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被稱為“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時空跨越三十年,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于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私生女瑪麗雅姆在父親的宅院門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卻看到因絕望而上吊自殺的母親。那天是她十五歲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旣愌拍冯S后由父親安排遠嫁喀布爾四十多歲的鞋匠拉希德,幾經流產,終因無法生子而長期生活在家暴陰影之下。
十八年后,少女萊拉的父母死于戰火,青梅竹馬的戀人也在戰亂中失蹤,舉目無親的萊拉別無選擇,被迫嫁給拉希德。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著屬于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騙局終有被揭穿的24小時……
她們將做出如何的選擇?她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關于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
卡勒德 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后隨父親遷往美國。胡賽尼畢業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著有小說《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并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及時章
五歲那年,瑪麗雅姆及時次聽到“哈拉米”這個詞。
那天是星期四??隙ㄊ堑模驗楝旣愌拍酚浀媚翘焖⒉话?、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會這樣,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來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終于見到扎里勒的時候,瑪麗雅姆將會揮舞著手臂,跑過空地上那片齊膝高的雜草;而這一刻到來之前,為了消磨時間,她爬上一張椅子,搬下她母親的中國茶具?,旣愌拍返哪赣H叫娜娜,娜娜的母親在她兩歲的時候便去世了,只給她留下這么一套茶具。這套瓷器的顏色藍白相間,每一件都讓娜娜視若珍寶,她珍愛茶壺嘴美觀的曲線,喜歡那手工繪制的云雀和菊花,還有糖碗上那條用來辟邪的神龍。
從瑪麗雅姆手中掉落、在泥屋的木地板上摔得粉碎的,正是這件瓷器。
看到糖碗,娜娜滿臉漲得通紅,上唇不停地抖動,那雙一只暗淡、一只明亮的眼睛死死地、眨也不眨地瞪著瑪麗雅姆。娜娜看上去十分生氣,瑪麗雅姆害怕妖怪會再次進入她母親的身體。但妖怪沒有來,這次沒有。娜娜抓住瑪麗雅姆的手腕,咬牙切齒地說:“你這個笨手笨腳的小哈拉米。這就是我忍受了一切得到的回報。一個打碎傳家寶的、笨手笨腳的小哈拉米!”
當時瑪麗雅姆沒有聽懂。她不知道“哈拉米”——私生子——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她還小,不能理解它所包含的歧視,也并不明白可恥的是生下了哈拉米的那些人,而非哈拉米,他們惟一的罪行不過是誕生在這個人世。但由于娜娜說出這個詞的口氣,瑪麗雅姆確實猜想到哈拉米是一種丑陋的、可惡的東西,就像蟲子,就像娜娜總是咒罵著將它們掃出泥屋的、慌慌張張的蟑螂。
后來,瑪麗雅姆長大了一些,總算明白了。娜娜說出這個詞語的口氣已經讓瑪麗雅姆覺得它特別傷人——更何況她還邊說邊吐口水。那時她才明白娜娜的意思;才懂得哈拉米是一種人們不想要的東西;才知道她,瑪麗雅姆,是一個不被法律承認的人,永遠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所擁有的東西:諸如愛情、親人、家庭、認可,等等。
扎里勒從來沒這樣叫過瑪麗雅姆。扎里勒說她是他的蓓蕾。他喜歡她坐在他的膝蓋上,喜歡講故事給她聽,喜歡告訴瑪麗雅姆說赫拉特,也就是瑪麗雅姆1959年出生的那座城市,一度是波斯文化的搖籃,也曾經是眾多作家、畫家和蘇非主義者的家園。
“你要伸出一條腿,準能踢到一個詩人的屁股。”他哈哈大笑說。
扎里勒跟她講加瓦爾?沙德皇后的故事,他說15世紀的時候,她建造了許多著名的尖塔,當做是獻給赫拉特的頌詩。他向她描繪赫拉特綠油油的麥田和果園,還有那藤蔓上結滿果實的葡萄,城里帶圓形拱頂的擁擠市場。
“那兒有一棵開心果樹,”有24小時扎里勒說,“在樹下面,親愛的瑪麗雅姆,埋著的不是別人,正是偉大的詩人雅米。”他身體前傾,低聲說:“雅米生活在五百年前。真的。我帶你去過那兒,去那棵樹。那時你還很小。你不記得了。”
這是真的。瑪麗雅姆不記得了。雖然她在一個步行便可以到達赫拉特的地方度過了生命中的十五個年頭,瑪麗雅姆將不會見到故事中的這棵樹。她將不會走近參觀那些著名的尖塔;她也將不會在赫拉特的果園拾果子或者在它的麥田里散步。但每逢扎里勒說起這些,瑪麗雅姆總是聽得很入迷。她會羨慕扎里勒的見多識廣。她會為有一個知道這些事情的父親而驕傲得直顫抖。
“說得跟真的一樣,”扎里勒走后,娜娜說,“有錢人總喜歡說謊。他從來沒帶你去過什么樹下面。別中了他的迷魂藥。他背叛了我們,你深愛著的父親。他把我們趕出家門。他把我們趕出他那座豪華的大房子,好像我們對他來說什么也不是。而且他這么做還很高興呢。”
瑪麗雅姆會畢恭畢敬地聽著這些話。她從來不敢對娜娜說自己有多么厭惡她這樣談論扎里勒。實際上,在扎里勒身邊,瑪麗雅姆根本不覺得自己像個哈拉米。每個星期四總有那么一兩個小時,當扎里勒帶著微笑、禮物和親昵來看望她的時候,瑪麗雅姆會感到自己也能擁有生活所能給予的美好與慷慨。因為這個,瑪麗雅姆愛扎里勒。即使她只能得到他的一部分。
扎里勒有三個妻子和九個子女,九個合法的子女,對瑪麗雅姆來說,他們全都是陌生人。他是赫拉特屈指可數的富人。他擁有一家電影院,瑪麗雅姆從未見過,但在她的懇求下,扎里勒曾經向她描繪過它的形狀,所以她知道電影院的正面是藍色和棕色相間的陶土磚,還知道它有一些包廂座位和格子狀的天花板。推開兩扇搖搖擺擺的門,里面是貼著地磚的大廳,大廳里面有些玻璃櫥柜,展示著各種印度電影的海報。有24小時扎里勒說,每逢星期二,兒童觀眾可以在零食部得到免費的冰淇淋。
他說到這句話時,娜娜忍住笑容。等到他離開泥屋,她說:“陌生人的孩子得到了冰淇淋。你得到了什么呀,瑪麗雅姆?你得到的是冰淇淋的故事。”然后她神經兮兮地笑起來。
除了電影院之外,扎里勒在卡洛克有地產,在法拉有地產,有三家地毯商店,一家服裝店,還有一輛1956年出廠的黑色別克路王轎車。他是赫拉特人脈最廣的人之一,是市長和州長的朋友。他有一個廚師,一個司機,家里還有三個傭人。
在她的肚子開始鼓起來之前,娜娜曾經是他的傭人。
當那件事發生之后,娜娜說,扎里勒的家人全都張大了口,把赫拉特的空氣一吸而光。他的姻親發誓不會善罷甘休。他的幾個妻子命令他將她扔出去。娜娜自己的父親生活在附近的古爾德曼村,是個地位低微的石匠。他覺得面目無光,和娜娜斷絕了關系,打點行李,踏上一輛前往伊朗的客車。自那以后,娜娜再也沒有見到他,也沒有他的消息。
“有時候,”24小時清早,娜娜在泥屋外面喂雞,她說,“我希望我的父親有膽量把他的刀子磨利,去做他該做的事情。那樣對我來說可能更好一些。”她又將一把草籽撒在雞群中,沉默了一會,看著瑪麗雅姆。“也許對你來說也更好。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因為知道你是什么人而苦惱了。但他是個懦夫,我的父親。他沒有勇氣做那件事。”
扎里勒也沒有勇氣去做他該做的事情,娜娜說。他沒有挺身反抗他的家人、妻子和姻親,沒有為自己做過的事承擔責任,而是關起門來,為了挽回面子,匆匆和家人達成了一項交易。第二天,他讓她從傭人住的房間,她一直住的地方,收拾起她僅有的幾件東西,然后把她送走了。
“你知道他為了開脫自己,對他那些老婆怎么說嗎?他說是我勾引他。他說過錯全在我。你明白嗎?在這個世界,做女人就是這樣的。”
娜娜放下喂雞的碗。她用一根指頭抬起瑪麗雅姆的下巴。
“看著我,瑪麗雅姆。”
瑪麗雅姆躲躲閃閃地看著她。
娜娜說:“現在我教你一句話,你好好記住,我的女兒:就像指南針總是指向北方一樣,男人怪罪的手指總是指向女人。你要記住這句話,瑪麗雅姆。”
第二章
“對扎里勒和他的妻子來說,我是一叢狗尾草。一叢艾蒿。你也是。當時你還沒有出生呢。”
“艾蒿是什么呀?”瑪麗雅姆問。
“雜草,”娜娜說,“就是人們拔起來扔掉的東西。”
瑪麗雅姆暗暗皺眉。扎里勒可沒有把她當雜草。他從來沒有這樣。但瑪麗雅姆覺得這句反駁的話不說為妙。
“跟雜草不一樣,他們得把我重新栽種,你看到了,給我食物和水。這都是因為你。這就是扎里勒和他的家人達成的交易。”
娜娜說她拒絕住在赫拉特。
“住在那兒干什么?看他整天開車載他那些明媒正娶的老婆在城里晃悠嗎?”
她說她也不會住進她爸爸的空房子,那座房子在古爾德曼村,坐落在赫拉特城北兩公里外一座陡峭的小山丘上。她說她想住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這樣就不會有鄰居盯著她的大肚子,對她指指點點,嗤之以鼻,甚或更糟糕地,用虛偽的善意來攻擊她。
“相信我,”娜娜說,“我離開你爸爸的視線,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他巴不得這樣呢。”
提議娜娜住到這片空地的,是扎里勒和及時個妻子卡迪雅所生的長子穆哈辛。它位于古爾德曼村外圍。人們若要到這個地方來,得沿著一條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向山上走,這條土路是赫拉特到古爾德曼村的主干道的分叉路,兩旁長滿了膝蓋那么高的雜草,點綴著白色和鮮黃色的花朵。土路向山上盤旋,通向一片平坦的田地,那兒生長著挺拔的白楊樹和胡楊樹,還有一簇簇的野生灌木。從那兒往上看,山頂有古爾德曼村的風車,那些銹跡斑斑的轉頁尖尖的末端依稀可見;至于左下方和右下方,則是開闊的赫拉特城景。山路的末端和一條寬闊的溪流垂直相交;這條山溪從環繞古爾德曼村的沙菲德山脈奔流而下,生長著很多鮭魚。朝著群峰的方向,再往上游兩百來米,有一圈圍成圓形的垂柳。樹林中間,在柳蔭的掩映之下,便是那片林中空地了。
扎里勒到那兒看了一眼。當他回來之后,娜娜說,他說話的口氣活像一個不停地吹噓監獄的墻壁有多么干凈、地板有多么光亮的典獄長。
“就這樣,你的父親給我們蓋了這個老鼠洞。”
十五歲那年,娜娜差點結婚了。提親的男孩來自信丹德,那個年輕人以販賣鸚鵡為生。故事是娜娜自己說給瑪麗雅姆聽的,雖然娜娜說起這件事時總是若無其事,但從她眼里渴望的光芒中,瑪麗雅姆看得出她也曾快樂過。也許娜娜這輩子惟一真正快樂的時候,就是婚禮之前那段日子。
娜娜講這個故事時,瑪麗雅姆坐在她的膝蓋上,想像著她母親正在穿結婚的禮服。她想像她騎著馬,穿著綠色的長裙,在面紗之后羞澀地微笑,手掌用指甲花涂得紅紅的,撲了銀粉的頭發被分開,扎成的幾條辮子用樹液粘在一起。她看見奏樂的人吹著笛子,敲打著皮鼓,街頭的小孩大呼小叫地在后面追逐。
然而,就在舉辦婚禮那天的前一個星期,妖怪進入了娜娜的身體。無需描繪,瑪麗雅姆也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她親眼見到過很多次了:娜娜突然癱倒,她的身體繃緊,變得越來越僵硬,不斷翻白眼,手舞足蹈,仿佛體內有什么東西在左沖右突,嘴角冒出白沫,有時候還混著鮮紅色的血。接著是昏昏欲睡,茫然若失和胡言亂語。
消息傳到信丹德之后,賣鸚鵡的那家人取消了婚禮。
“他們被嚇跑了,”娜娜這樣解釋說。
結婚的禮服被束之高閣。自那以后,再也沒有人前來提親了。
扎里勒和他的兩個兒子,法爾哈德和穆哈辛,在空地上蓋了一座泥屋,瑪麗雅姆將在泥屋中度過生命中的十五個春秋。他們用土磚將它壘起來,然后抹上泥土,蓋上幾把稻草。泥屋里有兩張草席,一張木頭桌子,兩張直背的椅子,一扇窗戶,還有幾個固定在墻上的架子,娜娜在架子上擺放陶罐和那套她珍愛的中國茶具。扎里勒搬來過冬用的嶄新生鐵爐,在泥屋后面堆起砍好的木材。他在屋外加了一只可以用來做面包的烤爐,用籬笆圍了養雞場。他帶來了幾只綿羊,給它們修了飼料槽。他讓法爾哈德和穆哈辛在柳樹圈外百來米的地方挖了一個很深的洞,在上面蓋了座廁所。
扎里勒本來可以雇人來蓋這座泥屋,娜娜說,但他沒有。
“他覺得這么做算是贖罪。”
按照娜娜的說法,她生下瑪麗雅姆那天沒有人來幫忙。那是1959年一個陰暗潮濕的春日,她說,那年是查希爾國王登基第二十六年,也是他在位四十年中最為平淡無奇的一年。娜娜說,扎里勒盡管知道妖怪可能會進入她的身體,使她在分娩的時候發作,但他卻沒有請來醫生,哪怕接生婆也沒來一個。她孤孤單單地躺在泥屋的地板上,旁邊擺著一把刀,身上汗如雨下。
“后來我痛得厲害,只好咬著枕頭,哭喊得連嗓子都啞了。但就算這樣,還是沒有人來幫我擦擦臉,或者給我喝一口水。而你,親愛的瑪麗雅姆,你一點都不急著要出來。你讓我在又冷又硬的地板上躺了足足兩天。我沒有吃也沒有睡,我只能推自己的肚子,祈禱能把你生下來。”
“對不起,娜娜。”
“我切斷了連著我們的臍帶。這就是我要一把刀子的原因。”
“對不起。”
每逢說到這里,娜娜總會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至于它究竟是余恨未消的責怪,還是心有不甘的寬宥,瑪麗雅姆未曾分辨得出。年幼的瑪麗雅姆并沒有想到,為自己出生的方式道歉,對她來說實在是不公平。
等到十歲左右,她確實有了這種想法;那時瑪麗雅姆再也不相信這個關于她出世的故事了。她相信扎里勒的說法。扎里勒說他雖然外出了,但他安排人將娜娜送到赫拉特的一家醫院,那兒有個醫生照料她。她躺在一張干凈而舒適的病床上,房間光線明亮。瑪麗雅姆說到刀子時,扎里勒悲哀地搖搖頭。
瑪麗雅姆還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折磨了母親兩天。
“他們跟我說還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結束了,”扎里勒說,“你是一個乖女兒,親愛的瑪麗雅姆。甚至在出生的時候,你也是一個乖女兒。”
“他都不在的!”娜娜吐口水說,“他當時在塔赫提沙法爾,跟他那些高貴的朋友騎馬呢。”
當人們跟他說他又多了一個女兒時,娜娜說,扎里勒聳了聳肩,繼續擦洗馬兒的鬃毛,在塔赫提沙法爾又待了兩個星期。
“實際上,在你一個月大之前,他甚至都沒抱過你。然后只是看了你一眼,說你的臉太長了,就把你交還給我。”
……
論繼《追風箏的人》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121 周之后,卡勒德 胡賽尼帶著這本優美動人、令人難忘的新書,再度走進我們的視線……《燦爛千陽》同樣表現出卡勒德極高的敘事天分,它是一部“阿富汗30 年歷史的揪心記錄,一部關于家庭、友誼、信念和因愛得救的極其動人的故事”。……胡賽尼讓我們看到,女人對家庭的愛竟能夠讓她們投入不可思議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贖,而依憑對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女性活過滄桑。
令人暈眩的偉大成就……關于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
——《出版商周刊》
作者胡賽尼由此證明,在以暢銷書揚名文壇之后,他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賽尼熟練地勾勒出了其故土在20 世紀后期的歷史。與此同時,他還描繪了微妙的、非常具有說服力的雙重肖像。他的寫作簡單,樸實無華,但是他的故事卻動人心弦。強力推薦。
——《圖書館雜志》
在以暢銷書開場之后,胡賽尼繼續回顧20 世紀后期阿富汗的風貌。這一次,是通過兩位女性的眼睛。……胡賽尼的第二本鴻篇巨制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劇風格,是對阿富汗的苦難與力量悲傷而又優美的告白。喜愛《追風箏的人》的讀者,一定不能錯過這一令人難忘的續作。
——《書目報》
不管書評怎么寫,《燦爛千陽》肯定會大為暢銷。但或許你有興趣聽聽在下的意見。它是否和《追風箏的人》一樣好?答案是不是。它更好。…… 《燦爛千陽》是通俗小說的精品,是一部有關勇敢、榮譽與寬容的書。
——《華盛頓郵報》
胡賽尼憑借其處女作《追風箏的人》一舉成名,雖然他的第二本小說讓其忠實讀者苦苦等待,但《燦爛千陽》的確沒有令他們失望。胡賽尼在小說中展現出了更為精湛的敘事才能,講述了一個為了留住希望與快樂而作出必要犧牲、用愛的力量戰勝恐懼的故事。真是精彩極了!
——《紐約每日新聞》
胡賽尼對于日常生活本質的洞察及對人類情感細致入微的刻畫增添了小說的生動性與曲折性。……《燦爛千陽》不愧是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后的又一佳作。
——《洛杉磯時報》
繼超級暢銷的《追風箏的人》之后,卡勒德 胡賽尼在新作《燦爛千陽》中通過兩位女性的視角,精心講述了一個關于他的祖國的故事……阿富汗的興衰對于略知國際新聞的讀者來說并不陌生。但是通過小說的渲染,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著我們。它迫使我們思考:如果注定要面對慘淡的人生,我們將何去何從?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出生于阿富汗,在美國受教育,反而敢于擁抱被很多人視為過氣的老式說故事藝術;不畏煽情催淚、安排巧合的劇情轉折,這些都是被當代美國作家視為禁區的東西。……即使通俗與文學性的界線在此被模糊,至少我們很幸運擁有胡賽尼這樣的作家。他擁有說故事的遠大抱負,用這部寬宏的小說為我們詮釋了阿富汗的文化和歷史。……為了探尋已吞噬了阿富汗的暴力的根源,胡賽尼透過這些女性的生命片段為我們揭示了幾許微弱的希望之光。
——《邁阿密先驅報》
個人在困境中掙扎的旅程,家庭里那些似乎無窮無盡的秘密。胡賽尼的兩本小說以及小說中的各個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追問以上的問題,而答案也不盡相同。在阿富汗,在美國,我們每個人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本略顯散亂卻更為睿智的小說中,胡賽尼延續著他那富有同情的敘述方式,以及簡練、引人動情的語言特色。
——《圣路易斯郵訊報》
卡勒德 胡賽尼完成了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燦爛千陽》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其處女作《追風箏的人》……通常,第二部作品相較于前作都會顯得蒼白無力,但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了那個殘酷、絕望、苦難和貧困的世界,同時又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
——《夏洛特觀察家報》
燦爛千陽》獲得了《出版人周刊》、《柯克斯書評》、《圖書館雜志》和《書目報》的熱情贊揚,所有的表揚無疑都是應得的。故事線索清晰,寫作言語簡練,隱喻精當,讀者宛如走入故事主角的生命之中,感同身受……胡賽尼對語言的表現能力有著非凡的鑒別力和控制力,總是能以極的描述來反映現實,同時又能引發讀者內心深層的感觸。
——About.com
這本書無疑是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后又一佳作!如果說追風箏的人是描寫喀布爾的男人,那這本書卻是描寫那里女人的悲慘境遇!女人在那里是男人的附庸,沒有地位權利人格,有的是無盡的勞作屈辱.主人公瑪麗雅姆無權決定自己的一生,作為私生女得不到家族的承認,只得與母親住在荒涼的泥屋,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不幸的婚姻導致無盡的痛苦,猶如行尸走肉,丈夫再娶只能默默認可,單卻在生命最后時刻犧牲自己而換取別人的幸福!另一女主角萊拉也許有幸福的童年,戰爭改變了一切,失去了雙親和愛人的消息,為了無父即將出生的孩子委身嫁給了一個男人,開始了悲慘的生活,她從此也不再…
最喜歡的人物是瑪麗雅姆。作為女性,她容忍了半輩子,在最后一刻她爆發了,為了拯救自己的姐妹,毅然決然地走向死亡。尤其是在槍決的時候,真的是很感動,沒有過多語言,用行動詮釋了女性的堅強。在沒有看過這本書和《追風箏的人》之前,根本不了解世界上保守戰爭痛苦的民族和她的人民。我覺得阿富汗的女性是堅強的,希望這個民族能早日擺脫戰亂,人民過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奧運會看到運動場上那個穿著長褲子跑步的阿富漢女運動員——盧比娜,我才能更進一步了解胡賽尼的這本《燦爛千陽》,女人的臉只能給自己的男人看,總覺得這很荒謬,起初讀完一遍很是失望,覺得比《追風箏的人》遜色不少,但看到盧比娜,我又重新拜讀了一遍。這次,真正為阿富漢的女人感到悲哀,他們都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瑪麗雅姆、萊拉都被壓迫著,過著悲慘的生活。但真真正正被瑪麗雅姆感動著,從他兒時的天真,不顧娜娜的勸阻去找阿里勒,到她被兄弟姐妹們瞧不起,到她15歲無奈的被嫁出去,到后來在新環境的痛苦生活,到萊拉的來臨,到她對萊拉的誤會,到她和萊…
書中的人物都頗為經典,充分的體現了在阿富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遭到拋棄的“哈拉米”瑪麗雅姆,在阿富汗進步家庭中長大的萊拉,因為戰爭而失去小腿的塔里克,殘暴的“現實主義派”代表修鞋匠拉希德,對學生施加暴力的“畫家阿姨”,慈愛的收容院校長,以為失去女兒(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瑪麗雅姆虛偽而又可憐的爸爸扎里勒……在他們的身上,你能看到人性的光輝,也能看到人性的毒惡。但都在書中的每個隱隱閃爍,同時又像分子一樣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有時候,你會覺得身邊的某個人很像書中的某某某。畢竟,卡勒德·胡塞尼寫的太真了!你有時會信以為…
這是我看過的第二本關于阿富汗的書,第一本也是這個作者寫的追風箏的人。這本側重描寫生活在底層的阿富汗婦女,天災人禍,被階級影響,受家庭暴力,受戰爭的折磨。文章主題主要還是寫雖然女主人公經歷各個時期的苦難,希望還在人心中?,斃麃喣冯m死了,還好萊拉后來得到的幸福讓人安慰。不禁開始因為自己長在中國,生活在這個時期而慶幸。值得一看。
看了很多小說,當看到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毫不猶豫的買了他的這本小說,書到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讀完了,是的,這本小說依然沒有讓我失望,他依然是我說期待的那種小說,跟上一本小說一樣,寫作背景是阿富汗近三十年大社會,只不過主人公換成了兩位阿拉伯女性--瑪麗亞姆和萊拉,小說時間跨度三十年,講述歷史變故下,兩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描繪了阿富汗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展現了半個世紀阿富汗婦女所要忍耐的種種。個人,要忍耐饑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國家要忍耐…
買這本書是因為看了作者寫的《追風箏的人》,很喜歡,所以這次又買了他的書,本來以為應該不會有第一本好看,但是出乎意料,作者的語言太細膩了,我相信即使一個很平淡的故事在他手上很會流出優美的旋律,本書的前半部分沒什么,主要是后半部分,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之間的情義讓人感動,實在是好書
如果你已經了解了胡賽尼,看過了《追風箏的人》,那你一定要看看這一本,你會隨著作者真切的描述來到那個被戰火摧殘了的遙遠國度,感受女性在特殊環境,宗教信仰等等因素下的生存狀態。另,書的質量很好。
這本書講訴了兩個女人的故事,作者很巧妙地將兩人的人生交匯了。這本書是我在實習開始時看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比較艱難,而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說。傳遞出的信息,讓我們面對生活都要堅強。推薦,個人覺得比《追風箏的人》好看。應該說《燦爛千陽》比較通俗易懂。但是這兩本書各有各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