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到英國去圖書
人氣:21

到英國去

從蘇格蘭男人的“裙子”說起 文化的砥礪說明每個民族、每個個體都生活在自己的“格子”里,未必能時時“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格子”劃定了文化的邊界,...
  • 所屬分類:圖書 >中小學教輔>出國留學指南  
  • 作者:[趙剛]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6391191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
  • 印刷時間:2016-09-01
  • 版次:1
  • 開本:大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英國文化五彩紛呈,讓人過目不忘。在這里留學、工作、生活,根本的不是學位證書,不是工資條,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鹽,而是一種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本書作者趙剛通過自身留學和海外工作經歷,引發對英國文化和中英文化差異的再認識,通過中英文化差異性深度解讀,撰寫出這本有趣、深刻、實用三者兼得的“英國指南”;書稿以親歷留學、英國工作、中英文化差異為主要切入點,以點帶面地為國人剖析了英國文化特征。

編輯推薦

.

本書作者在英國有著近十五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對英國生活、文化、社會的點點滴滴有著親身的體會和見解,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和參考價值。

本書從留學準備、教育比較、身在英國、大學探秘、適應職場五個部分,以時間軸的方式多方位解讀了“準備赴英—融入英國”的方方面面,實際、實用。

英國作為歐洲非常古老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底蘊,逐漸成為中國留學生和留學生家長們矚目的目標。

作者配合Kaplan線上講座“英國留學那些事兒”內容資源,在搜狐教育社區的英國留學專欄具有超高人氣的點擊率。

作者簡介

趙剛,現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中國區總監,近十年一直擔任英國大學駐華代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海外高校促進會di一屆峰會輪值主席;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搜狐公眾平臺號:趙剛Andrew;《國際航空報》《中國民航報》特約撰稿人;主要作品包括《蘇格蘭的方格子》《刷刷留學英國的文化存在感》《歐洲情調之旅》等。

目錄

留學夢:沖動?還是走投無路?/1

英國的古老大學什么樣?/6

留學及時節課,中國學生的課堂表現有多Low/9

中國留學生“絕地反擊”:英語“硬著陸”/12

遲交作業是中國留學生的常態/15

留學作息時間表/19

留學英國,學位和愛情能兩全嗎?/23

留學實踐的時機:傳統套路與旁門左道/28

中國留學生最不怕考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31

中國留學生的兩極分化:“學霸”與“學渣”/34

影響我十年的恐怖預言/37

巔峰時刻:英國最high的畢業典禮/40

莎士比亞為我們預言了留學的軌跡/46

中國教育怪圈:高考“準狀元”的反思/50

留學預科學習別像考駕照一樣!/53

英國大學官方認可的排名系統/57

英國大學的性價比/61

名校就像LV的包/64

哪些英國大學的名字被長期讀錯/67

從一個英語單詞揭秘“斯諾登當選格拉斯哥大學校長”的奇葩新聞/69

哈利 波特的源頭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4

13個博士學位的中國牛人曾就讀愛丁堡大學/77

紐大、牛津制造的“憨豆”是學霸嗎?/80

“牛頓蘋果樹”還活著,被移植到了劍橋?/82

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書的中國文壇巨匠/84

在歐洲培養出最多億萬富翁的英國大學/86

請諸葛亮給大家做留學行前指導/88

中國留學生的英語是誰教出來的?/92

英國高等教育就公平嗎?/95

從屌絲到屌絲,你還想留學嗎?/98

身在英國,卻找不到一個地方叫英國/103

到英語發源地嘗嘗不同口味的英語/109

英國人為什么“傲”?/114

英國的氣候“四季如秋”/118

霾,你吸過倫敦的嗎?/123

與英國人PK讀書,中國人會弱爆嗎?/126

什么叫“思辨”:英國人眼里的奧運會/131

聽英國人講真話,還真得去酒吧/134

英國足球:早熟的現代文明/138

你相信上帝嗎/143

英國校外租房實錄/149

會做飯的中國留學生是強者/154

還記得英國大學校友在場面之外的真性情嗎/159

圣誕節吃餃子/162

留學英國時及時次看到了奧斯卡頒獎直播/166

鮮亮倫敦/170

格拉斯哥的雨夜/174

聽潮愛丁堡/177

“角落”之行/180

適應英國的“社會主義”/183

中國式“速度與激情”悠著點兒/187

看不見的規則/191

感動英國的“驚魂”12小時/194

英國人怕麻煩/198

誰動了英國人的“奶酪”?/202

離英國“主流社會”還有多遠/205

英國的人情世故:淡如水的交情/208

接機的啟示:為什么英國人休假時關機?/213

男人、女人和英國教授/218

大揭秘:與英國老板爭論的下場/222

“英國校代有三寶,手冊、桌布、易拉寶”/228

“成功”與洋文憑/234

移民?還是“移心”!/238

在線預覽

留學夢:沖動?還是走投無路?

我的留學設計最初就是在悖論中打圈圈: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一個一個試驗,又一個一個打消。今天想讀MBA,明天想讀財會。一會兒看看托福,一會兒翻翻雅思。開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處心積慮能出去就行。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被時代邊緣化的70后族群中的那一伙,趕上了“從包分配向供需雙向選擇”的過渡期。那時候北京的政府機關只有外地同學會考慮,面試的名額經常報不滿。

憑借在文科院校中的諸如性別等優勢,我很快擺脫了系里的內斗,沒費太大周折,不屑地連續pass掉兩個部委的第二輪面試后,便鉆進了一家大型國企,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選擇”。

但還沒等笑出聲,剛剛興起的市場經濟馬上作用于教育:雖然是一屆公費生(每年個人負擔學費500元),但還是在畢業前被母校強行征收了2000元的莫須有費用,換取了畢業證和學位證。

市場經濟作用于工作的力度同樣不?。汉苌訇P心時事的我突然發現,自上而下的國企改革原來是為了“脫困”,我所在的這家著名企業直到2001年才扭虧。“自己的選擇”一樣會“站錯隊”,后來等國企東山再起、日進斗金的時候,我早已離職了。

從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國外出差(補助高),等待晉升,等待漲工資,等待年終獎,等待公派出國學習……想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誕劇如今怕是無人問津了,但人們還是每天宿命般地扮演著那個離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偶然瞥了一眼報紙,看到“國內MBA缺口30萬人”的消息。在死水微瀾的境遇中,這條來路不明的資訊竟連帶出留學的念頭,與欲望和沖動產生共振后,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暈,無限地擴張開去。抉擇的一剎那可能是熱血沸騰,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個信念頗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沒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沒有平淡的理由。

那時的所謂“留學夢”,不過是擺脫國企和體制的替代形式,是沖動,也是走投無路的掙扎。

那時候,我的留學想法是功利的,只是為了逃離現實。我表現得相當急躁,幾乎有些“不擇手段”——到處咨詢中介(那時的中介沒有現在規范,顧問中的騙子很多,手段也令人發指),道聽途說,比如美國簽證太難,新加坡環境太中國,德國教學太嚴苛……

總之我的留學設計最初就是在悖論中打圈圈: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一個一個試驗,又一個一個打消。今天想讀MBA,明天想讀財會。一會兒看看托福,一會兒翻翻雅思。開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處心積慮能出去就行。

無序、困惑到了極點,反而冷靜了許多。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留學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普遍接受,首要的屏障還是錢。而且那個時候,我沒有融資觀念,“借錢”兩個字說不出口,也確實沒地方去借。

家里自不用說,向銀行借貸,要求是抵押同等金額的房產。我自然是沒錢買房的,盡管那時的商品房價格只相當于現在的十分之一。跟家人同住的那50平方米房子是父母單位分的,還沒有產權證,抵押不了不說,就算能抵押,基本上也是押上了爹媽的老命。就算他們樂意,我可下不了手。

又是“錢說話”(Money talks!)的邏輯,這是硬道理。心目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名校很快被“現實”掉了,這樣一來,標準清晰了很多。很快我發現,英國MBA才一年,總價肯定低于之前查過的幾個國家,性價比是較高的。

不過即使如此,把自己的積蓄全算上,也還差好幾萬。當一切矛盾歸于經費問題的時候,我突然從一個北京人,變成了來京務工人員。

背著單位,我幾乎身兼三職。忘不了幫出版社校對英文字典的那兩個月中從辦公室到宿舍之間漆黑的林蔭道,忘不了為寫書撰稿在公共汽車上失神過了站,忘不了業余教課時滿手的粉筆灰。“瘋狂撈錢”的我終于迎來了一場二十年未遇、持續一周的40度高燒。鏡子中的皺紋刻下了心靈的褶痕,昏黑的眼袋儲備了經久的疲勞。

留學對人的鍛造從準備階段就開始了。當自己憧憬并為之鼓吹的理想變成附體的魔咒,此時更需要的是一些偏執。

2002年底,我遞交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申請。這是個老校,老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1451年建立。國內稱得上大學的,無論是京師大學堂(1898年)還是北洋大學(1895年),充其量不過一百年出頭。

教育當然是越老越值錢(當時這種想法非常片面,但也能自圓其說),而且查過歷史才知道,亞當•斯密竟然是這個學校畢業的,MBA的學費也合適,雅思成績要求不算太高,哪里找這樣的性價比?

郵寄申請材料的當天,郵箱里轉發來一條消息:廣州那邊出現了怪病,病人高燒不退,呼吸困難,已經死了100多人。我當時毫不猶豫地把它刪除了,對這種官方以外的小道消息,我向來不信,還用瑞星殺了兩遍毒,擔心是“木馬”。

2003年春節過后,北京的氣氛愈加詭異起來。人們開始搶購消毒液、口罩,人大開會期間的新聞會證實了廣州出現了罕見病毒SARS(“非典”)。而一個月后,形勢嚴峻到衛生部部長下臺,北京的消毒液、口罩已經脫銷,廠家表示要24小時不間斷生產。

單位也開始無限期放假,平時擁擠不堪的街道此時幾乎可以用冷清來形容。那時只要是高燒就要被送往指定的醫院隔離起來,據說唾液的飛沫都很可能導致傳染,于是出入京城的航班、列車不斷取消,使館的簽證業務也中止了,瘟疫橫行的北京幾乎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閑在家里的我,在二十九歲生日前后,收到了格拉斯哥大學的錄取通知,只能慨嘆“人算不如天算”。

歲月又要翻篇兒了。那個孤獨的夜晚,不會喝酒、不會抽煙、不會打麻將、沒有女朋友的我,百無聊賴。

曾仕強教授講《易經》中的“否卦”時,解釋說,“泰卦”變成“否卦”很容易,而從“否卦”到“泰卦”很不容易,必須要“否極泰來”,壞到極點才能有轉機。我的經歷可能應驗了這個乾坤倒轉。

煉獄般挺了兩個月后,北京的危機局面總算有了轉機,航班和簽證業務也隨之逐漸恢復。我在7月23日拿到了簽證——鬼使神差,若干年前的這24小時,我開始了職場生涯。如今,及時份工作就此結束了,我又重新回爐成了學生。自己的選擇,這一次,沒有絲毫的得意,走一步看一步吧。

坐在BA038航班上,看著空乘手持噴霧劑裊裊而過,白霧中消毒液的細小顆粒滴在我的臉上,滴在鄰座的口罩上,滴在一片謹慎呼吸的寂靜中。終于,飛機起飛的轟鳴帶走了所有的失落,一轉頭,不經意間瞥見了窗口那靜靜的藍色,這應該是留學夢的顏色。

英國的古老大學什么樣?

“大學越老越好”?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邏輯性,特別是古老大學從校園外觀體現出的歷史沉淀和厚重感,常常對及時次身臨其境的人產生巨大的震撼力。但用歷史的長短判斷學校的檔次,未免有些偏頗,也不符合中國人了解英國大學的基本思路。

航班終于到達格拉斯哥了,拖著120斤重的大箱子,有些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疲勞和困倦讓我有點兒像夢游,倒是路人一個又一個地迎上來問寒問暖,然后笑盈盈地指引路線。其中一個老奶奶甚至一直帶著我穿過兩個街區,向格拉斯哥大學走去。

慢慢地從一種幻覺中“蘇醒”過來——應該說是這種久違的熱情喚醒了我。我對這個陌生的城市很快熟識起來,蘇格蘭人的友好令我一直受用到今天。

那個老奶奶忽然停下腳步,抬手指了指對面,我當時就驚呆了:一座拔地而起、氣勢磅礴的鐘樓,像童話中閃現的迷離和突兀,古老得像隔了千山萬水。那一刻,我有一種徹底臣服的感覺;那一刻,永遠地留在了記憶的深處。

太震撼了!仿佛五百五十多年前(格拉斯哥大學成立于1451年,到我留學時已經有552年的歷史)的風從那高處——Gilmore Hill——撲面而來。

主樓內側的哥特式長尖石拱門和廊柱圍成了一個夢幻的迷宮通道,一進一進的廊門通向東西南北,又在中心區高企的穹頂匯合,通透的布局仿佛是有意設計,吸引著來自四面的莘莘學子,又送別去往八方的才俊,漲潮退潮似的,人海中矗立著這座不朽的燈塔。

宏偉、壯觀的格大主樓被開爾文河(River Kelvin)環繞,水流的叮咚聲仿佛是格大鐘聲的背景音樂,暗綠色的河水蘊藏著多少經年往事。

河邊的Kelvin大道上,林蔭遮蔽,草皮上嵌著一簇簇繽紛的花叢。在一個岔路口,坐落著Kelvin的塑像,這就是熱力學奠基人開爾文勛爵——威廉•湯姆森。他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校長,創立了熱力學溫標。

不過,“數風流人物,還看校門”。沿著主樓側面的James Watt樓,來到大學的正面——Memorial Gate(紀念門),一扇鑄鐵的黑漆柵欄門,1952年建成,紀念格拉斯哥大學成立五百年。上面一共有三十位著名校友的姓氏,包括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兩個:Smith和Watt,即Adam Smith(亞當•斯密)和James Watt(詹姆斯•瓦特)。

名垂青史是中國儒生的人生理想,在格拉斯哥大學你可以看到“名垂校門”。

誰能想象,《國富論》的作者以及蒸汽機的改良者竟然是自己的校友!推開的這道門竟然是歷史的一頁!拿著地圖,尋寶似的一路找下去,想把這本巨著讀完,但草草地翻看些章節,抬起頭仰望天空,小憩的當兒,已經過去十幾年了。

應該記住英國六個古老大學的名字(按成立時間先后排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圣安德魯斯大學、格拉斯哥大學、阿伯丁大學、愛丁堡大學。

最古老的牛津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最年輕”的愛丁堡大學也有五百多年了。英國被稱為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實至名歸!

除了校園內“骨灰級”的文物,“古老”還滲透在這些大學頒發的本科學位中。

竟有幾個赫然印著Master of Arts(MA)、Master of Engineering(MEng)的學位,表面上看像是碩士學位,其實是學士學位,這也是歷史的遺跡。

“大學越老越好”?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邏輯性,特別是古老大學從校園外觀體現出的歷史沉淀和厚重感,常常對及時次身臨其境的人產生巨大的震撼力。但用歷史的長短判斷學校的檔次,未免有些偏頗,也不符合中國人了解英國大學的基本思路。

中國人了解英國的大學,往往會先從一些熟悉的英國城市開始,而那些聞名世界的英國城市,與英超(英格蘭超級聯賽)不無關系。

足球的名氣帶動城市的名氣,而城市的名氣有時能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難怪很多留學生愿意去曼徹斯特大學、利物浦大學。他們中有些崇拜曼聯,有些是杰拉德(利物浦足球隊前任隊長)的擁躉。

紐卡斯爾這座城市當然與紐卡斯爾聯隊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紐卡斯爾聯隊曾經也是英超勁旅,著名射手希勒和歐文就是這個球隊的驕傲,其中希勒幾乎是這個球隊乃至這個城市的標志,別看早已退役,他至今還保持著英超歷史上進球最多的紀錄。紐卡斯爾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學城,城市中心地帶的紐卡斯爾大學和諾森比亞大學的學生總數超過六萬人。

留學及時節課,中國學生的課堂表現有多Low

我們的英語是不地道的,是“中國制造”的,我們憑借英漢或漢英詞典印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MBA的及時節室內課是David老師的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格拉斯哥大學商學院的教室座位呈半圓形排列,好像是在希臘聽歌劇一樣。David很儒雅地侃侃而談,遇到提問,他皺著眉頭,目不轉睛地盯著被提問的同學,使勁地吸收著全部信息。中國同學(大陸的、臺灣的都有)也同樣使勁地聽著David的講述,他們也同樣皺眉、注目,有時還會相互低聲問幾句,或是相互補充一下筆記。

下半節課開始前,David身邊的講臺上,便有七八個錄音筆同時啟動,好像是一場新聞會。輪到David提問時,教室里并沒有爭先恐后的場景,反而相當一部分中國同學率先低下了頭,拒絕這個關鍵時刻的眼神交流。而課下,大家便生龍活虎地借筆記、開小會、聽錄音,顯然,還是有聽不懂的地方。

按說,班里的中國同學都已經通過了英語入學資格考核,但考試與聽課幾乎是兩碼事,一到聽課、發言、討論的時候,我們“四六級”的老底就暴露出來了,只知道亂點頭,頭腦中的英譯中和中譯英亂成一團,開始“不著四六”了。

英語幾乎是中國人永遠的痛。各種中外考試輔導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應試,雅思、托福的高分到底有多大含金量呢?

也不能只說咱們中國人,我也看到同班的日本同學也把錄音筆放在老師面前了。而且,十年后,當我在日本推廣英國的研究生專業時發現,每個參會的英國大學展臺上,是一定要配一個日語翻譯的。東亞區,除了中國香港外,都是“英語重災區”。

我們曾譏笑印度人古怪的、聽不懂的“大舌頭”英語,但實際上他們說的英語,英國人都聽得懂,而我們發音再清楚,卻經常得到對方遲疑、困惑的表情,總讓我們再說一遍或若干遍??梢娢覀兊挠⒄Z是不地道的,是“中國制造”的,我們憑借英漢或漢英詞典印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可教授們并不了解這些,即便了解,他們也不會打破常規,為中國人而放慢節奏。也就是說,我們得不到“定制”的服務。原因很簡單,這個國際化的環境里,公平是最重要的。而越是公平,就越對我們不利。

教學上沒有什么“優惠條件”,學習上的不利條件更多。在英式教育的環境中,一年的碩士,卻背負著其他國家和地區兩年的學習強度,也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從英國的學制看,碩士階段大體分成三個學期:從9月開學到圣誕節前為及時學期,基本上是適應為主;從來年的1月上旬到復活節(在4月份)是第二學期,課程密度大,主課多,考試壓力大;從4月到9月是第三學期,除了剩余課程外,畢業論文、實習等項目將在這個階段完成。

MBA的壓力尤其大。MBA學員的學歷背景很雜,有相當一部分是理工或文史出身的,經濟、財務、營銷都不是他們的專項,他們的共同點是有三年以上的全職工作經驗。而MBA所必修的課程,在所有商科專業中最多,作業量也很大。我們平均每三周要交一次論文式的作業,除了課本外,還要泛讀任課教師的推薦書目,再加上隨時可能發生的課上小組討論和即席發言,有時確實有些應接不暇。

理論上說,這一年沒有任何人在督促,是個人負責制,這是一種另類的自由:自我管理的自由。沒有老師和家人的要求或期盼,而從制度上決定了只有自己來決定努力的節奏。

中國留學生“絕地反擊”:英語“硬著陸”

留學時,中國學生提高英語的方式有時很“奇葩”,好像政治局開會,又像在故意挑起國際爭端。不管什么手段,總之為了提高英語,不在國際社會丟人,我們還是蠻拼的。

中國人的英語激情是在不被看好的境遇中爆發的。

但中國人還是中國人,我們的韌性很強,越是不利的條件,越有可能激發出斗志和智慧,所謂“生于憂患”。

經過及時天的打擊和顫抖之后,同學中的學習小組悄然誕生了。中國學生回歸了集體主義,還建立了統一戰線。

剛開始,大家彼此還不大熟悉,憑“眼緣”。于是我和Ada、Benny、Brook以及Mark組成了一個中國大陸核心團隊,維系了一年,非常穩定,成了“政治局常委”級別。

外圍流動性大,有時是一個蘇格蘭人和一個印度人,有時是一個中國香港人、一個中國臺灣人和一個加拿大人,姑且稱為“委員”或“候補委員”。

這七八個人下課后,會拿出各自的筆記和錄音筆,像圍棋復盤一樣,把課上內容再過一遍,把不太明白的部分拿出來提交“委員會”討論,大家一律用英文,實在解釋不清的問題就只好用中文“私了”了。

大家的背景不同,也方便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解釋。Mark在中國南方一家很大的私人衛浴公司工作,盡管他說英語的腔調和斷句很像中國人講話,還夾雜了些湖南口音,但他對供應鏈的理解非常深刻,舉例也很精彩,句句都在點子上。

Benny的銀行背景讓他對財務管理游刃有余,這門課難度很大,他學得卻很輕松,還能把計算思路和過程再現。

這些素昧平生的中國人聚在一起,把天南海北的經驗相互交流,也多虧了留學的牽線搭橋。

有時集體的優勢也能克服我們的惰性。必須承認,并不是說西方人就一定活躍,而東方人就一定內斂。不過總體而言,咱們中國人還是太悶了。

有一位來自荷蘭的女同學,她德語味兒的英文經常在老師提問后響起,后來變本加厲,更是經常打斷老師而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且有時為了一個小問題,至少要占用七八分鐘的時間。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學生的算盤開始發威——如果荷蘭人每節課(大約1小時時間)都占用5分鐘的話,10節課就相當于她多上了一節課,而大家交的學費都一樣,憑什么她可以搭便車、多占用公用資源呢?

于是我們私下決定,只要荷蘭人提問,我們這五個人中一定要有一個人跟著提問,把時間搶回來。Mark身先士卒,帶動了全組的積極性,其他中國同學也就漸漸放開些了。

最頭疼的是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和演示(presentation)。

課上的小組都是隨機產生的,盡管老師們不認識誰是中國人、誰是加拿大人,但把東西方的同學混搭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每個組各自推舉一個組長(group leader或team leader),主要負責收集大家對某話題的見解,制作PPT,還要承受上臺做演示的壓力。

組長每次輪換,“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都要硬著頭皮上。不過,中國學生一般會拿著稿子上臺,背臺詞一樣去完成任務。

場面上,經常聽到“嗯”“啊”“那個”等中式連接語,引來善意的竊笑,感同身受,很像在國內上英語課。

聽說西方人很早就接受演講的訓練,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好,很有“范兒”。而我們的英語還要加油,不斷加油。

不過,指望在這一年中把英文學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時能聽到一些去面試的“海歸”,操著一口蹩腳的英語,總給人一種錯覺,心里會問:“你是去英國留過學的嗎?”殘酷的現實是,我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這個“德行”,連我們自己有時都不大好意思。也不能怪用人單位“有眼不識金鑲玉”,因為我們體現出來的竟然連“金玉其外”都沒有。我們在英語教與學方面欠的債,遲早要讓我們自己難堪。

盡管如此,這種語言環境還是彌足珍貴的,盡可能吸取其中的養分,特別是老外的“范兒”,會為以后的飛躍奠定基礎。英語無法速成,一定需要終生努力才能不斷提高。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留學是英語學習的新起點。

遲交作業是中國留學生的常態

“亞洲訴求”的特點是非常實際的。為了拿到學位,作業必須完成,否則“老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而我們經常要同時上幾門課,兩三個作業一起交,就不好應付了。此時,班代表的作用就體現出來。

在英國留學時,可能是溝通上的優勢,我被推選為班代表(course representative)之一,負責亞洲同學與任課教師的溝通,類似于班長,偏工會職能,反映所代表人群的愿望和呼聲。

而這個愿望和呼聲竟然更多的是推遲交作業,很具有亞洲特色。

“亞洲訴求”的特點是非常實際的。為了拿到學位,作業必須完成,否則“老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而我們經常要同時上幾門課,兩三個作業一起交,就不好應付了。此時班代表的作用就體現出來。

盡管我過去的工作經歷是圍繞商務談判展開的,但與任課教師、教授談判,難度比較大。商務方面講對等,而師生之間很難在一個水平線上對話。英國的老師大都態度溫和,但對學生的要求也大都嚴格,原則問題很難讓步。

媒體評論

曾有一位英國教授對我說:“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國學生去英國?”現在想來,這不僅是她對當下中國學生的不解,在另一面也反映了中國學生對去英國學什么的認識模糊。趙剛老師的《到英國去》是根據自己的親歷編寫的一本深入了解英國文化的指南。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中英兩種文化的異同,多方面幫助中國人了解真正的英國文化,消除因迥異文化帶來的種種困惑。閱讀本書,會讓你產生去感受純正英國文化魅力的沖動。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余隋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速度快

2016-10-26 10:22: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外瑞夠的!

2016-10-31 15:01: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整體感覺不錯

2016-12-10 16:40:04
來自佘家玉**的評論:

讀書事一種樂趣,讀好的書更是一種享受,當當的圖書品種不僅很全,而且還很正宗,尤其是性價比很高,比實體店便宜好多,實體店沒有的,當當上幾乎都能找到。當當的物流也非常的給力,物流師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負責任,會一直支持當當。

2016-12-13 08:59:00
來自b***e(**的評論:

挺好的一本書。可以增長見識買來不算浪費。

2017-01-04 13:58: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到英國去 還算不錯的一本書,因為是校友寫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已經比市面上大多數的隨筆,游記好很多就是因為深入到文化層面了,不是介紹文化,而是站在英國文化里闡述為什么這么存在是合理的。有一些小瑕疵是文化介紹很好,但作為一本書,在整體性上稍顯不足。

2017-02-19 14:03: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如既往的喜歡當當

2017-03-05 18:49: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的忠實粉絲,好書

2017-03-12 20:03:02
來自k***5(**的評論:

很多內容都是直接下載網上的

2017-03-24 10:43:06
來自**(匿名**的評論:

講述的很生動

2017-03-29 21:43:5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像一個人簡介姓名

2017-04-24 00:06:2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實用的書

2017-07-29 19:00: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行吧。作者的一些感受和體悟。如果你著重于了解英國現實生活情況的記錄和反映,比如超市的物價,生活的瑣事,那這本書不適合。

2016-12-20 21:41: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介紹挺全面的,對即將去英國的同學有指導意義

2017-07-15 10:35:52
來自***(匿**的評論:

這本書翻翻而已,作者的個人經歷,參考價值一般。不推薦購買。

2017-02-21 15:09:1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