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可愛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華也有鄉郊的樸實寧靜。不過,除了繁華的一面外,很少有人會留意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風土物種。許多人或許會奇怪,這個繁華市聲所在之地居然也會有這么些鳥獸蟲魚么?《香港方物志》便是這樣一本描寫香港的山川風土和草木蟲魚的小書,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鳥獸蟲魚和若干掌故風俗,以自然科學和民俗學的全新視角記錄下來,知識、情趣、文筆都在不大的篇章里傳達自如,因此讀起來親切宜人。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現在,在“博物熱”興起的今日,時空隔閡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繪的方式再度呈現,便增添了滿滿的新意。
葉先生這一百一十二篇千字上下的小文中,寫草木蟲魚,也寫民風市聲,力求通俗暢達,卻絕不茍且隨意。他會告訴你諸多想不到的事實:“香港的蝴蝶在世界自然科學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許比香港商業在世界商業史上所占的地位更重要。”因為香港的蝴蝶已有著錄的達一百四十二種之多,而英國比香港大三百倍,只不過六十八種。不過,這個數字是三十多年以前的統計,現在有什么變化不知道,但料想不大。而幾十年滄桑,由于拓展郊區、濫伐樹木,導致九龍半島上蝴蝶谷的美麗名存實亡。但蝴蝶谷雖亡,香港的一百四十多種蝴蝶仍在,依然使香港保留著這一份美麗。
借由書中生動細致的描述,可以看到這位在香港居住多年的作家是如何既從書本里,也從現實的觀察中,了解到周圍許許多多有趣的事物,然后寫出這本至今的《香港方物志》。打開《香港方物志》的目錄,看到《一月的野花》《三月的樹》《四月的花與鳥》《藍鵲——香港美麗的野鳥》《夜雨剪春韭》《新蟬聲》……令人手不釋卷。
"香港學"的開山之作
自然科學、歷史民俗與人文情懷相融合的經典讀物
繁體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
有關香港史地知識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關于方物的記載近乎一片空白,不論是上世紀50年代還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今日。因此葉先生的這本小書,無可避免地填補了這空虛。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書,又是新書。早在1958年繁體版首先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書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華書局進行重版。簡體中文版則首次于1985年由三聯書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證了這本書的社會與文化價值,這本2017年的簡體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貴的實拍圖與手繪圖,并補充了相關物種信息,由商務印書館傾心推出;繁體插圖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葉靈鳳,1904年生,江蘇南京人。早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事以小說為主的寫作,是創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編《戈壁》《幻洲》及《現代小說》等文藝刊物。 1938年南來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間先后主編《星島日報》及《立報》文藝副刊。著作轉以隨筆小品及翻譯為主,并從事香港掌故、方物的開創性研究。 葉氏著作甚豐,小說集有《未完成的懺悔錄》《女禍氏的余孽》等;隨筆有《天竹》《白葉雜記》; 譯作有《新俄短篇小說集》等。
葉先生酷愛版畫和設計藝術。20世紀30年代上海良友出版社曾出版四冊專書介紹西方版畫藝術,其中英國版畫家比亞茲萊一冊由葉靈鳳選編及作序,其余三冊編撰者有魯迅、柔石等。當時西方文學界流行藏書票,葉老為自己設計了一款含有鳳凰圖案的中國古典木刻藏書票,并與日本、英美等地的作家、藏書家交換,應為中國開展藏書票活動的及時人。70年代葉老在港病逝后,其歷經戰火遷徙仍保存完好的一批珍貴藏書票,連同其部分手稿捐獻予北京的中國文學館收藏。
Ⅰ 出版說明
Ⅲ 葉靈鳳生平簡介
Ⅸ 一九五八年初版《香港方物志》前記
Ⅺ 一九七三版《香港方物志》序
英雄樹木棉
今年立春立得早,加之早幾天的天氣又特別燠暖,新年才過,香港的木棉樹竟已經開花了。香港人素來相信,只要木棉開了花,天氣便不會再冷。尤其是水上人家更相信這征候,他們從前總是以銅鑼灣避風塘附近渣旬的那棵大木棉樹為準,只要樹上的花一開,便將僅有的破棉胎卷起來,拿上岸去實行“趕綿羊”了。本來,香港的氣候,在陽歷二月,即農歷的新年頭,照例會特別冷幾天的,但木棉既然開了花,就是冷也不會冷到怎樣了。香港的木棉,雖不及廣州市和西江一帶那樣的多,但從現在市區附近所殘存的株數看來,在從前一定也不少的。
香港的木棉樹,往來市區最容易見到的,是花園道口圣約翰教堂對面的那幾株,大約一共有四五棵,矗立道旁,因為在軍營外邊,四周又沒有其他的雜樹,所以特別容易望見。每年開花的時節,如果天氣好,映著日光,滿樹的大紅花高撐半天,看起來真如屈大均所說的:“望之如億萬華鐙,燒空盡赤。”
木棉古稱史侯花,俗稱紅棉,又因其樹枝干高聳,常常高出附近其他各樹之上,所以又有英雄樹之稱。木棉是先花后葉的,開花時枝上往往還留著來年的舊葉。花朵的模樣很像江浙的辛夷木筆,但是并非紫色而是深紅的,六瓣向上,花蕊黃色,在那矯健如龍的枝干上,綴著一朵朵的大紅花,樣子非常古艷可愛。
木棉花落結子,子莢里有棉如柳絮,我們平日枕頭、坐墊里所用的木棉花,就是這東西。木棉是廣東的特產,江西流域一帶最多,《廣東新語》記敘這一帶的木棉花時盛況道:
舟自牂柯江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會,夾岸多是木棉,身長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萬條,如珊瑚瑯玕,光氣熊熊,映面如赭。其落而隨流者又如水燈出沒,染波欲紅。自仲春至孟夏,連村接野,無處不開,誠天下之麗景也。
屈大均有詠西江兩岸的木棉詩云:
西江最是木棉多,夾岸珊瑚千萬柯;又似燭龍銜十日,照人天半玉顏酡。
木棉花尚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它開在樹上的時候花瓣向上,花托、花蕊比花瓣重,因此從樹上落下的時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狀,這時六出的花瓣卻成了螺旋槳,一路旋轉而下,然后拍的一聲墮到地上。春日偷閑,站在樹旁欣賞大紅的落花從半空旋轉而下,實在也是浮生一件樂事。木棉花可以入藥,能消腫炎,因此落下來的花,即刻就有人拾去了。
由首篇《香港的香》名字說起,時光倒流,國際繁忙大都會的印象淡去,浮現讀者眼前的是香港的野花、毒蛇、候鳥、海產……作者分享欣賞蝴蝶的方法、如何分辨蜻蜓和蜉蝣,鑒別毒蛇的種類……原來香港曾有野生老虎!狐貍?誰會知道。這些與都市人仿佛漠不相關?并不盡然,香港其實尚有大片野郊群山,只是人都把閑情逸致都拋卻,營營役役,不再倦戀土地,讀畢此書,讀者或會了解到,我們的來時路不是反光玻璃幕墻,而是山是水。
——香港《明報》
作者先將本地各種風物的來由,掌故娓娓道來,文章寫得生動親切,沒有學術文章的深奧沉悶,反而有點像是看紀錄片,讀來趣味盎然。即使文章所記的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有些風物早已消失或已被遺忘,對了解地本歷史文化,此書仍甚具參考價值。
——來自一位讀者
誒喲喂看上去不錯喲!
不錯不錯啊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
植物動物為主,內容豐富,很喜歡
很喜歡 引人入勝 下次還會購買
很棒的書~
商務印書館的書,紙質很好印刷也很好。翻了幾下,感覺是很有意思的書。期待
沖著葉靈鳳和商務印書館幾個字就知道是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