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文美繪 精裝典藏,汪曾祺親繪插圖,彰顯文人大家之儒雅風范
2、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值得回味的浪漫作品。
3、和汪老爺子一起品讀美食,赴一場不枉此生的饕餮盛宴。
關聯推薦:《人間草木》 《人間有戲》 《汪曾祺圖文珍藏版精裝套裝全三冊:人間草木,人間滋味,人間有戲》
著者:汪曾祺(1921-1997)江蘇高郵人?,F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京派小說的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一個士大夫”。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001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
002 五味
006 葵薤
011 故鄉的食物
026 故鄉的元宵
029 故鄉的野菜
034 豆腐
041 豆汁兒
043 干絲
045 沽源
049 馬鈴薯
052 蘿卜
057 菌小譜
062 韭菜花
064 食豆飲水齋閑筆
073 蠶豆
076 家常酒菜
081 煙賦
087 肉食者不鄙
088 肉食者不鄙
093 手把肉
097 貼秋膘
100 鱖魚
103 魚我所欲也
107 尋常茶話
113 泡茶館
122 面茶
125 吃喝門道貴在講究
126 吃食和文學
135 宋朝人的吃喝
138 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
144 王磐的《野菜譜》
147 《吃的自由》序
150 作家談吃及時集——《知味集》后記
154 《旅食與文化》題記
157 四方食事明心見性
158 四方食事
166 草巷口
171 昆明的吃食
180 昆明的果品
186 昆明菜
195 栗子
198 采薇
200 大等喊
204 唐巴拉牧場
206 泰山拾零
人間滋味
安身之本 必資于食
凡事不宜茍且,而于飲食尤甚,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經過一番“講究”之后,便成了人間至味。
五味
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后,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還愛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來酸,除了蘿卜白菜,還包括楊樹葉子、榆樹錢兒。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那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
遼寧人愛吃酸菜白肉火鍋。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面。
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筍肉絲氽湯下面也,不知道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是名菜。
延慶山里夏天愛吃酸飯。把好好的飯焐酸了,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
四川夾沙肉用大片肥豬肉夾了洗沙蒸,廣西芋頭扣肉用大片肥豬肉夾芋泥蒸,都極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兩片。
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品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么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曰:“好!”
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鄉下人,六十多歲了。她還有個婆婆,八十幾了。她有一次要回鄉探親,臨行稱了兩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菜農也有種的了。農貿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于“細菜”,價頗昂。
北京人過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愛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
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當苦。
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了幾根。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
劇團有一干部,是寫字幕的,有時也管雜務。此人是個吃辣的專家。他每天中午飯不吃菜,吃辣椒下飯。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的,各種辣椒,他都千方百計地弄來吃,劇團到上海演出,他幫助搞伙食,這下好,不會缺辣椒吃。原以為上海辣椒不好買,他下車第二天就找到一家專賣各種辣椒的鋪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亦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我吃過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轉道往上海,在海防街頭吃牛肉粉,牛肉極嫩,湯極鮮,辣椒極辣,一碗湯粉,放三四絲辣椒就辣得不行。這種辣椒的顏色是橘黃色的。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得了,把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說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點是辣且麻,——擱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館的墻壁上黑漆大書三個字:麻辣燙。麻婆豆腐、干煸牛肉絲、棒棒雞;不放花椒不行?;ń返檬谴ń?,搗碎,菜做好了,再放。
周作人說他的家鄉整年吃咸極了的咸菜和咸極了的咸魚。浙東人確實吃得很咸。有個同學,是臺州人,到鋪子里吃包子,掰開包子就往里倒醬油??谖兜南痰偷赜蚴怯嘘P系的。北京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大體不錯。河北、東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這與個人的性格習慣也有關。湖北菜并不咸,但聞一多先生卻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國人過去對吃鹽很講究,如桃花鹽、水晶鹽,“吳鹽勝雪”,現在則全國都吃再制精鹽。只有四川人腌咸菜還堅持用自貢產的井鹽。
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么國家的人愛吃臭。過去上海、南京、漢口都賣油炸臭豆腐干。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后來還去吃過,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
我們一個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囑咐他帶一點臭豆腐干回來。他千方百計,居然辦到了。帶到火車上,引起一車廂的人強烈抗議。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葉(千張)皆可臭。蔬菜里的萵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筍的老根咬不動,切下來隨手就扔進臭壇子里。——我們那里很多人家都有個臭壇子,一壇子“臭鹵”。腌芥菜擠下的汁放幾天即成“臭鹵”。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莧菜桿。莧菜長老了,主莖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許小段,入臭壇。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凍狀。噙住一頭,一吸,芯肉即入口中。這是佐粥的無上妙品。我們那里叫做“莧菜秸子”,湖南人謂之“莧菜咕”,因為吸起來“咕”的一聲。
北京人說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過去是小販沿街叫賣的:“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貼餅子,熬一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現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裝,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塊,得很長時間才能吃完,而且賣得很貴,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這種包裝能改進,一器裝五塊足矣。
我在美國吃過最臭的“氣死”(干酪),洋人多聞之掩鼻,對我說起來實在沒有什么,比臭豆腐差遠了。
甚矣,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葵 薤
小時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非常感動。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詩寫得平淡而真實,沒有一句是呼天搶地的激情,但是慘切沉痛,觸目驚心。詞句也明白如話,不事雕飾,真不像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寫出的作品,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能讀懂。我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為羹呢?我的家鄉人只知道向日葵,我們那里叫做“葵花”。這東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葉子?向日葵的葉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葉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鹽,煮熟之后也還是很難下咽的。另外有一種秋葵,開淡黃色薄瓣的大花,葉如雞腳,又名雞爪葵。這東西也似不能做羹。還有一種蜀葵,又名錦葵,內蒙、山西一帶叫做“蜀薊”。我們那里叫做端午花,因為在端午節前后盛開。我從來也沒聽說過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葉、莖和花。后來我在濟南的山東博物館的庭院里看到一種戎葵,樣子有點像秋葵,開著耀眼的朱紅的大花,紅得簡直嚇人一跳。我想,這種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后來我讀到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吳其濬是個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讀書人。他是嘉慶進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撫。但他并沒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產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的文獻,寫成了《長編》和《圖考》這樣兩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國十九世紀植物學極重要的專著。直到現在,西方的植物學家還認為他繪的畫十分。吳其濬在《圖考》中把葵列為蔬類的及時品。他用很激動的語氣,幾乎是大聲疾呼,說葵就是冬莧菜。
然而冬莧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見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幾乎餐餐都有一碗綠色的葉菜做的湯。這種菜吃到嘴是滑的,有點像莼菜。但我知道這不是莼菜,因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樣子也不像。我問服務員:“這是什么菜?”——“冬莧菜!”第二天我過到一個巷子,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婦女在井邊洗菜。這種菜我沒有見過。葉片圓如豬耳,顏色正綠,葉梗也是綠的。我走過去問她洗的這是什么菜,——“冬莧菜!”我這才明白:這就是冬莧菜,這就是葵!那么,這種菜作羹正合適,——即使是旅生的。從此,我才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
吳其濬為什么那樣激動呢?因為在他成書的時候,已經幾乎沒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運,也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有其興盛和衰微,提起來也可叫人生一點感慨,葵本來是中國的主要蔬菜。《詩 邠風 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見其普遍。后魏《齊民要術》以《種葵》列為蔬菜及時篇。“采葵莫傷根”,“松下清齋折露葵”,時時見于篇詠。元代王禎的《農書》還稱葵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來,它就變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已經將它列入草類,壓根兒不承認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夠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為后來全國普遍種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齊白石題畫中曾提出:“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獨不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何也?”其實大白菜已經成了“菜之王”了。
幸虧南方幾省還有冬莧菜,否則吳其濬就死無對證,好像葵已經絕了種似的。吳其濬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鄉大概早已經沒有葵了,都種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當巡撫,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吳其濬那樣激動,是為葵鳴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東西;它并沒有絕種!它就是冬莧菜!您到南方來嘗嘗這種菜,就知道了!北方似乎見不到葵了。不過近幾年北京忽然賣起一種過去沒見過的菜:木耳菜。你可以買兩把來,做個湯,嘗嘗。就是那樣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種,只是葵葉為綠色,而木耳菜則帶紫色,且葉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內蒙去調查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的材料,準備寫一個戲??戳撕枚喾葙Y料,都提到部隊當時很苦,時常沒有糧食吃,吃“荄荄”,下面多于括號中注明“(音害害)”。我想“荄荄”是什么東西?再說“荄荄”讀gāi,也不讀“害”呀!后來在草原上有人給我找了一棵實物,我一看,明白了:這是薤。薤音xiè。內蒙、山西人每把聲母為x的字讀成h母,又好用疊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葉極細。我捏著一棵薤,不禁想到漢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脪,露脪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不說蔥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葉上實在掛不住多少露水,太易“脪”掉了。用此來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貼切。同時我又想到漢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爾能近取譬。
北方人現在極少食薤了。南方人還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這幾省都把這東西的鱗莖叫做“藠頭”。“藠”音“叫”。南方的年輕人現在也有很多不認識這個藠字的。我在韶山參觀,看到說明材料中提到當時用的一種土造的手榴彈,叫做“洋藠古”,一個講解員就老實不客氣地讀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藠頭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則酸甜而極辣,皆極能開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藠頭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則連藠頭也不認識。北京的食品商場偶爾從南方運了藠頭來賣,趨之若鶩的都是南方幾省的人。北京人則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詳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買了一些,請幾位北方同志嘗嘗,他們閉著眼睛嚼了一口,皺著眉頭說:“不好吃!——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長篇大論地宣傳一下藠頭的妙處,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及時,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在不是也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作有點關系的問題。
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沈從文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
——黃永玉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鐵凝
看這本書時,你可以捏個饅頭,或者端一碗白米飯,足矣。用汪曾祺的話說,這就是一頓好飯了。
——鸚鵡史航
汪老的散文,我才發現大大小小散落于各個單行本,有叫《歲朝清供》,有叫《做飯》,本次又買了《食事》和《人間滋味》。發現好多重復!
很喜歡。文字里透出來的性情,汪曾祺大隱隱于市,我們都是人間稚子,什么都在變,唯獨家鄉的味道,中國的味道,是此生永遠的貪戀。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⒑每?
喜歡汪曾祺老師的文字,樸素自然,讀起來就像自己也在親身感受那樣的生活,安撫浮躁的心
汪曾祺的書一直都有種溫暖的感覺,很平凡的瑣事卻很浪漫很幸福,而他和他父親亦親亦友的獨特感情確實是造就他筆下溫情故事的重要原因,很讓人羨慕的父子之情
感覺汪曾祺老師真是不折不扣的美食愛好者,吃美食還能分析出一二來,延伸到自己做美食自創美食
書很好,汪曾祺老先生的書除了受戒,最喜歡的就是人間滋味??!
舌尖上的美味,看著一個個生動的象聲詞和形象的動作,仿佛面前就是一鍋咕嚕咕嚕要開鍋的美味,就等著擺上盤,撒上蔥花。但是,收到書的時候硬裝的書皮上被磕碰了,有種被咬了一口的即視感。
書包裹的很好 封面也很精致 字體排版整潔 紙的顏色很柔和 內容嘛還沒具體看 我看書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作者在書里面描寫的各種吃的 這本書 我估計能看好多遍 哈哈
很樸實的美食,讀著能減肥,因為就這個饅頭感覺吃著人間美味。
平易近人的語言,讓你覺得你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有一種和汪老喝茶聊天的錯覺,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幽默風趣,體味他的語言魅力。泡一杯茶,且聽汪老講述人間滋味。
一直都在當當上買書,隔三岔五的,很好,正版!就是不太喜歡包裝過度的書,那種帶軟書皮的,真煩人,雞肋似的。這老頭兒的書我愛看的,平常言語里的平常生活,人間有味是清歡
鸚鵡史航說汪曾祺是那種你熱鬧時他冷清,你冷清時他給你熱鬧的作家。一本書寫得津津有味,一碗白飯佐之,食人間滋味,得半世逍遙。書的裝幀印刷都很舒服,二刷
很喜歡,雖然剛開始看,但是語言樸實自然,有一種回歸生活的質樸,其實生活不就是這樣么,簡單的,實在的,對食物喜好,對美味的向往,是可以彌補被名利困擾的空虛的
鸚鵡史航說汪曾祺是那種你熱鬧時他冷清,你冷清時他給你熱鬧的作家。一本書寫得津津有味,一碗白飯佐之,食人間滋味,得半世逍遙。書的裝幀印刷都很舒服,二刷中
非常喜歡,有插圖有意境。散文真美!吃貨的我買了三本:人間滋味,雅舍談吃,隨園食單。哈哈哈哈
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睍且晃焕蠋?,將它所有的知識傳授給我們;書市一位高尚的人,我與它交流自己的心得,書是一座橋梁,只要書的河流永不干涸,橋梁永遠不會倒塌。
想買這本好久!!畢竟對吃貨來說美食即正義?。〉鹊綍愎澖K于下手啦哈哈哈哈哈 包裝完整,快遞服務也很好,在當當買的書完全不用擔心質量問題啊什么的!等高考完就可以看啦!
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的山區手信、還有仿如宗教行列的法國電影的盛宴……
人間滋味,人間吃的滋味,很中國味兒的風土民情。
每篇文章篇幅適中,從容閑淡,樸素而自然,和汪老爺子一起品讀美食,赴一場不枉此生的饕餮盛宴。
一直和很喜歡汪老爺子的東西。特別喜歡他寫“吃”。包容各種食物,不管是什么樣的食物,都能找到其中的滋味。非常喜歡他字里行間那份對生活的熱愛。沒事我就喜歡翻翻他的文章,感覺整個人都會豁達許多
看汪曾祺寫吃的,真的受不了,特別是當其中某些你偶然吃過一次,配著他的文字,感覺又吃了一遍美食,同時更加希望能夠吃到其他的未吃過的美食,我睡前看的,流口水
先看了《人間草木》,很有意蘊,作者的書畫作品看著舒服,文章寫得更是有味!看完《人間草木》,就想著再看汪曾祺的其他兩本《人間滋味》《人間有戲》!這一套書,值得反復看!
這本書拿在手里有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一如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連紙的味道都那么好。君子之文如其人,也是淡如水,卻香,香到讓人無論何時看了都會覺得餓。哪怕只是他信手拈來的綠豆、莧菜,都是令人神往的美食。也許這就是心美便一切皆美,情深則萬象皆深。
當我發現這是一個夢的時候,我發現我在也醒不來,我不知道孤獨終老會是怎樣,但當我小心翼翼想去觸碰的時候,總是會被傷的很碎,碎到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但那是裂痕累累的影子,,是放棄了嗎,可是我不想這么說,我以為我付出我終會得到,但我真的在這里迷路了
有時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來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詩,總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個出落得與眾不同的人,有她獨特的修養和容貌,讓人心生愛慕,想一個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個性,值得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