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可以“聽”的圖書!將大自然帶進你的書房,閉上眼睛,感受“寂靜”……
戈登 漢普頓Gordon Hempton (聲音生態學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李志銘(作家、《尋聲記》《單聲道》作者)傾情推薦!
對我而言,經常出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流浪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家”了!這本《大自然聲景》毋寧為臺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了一扇窗。——李志銘
這顆許愿石經歷了到意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并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大自然聲景》一書中,我們也許聽見了寂靜的回響。——戈登 漢普頓
這不僅是一次聲音的采集,更是一趟療愈之旅:
透過聆聽,療愈人心、療愈大地,改變世界。
范欽慧,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臺灣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于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臺制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及多次入圍。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并于2015年創立“臺灣聲景協會”。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臺灣、并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簡體版《大自然聲景》)等,作品多次獲得文學類及新聞類等獎項。
目錄
壹 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27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35
砂石車聲中的天籟43
守護那被遺忘的存在 51
變遷中的城市聲景61
黑膠中的田野聲景67
貳 越境尋聲
月夜、古城、鐘聲 77
海島迷歌 87
南極物語 101
大和音之景 110
傾聽大地耳語 123
風中絮語 133
叁 動物之歌
追尋如歌的行板144
聲色“蟲”生153
解碼啁啾鳥語163
深海探聲175
鯨豚縱歌187
肆 繽紛耳界
傾聽的藝術力 199
聲音的裁縫師 205
音樂夢工廠 215
有歌自山來 223
冉起一朵清靜 234
自然聲景的療愈密碼 243
伍 寂靜山徑
“蛻變”聲起 254
寂靜的共鳴 261
無量之網 268
叁 動物之歌
聲色“蟲”生
雖然不知它的真實身份,但是我被它的聲音深深吸引,如果我們能多認識這些鳴蟲的聲音與它們出現的季節、地點,不就會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孟繁佳在他的微博網志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孟子第七十四代玄孫。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探索未來;在古典與夢幻轉隙,尋找真實。”我是在臺北認識這位先圣的后代,繁佳的太太是中國臺灣人,他有很多臺灣地區的朋友,而我跟他結緣,是因為我知道他是北京一代還懂得聆賞“蟲魚花鳥”生活的文人雅士,尤其他從小就愛養鳴蟲,各個品種他都在行,這種即將失傳的文化內涵,在繁佳的成長記憶中留下許多精彩的歷史見證。
我邀請繁佳來家里玩,帶他欣賞我的綠色花園,還有一池塘的金魚。臺灣地區天氣濕熱,植物很容易生長,所以一年四季都是鮮綠。而我的小池塘更是一個自然演替的生態池,原本遭棄養的金魚,來到這里繁衍子孫,不需特別照料,就兀自鮮艷奪目。臺灣地區野地的蟲鳴聲響更是復雜到難以辨認,這樣的繽紛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甚至不太珍惜,反而在高緯度的北國,漫漫長冬難熬,老北京人養“鷯哥兒”、養“蟈蟈兒”,是因為喜歡有自然聲音的陪伴;在家里種菊花賞金魚,是因為在冰天雪地里,還能增添幾抹綠意與色彩。
最傳統最古典的隨身聽
這種刻意經營的聲色生活,是北京傳統的文化。據說,中國從唐朝就開始流行養蟲,最早是后宮中的宮女飼養鳴蟲,為了排解生活的孤寂,后來一直流傳至今,晚清期間更是盛行。這種文化甚至影響到日本,著名的“東都名所道灌山蟲聞圖”,就是描繪江戶時代(1603—1 86 7年),今東京日暮里地區的秋日傍晚,當地人家一面觀落日,一面賞蟲聲的風雅生活。
對蟲聲蟲影的喜愛,一切的啟蒙得從養蟲開始。196 年出生的孟繁佳,自小就從長輩那里學習到如何斗蟲跟養蟲,他說,很多小孩都會去翻出家里的搪瓷缸,還刻意把它打破,顧不得挨罵便興沖沖地營造起棲地,他們懂得模仿大自然土壤的堆棧方式,上面要想辦法挖一些潮濕的青苔養著,并持續澆水直到把環境打點好了,再弄出高山低丘的造景,便大功告成,接著只待迎蟲入缸。
這些蟲有的是自己抓來的,也有的是買來的;像山東來的蟲比較好斗,浙江的蟲叫聲好聽,叫做蛉蟲,各有不同的特色與功能。養蟲的罐子,除了瓷缸,還有葫蘆罐、小木盒,各種質材與雕工的造型,不僅展現工藝之美,也呈現不同的經濟地位。講究的盒子甚至用玳瑁或是象牙來雕刻,再配合名家的書畫,這些是達官貴人的專屬玩具,販夫走卒根本負擔不起。
繁佳說,養蟲的盒子大小,要以蟲有足夠振翅的空間為準。他說他養的鳴蟲,有的只像米粒般大,有的跟黃豆差不多。他喜歡聽黃蛉的聲音,冬天會用個小盒子裝只小黃蛉養著,然后放在厚重的衣物里面,蟲一感受到溫度升高就會開始鳴叫,在苦寒的冬日中,鳴蟲的旋律讓他特
別溫暖舒暢,不過這已經不是現代年輕人所能夠理解的聲音感受。算來這種隨身帶著歌手的容器,應該是老北京最傳統又最古典的“隨身聽”了。
馬虎不得的悉心照料
不過要供養這只歌手,絕非易事。養蟲大事,打從中秋之后,就要開始張羅。
秋季,對鳴蟲來說是重要的季節。從中國文字的起源就可以看見端倪,“秋”這個字的甲骨文,根本就是一只蟲子的模樣,而且是只鳴蟲。至于它的叫聲,就成了這字的聲音,如此想象,實在非常佩服古人的邏輯與創意。
繁佳說,養蟲的盒子要用茶水擦拭,茶的質量得講究;養蟲的食材也不得馬虎,他都是用鮮美多汁的“山東蘋果”來照顧他的歌手。當然,這小蟲頂多只能消耗一些果渣,其他全進了主人的肚子里了。繁佳說起蟲子整個眼睛都透著晶亮,展現極高的熱誠,連如何幫蟲子“洗澡刷牙”也巨細靡遺的交代。“刷牙?”我不可置信地叫了起來。
原來,養蟲得觀察它們在野外的習性,這些靠飲朝露維生的小蟲,喜歡通過鋸齒葉緣來刷背清理自己。于是養蟲的人就會用小毛筆沾茶水幫蟲清洗,也順勢往蟲子嘴里一抽,“水吸了,牙也刷了”。繁佳的京片子讓這明明繁瑣的過程,反顯得有份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養蟲的毛筆也很有學問,有用貓須、老鼠須的,還有用少女的發絲,可說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對不大講究休閑生活質量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嗜好,簡直是“玩物喪志”,是屬于沒落王宮貴族爺兒們的生活。繁佳不同意,他覺得從養蟲到聽蟲,是一套完整的“知識經濟”,需要有計劃的保存與推動。我同意繁佳的觀點,但是也很好奇,為什么是“爺兒們”的生活?難道只準男性玩蟲嗎?繁佳的解釋也很絕,他說,蟲生活在土里,屬于陰性,所以只適合與陽性生物在一起。從某個角度來看,的確喜歡養蟲的以男性居多,拿蟲去斗去賭博的也是男性的天下。但是偏偏在中國臺灣就有一位女性也在研究這群鳴蟲。
剛認識蔡惠卿,是因為我參與了“生物多樣性種子教師”的培訓,她是“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秘書長,也是《大自然》雜志的總編輯,更重要的是,她是臺灣地區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幕后非常重要的推手。
聽蟲帶來的心靈療愈
惠卿跟我一樣是學新聞的背景,因緣際會走入保護事務,覺得自己應該修一個自然科學的學位,原本想念植物,后來卻意外走入昆蟲學的領域,并以“蟋蟀文化”作為她的論文主題,因為惠卿本身是臺南人,從小就耳聞臺南人斗蟋蟀的民俗文化,也從父母輩口中知道很多關于斗蟋蟀的趣事,于是她就以此來了解與當地人文的關系。惠卿發現,中國臺灣的“蟋蟀文化”有明顯的地理界限。在嘉義以南長大的童年,才有蟋蟀的陪伴;北部的環境因為開發的時間較早,沒有這樣的聲景環境。
除了養蟋蟀玩蟋蟀之外,惠卿跟我們分享了一個著迷于“聽蟋蟀”的案例,是“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創會理事長張豐緒先生的真實故事。張豐緒是中國臺灣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經當過臺北市長、“內政部長”……政治資歷顯赫。但是他卻有一個寂寞的童年,身為幺兒,因為家中兄姐年紀懸殊,陪伴他的反而是鄉野間的昆蟲,特別是蟋蟀,小時候他總是把蟋蟀塞在火柴盒里,怕老師發現還把蟋蟀翅膀反折,沒想到上課到一半,蟋蟀自己翻身,當場大鳴大放,他只好被老師罰站……童年點滴,成了他生命最重要的回憶。
幾年前,張理事長生病在家,知道惠卿研究蟋蟀,特別央求她帶幾只蟋蟀給他,因為他非常想念蟋蟀的聲音。惠卿特別張羅了幾只黃斑大蟋蟀,聲音非常洪亮,張豐緒聽得開心,讓它們住在花園中,沒想到幾天后就被石龍子吃了。后來幾次他住院,惠卿索性送了一張蟋蟀CD,
希望能帶給病中長者一些安慰。惠卿說,這些伴隨人類成長的鳴蟲,對人類居然能發揮療愈的力量,這簡直就是自然醫學的實證。除了聲音有療愈的功能外,養蟲的器具也有。
惠卿多次跑去上海與北京,搜集了各種養蟲的器皿,真的是工藝輩出,有的葫蘆罐中甚至放了簧片,作為擴音之用,各種精巧的道具,我看了也愛不釋手。
尋回與鳴蟲的生活聯結
除了物件的收藏,惠卿的論文完整收錄了唐詩宋詞中各種關于鳴蟲的作品,非常用心,也讓人窺見我們所喪失的那份聆聽聲景的情意。
“悄悄禁門閉,夜深無月明。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白居易
我仔細在記憶中搜尋,最早被一種蟋蟀聲音─那種像是小雞聲音的綿柔質感─吸引,是眉紋蟋蟀的聲音,從及時次在北投的稻香路旁記錄到它之后,每年秋天我都會去尋找它的聲音。還有一種在知本森林錄到的鳴蟲,我只知道它應該是某種金蛉子,但是真實身份還有待查證。我被它的聲音深深吸引,如果我們能夠清楚認識這些鳴蟲的聲音與它們出現的季節、地點,我們的生態旅游就會有更多有趣的景點與體驗。
惠卿參與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有十多年,我問她,鳴蟲與生物多樣性有什么樣的關系?惠卿強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標在于“永續利用”,這些鳴蟲從藝術文化、生態維護、心靈療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不只中國有鳴蟲文化,日本、西班牙、德國都有。鳴蟲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如果我們能保護鳴蟲生活的棲地,就能保有這份生物多樣性,未來就有更多創意的可能。
“或許現代人就是失去這種寄情養性的機會,沒有辦法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獨處。這是一個喧鬧卻又非常寂寞的時代。”惠卿下了一個結語。“該好好去記錄這些鳴蟲的聲音了。”我也跟自己下了一道指令。
對我而言,經常出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流浪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家”了!這本《大自然聲景》毋寧為臺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了一扇窗。——李志銘
這顆許愿石經歷了到意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并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大自然聲景》一書中,我們也許及時次聽見了寂靜的回響。——戈登 漢普頓
很好很快!
真的很不錯。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