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劉墉寫給女兒的,同樣也是寫給所有希望獲得成功卻又對怎樣成功感到迷惘困惑的你的書。
在本書里,作者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嚴父:他從怎樣規劃睡眠、怎樣利用時間、怎樣得體穿衣、怎樣訓練寫作這些切實可行的小事情談起,在怎樣看待偶像,怎樣與老師相處,怎樣克服恐懼、焦慮等方面為年輕讀者提出建議,也教他們如何正確地看待勝敗和死亡這些人生的重大課題。
作者劉墉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移居美國之后,又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本書正是他接受美國文化之后對傳統教育進行反思的結晶,是詮釋他“自由教育”和“愛的教育”觀點的作品。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亦師亦友的立場,會讓青年讀者備感親切,在不知不覺中感知他的建議和引導——他的這些建議和引導有如智慧之光,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這本專門寫給女兒的書中,劉墉和女兒真是無所不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人生、世界:《當習慣成了自然》、《恨老師》、《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有贏有輸才是人生》……鮮活的語言、奇異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長!
劉墉
知名畫家、暢銷書作家、勵志大師,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圣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圣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種,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美展近三十次。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云齋。自詡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過去多年間,劉墉先生用他在中國的版稅已經幫助了兩百多個大中學生就學,舉辦了幫助下崗工人子女的征文比賽,并捐建了薇薇希望小學等四十所學校。請認定劉墉先生的正版書,勿購買盜版品,使他在中國的公益活動能夠推廣得更多、更廣。
前言自己去成長?自己去成功
談睡眠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
談出頭拼命做個人上人
談鎮定平常心心常平
談自衛小心怪叔叔
談應變“9?11”的一場噩夢
談獨立做自己的主人
談謹慎當習慣成了自然
談師生恨老師
談死亡向遠方揮揮手的時候
談失敗 向前走 別回頭
談自由 你有酷的資格嗎
談緩急 你能不能睡柴房
談恐懼在生死之間選擇
談焦慮焦躁就是浪費時間
談勝敗有贏有輸才是人生
談時間事半可以功倍
談自尊中國人 不傳病毒
談公德馬桶與電視
談自然院子里的萬靈丹
談責任小心這里有個臺階
談偶像當偶像摔倒的時候
談穿著穿出你的品位
談中文打開一扇門
談成長離開父母的時候
談天才 誰是真天才
談公平 這世界公平嗎
談慎行 人生路 小心走
談公益 只因為我看到
談寫作 寫作一點也不難
談精簡 正一與負一之間
談作弊 心里有鬼的時候
談幽默 幽人生一默
談處世 鏟雪奇案
談比賽 多抓幾把豆子
談考試 堅持做你自己
后記 Education 是“愛到開心”
附錄 大頸南初中畢業旅行的行為規則
談睡眠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
今天早上七點,你媽媽的鬧鐘響,把我吵醒了,可是見她瞄了一眼鬧鐘,繼續睡,我猜一定時間還多,就沒吭聲。直到過了半個鐘頭,還不見她起床,才推她,問她要幾點起,你媽媽醒過來,看看鐘,立刻跳了起來,說:糟了!怎么沒聽見鬧鐘響呢?當時已經七點半了,而你必須七點五十分到校。
看你媽媽急著去浴室梳理,我就先跑到你房間看,想你一定早準備好了。沒想到,你也還在被窩里。我問你為什么還不起床。你說馬上會起,我又說已經七點半都過了,你就哇的一聲立刻坐起來,一邊匆匆忙忙穿衣服,一邊怪媽媽為什么沒叫你——你自己又為什么把鬧鐘按了下去?
看你抓了一根香蕉,頭發都沒來得及扎,就匆匆忙忙地跟媽媽出去,我覺得有必要跟你談談你的睡眠規劃。
最近常聽你抱怨睡眠不足,怪學校功課太多,有一堆考試,又怪自己為什么總需要睡八個小時才夠,還說羨慕那些24小時只睡五六個鐘頭的同學。
其實你不必為自己睡得多而自責,因為你正處在成長期,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需要較多的睡眠。生長激素多半在睡覺的時候分泌,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就容易影響發育。
而對那些已經發育的大孩子,就不必有太多睡眠了。我最近看到一個統計,說美國高中生一般只睡六個鐘頭,回想你哥哥高中時甚至24小時還睡不到五個鐘頭,他們照樣發育得很好,可見當你度過這個“急速的成長期”,自然就不會那么愛睡了。 ’
由此可知,而今你睡下去就起不來,不一定是因為懶,而是由于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議你檢討一下,能不能在“醒著的時候”快一點,使自己能早點上床,而非cut你的睡眠時間。
每個人都會拖——
一生有一生的拖,中國人常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是拖了少年時。
相同的,一個月又有一個月的拖,你不是每到學期結束前,就特別忙嗎?那是因為前面大半個學期都比較放松,造成功課的堆積。
往再小的地方看,其實24小時也有24小時的拖。
舉個例子,昨天你因為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六點多才到家,先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卡通,接著去吃飯,吃完飯看你進房間了,我有事要問你,原以為你在做功課,卻發現你躺在床上睡著了,醒過來之后,又坐在那里發愣,還怪自己愛睡覺,直犯脾氣。
好!讓我們回頭算一算:你剛回家時看電視花了多少時間?吃完飯打盹用了多少時間?打開書包,一邊懶洋洋地拿出書本,一邊開電腦看信箱又花了多少時間?
如果你把這些時間濃縮一下,進門先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出來,看看有多少功課,心里有個計劃,同時看你的“伊妹兒”。然后一邊吃飯,一邊看看電視,吃完飯趕緊上網查資料,開始寫報告。你會拖到一點多才睡覺嗎?
所以,總要拖到很晚才上床的人,常不是時間真不夠用,而是由于前面拖了。
人很妙。你會發現考試之前,讀書特別專心;你也會發現,如果24小時有五樣作業。你做及時樣花一個半小時,第二樣花一個小時,第三樣花五十分鐘,第四樣花四十分鐘,等你做第五樣的時候,看看時間,已經很晚了,極可能只花二十分鐘就完成了。
但是相反的,同樣的功課,你倒著來一先做第五樣,再做第四樣、第三樣……那第五樣可能就花你一個多小時,及時樣卻反而只花三十分鐘。
這也是因為心情的輕松而造成拖。那拖你不一定明顯感覺到。只有當你細細比較之后才會發現。
沿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如果你從一開始,就以“當時已經深夜十二點”的心情去面對,會不會就能效率特佳,省下不少時間呢?
我也曾經以臺灣的一個中學生做實驗。
他的功課比你還忙,每天覺都不夠睡。所以回家也常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被拉起來之后,也常要發呆個半天才能進入學習狀態。
他媽媽來找爸爸談,說孩子總睡不夠,如果不先小睡一下,讀書的效果很差;先讓孩子睡一陣,又會因為開始得太晚,拖得很遲才能上床。
我就建議她為孩子做個統計: “你試試看,孩子一進門就讓他先睡個覺,然后起來吃飯,再做功課,會造成幾點上床?相對的,你不準他先睡,叫他早早就開始做功課,又會幾點鐘上床?”
你猜結果是什么?
結果是:她如果先讓孩子睡九十分鐘,孩子是一點上床;她如果不讓孩子先睡,孩子是十二點半上床。
前面睡了九十分鐘,才遲了半個小時睡覺,我請問你,那多出來的一個鐘頭跑到哪里去了?
相信你一定猜得出,因為拖掉了。
當那孩子發現時間還多的時候,就慢慢做。反不如在先睡了一覺, “起步”晚,時間已經不早,心情緊張的狀況下,來得注意力集中。
而且,你知道嗎?
因為那孩子先睡了九十分鐘,不但加起來的睡眠時間比較多,而且因為精神好、頭腦清楚,反比不先睡一下、十二點半上床的成績進步快。
孩子!隨著你升入高年級,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用,而不得不減少你的睡眠。如果你還希望睡得飽飽的,恐怕也得為自己做個睡眠和工作規劃了。
你要用時間的緊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惡性循環的拖延,使自己損失睡眠與健康。
注:
如果希望“小睡”能有“大睡”的效果,好能一次睡六十到九十分鐘。
據二○○三年六月十四日美國《世界日報》的綜合報道,由哈佛大學莎拉?梅德尼克教授領導幾位心理學家測試發現,午睡一小時至九十分鐘之后的視覺學習能力比不睡者高許多。
那份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分析報告中也提出,午睡的好處只有經歷“慢波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的人才能享受到。因為這兩種睡眠可以提神醒腦,并且有助于處理新學到的技能與資訊。
研究報告甚至說:“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午睡在直覺印象的學習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樣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實驗顯示,及時天有午睡的受試者在二十四小時之后的記憶力,比沒午睡的人強百分之五十。
此外,根據許多睡眠專家的研究可以知道, “快速動眼期” (也就是簡稱REM,做夢時眼睛不斷在眼皮下轉動的那段時間)有非常好的消除緊張及增強睡眠之前學習效果的好處。在REM期被叫醒,也比在KEM之前的深睡期容易得多。
而REM一般都在入眠后六十到九十分鐘出現,所以如果可能,小睡好能長達九十分鐘。孩子放學回家,假使非常疲倦,讓他睡九十分鐘,要比只睡二十分鐘的效果好得多。
此外,應該利用REM期增強記憶的好處,譬如在睡前看一下書,或背一段課文,接著去睡九十分鐘,起床后再回想睡前讀的東西或復習一遍,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談出頭拼命做個人上人
“不是只有我會拖,老師也會拖。”
你今天一邊看我昨天寫的文章一邊抗議:“老師在學期開始的時候都慢慢教,講一堆廢話。到了學期要結束之前又拼命趕。老師趕,害得我們也得趕,所以期末考試之前特別忙。”
說完,你接著往下看,又抬頭問: “那臺灣小孩為什么要先睡個覺?睡覺做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著了。”
我就笑說你是“飽人不知餓人饑”,問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個鐘頭,就算回家先睡一個半小時,加起來也只有六個半小時,你會晚上睡不著嗎?我又告訴你臺灣的小孩有多辛苦,同一科,他們常常要念好幾種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每天不但上課比你早、下課比你晚,而且經常留校補習,補到八九點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問為什么這么苦。
孩子!我也常責怪為什么中國人那么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視眼鏡,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樓自殺。
我還作過比較,發現我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環境,常常要躲轟炸、換學校,有了不少“中間喘息”的機會。相對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臺灣。戰爭過去了,但是學校少、學生多,入學考試的壓力大,于是有了所謂“惡補”。
我小時候,就已經常常要留校補習。在我記憶中,總浮現那個背著重重的書包,書包里裝著《圖解算術》,在夜色中回家的畫面。
你能想象當你學跳舞,學唱歌,學鋼琴、小提琴,每天還輕輕松松的小學六年級,許多臺灣孩子已經去補習班補習了嗎?
何止臺灣的孩子啊!大陸也一樣。我曾去過一個有名的中學,那校長得意地說他們的畢業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點大學;又說他們特別在山邊蓋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學生一律送到那兒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讀書人常到深山廟宇里苦讀一樣。
不只名校,我有一年去廣西深山貧困地區的一個小學,那里的校舍破舊不堪,孩子們身上穿著五顏五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對我說,他們只看到燈光和月光嗎?他們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書,太陽下山之后還要留校補習,所以難得看得到太陽。
據說因為土地貧瘠,有些學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輪著穿;甚至有人窮到沒衣服穿,沒被子蓋,天冷時躲在草垛子里。 .
但是。那些父母還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學,要為孩子交“補習費”和“代課老師費”。
這幾年,我跑了許多中國大陸荒僻地區的學校,除了我們捐建的希望小學,也去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和建在山西窯洞里的學校。
他們都太苦了。一個老師的月薪可能不夠你看兩場電影,一家兩個孩子可能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輪著去上學。
但是,我發現他們都拼命用功,他們的父母可以不識字,卻都知道逼孩子念書。
漸漸地,我了解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苦讀才能出頭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心里。就算是現在學校多了,在臺灣甚至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大家還是要拼。
為什么?
因為要拼進好學校,因為要“強出頭”。
孩子,其實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學,尤其猶太人和中國人,他們不是都想盡辦法,給孩子補習。叫孩子到醫院當義工,上網為孩子找各種題材、參加科學競賽,甚至為孩子找老師教網球、擊劍、游泳和溜冰。建立得獎記錄,好爭取進入常春藤盟校嗎?
正因此,猶太人能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四處被排斥,發展到今天,在美國社會雖是少數。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則能成為美國平均學歷較高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美國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選擇做清道夫或大學教授;美國也是開放的,清道夫可以賺得比大學教授還多;美國還是平等的,職位沒有尊卑貴賤,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錯的生活。
……
劉墉的書的亮點在于提出了很多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關鍵而又在傳統教育環境下被長期忽視的問題。 ——盧勤
劉墉的文章多以娓娓道來的形式,和風細雨地與讀者交流,似師長,又似朋友,方式細致入微,親切感人,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很容易接受。 ——周國平
劉墉用平實的話語將自己的故事凝結成的人生感悟,影響了一代代的年輕人。
——新華網
劉墉總是用詼諧幽默的口吻、豐富的肢體語言,講述嚴肅的人生哲理。
——中國日報
劉墉的作品在中國大陸銷量超過千萬冊,是名副其實的“勵志大師”。
—— 中新網
在這本書里你會感受到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教導,很值得去看
一直很喜歡劉墉的書,他洞悉人性,引領人們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生活。希望這本書能給兒子帶來一點感悟。
感覺不錯啊,劉墉的作品內容很細致,對女兒的關愛可見一斑。發貨很快的。
快遞拖了一天,不過快過年了,可以理解。劉墉的書一直對自己很有幫助,語言幽默風趣,卻富有哲理,不像長輩在說教,倒像是朋友在鼓勵。包裝細心,只是書沾了灰塵,拍拍就好了
獻給所有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獻給所有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獻給所有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獻給所有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
劉墉的書最大的亮點在于提出了很多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關鍵而又在傳統教育環境下被長期忽視的問題。 ——盧勤
讀了劉墉大師的書有10多年了這次買來送給侄子的希望他能自己領悟
讀了劉墉大師的書有10多年了這次買來送給兒子的希望他能自己領悟
超級有用,對于高中生來說,著急著長大,又不知道怎么做,這本書可以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劉墉老師的書超級勵志哈哈
以前讀書的時候看過他的書,感覺比較現實,但這本書從女兒身上細小的變化談起,所以買了,希望他們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哦。
一直喜歡劉墉的書,這本還沒看,希望可以有所幫助。包裝還可以,沒有出現有些買家反映的磨破的現象。一次買了很多,抽時間慢慢看。
對于我來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它給予我與人相處,克服恐懼焦慮,對自己的時間所規劃,以及合理利用的建議;也有教我怎么正確看待勝敗的方向。
這本書看了,真的覺得蠻好的。有時候說自己不努力,但是自己總成功過。說自己成功,又失敗過。失敗再成功,成功在失敗……一次次循環。靠自己的努力去成功,不怕以后的風雨……
很有正能量的一本書,紙質非常好,語言很有說服力,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多災難的民族,導致中國的父母都在逼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好階層,非常贊同觀點
96年上高中時開始接觸劉墉老師的書,是從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創造自己。當時思想受影響特別深。這次購買是送朋友家了孩子。希望能給未來一代有所幫助。
喜歡劉墉的書,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幫助,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正確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何更能快樂、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看后誰受益匪淺
剛購買完,我就上圖書館去還書,順便又借了幾本書,結果圖書管里有這本書,所以我就借了,孩子目前還在看,挺喜歡的,我說已經又買了,想把這本退貨,結果孩子說,不用,放在家里珍藏著,隨時可以看。所以也就不退了。
劉墉也是我喜歡的作家,語言到位,主題吸引人,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成功,希望這本書給孩子更多走向獨立的力量。
很厚的書,喜歡很久了,不錯,值得一看。書的內容屬于心靈雞湯一類的,平時可以經常翻看,喜歡劉墉老師的文字,書畫。我覺得他是一代才子,情商也特別的高,哈哈。
鮮活的語言、奇異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才誰J是真天才談公平這世界公平嗎談慎行人生路小心走談公益只因為R我看到談寫作寫作一點也不難談精簡正一與負靠自己去成功:勵志珍藏(獻給R所有4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未來的年輕人;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長)靠自己
吾家也有一女,讀劉庸先生的作品越讀越想讀,像長輩,更像朋友,以過來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途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沒有說教,指責,有的是滿滿的愛與信任。如果我們逝去的歲月可以重來,會不會也會變得淡然,鎮定呢~劉墉的作品,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平靜,靜靜地感受生活,領悟生命。
年成長十分關鍵而又在傳統教I育環境下被長期忽視的2問題。——盧勤 劉墉的文章多以娓娓道來的形式Q,和風細靠自己去成功:勵志珍藏(獻給所有受盡呵護,但不得不獨自面對未來的年輕人;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
是對傳統教育進行反思的結晶,是詮釋他“自由教育”和“愛的教育”觀點的*作品。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故事、亦師亦友的立場,讓讀者備感親切。
非常好看的一部作品,太喜歡劉墉的作品還會持續的關注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