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認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余秋雨進而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及時部分介紹君子之道的輪廓,縷析儒、道兩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項要點和四大難題,同時探討君子如何處理與世間、名譽、偽君子、自由的關系;
第二部分闡述了作者面對人生問題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個“無”,精進于三個“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難題;
第三部分為當代中國愿意做君子的年輕人,提供更充分的國際視角,在故事中介紹國外思想家和藝術家的人生價值和終極關懷,互為觀照,互相滋養;
第四部分匯集了作者的幾十篇短文,著眼于君子人格的構建,呼應全書主旨。
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撼動萬億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么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于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一切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而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輿論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觀照他我,認識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自己做一個君子。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借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自 序
君子之道
前論
一、一級臺階
二、有故鄉的靈魂
三、孫中山的忠告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現
六、有效遺囑
本論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禮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恥
尾語
君子之交
一、至誼
二、常誼
三、甘誼
四、水的哲學
五、由濃歸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顯然,這種集體人格必然與其他民族很不一樣。 我可以再借一個外國人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個人我說過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紀到中國來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數十年精深和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經一點兒也不差于中國文化人,但我們讀完長長的《利瑪竇中國札記 》(China in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hew Ricci)就會發現,還是在人格上差了關鍵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 “圣徒人格” 和 “紳士人格”。
與 “圣徒” 和 “紳士” 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 “君子”。中國文化的人格模式還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于 “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 “較大公約數”。
“君子”,終于成了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 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除了利瑪竇的 “圣徒人格” 和“紳士人格” 外,還有 “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 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 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皆如 榮格所說,各有自己的“故鄉”。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淀成了一種潛意識、無意識的“原型”。
“君子” 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結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謙恭地維護了“君子” 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鮮明地輸入了自己的人格設計。 這種在原型和設計之間的平衡,貼合了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 “獨尊” 的地位。
不少中國現代作家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丑惡的“國民性”。看似深刻,但與儒家一比,層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師如林,哪里會看不見集體人格的毛病?但是,從及時代儒學大師開始,就在淤泥中構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設計。
這種理想設計一旦產生,中國文化的許許多多亮點都向那里 滑動、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 兩字包羅萬象,非同小可。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 “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那里。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淀一切,預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后代的遺囑。好的遺囑,莫過于理想的預示。后代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結晶,是人的歸屬。
五、“小人”的出現
儒家在對 “君子” 進行闡述的時候,采取了一種極為高明的理論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義 “君子”,只是反復描繪它的對立面。
“君子” 的對立面,就是 “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來完成一種肯定。這種理論技巧,也可稱之為 “邊緣裁切法”,或曰 “劃界確認法”。這種方法,在邏輯學上, 是通過確認外延,來包圍內涵。
因此,“小人” 的出現,對 “君子” 特別重要。其實不僅在理 論概念上是這樣,即使在生活實際中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對比,顯現不出來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貶義,而是指向著一些低微的社會地位和生態群落。誠如俞樾在《群經平議》中所說:“古書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漢世說如此。后儒專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義也。”
但是,生態積淀人品。終于,這組對比變成了人品對比。我認為,“后儒” 的這種轉變,亦合 “古儒” 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在漢語中,“人格” 之 “格”,是由一系列拒絕、擺脫、否決來實現的。在君子邊上緊緊貼著一個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須時時行使推拒權、 切割權,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并不一定出現在不同人群之間。同一群 人,甚至同一個人,也會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較量。我說過, 連我們自己身上,也潛伏著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這也就構成 了我們自己的近距離選擇。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 教戒太子諸 王》中說:
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的有關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 何勇
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之道君子之道E有U關文Y化研究蹈大方,出8新裁。他無疑拓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
君子之道,很好的一本書,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人啊,認清你自己…現在又有多少人真正的認清自己呢…君子之道,真正的君子又有多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續傳承我們寶貴的文化精髓
余老師的書一直都很喜歡。尤其是這本,是想要很久的書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保留從前古人們的精神的書籍很少。好多都是為了經費而大張旗鼓,金玉其表。希望余老師可以出更多依舊很優秀的書籍,給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可以庇護的世外桃源。
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格追求,君子之道是這條路上的行為坐標。
余秋雨先生在新書《君子之道》中開篇講到“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中華文化的集體成果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復興中華文化,就是尋找和優化中國的集體人格。” 讓我想到,古語常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那么君子之德呢?恐怕更加脆弱。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會被記錄下來,供人民參照、學習。
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撼動萬億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么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于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一切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而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
余秋雨先生以自己淵博的學問和深邃的思考闡述君子之道,論理深刻,著述邏輯性強,語言優美,文字凝練。書本紙質好,郵遞包裝嚴密。當當網購書值得信賴。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撼動萬億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么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于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值得一讀。
余秋雨好多書都挺自戀的感覺,我不喜歡。這本倒沒有,畢竟是大家,他提到很多思想時都會中西對比。這點很好。文筆優美,以中國哲學情懷闡述君子之道。我還只翻了一章,覺得很好。
印刷很贊,送貨也很快,我從讀高中的時候就接觸了余秋雨,最早是他寫敦煌那一篇,我很喜歡,讓我覺得文化這些東西不是離自己很遠的,而這本君子之道又從內在去窺見了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讀一讀。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一切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而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于歐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
君子之道,君子之交,君子之行,從各個方面詮釋了君子的“道”在哪里,揭示了我們曾誤以為的“君子只偽“
此書通過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探究中國文化,同時也從文化層面讓讀者了解君子之道,并依據君子之道進行反思,論述深刻,值得閱讀。
何謂君子,君子之道為何,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周而不比,此書值得所有人品味
開始看時還擔心太晦澀,越看越沒有,很清晰輕快。余先生把君子這個古老的稱呼與現代人的生活,娓娓道來,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我們都生活在這片文化的土地上,君子與我們息息相關。
國民文化掃盲者余秋雨,文字淺顯易懂,從根基上尋找中國的人文化歸屬以及文化形態,發現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德”,余秋雨新書,雖不是腦殘粉,但屬于路人粉的,買一本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余秋雨寫的封面上的那幾個君子之道,尤其有質感。
余秋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撼動萬億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么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于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了。”作者一切的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中國自古至今 君子與小人的問題就出入于典籍經傳中 可君子之道是什么定性又少有確論,看看余秋雨如何解讀君子之道,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之道亦為做人之道,書對人生的三觀都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