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圖書
人氣:30

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紐約時報》暢銷書!人終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叭蚴笏枷爰摇?、美國著名外科醫生劃時代之作!奧巴馬、李開復、余華、苗煒力薦?。▓F購,請致電010-57993149))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哲學>哲學知識讀物  
  • 作者:(美)[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13067792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7
  • 印刷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么?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 葛文德結合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與流暢的文筆,講述了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么進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書富有洞見、感人至深,并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路線圖,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后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書中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書中對“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相信會給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社會以啟迪。

眾多專家、媒體推薦。創新工場CEO李開復:作為一名醫生,阿圖葛文德關注的是醫療的局限以及人的尊嚴。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好的告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缎轮冯s志主編苗煒:希望大家有機會能看看阿圖葛文德醫生的著作,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知道醫學的局限和可能。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 格拉德威爾:這是阿圖 葛文德有力,也感人的一本書。《自然》雜志:難得讀到這樣一本發人深省的書。

作者簡介

(美)阿圖 葛文德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 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

目錄

總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自序 一介凡夫——醫生也許都想錯了

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不包括死亡。及時個學期,我得到—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僅僅是了解人體解剖學的一個途徑而已。對于衰老、衰弱和瀕死,我仍舊一無所知,教科書也幾乎只字不提。這個過程如何演變、人們如何體驗生命的終點、對周圍人有什么影響——這些問題好像都無關宏旨。

第1章 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

過去,能夠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見,但是今天,科技、醫療的進步讓高齡不再具有稀缺價值。然而,不管我們的壽命如何延續,“老”就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獨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將一去不復返?

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活得久了,問題來了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再

第2章 崩潰——接受變老這件事

生命衰亡的過程像一條長長緩緩的曲線,主流的醫生會避開已過生命之巔的老年人,因為他們沒有對付“老廢物”的設施。在長生不老的幻覺大行其道的情況下,老年病學醫生要求我們承認自己會衰老,這個舉動很不討巧。

人如何衰老以及為什么會老

連醫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

腳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險

承認“年紀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老年病學家的晚年生活

第3章 依賴——我們為老做好準備了嗎

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這些人處于生命旅程的階段。療養院的創辦從來不是為了幫助人們面對高齡的依賴問題,而是為了給醫院騰床位。幾乎沒有一所療養院的工作人員會跟你一起坐下來,努力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對你到底意味著什么,更不用說幫你建立一個家、一個使得真正的生活變得可能的地方。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

離開生活幾十年的家

“關”在救濟院的“犯人們”

應運而生的療養院

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

第4章 幫助——適應從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轉變

我們想象不出,在我們衰老、崔柔,無人幫助就無法生活的情況下,還能有什么更好的選擇。一所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廚房和衛生間,可以自己鎖上的房門,沒人要我們按時起床,穿衣,吃藥……走出家門,來到另一種住腳,我們能奢望什么。

什么時候可以考慮去老人院看一看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鎖的門

有沒有一個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

第5章 更好的生活——抗擊療養院的三大瘟疫

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是療養院的三大瘟疫,一位曾經的差生用兩條狗、4只貓、100只長尾小鸚鵡、一片菜園和一個花園,向這三大瘟疫發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療養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醫學專業人士專注于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但我們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園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護,有價值的生活也是我們需要的。

絕望療養院里的瘋狂計劃

用兩條狗、4只貓、100只鳥發起的革命

修復健康,也需滋養心靈

生活中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

戰勝老年生活的無聊與無助

第6章 放手——什么時候努力醫治,什么時候放棄治療

如果你的心臟停搏,你希望做心臟復蘇嗎?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樣的積極治療嗎?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嗎?如果不能自行進食,你愿意采取鼻飼或者靜脈營養嗎?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和醫生談些什么呢?難道醫生的職責不是讓病人盡量多活,哪怕多一分鐘、一秒鐘也好?我們到底付錢讓醫生做什么?

大限來臨該做什么

善終護理不是無所作為

100種治療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種有用

盡全力救治也許不是最正確的做法

臨終討論專家的話術

從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

第7章 艱難的談話——為迎接生命的終點謀求共識

我們來到了岔道口,我曾經目睹幾十位病人經過同樣的岔道口。父親會逐漸全身癱瘓,嚴重的危機逼在眼前,艱難的談話總要開始。如果癱瘓,他最擔心什么?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么目標?他愿意做哪些取舍?這是我一生中問過的最艱難的問題。但是談話之后,我們覺得如釋重負,思路也清晰起來。

選擇可以信任的醫生

三種醫患關系:家長型、資訊型、解釋型

理解個人生命的有限性

少做一點也是一種幫助

艱難的談話如何開始

第8章 勇氣——好的告別

父親在生命的24小時體驗到的痛苦并不是身體上的。有時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識最清楚的時候,聽見我們的聲音,他會露出微笑。然后他“上岸”了,意識到事情還沒有結束,他本來希望已經全部消失的痛苦、焦慮仍然還在。他只有睡著的時候才是平靜的。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輔助生活比輔助死亡艱難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

選擇比風險計算更復雜

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和父親的對話

尾聲 三杯恒河水——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么,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一旦我們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會造成極其殘忍的痛苦;而如果我們記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能帶來令人贊嘆的好處。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會來自于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對于病人,還是朋友,抑或我愛之深切的父親,概莫能外。

致謝

譯者后記

在線預覽

第1章獨立:活到100歲的代價

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從來沒有目睹過嚴重疾病或者老年生活的種種難處。我的雙親都是醫生,身體健康、強壯。他們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住在俄亥俄州的雅典(一個面積不大的大學城),在那里養育了我和妹妹。我的祖父母還在印度,并不與我們在一起生活。與我有交集的老人是一位女士,跟我們住在同一個街區,我上中學時她曾教過我彈鋼琴。后來她病了,不久就搬走了。我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因此,老年生活的境遇不在我的感知范圍以內。

在大學期間,我開始和凱瑟琳約會,她成了我的女友。1985年的圣誕節,我受邀去她家玩。她家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市。我認識了她的祖母愛麗絲 霍布森。老太太當時77歲。印象中,她熱情、思想獨立,從不刻意掩飾她的年齡。她一頭自然的白發,梳成貝蒂 戴維斯風格的發型:直發,梳向頭的一側。她的手上綴滿了老年斑,皮膚皺皺巴巴的。她穿著簡約但熨燙得整整齊齊的襯衫和裙子,嘴唇上抹了一點點口紅,鞋跟遠遠超過了旁人想象的高度。

我后來和凱瑟琳結婚了。我了解到,愛麗絲奶奶生長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個以鮮花和蘑菇養殖聞名的鄉鎮。她的父親是花農,在面積達數十畝的溫室里培植康乃馨、萬壽菊、大麗花。愛麗絲和她的兄弟姐妹是她家的及時批大學生。在特拉華大學讀書期間,愛麗絲結識了土木工程系學生里奇 霍布森。由于碰上了大蕭條,他們直到大學畢業6年后才有能力結婚成家。早先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們經常搬家。后來他們生育了兩個孩子,其中的吉姆成了我的岳父。里奇供職于陸軍工程兵團,是大型水壩和橋梁建設方面的專家。10年后,他得到升遷,在華盛頓特區郊外的司令部工作,并一直工作到退休。他們把家安在阿靈頓,買了一輛車,到處游玩,同時,換了一所更大的房子,送兩個天資聰穎的孩子上了大學。做這些事,他們都是用自己積攢的錢,無須貸款。

在一次去西雅圖出差的途中,里奇突發心臟病。他原本有心絞痛的病史,胸痛偶爾發作時,他會服用硝酸甘油片應急,但這一次沒有奏效——1965年的時候,醫生們沒多少絕招對付心臟病。在愛麗絲趕到醫院之前里奇就死了,只有60歲。當時愛麗絲56歲。

憑著陸軍工程兵團的退休金,愛麗絲能夠保住她在阿靈頓的房子。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一個人在格林城堡街的那所房子里生活了20年。我的岳父母吉姆和娜恩就住在附近,但是,愛麗絲獨立生活。她自己修剪草坪,還會修理水管。她和她的朋友波莉一起上健身房。她喜歡縫紉和針織,為每位家人縫衣服、織圍巾,還制作紅紅綠綠的圣誕襪子,襪筒上繡著有紐扣鼻子的圣誕老人和家人們各自的名字。她組織了一群人,認購了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全年度表演的票。她的座駕是體積龐大的雪佛蘭羚羊。為便于查看儀表盤,她在座椅上放了一塊墊子。她做些跑腿打雜的事,探望家人,開車接送朋友,給那些比她病痛更多的人送飯。

隨著時光流逝,我不免會猜想,這樣的生活她還能維持多久。她身材嬌小,身高一米五幾。雖然每次有人提起身高的問題,她都會發怒,但是,她一年比一年矮,體力也一年不如一年。我同她的孫女結婚的時候,愛麗絲喜笑顏開,把我拉到身邊,告訴我婚禮讓她多快樂,可惜嚴重的關節炎害得她不能與我共舞。但她仍然住在家里,獨自打理生活。

當我父親見到她,了解到她一個人生活的境況時,吃驚不小。他是泌尿外科醫生,見過很多老年病人,發現他們大多獨自生活,為此,他總是感到不安。老人隨著身體功能的逐漸退化,許多基本生活需求都需要旁人的幫助,這24小時總會到來,他為此深感擔憂。作為印度移民,他聯想到自己有責任把老家的老人安頓到美國的家中,抽時間陪伴他們,照顧他們。父親是1963年來紐約做住院醫師的,他逐漸接納了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放棄了素食主義,約會了后來成為我母親的女朋友——同樣來自印度的兒科住院醫師。雖然同屬于印度移民,但她跟父親說著不同的語言。他后來娶了她,而沒讓我祖父為他安排婚姻,為此使得家人遭到非議。他還是一位狂熱的網球迷,做過當地扶輪社的主席,私密的朋友間還喜歡講一些黃段子。1976年的7月4日,是美國建國200周年的紀念日,也是他最愜意的24小時。這24小時,在雅典縣展覽會的正面看臺,在幾百個歡呼雀躍的人的注視下,他宣誓成為美國公民。但是,有一個美國人的習俗他沒有接納,那就是對待老人和病弱者的方式——讓他們獨自生活,或者把他們丟給一系列無名的設備,讓他們在生命的日子同幾乎只知道他們名字的醫生、護士一起度過。這是同他的祖國印度最不相同的一點。

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以西方視角觀之,我父親的父親所擁有的老年生活是田園牧歌式的。斯塔拉姆 葛文德是一個農民,住在距孟買約500千米的一個叫猶提的村莊。我們的祖先已經在這里耕作了幾百年。記得差不多跟我認識愛麗絲的同時,我和父母及妹妹一起去探望他。那時,他已經一百多歲了,是我認識的較高壽的人。他拄著拐杖走路,像一棵麥稈似的佝僂著腰。他的耳朵很背,得通過一根橡皮管對著他的耳朵高聲大氣地說話。他的體力有些不支,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時不時需要人扶助。但他是一個有尊嚴的老人,頭戴裹得緊緊的白色頭巾,身穿熨燙過的、多色菱形圖案的開襟毛衣,鼻子上架著老式的、厚厚的、馬爾科姆X式樣的眼鏡。任何時候家人都隨侍在他身邊,隨時準備幫助他。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重,并非是因為他的年齡大了,而是人們需要在婚姻、土地糾紛、商業決策等方面請教他。他在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吃飯的時候,我們都讓他先吃。年輕人進入家門后,要向他鞠躬,并摸著他的腳祈禱。

如果在美國,他肯定會被安置在療養院。健康專業人員有一個系統的標準來評估一個人的身體功能。如果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不能如廁、進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離開座椅、行走(所謂“八大日常生活活動”),那么,說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能自行購物、做飯、清理房間、洗衣服、服藥、打電話、獨自旅行、處理財務(所謂“八大日常生活獨立活動”),那么,你就缺少安全地獨自生活的能力。

我祖父只能滿足部分基本獨立測量指標,至于那些更復雜的指標,他幾乎都做不到。但是,在印度,這并沒有什么嚴重的后果。他的狀況并沒有促使家人召開危機討論會,也沒有就如何安頓他發生激烈的爭執。顯然,家人能確保我的祖父繼續按照他的意愿生活。我的一位叔叔和他的家人同祖父生活在一起,有一群子女、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在近旁,所以,他從來不缺少人幫助他。

這樣的安排使他可以維持居家養老的生活方式,但現代社會里沒有多少老人能夠指望像他那樣。比方說,家人使他得以繼續擁有和運營他的農場——這個農場可是他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其實連白手起家都算不上)。有一年收成不好,他的父親幾乎把所有家當都給了債主,只剩下貸款買來的12畝土地和兩頭瘦骨嶙峋的牛。老人死了之后,把債務留給了他的大兒子斯塔拉姆。18歲的斯塔拉姆新婚不久,就被迫在家里余下的12畝地的農場中當契約勞工。他和他的新娘一度只吃得起面包和鹽,差點兒餓死。但是,他一邊祈禱,一邊把犁,結果他的祈禱得到了回應——收成好極了。他不僅有了飯吃,而且還還清了債務。后來,他

媒體評論

在與癌細胞交手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未知生,焉知死”。作為一名醫生,阿圖 葛文德關注的是醫療的局限以及人的尊嚴。他從醫者的角度思考,對病人及其陪伴者來說,人生后階段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好的告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李開復

創新工場CEO

當病人在死亡的邊緣徘徊掙扎的時候,醫生憑借什么去安撫他的追求?醫學不能實現他的欲望,但醫生可以為他走向死亡緩緩擺渡,為終會一死的他點亮一盞燈。本書不僅僅是告訴醫生們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訴了我們如何認識死亡,以及該為死亡做些什么準備。

廖新波(波子哥)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

阿圖 葛文德筆法嫻熟,將父親的終老寫成了一個包含著命運和信仰的背景廣闊的故事。我們該怎樣照料我們的父輩?他們能獨立生活嗎?他們該怎么養老呢?我們要進入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會驟然面對許多生死攸關的問題。這些嚴峻的問題構成了為沖突刺激的人生故事。希望大家有機會能看看阿圖 葛文德醫生的著作,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知道醫學的局限和可能。也許未來,我們的平均壽命能上升到100歲,但我們還是得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人終有一死。

苗煒

——《新知》雜志主編

我想把阿圖醫生稱為醫學界的精靈,因為他具有一種回到本源的智慧。他以“人”的眼光和心靈帶我們重新認識衰老與死亡;他善于運用生命敘事,探索死亡醫學化帶來的困境?!逗玫母鎰e》是真誠勇敢之作,它把死亡從哲學的抽象議論、現代醫學的技術思維拽回到真實的生活場域,讓人在不平靜中知曉選擇仍在手中。

陸曉婭

——心理學學者,“影像中的生死學”授課教師

由于職業和年齡的關系,我一直關注老年人。在葛文德醫生的書中,能夠體察到美國養老體系與臨終醫療的發展與變化,有借鑒,更有反思。不論是老年病的診治,還是臨終談話的方法,我們有許多需要學習與改善的地方。我們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在人生后的階段,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也將有好的告別。

——張強醫生

內容很贊?!逗玫母鎰e》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么進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這本書應該成為每個美國人的必讀書。它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路線圖,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后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Time.com

葛文德醫生的書不像某些醫生寫的那類書,不斷提醒我們死亡的事實有多嚴峻,而是向我們展示,末期疾病患者該如何維持那些重要的生命品質。

——《華爾街日報》

通過本書,葛文德展示了其作為外科醫生的嚴謹與人道主義者的悲憫情懷,其敘述的語言如小說般優美而又充滿力量。能開闊眼界又令人感動落淚的書世間鮮見,阿圖 葛文德就寫出了這樣一本。希望點燃醫學領域革命性變化的火花終能觸動我們每一個人。

——Shelf Awareness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之前書店里擺在前面,于是自己拿來看,順便給爸爸買了一本。我覺得更適合中年人看,希望爸爸能從中也領悟到一些什么,畢竟他跟我一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要覺得這個話題過于沉重就好。

2017-11-19 09:18:3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最好的告別,人總要經歷衰老與死亡,面對這些失去,總要有一顆平淡的心衰老和死亡能寫成一本書?帶著這個疑問,看完了這本書,有科學依據,沒有廢話,確實顛覆了我對老年、衰老的一些看法,值得推薦。

2017-05-20 19:52: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最近家中親人離我而去,甚是悲傷,買來學習,學會告別,面對死亡。

2017-11-10 13:07: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雖然是一本主要在講述老年人受疾病困擾的故事,但有助于認識生命的真諦,了解醫學的限制,看似在說晚年生活的取舍,其實可以給我們正年輕一代的人一些關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2016-10-30 10:48:47
來自勤奮的**的評論:

強烈推薦閱讀!!手上的書在好友中傳閱,對家有老人、重病人的人是一種指導,讓家屬們甚至我們自己深刻認識衰老和死亡。同時感嘆美國那么發達的醫療體系和臨終呵護,他們的國民還不滿意,讓我們情何以堪?!

2016-01-18 14:52: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了解到對于絕癥患者和老年人的最后時光里,如何對待患者和老人在生與死中間的選擇并不像我們平常認為的那樣。書本不厚,很快可以讀完,里面案例比較多,有助于更直觀地了解作者想要訴說的“最好的告別”。

2016-07-19 00:00: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不錯,雖然很多內容看似是作者無關緊要的敘述,但作者的立意特別新,讓我茅塞頓開:我們習慣于把生命交給醫學、醫生,卻忽視了將逝之人死前的真正感受,沒能幫助他們從容的走向死亡。

2016-04-10 19:08:2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現代醫學常常辜負其本應幫助的人們,把生命的余日交給一點微不足道的好處,優雅的跨越生命的終點需要明白,有時候相比于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推薦。

2017-10-23 13:01: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值得認真拜讀,我一定要靜心研讀,相信內容一定很精彩!期待滿滿的收獲,當然了,讀書還是不要太功利,否則會適得其反!所以擋不住對書的喜愛,擋不住對當當的喜愛!當當很給力,昨天拍的,今天全部送達,也感謝快遞哥,給我送那么多書,沉甸甸的!總之必須給當當一個大贊

2016-09-19 12:38:53
來自花花shi**的評論:

這是一本相對嚴肅的書 但真的大家都應該看一看 衰老死亡 聽上去很遙遠但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而且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與其到時候 驚慌失措 不如早點知曉一些常識 到時候可以相對輕松的坦然面對一些

2016-05-13 13:12:32
來自春日讀**的評論:

送給我的朋友的禮物。因為她跟我一樣,經歷過家中老人在病榻糾纏的過程,人最無奈的時候,是面對死亡的時候,特別是你看著親人被病痛一點一點地折磨、銷蝕、死亡,而你卻無能為力。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此書開始學習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學著善終服務。這就是此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受。

2016-10-28 18:05:40
來自i***h(**的評論:

我看過的書中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從醫生的角度闡述了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老死、病死;有尊嚴的好死精疲力盡的賴死。值得每個社會人和部門、政府思考。雖然是醫生,文筆很好。

2017-04-21 17:10:16
來自OKDK**的評論:

這本書讓人沉思,讓人陷入一種,對未來產生了非常大的聯想以及,對人生,重新有了深刻的思考。有時候人會恐懼當自己衰老和死亡的時候該如何把這本書呢就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做法,可以供自己參考。

2016-04-23 20:21:22
來自珂珂樂**的評論:

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議題之一。順利經歷死亡的過程也是好好生活的一部分。恰恰因為熱愛生,所以好好死。書中所分享的醫生本人臨床經驗和親人死亡的過程,為醫務人員和患者對待人性的死亡,臨終最好的關懷提供了很好的啟發。這幫助人有所準備——這種準備不必等到最后一刻。

2016-07-19 17:46: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仔細看了,特別好的一本書,了解死亡和衰老!了解如何真正幫助老人面對衰老!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強力推薦!仔細看了,特別好的一本書,了解死亡和衰老!了解如何真正幫助老人面對衰老!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強力推薦!

2016-06-23 13:39:2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是一本相對嚴肅的書 但真的大家都應該看一看 衰老死亡 聽上去很遙遠但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而且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與其到時候 驚慌失措 不如早點知曉一些常識 到時候可以相對輕松的坦然面對一些

2017-02-08 21:21: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這本真的強烈推薦了,“生活中最好的事情就是你能自己去衛生間。”我們接觸到太多關于養生,年輕的知識,然而衰老和死亡也是人生的必修課程,晚年的生活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護,更需要有價值的生活。愿每一個老人都能好好的生活到終點??戳硕拱甑脑u分買回來,真心很棒的書。

2017-03-07 09:59:49
來自春日讀**的評論:

每一位家中有老人或者有醫學上不可治愈性疾病患者的家庭,都需要讀讀此書,我們的社會目前做不到像美國醫療體系那樣的善終服務,我們的家人(包括我們自己),面對死亡時,我們能少些慌亂無助,多些關愛和呵護。

2016-10-21 10:21: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個人很喜歡,討論醫生在面對死亡和衰老時應該如何正確認識醫者的職責。我覺得更適合中國人看看,普及以及下對于生命的理解,正確認識醫生和醫生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不要神化醫學。

2016-12-05 11:26:49
來自劉靜235**的評論:

人步入晚年,在身體機能,精神狀態以及情感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閱讀本書,讓我們這些為人子女的更加明白了解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關注老年人的生活,怎樣讓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獲得自己所需。本書新知指數很高,不錯。

2016-12-04 11:43: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人都會老特別是父母年齡越來越老身邊的朋友因為各種病因離開的時候不得不提前思考死亡這個誰也避不開的結活的有尊嚴中國人總喜歡說好死不如賴活可看了這本書死亡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準備的痛苦的活著

2017-01-02 14:57: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么?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讀后深有所思,好書推薦。

2017-09-18 18:02:10
來自閔杰198**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正視人類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壯麗的活,尊嚴地走,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醫生不是萬能的,只是在另一個角度幫助我們認識生命。

2015-11-24 20:16: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幸,當當居然把別人在上面做過筆記的書發貨,不負責任到令人惡心。昂貴書價后面的廉價粗俗服務讓人體味到卑劣的人性充斥著的惡俗場地。別了,曾經的美好。希望在惡心之路上招搖毀滅吧!

2017-02-11 10:05:52
來自c***w(**的評論:

好的告別: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把目錄分享給大家,可以讓朋友們更好的挑選,看這本書適不適合你。我以前購買的時候沒有朋友分享,也不知道這書好不好,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還未看,以后追評

2017-02-17 16:13: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如何坦然面對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心學習的事。孔子的學生問孔子,死是怎么樣的?孔子非常生氣,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即使圣人也難以參透死亡究竟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對待她呢?希望大家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

2016-11-20 09:52:39
來自小帆船h**的評論:

很好,很喜歡。讓我想起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2016-12-02 15:59:13
來自煙***(**的評論:

這是關于醫學的深刻探討。對于死亡,我們醫生能做的究竟是什么。我們可以用各種先進的機器呼吸機,飼管,各種管子來維持病人的生命,但是病人活著只能徒增痛苦。那么我們究竟要不要勸說他們回家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最后時光呢。書中對此做出了深刻的探討

2017-07-20 11:12:1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