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書架/那是許多遠比我體面的人沒有的/架里沒有書/因為我恐怕書會糟蹋了它的模樣/一本書如同一杯酒/于不經意間令人/醺醺然/超然物外/而一個書架呢?/它寂寞地立在墻邊/一任書本占去人們的視線/我們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在一個擺滿書的房間里,沒有人會感到孤單……
你的身體或者在舒適的沙發,或者在柔軟的水床之上任意伸展;你的靈魂卻需要也只能在格架之間找到它詩意的棲息處所,這就是書架的故事。彼得洛斯基以其工藝、設計方面的專長,從卷軸、手抄書.印制書一路談來,穿越藏書的書房、各大學圖書館,以及從古至今的書店,細述了書架的演變和來龍去脈,以及人類的閱讀行為。
亨利·彼得洛斯基,亨利·彼得洛斯基素有"科技的桂冠詩人"之名,被推崇為"博學、機智、擅于深入淺出"的寫作者。現任杜克大學土木工程學及歷史教授,并擔任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 著作包括:《鉛筆》(The PenCil)、《利器》(The Evolution of UsefuI Things
我坐著的讀書椅子面對書架,每次我的眼光從書本移開,抬起頭來都能看見書架。當然,我說看見這些書架只是打個比喻。我們日復一日到底真正看見了什么?實際上,就我的書架而言,我往往看到的是書而不是書架。如果我認真考慮這件事并重新把眼光聚焦,就像發生錯覺時聚焦辨看上下左右,就會看到一層層格架,但通常也只看到書架邊緣,或者是上邊書架的底部,但很少看到書架的全貌或書架本身。即使書架是空的,由于書架本身的功能,我看到的也往往是沒有書的書架而不是書架本身。
事實上,沒有書架我也就不會看到書。書的底端成直角置于書架上,成排的書與重力成一直線。這些書的頂部凹凸不平,是由書架格所限定的,與上邊書架垂直的邊形成鮮明的對比。書與書架是一個技術系統,其中的一個部分影響我們怎樣看另一個部分。我們與書和書架互相影響,我們也成了這個系統的一部分。這改變了我們對書架及其組成部分的觀點,并左右了我們,正是這種相互影響才是這些技術和其制品的特征。
要想客觀評論書架并非易事。我書房里的書架從地板一直堅到房頂,幾乎占了一面墻。由于我的書房不大,所以我離書架那面墻的距離很近。在我剛搬進書房時,雖然書房和書架都是空空的,但我向后退也看不到整個書架。不論我面對書架站在哪里,我都只能看到某些書架格的底端和另一些書架格的上端,垂直支撐書架的隔板立在左右兩邊。我從未有機會看到一個完整的書架。當然,我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的書架格都是一樣的,所以就推斷出,我看見的某一個書架格的底端就等于看到所有書架格的底端。盡管這個說法很普遍,但這樣的理性推理還是不令人滿意。
24小時深夜,我坐在椅子上讀書,不知什么原因,我用一種新的觀點觀察一排書底下的書架。我把書架看成是一種基礎結構,如果稍加注意,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像川流的車輛下面的一座橋,我想更多地了解這個平常東西的本質和起源。但從哪兒開始呢?如果要問,為什么書架是水平的,而書垂直擺放其上,這有什么意義呢?還是這些事實太明顯了以至于不需要解釋呢?如果進一步探索,我們是否可以從詢問書為什么要書脊朝外擺放中得到答案,或者這樣擺放僅僅是為了符合邏輯呢?書籍是不是就像螺帽放在螺母上順著一個方向轉?在書架上排放書就這么一種方法嗎?
正如研究表明,書架的故事根源于書的故事,反過來也是如此。也許確實沒有書架,書也能存在。我們能想像出國會圖書館會把書裝在箱子里,堆在地板上或像柴火或煤堆起來貯存。然而很難想像沒有書的書架。這并不是說,沒有書就不會有架子,但并不一定是書架。像書一樣,書架也正成為我們的文明的組成部分,家里有個書架實際上就表明這是一個有教養、有知識、高雅的人家。確實,書架的存在大大影響了我們的舉止行為。
作家們為什么在書架前照相?當然他們寫的不是站在他們背后的書。可能他們想向我們表明,為了寫這些書,他們已經讀了多少書。如果我們直接或間接地讀了他的書,我們就不必讀那些書了,因為他的書里有詳細的注釋或大量的文獻。因為有作者照片的書很少,即使有,也放在他們身后的書架上,也許這些作家下意識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去書店買一本他的書,這樣書架才算完整。
但一個書架怎樣才算完整呢?單就美國每年出版5萬多冊書,那么一個人一生中能讀多少書?計算起來并不難。如果我們24小時大約能讀一本書,3年我們就能讀約1000本書。假設我們4歲就開始讀書,活到94歲的高齡,那么我們一生能讀約3萬冊書。那么,需要用多少書架來放那么多書呢?假設每本書平均要占書架1寸的長度,我們就需要約2500英尺長的書架。就要有一套6間的房屋,屋里的每面墻都配有書架來容納書,那也就不成其為家,而是書店或是一個小鎮的公共圖書館了。
但如果我們走進這樣的房間,我們看的是書還是書架呢?我們走進圖書館時,實際上看的是哪個呢?事實上,在所有情況下,我們注意的焦點都是書。就像一群人正站在臺階上照相,人們往往看不見這些臺階;書架也一樣,明明在那兒,卻被人視而不見。這些書架是基礎結構。房間里沒有書架也會引人注目。當我們進人一間沒有書或書架的起居室時,我們也會納悶不知這座房子的主人是否就只看電視。
這個商品不錯~
章太炎,中國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父的民族主義熏陶,通過閱讀《東華錄》《揚州十日記》等書,不滿于滿清的異族腐朽統治,奠定了貫穿其一生的華夷觀念,并在后來與《春秋》的夷狄觀以及西方的現代民族主義觀點相結合,形成具有其個人特色的民族主義觀。光緒十七年(1891年)章太炎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等。早年關注經、子之學,初步確立對“今、古文”界線的認識。著有《膏蘭室札記》、《春秋左傳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章太炎曾為強學會捐款。又到上海任《時務報》主筆。但終因學術意見之爭發生與麥孟華等人的“拳毆”事件。此后回到浙江,與…
喜歡這種專門講書籍的書,有些尋找同好的感覺
應該是一本有趣有意思的書,但是翻譯太差,雖然本人中文不差,而且是一本并不將書架的書,居然很多地方看不懂。可見翻譯水平有多差,奇怪的是出版社居然能看懂能出這本書?
都是關于書架的歷史,還不錯的書,可以增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