩足行走訓練
及時個由靈長類大腦控制的人形機器人
“月球行走實驗”
09 在地球客廳中感受火星紅色沙丘上的行走 :征服宇宙
我在想,自我是否能夠通過在另一個星球上的機械設備,感受到那個陌生星球的表面?真到了那24小時,我們的后代肯定無法理解,為什么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世世代代的人類會認為,坐在地球客廳的沙發上,想象在火星紅色沙丘上漫步、感受冰冷的沙子被踩在腳下的感覺,會是非常驚人的舉動。
人類與人造工具
身體圖式與工具同化
工具改變身體意向
大腦與行為的因果關系
工具同化的驚人影響
第三部分 信息輸入:反饋信號如何作用于大腦
10 第六感磁老鼠與未來實驗:思維塑造與腦聯網
在我們的腦對腦界面中,無論“探索鼠”胡須所感知的孔是寬還是窄,“解碼鼠”只能依靠自己大腦中與“探索鼠”觸覺體驗相關的部分電生理轉換,來判斷自己的胡須永遠觸及不到的孔的直徑。每當“解碼鼠”判斷正確,并因為良好的表現而獲得獎勵時,“探索鼠”會因為成功地將知覺體驗傳遞給了同伴而獲得額外的獎勵。
腦聯網的暢想
從“信息輸出”到“信息輸入”
飽受爭議的大腦植入物
惹惱機器人專家的小白鼠
腦電刺激應用于腦機接口
與動物直接對話
11 潛伏著的“尼斯湖水怪”:內外時空的碰撞
在某一時刻,兩種時空信號,即傳入的周圍信號與大腦內部動態狀態的相遇,會產生真正的電活動模式,這便是一個人對世界的知覺。相應地,相同的周圍感覺刺激會遇到兩個不同的內在動態狀態,產生不同的活動模式,因此會引發同一個被試不同的知覺體驗。
永不停歇的電的海洋
繪制老鼠的清醒 — 睡眠周期
知覺體驗
大腦中的時空碰撞
12 越過邊界:思維之波的星際穿越
在足球比賽中,球員在球場上進行互動,遵循著底層結構,直逼身體極限。防守和進球的機會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要基于比賽模型作出決策。從始至終,系統都保持著相對性,并根據在時間與空間不斷變化的背景中出現的集體想法采取行動。
復雜性系統的行為預測
大腦越過“邊界”
大腦更似媒介
“相對性”概念仍飽受爭議
結語 腦機接口與人類未來
通過意念控制人造工具,人類會出現在各種遙遠的環境中。如今聽起來無法想象的事情,在未來會司空見慣。從海洋深處到超新星禁區,甚至到我們體內細胞空間的微小裂縫,人類的觸及范圍最終將追上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野心。
莉吉婭的等待
機器接管地球?
醫療前景:重新行走項目與外骨骼
社會前景:“大腦校園”與數字化永生
譯者后記
美妙的大腦交響樂
從宇宙大爆炸到人腦的形成
當及時聲小提琴聲穿過大廳的大理石墻壁,忽隱忽現地從二樓婉轉而下,來到空無一人的醫學院大樓門前時,我不禁被這荒謬的情形搞得有些惶然。畢竟,沒有一位醫學院的學生會想到,自己會在半夜、在最繁忙的急診室的短暫休息時間里,聆聽協奏曲。然而,我最初的局促很快被音樂的美妙所取代。它呼吸著全新的生命,充滿了希望與冒險,氤氳在熱帶潮濕的夏夜里。也許這就是為什么25年前吸引我的琴聲,時至今日仍令我記憶猶新,仍會讓我驚嘆那曲調的優美。一個個沒有意義的音符匯聚成了最熱切的請求,召喚我追隨這迷人的音樂。我三步并兩步地跑上樓梯,悄悄地穿過狹長的走廊,站到了禮堂的入口。那里正在演奏偉大作曲家瓦格納(Wagner)的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
的序曲“晚禱”。它美得令人無法抗拒,我隨著音樂進入了禮堂。
我失望地發現,禮堂里燈火通明,枝形吊燈全都亮著,只有一位上了年紀、衣著講究的紳士在忙著修理出了故障的投影儀。顯然,這些年來這臺投影儀放了太多的幻燈片,已經不堪重負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沒有。禮堂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圣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禮堂都堪稱節儉的典范。在禮堂的前面,是一個像盒子一樣規整的舞臺,這就是教授傳道授業的空間。一張沉重的木頭桌子、一把牢固的椅子以及一面相當陳舊、可以滑動的黑板便構成了教師的“一畝三分地”。學生的座椅被筆直地排成一排一排的,這使得一些學生可以占據一排,其中也包括我。坐在一排是為了在沒完沒了的上課期間避開教授充滿感的凝視。
而此刻,我打開講禮堂門的聲音驚擾了這位梳著平頭、穿著質樸的實驗室工作服的老人。他轉向我,輕松地微笑了一下,然后招了招手,好像我們已經認識多年,另一只手還在忙著修理投影儀。令人沮喪的是,我在講臺上看到了證明這位先生與那晚的獨奏會有關的證據。那里有一個唱機的轉盤、兩個看起來挺昂貴的揚聲器,還有一些柏林愛樂樂團的唱片封面。
“進來吧,歡迎!我們有紅酒和奶酪。今晚投影儀有點問題,不過我們很快就會開始。順便說一下,我是塞薩爾 艾瑞爾教授(CésarTimo-Iaria),教這門課。”
在他話音未落時,投影儀發出了金屬的“砰”的一聲鳴響,一束光照在了禮堂的屏幕上。還沒等我答話,他便迅速地改變了位置,站到了投影儀的后面,看起來很像站在船橋上、久經戰爭考驗的海軍上將。在將吊燈調暗,等著第二張唱片開始播放時,他饒有興致地撥弄著幻燈片——我只有童年時在舊社區的狹窄街道上踢足球時看到并體驗過這種樂趣。我獨自坐在黑暗中,歌劇《唐懷瑟》中的歌唱在整個禮堂里回響,屏幕上掠過與醫學課毫不相關的圖像。我感到激動并被深深吸引,以前聽任何講座都沒有這樣的感受。
“您教的是什么課?”我問。
“生理學概論。”艾瑞爾教授答道,他沒有看我。
為了確認自己沒聽錯,我又看了看屏幕。就像所有的醫學院學生一樣,我在幾年前就學過必修的生理學概論。在我看來,我看到的圖像與以前學過的內容不匹配。
“怎么會?”我繼續問。
“什么怎么會,孩子?”他反問道,依然沒有看我。
“這怎么會是‘生理學概論’?我的意思是,您的幻燈片,它們只是在展示……”
“是嗎?”看起來,我的不適讓他感到好笑,似乎以前這種情況發生過很多次。“繼續說,告訴我是什么讓你這么吃驚。”
音樂、這些圖像以及半夜里在又大又空的禮堂里講課的老人……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合常理。我有些困惑:“您展示了一些星星、銀河的圖像。看,現在屏幕上是一個電波望遠鏡。這怎么可能是生理學概論課?”
“嗯,這只是起點。一切都起源于那里,在大約150億年中,從宇宙大爆炸發展到人腦的形成。這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不是嗎?我會來解釋我的意思。”
我看著艾瑞爾教授一張張地展示幻燈片,這似乎是無盡的視覺巡游:閃爍的螺旋形銀河、處于萌芽階段的星團、頑皮的星云、具有反叛性的彗星以及爆炸的超新星。它們描繪著人類心智從無到有的史詩。音樂伴隨著這些圖像流淌,它似乎是宇宙眾神創作的。行星形成了,大部分土地光禿禿的,沒有生命的跡象。然而,幾十億年前,至少一個有趣的實驗導致了生物化學及遺傳機制的出現,使生命得以維持與繁衍。之后,生命開始變得繁盛,努力求生,永遠充滿了希望與志向,并通過許多不可預知的路徑開始進化。
接下來,我看到了及時對原始人類伴侶肩并肩行走的圖像。那是數百萬年以前的一個夜晚,在非洲中部,也就是今天埃塞俄比亞的阿法爾沙漠。正當瓦格納歌劇中的唐懷瑟拒絕長生不老,只想體驗凡人的生活,最終從維納斯那里獲得自由時,我看到人類的祖先,及時次仰望無邊無際的天空,充滿了敬畏與恐懼。他們的大腦中電波涌動,搜尋著我們今天還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的答案。我意識到,這些膽怯而好奇地看著天空的原始人類,開始了漫長而宏偉的接力賽。從那以后,世世代代的人類都在尋找有關存在、意識以及周圍一切的意義的本質解釋。這是記錄科學誕生的歷史的好方法。顯然,這位站在船橋上、經驗豐富的海軍上將非常了解如何駕駛他的輪船。
唐懷瑟》中朝圣者的合唱漸漸消失,宣告那是一張幻燈片。我們倆都陷入了肅穆的沉默中。幻燈片顯示的是人類大腦的側面圖。幾分鐘后,艾瑞爾教授打開燈,從講臺上走下來,靜靜地朝禮堂的大門走去。在離開之前,他轉過身,好像要說再見,但他說的是:“這是生理學概論的及時課,但我忘了告訴你,我還教授神經生理學的高級課程。明天晚上是及時堂課,我強烈建議
你也來聽聽。”
我還沒有從剛才的震撼中回過神來,只問了一句:“我需要做什么才能選修這門課?”艾瑞爾教授笑了笑,在走出禮堂時,他給我——他終身的學生,提出一個如此毫不費力的選課建議:“只要跟隨著音樂就可以了。”
神經元投票與“人性”的產生
在過去的25年里,我一直牢記艾瑞爾教授不可動搖的信念,音樂和科學方法代表了人類思維無盡辛勞與痛苦的最令人震驚的副產品。這也許可以解釋我為什么會選擇將聆聽一種非常不同的音樂,即腦細胞創作的“交響樂”作為我畢生的事業。
從技術角度來說,我是一名系統神經生理學家。至少這是同事們對我和我的學生們工作方式的定義。我們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Durham)的杜克大學神經工程研究中心的實驗室中工作。用通俗的話來說,系統神經生理學家就是研究各種神經回路背后的生理原理的人。這些神經回路由大腦中數千億神經細胞構成的神經纖維組成。在復雜程度與連接的廣泛性方面,大腦網絡使得人類發明的任何輸電網絡、計算網絡或機械格柵都相形見絀。它使每個單一的腦細胞,即神經元,能夠與其他幾百或者幾千個神經元建立直接的聯系。由于神經元具有獨特的形態,因此它們可以通過細胞觸點,即突觸,專門接收和傳遞微小的電化學信息。神經元使用突觸與其他神經元進行交流。正是通過這些廣泛連接、具有高度活力的細胞網絡,大腦才能完成它的主要任務:作出大量專門化的行為。這些行為共同定義了我們常常引以為傲的“人性”。
從人類開始出現直到今天,這些微小的神經網絡便通過控制大量毫伏級的神經放電,為我們每個人以及每位祖先的每一次思考、創造、破壞、發現、掩飾、交流、征服、引誘、屈服、愛、恨、快樂、悲傷、團結、內省、歡欣提供了條件。如果其他人類事業沒有占用“奇跡”一詞,那么在神經科學家報告大腦回路所創造的奇跡時,我認為全社會應該授予他們使用這個詞的專有權。
對于像我一樣的大多數系統神經生理學家來說,我們的終極追求是破解產生豐富人類行為的神經生物放電的生理機制。然而,在追求這個神圣終極目標的過程中,過去200年間的神經科學將太多的努力投入到了哪個腦區負責哪種功能或行為的激烈爭論之中。其中一個極端是激進的局部論者,他們是“顱相學之父”弗朗茲 加爾(FranzGall)的繼承人(不過他們通常不承認這一點)。他們堅定地認為,大腦的不同功能是由高度專門化、相互區隔的神經系統產生的。而另一端是人數較少、但發展迅速的一群人,我稱之為分布論者。他們認為,人類大腦依賴的不是獨特的專門化,而是訴諸于分布在各個腦區的多任務神經元群體,從而實現每個目標。為了證明這種觀點,分布論者提出,大腦的生理機制類似于選舉,分布在不同腦區的大量神經元參與了投票,雖然投票的數量很小而且不等,但最終產生了人類的行為。
在過去200年中,局部論者和分布論者都將大腦皮層作為他們無休止的爭論的主戰場。大腦皮層是大腦最外層的組成部分,位于頭蓋骨的下面。這場論戰可以追溯到顱相學家宣稱他們能夠通過觸摸頭皮,感受顱骨的凹凸起伏來判斷人的主要人格特征的時代。他們認為,顱骨的凸起反映了某個皮層區域不成比例的增大,由此會產生諸如喜愛、驕傲、自負、虛榮或野心等特質。根據這種觀點,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都是由特定的皮層區域產生的。
盡管加爾和他的偽科學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性,但它的理論框架依然存在,并搖身一變,成了21世紀神經學領域的主要教條之一。大約100年前,以西班牙神經學家圣地亞哥 拉蒙-卡哈爾為代表的及時代全職腦研究者做了一系列了不起的實驗。他們發現,與其他所有的器官一樣,大腦的基本解剖單元也是單一的細胞,即神經元。因此,單一的神經元幾乎可以被默認為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元。隨著單一神經元理論的出現,加之1861年法國醫生皮埃爾 保羅 布洛卡發現,左側前額葉的局部損傷會導致病人喪失語言功能,并造成右側軀體癱瘓,都使得分布論者的陣營暫時陷入了混亂。就在分布論者變得孤立無援時,英國生理學家查爾斯 謝林頓爵士(SirCharles
Sherrington)拯救了他們。謝林頓認為,即使是最簡單的大腦功能,比如產生脊髓反射弧,都依賴于許多神經元以及不同神經回路的密切合作。
在過去的10年中,盡管分布論者沒有發起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攻,但在有關大腦的論戰中,他們已然占據了高地。世界各地神經學實驗室的研究發現正在推翻局部論者的模型。在過去20年里,我在杜克大學的實驗室進行的研究明確地顯示出,單一神經元無法再被看成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相反,負責創作大腦思維“交響樂”的是相互連接的神經元集群。如今我們能夠錄下這些神經元樂團創作的音樂,甚至可以以具體、自發的動作行為來重現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通過聆聽大腦中數十億個神經元的一個極其微小的樣本——幾百個神經元,我們已經開始能夠復制產生從復雜思維到即時的身體動作的神經反應過程了。
指導這些神經“交響樂”創作與指揮的原則是什么?經過對神經回路20多年的潛心研究,我發現,自己在大腦之外、在制約著我們始于星團的生物進化的邊界之外,以及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深處,尋找著這些原則,并試圖識別、表達大腦自身的觀點。在此我的觀點是,就像讓我們如此著迷的宇宙一樣,人類的大腦是一位相對論的雕塑家、一位技藝高超的塑造師,它將神經的空間與時間融合成了有機的連續體。由此創造了我們看到和感受到的現實,其中包括我們的存在感。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將探討在未來幾十年里通過將這種大腦的相對論與不斷發展的技術能力相結合,聆聽并解讀更宏大、更復雜的神經“交響樂”,神經科學將推動人類最終超越脆弱的靈長類軀體及自我的束縛。
腦機接口,超越身體與大腦的邊界
在想象這樣的世界時,我比較有信心,因為我的實驗已經教會猴子使用具有革命性的神經生物范式,即我們所說的腦機接口(brain-machineinterfaces,BMI)。利用這種腦機接口,我們發現,猴子能夠學會自主地控制外部人造設備,比如機器人的手臂和腿的運動,無論這些設備離它們很近還是很遠。從長遠來看,這釋放了身體與大腦的無數潛能,它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為了檢驗不同版本的腦機接口,我們利用了新的實驗方法,直接、即時讀取某個神經回路的數百個神經元產生的電信號。起初,這種技術是用來檢驗分布論者觀點的一種方法,即大腦產生的任何功能都需要跨越不同腦區、相互連接的全體神經元的參與。當我們發現如何聆聽一些運動神經元的“交響樂”后,便決定再向前推進一步:記錄、破解并傳輸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產生的運動想法。我們將這些想法轉化成數字命令,讓機器產生類似人的動作,而這是過去的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就在這時,腦機接口的研究無意中發現了將大腦從身體的局限中解放出來,使它能夠利用虛擬工具、電子工具以及機械工具來控制物質世界,而做到這一切的確需要動動腦子。本書講述了這些實驗故事,并告訴
我們它們如何改變了我們對大腦功能的理解。
大多數人主要在醫學領域中感受到腦機接口技術研究的影響力。建立先進的腦機接口,了解大腦復雜的運作,將會為患有神經障礙的患者開發出不可思議的新療法。通過各種神經義肢,病患將重新獲得運動、感覺和情感能力。這種設備能夠收集健康大腦的電波活動,調整像絲綢一樣薄、可以穿脫的機器人的松緊。這種機器人就像是一個背心,它像第二層皮膚一樣嬌嫩,但也像甲蟲的外骨骼一樣具有保護作用。它能夠支撐癱瘓者的體重,讓患者原來無法活動的身體漫步、奔跑,再一次歡暢自由地探索世界。
然而,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不僅限于醫學領域。我相信,未來的人們將會實現的行為、將會體驗到的感覺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更無法表達的。腦機接口也許會改變我們使用工具的方法、改變我們彼此交流,以及與遙遠的環境或世界進行聯系的方式。為了透徹地理解未來世界的樣貌,你首先需要設想這樣的畫面。當大腦的電波活動可以通過類似今天在我們周圍穿行的無線電波來完成隨意漫步的運動時,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的驚人改變。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人們僅僅是想一想,就可以使用電腦、開車、與他人交流;人們不再需要笨重的鍵盤或液壓傳動的方向盤,也不必依賴身體動作或口頭語言來表達一個人的意愿。
在這個以大腦為中心的世界中,這類新獲得的神經生物能力將天衣無縫地、毫不費力地擴展我們的運動能力、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使人類的思想可以有效、地轉化成運動指令,由此既可以操作簡單的小工具,也可以調控復雜的工業機器人。設想在未來,你回到海邊小屋,面朝大海,坐在最喜歡的椅子上,通過網絡輕松地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聊天,但卻不用動手打字、動口說話。你不需要使用身體任何部位的肌肉——只是通過思想。
如果這種未來還不夠誘人的話,那么你覺得足不出戶便能多方位地感受到觸摸幾百萬千米以外的另一個星球表面的真實感覺是不是很棒呢?甚至更美妙的是,你能夠進入祖先的記憶庫,下載他的思想,通過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動的記憶,創造一次你們原本永遠都不可能經歷的邂逅。對于超越身體給大腦設定的邊界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未來生活,這些僅是窺豹一斑。
這種奇跡很快將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內容。此時此地,這樣的世界正在我們眼前開始展現。就像艾瑞爾教授所說的那樣,為了投身其中,你所要做的就是跟隨接下來將要奏響的音樂。
近來有兩個熱點:技術是生命體,生命是一種機器。各種觀點多出自隱喻、類推或臆想,真正言之有物、有理、具有科學實證基礎的卻寥寥可數,這本《腦機穿越》在此之列。米格爾 尼科萊利斯用大量有趣且實用的神經科學實驗,繪制了穿越腦與機器邊界(以及腦與腦之間)的地圖:從還原論(辨別單個區域或神經元的“獨特聲音”)走向分布論(轉而聆聽分布式神經元群組合而成的“交響樂”),意念控制(遠程)機器,又將機器與時空環境的作用反饋回大腦。讀來真如腦洞大開。
吳甘沙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尼科萊利斯教授是腦機接口領域享有世界聲望的學者之一,在《腦機穿越》這本書中,他運用大量實驗讓我們了解到認知科學與技術在當今的發展與突破。這對人類未來而言,具有預見性、前瞻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具有現實性。只有把心理學與現代科技、現代技術聯系起來,才能夠真正造福人民。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
腦機接口技術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信息交互與控制通道,將使漸凍人以及腦神經損傷病人恢復生活能力的夢想成為現實。本書介紹了尼科萊利斯博士的創新研究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充滿激情的陽光大道——會聚神經、認知、信息、工程等多學科的科學家,發揚探索冒險精神,深入認識腦功能,理解腦的通信、認知和交互,挖掘人類認知潛能,一定能在未來腦機融合的研究中開拓出一條光明與荊棘并立之路。值得推薦,并與我國年輕人共勉。
鄭筱祥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求是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如果有人認為“腦聯網”或者“腦機接口”可能帶來可怕后果,即某段代碼的自我復制使得機器僭越人類、接管整個地球的話,那么,他的“科學觀”可能還停留在笛卡爾時代——幾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是這個戲碼。尼科萊利斯教授樂觀地認為,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將大腦從身體的局限中解放出來”。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尼科萊利斯教授將他的人生故事與對神經科學重大問題的反思結合在一起,締造了這部既饒有趣味又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著作。未來,殘障患者能夠利用大腦直接控制計算機與機械裝置,從而恢復運動能力或交流能力。尼科萊利斯教授與他的同事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激動人心的新進展。
喬恩 卡斯
美國范德堡大學杰出神經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腦機穿越》中,尼科萊利斯提出了有關人腦的新觀點以及腦機接口對康復醫學等領域的重要意義,引人入勝。
彼得 阿格雷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腦機穿越》是一本創意指南,它引領著腦機接口領域的發展,它在改善人類生活方面具有非凡潛力。從及時次在杜克大學聽到尼科萊利斯教授突破性研究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他做的事情非常特別。本書既包含了豐富的科學內容又具有可讀性,它必然會激發人們對這個重要領域的好奇與希望。
比爾 馬里斯
GoogleVentures執行董事
閱讀《腦機穿越》是一件樂事。尼科萊利斯教授提出了發人深思、新穎獨到的觀點。他告訴我們機器如何對大腦信息作出回應。本書既包含大量科學內容又非常通俗易懂。它不僅適合這個領域的專家閱讀,也會吸引大量普通讀者。我強烈推薦這部杰作。
托馬斯 卡魯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系統學家,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前主席
正版,信賴當當
很不錯的一本書
包裝不錯,內容很好,性價比很高,印刷很好,紙質好
一直在當當放心購物,每次買書都是一次滿意的網購,書絕對是正版,關鍵是價格比較實惠,物流真的很快速,高效,一般第一天下單,第二或第三天就能收到。以后會更加支持當當,希望活動力度能夠更大!
挺好的以前都不去評價,現在有積分就來了么么噠,大家生活愉快,
好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好
包裝不錯, 印刷很正,整體感覺不錯
好ABCD好好好
封面很不錯,整體感覺不錯
很好,值得一讀!
好得不行!!!!!
商品真的很好
一直在當當買書,非常好
不錯 包裝完整快遞快
讀書人的心靈是可以隨意游弋的。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便會走進不同的世界。在這里面,我們觀看著別人也審視著自己,讀書是凈化思想的一劑良藥。讀書吧
發貨很快,書很好,已經看了一半,一整個系列都買了,夠看很久的。
很喜歡,還是簽名版的呢
送給平平看的,也算是緊跟潮流了。
看到微博推薦的,很感興趣
前沿科技,內容讓人眼前一亮,不枯燥,但是希望排版更好啦
書中引用了大量神經學研究成果,結合電子技術的描寫,描繪一個未來可以當科幻小說看。
第二次買了,包裝印刷都不錯,當當最近價格優惠。
包裝挺好的。幫別人買的,內容不評論。當當送貨還是挺快的。
沒想到物流這么快,早上下單下午就送到了,很好
超級大師的作品!非常前沿的科技,大腦深不可測,強烈推薦!
感覺恨科幻的書,實際上很實際理論的一本書,不花俏,好書
看起來像科幻小說,實際上是做到的現實,很有意思
雖然是一本實驗記錄,但比那些科普讀物好多了
尼科萊利斯寫得太好了,很好的講述了人類對大腦的探索過程,又有很好的理論性,還具有很強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