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輪黃金價格的漲跌的背后都有一些基本的決定因素,比如黃金的商品和貨幣屬性、歷史和文化背景、黃金的開采與需求、黃金與美元及世界經濟的關系等等。在分析過這些因素之后書中還介紹了黃金投資的基本原則和投資品種,給入門級投資者一些實際操作的建議。
2013年4月中旬黃金價格2天內暴跌超過10%,導致了亞洲各地黃金實物紛紛賣斷貨,在國內也引來了一波波的搶購潮,在這場華爾街大鱷們的一片做空打壓和"中國大媽"們的熱情的博弈中,究竟誰會笑到后,有哪些影響金價的因素是恒久不變的呢?中國目前人均黃金持有量仍然不到5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盡管在短期內黃金的價格經歷過大幅的波動,而且將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但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來看,長期內黃金仍然是一個保值增值的投資選擇。那么,黃金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國內新派知名金融評論專家,國家認證黃金分析師,曾在國際金融機構、投資銀行與風險對沖基金負責外匯、黃金及國際期貨產品的開發與投資管理,對國內黃金、證券、期貨等多種金融投資產品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擅長投資組合設計、風險控制及多產品對沖管理,多次受邀在CCTV財經頻道上解析國際金融形勢、貨幣政策及黃金價格趨勢。講解風格風趣幽默,在北京、上海、遼寧、河南、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市均舉辦過金融講座,深受觀眾及投資者推崇。2012年受聘于可觀集團,現任集團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天元金業特聘首席分析師。
及時章 財富到底是什么
第二章 揭開黃金的神秘面紗
自然界中的金子
黃金是一種商品
黃金也是一種貨幣
黃金獨特的魅力
黃金如何冶煉的
生活中的金擺件和金首飾
第三章 1800年以前的黃金
古老的黃金
及時枚金幣的誕生
最原始的金本位——大流克
狼一樣的帝國——古羅馬
遠航——探尋東方財富
五大黃金寶藏之謎
第四章 中國人的黃金情節
在歷史長河中流淌的黃金
新中國的黃金軌跡
三大黃金企業
第五章 瘋狂的淘金潮
黃金大發現
亞美利加河有黃金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又創造歷史
令人抓狂的南非黃金
第六章 什么是真正的貨幣本位
黃金終將王者歸來
社會選擇了誰
紙幣表象下的真實
該不該恢復金本位
金本位神奇的調控力
第七章 黃金與白銀的轉換
偷銼鑄幣邊緣
新舊貨幣兌換艱辛
科學家牛頓踏入政界
第八章 疲軟的美元
風雨飄搖的經濟
在戰爭的名義下
金價的變動
第九章 金價幕后的推手——膨脹的經濟
美國財政懸崖
歐洲債務危機
日本高額負債
中國的發展困境
第十章 萬無一失的黃金
美元的風險
我國的應對
第十一章 金價探秘
誰在左右黃金價格
黃金VS普通商品
如何判斷黃金價格的走勢
金價與宏觀經濟的內在關聯
黃金隨季節搖擺
央行暗中打壓黃金
第十二章 黃金成投資市場寵兒
實物黃金投資
黃金定投
金幣投資
虛擬紙黃金
其他投資方式
附錄 黃金交易法律法規介紹
國內黃金管理法規和慣例
國際黃金條約和協定
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交割、清算制度
及時章 財富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財富?也許有人會直接說:財富就是錢!但真實的財富并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錢是錢,鈔是鈔,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本質的不同。簡單的說,錢指的是黃金白銀,而鈔指的是紙幣。黃金白銀本身是具有價值量的,而紙幣本身是不具有任何價值量的。此時,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中國傳統上,不是早已有了銀票嗎?那不也是紙幣嗎?
其實,中國傳統的銀票和現在的紙幣也是有本質區別的。銀票實質上是你把白銀存在錢莊,錢莊給你開出的一張借據,你拿著銀票隨時可以到錢莊,將本來就屬于你的白銀取出來,此時銀票本身只解決了黃金白銀不便于攜帶的麻煩。然而在現代,你拿著紙幣并不能到銀行取出白銀或者是黃金,所以錢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和白銀,鈔票只是名義上的錢而已。
一個人要想完成財富積累,就需要不斷努力工作。他可以選擇在機關、企事業單位上班,也可以自己做生意,這些種種的活動所得的報酬是什么呢?答案很明顯,就是紙幣!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都會把投資的原始資料(生產勞動的時間)認為就是現在所擁有的紙幣,但實際上投資的原始資料并不是紙幣。很多人認為,在經濟不穩定,投資目標不清晰的時候,手里拿著現金是最有保障的,正所謂現金為王。但實際上,當你拿著現金而不做任何其他投資的時候,你就是在投資著紙幣的貶值,這一點是非常可怕的。
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知道,任何的投資都有風險,但也正是因為有風險存在,所以為了補償投資所承受的風險,就必須要有同樣的收益吸引。一筆投資做下去,總有成功機會。但如果拿著現金不動,顯然你一點增加財富的機會都不會存在,反而你手上的現金是注定不會升值只會貶值。
因為真正的原始投資資料是人們勞動的時候所耗費的精力,而并不是紙幣,人賺錢的目的是什么,肯定是為了改善生活。當你付出勞動以后,如果不是給你發工資(也就是紙幣)而是直接給你發生活所需要的吃的、穿的、用的,那人們就根本不需要紙幣而是直接需要生活資料。所以說,人賺錢的目的是為了生存發展。但如果賺錢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那么賺錢就又變得沒有意義了。
比如,一個人擁有100萬元,這個時候馬爾代夫游是1萬元一次,他可以游100次。如果他投資賺了50萬元,但這個時候馬爾代夫游也上漲到了1.5萬元一次,他還是只能游100次。如果他想游更多次的話,其投資收益就需要超過實際物價上漲的速度或者說是新增貨幣貶值的速度,這才有意義。而這里的馬爾代夫游可以代指任何你想改變生活需要得到的各種物品和生活資料。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人們把真正的原始投資資料,被迫直接投資了紙幣,而紙幣注定是長期貶值的一個過程。換一種說法,就是你雖然手中拿著紙幣,但實際上你是直接投資給了鈔票貶值的速度。
如果把黃金作為商品的對價進行物品買賣的話,你就會發現黃金恒定的購買力在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后,仍然是令人驚奇的。在1972年的時候黃金是35美元一盎司,如果按照2012年11月某天的匯率6.2551計算的話,折合人民幣約為7.03元一克,40年過去了,黃金在1750美元一盎司之間徘徊,折合人民幣351.93元一克.。
看到這個數據,很多人都會說以美元計價黃金上漲了50倍,其實這種說法不。他們只看了表象,并沒有看到本質。與其說黃金上漲了50倍,還不如說美元貶值了50倍更為。因為40年前的一盎司黃金和現在的一盎司黃金都是31.1035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是美元在不斷貶值而已。
反觀一下美元,我們發現,從1972年至今,美元的購買力已經貶值了98%。可以說,現在的1美元只相當于40年前2美分的購買力,即從2%到,剛好上漲了50倍。從這一點我們發現,原來黃金的價格上漲幅度和美元的貶值幅度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一致。
但對于人民幣而言,事情就沒這么簡單了。大家要知道,在1972年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可不是現在的匯率,那時的人民幣是相當值錢的,實際匯率是1:1.5。如果按照這個匯率進行計算的話,當時以人民幣標價的黃金只值1.68元一克。40年過去了,黃金相對于人民幣上漲了209倍,復合年化收益率為14.3%,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
在1972年的時候,如果有人擁有10萬元現金不做任何投資,只是將其存在銀行,假如每年5%的利息,那現在儲蓄會達70.3萬左右。這看起來很可觀,但回想下,1972年的時候10萬元至少可以在國內的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子,并且能過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現在的70.3萬估計只能在一線城市付一個首付而已。這是紙幣貶值速度的一個形象案例。但如果他在1972年購買價值10萬元的黃金(約60千克),那按現在的價值計算,他將獲得2100萬元。這樣,他仍然能在一線城市買上一套房子,并過上很不錯的生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美元在1944年的時候被確定為國際儲備。美元在印制出來了以后1/3留在美國本土,而剩下的2/3則流散到世界各地,目的是將通貨膨脹轉移到全世界各個國家。當然美國不會將美元白白流散到其他國家,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元不叫美元,而是叫美金,而美金是和黃金直接掛鉤的。美金就相當于是對黃金的求償權,也就是說你只要有35美元就可以到銀行兌換出一盎司的黃金,這個時候的美金和中國古代的銀票是一個概念,都只是替代了黃金不便于攜帶的問題,而現在的紙幣純粹是替代了黃金的本質價值,是純粹的信用貨幣。
除美國以外的國家要想得到美金就必須通過對外貿易的形式,長年保持貿易順差,才能得到所謂的國際儲備美金。美國則必須保持長年貿易逆差,才能使美金流出美國。這一點在美金還和黃金掛鉤的時候還是相對公平的。但在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美國政府放棄了美金兌換黃金以后,這種國際之間貿易交換就變得極為不公平。
在美金時代,我們認為這種國際間的物品交換就其實質而言,美國還是付出了黃金的代價。但在美元時代,國際間的物品交換就純粹建立在了信用的基礎之上。
商品和黃金之間都是本質具有價值的物品,而在美元時代作為貿易順差國實際上是流出了商品,但得到的是本質沒有任何價值的一堆紙而已,而這堆紙的信用價格掌控在美聯儲的印鈔機手里。在美元時代,作為貿易順差國只是名義上賺到了錢,而作為貿易逆差國的美國卻是在真正意義上得到了有價值的商品。
人們會想,得到了美元的國家可以拿著外匯儲備美元進行國際間的結算,因為美元在現階段還是具有一的信用度。但大家要知道一旦美元信用崩潰,貿易順差國流入到美國真正可以用于生產的物質是拿不回來的。但對于美國來說,只要在新建立的貨幣體系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那他們損失的就只是一堆紙而已。
對于國際貿易而言,真正的錢是可以用于生產的資源,比如原油,而不是象征意義的紙幣。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資源,現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豈不更好,而且大家還心甘情愿用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和你手上的一堆紙進行交換,這難道不是天底下最合算的買賣嗎?1美元的真實價值是3美分,如果按照匯率1比6計算的的話,它的真實價值就只值0.18元人民幣(印刷美元用的油墨和人工成本)。
舉個例子,在真實的貿易過程中,我們生產了一個商品,其真正價值是4元。此時出口到美國賣了6元,美國就用一張一美元的紙幣和我們進行了交換,我們看上去賺了2元人民幣,但實際上,我們是拿著一個真正價值4元的東西換回了一個真正價值只有0.18元的東西,我們實際上虧損了3.82元,所以在美元流散到各國作為國際儲備的過程之中,美國只是虧損了名義收益,而我們虧損的卻是真實價值。
所以綜上所述,人類歷史上具魔幻特質的發明就是紙幣,在物物交換的時代,人們在進行物品交換的時候,至少還要初步評估一下對方和你交換的物品和你手上的物品是不是價值大體相當,我們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把紙幣也當做一個物品來看待。就好比你手上有100斤大米有人要用一張紙來跟你交換,你會愿意換嗎?答案很明顯,你肯定不愿意!但在當今社會為什么你就愿意換了呢?因為紙幣被賦予了法律效力。1美元其真實的價值就等同于3美分,這3美分指的是印刷紙幣要用的油墨、人工和紙張的真實價值。那多出的97美分是什么呢?當然是美國的信用。信用這個東西怎么說呢?黃金是一個物體,沒有任何生命特征,它不會創造出任何人為的信用,但全世界都認同它,所以它就有信用。
如果我們把紙幣看成一個商品的話,上面這個問題就很好理解了。我們看印鈔廠生產出來的終端物品是什么,當然是錢。錢對于印鈔廠來講就是他們生產的商品,當錢印制好了以后放在倉庫里面是庫存。這個時候名義上的錢才是它真正具有的價值。
紙幣從誕生的那24小時開始就是一個長期貶值的過程,因為印了及時張紙幣就注定要印第二張以至于印第N張。現代經濟發展過程每當遇到經濟波動都要開展大規模的市場救援方案。所謂救援,無非就是擴大政府支出,那政府的錢從哪里來?當然是從印鈔機那里來。
每次經濟刺激方案就其實質來看,就是在經濟眼看要繼續不下去的時候,給經濟打一計"雞血神針",讓經濟再繼續向上,但實際上并沒有解決導致經濟波動的根本問題。政府的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強行改變了經濟運行周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問題,可一旦雞血神針失效,更大的經濟波動就會像困在牢籠里面的猛獸一般,破籠而出,此時產生的殺傷力將是難以預計的。這種反經濟周期行為,無疑就是在養一頭猛獸,雖然現階段這頭猛獸還可以控制,但當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必將為自己種下的苦果買單,這24小時的到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自于四項,即固定資產投資、凈出口、消費和政府支出。
首先,我們來看看固定資產投資。這項中較大的一塊就是房地產項目的建設。毋庸置疑的是,2008的經濟危機正是由于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大型房地產公司率先出了問題而引起的,所以這一項指望不上。
再看凈出口。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以后,歐洲人的消費大幅降了下來,而中國沿海很多民營的中小企業都是貼牌生產,自己并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一旦國外消費下降,出口這一塊就會出現大幅蕭條,以至于很多的企業到了9月的時候就沒有了國外的訂單,并引發連鎖反應,如航運業務訂單銳減,所以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很多在沿海打工的民工在10月的時候就開始提前返鄉了。
第三項是消費。不得不說的是,一旦經濟危機發生,首先就是消費支出下降,大眾人群由于對未來的經濟不抱希望,所以就縮緊了手頭的消費。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老百姓就率先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這就好比一個人為什么敢刷信用卡,那是因為他認為在將來一段時間內可以賺來新的收入返還銀行,如果他認為未來經濟不好,可能在將來一段時間就面臨失業的危險,自然就不敢超前消費,所以消費也指望不上了。
那在前面三項都不能再拉動經濟的時候,又要保住每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就只有靠擴大政府支出,所以就有了美國政府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即7000億美元的市場救援方案。當美國政府的市場救援方案實施以后,我們可以看見美國的金融業已經率先復蘇了,其中的標志就是納斯達克指數已經創出了新高,而制造業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也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美國的房地產仍然沒有很大的起色。
同時,中國在市場救援方面也推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最能讓我們有切身感受的是,2012年的物價比2008年整整高出一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現象呢?
及時,2008年的貨幣供應量M2是45萬億元,而2012年終的貨幣供應量M2達97萬億元。這一數據就已經從總量上確定了紙幣將貶值一半,物價將上漲一倍的理論基礎。GDP要保住每年8%的增長的話,在理論上就必須要保障新增貨幣供應量達到GDP需求的2-2.5倍,即每年新增16%-20%的新增貨幣供應量。而這一數據才是真正的物價上漲速度,而不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數據,所以你的財富增長要跑贏的數據不是CPI,而是印鈔機的速度。
第二,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以后,房價開始下跌,然后在短時間回調以后,就迅速調頭向上,從而還造就出了新專有名詞"報復性上漲",可見其上漲的速度之快之猛。明顯可以感覺到2012年的房價比2008年也高出了一倍。4萬億元的投資沒有一分錢投入到了房地產上面,房價之所以上漲這么快,主要還是來自于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改善了房屋周邊的環境,從而變相拉動了房價。
我們知道房子價格之所以高,并不是因為修房子的鋼筋水泥貴,而是因為土地的價格高。如果拋開土地的出讓價格,板樓(7層以下的樓房)的造價每平米的價格在900元左右,塔樓(也就是高層建筑)的造價在每平米1900元左右。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棟樓房修在一片空曠的大地上,現在的價格賣4000元一平米,如果在這棟樓房前面修一條地鐵的話,價格至少上漲2000元。如果在旁邊再建一個公園,那至少又要加上1000元。如果再修一個當地名校的分校的話,那價格至少要再上漲3000元。更有甚者,再建一個醫院,價格又得上漲2000元。所以大家看看為什么房子這么貴,原來它聚合了養老、醫療、教育、就業四大夢想于一身。
美國GDP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于政府支出,所以美國政府有高額的財政赤字就不難理解了。而在歐洲方面,當希臘、西班牙等國的債務危機發生以后,歐盟要對其實施經濟救援方案的前提就是要求發生債務危機的各國首先實施財政緊縮,縮減自己的政府支付。這樣一來發生債務危機的各國首先必然要降低該國的福利待遇,以此來取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援。
比如希臘的國內福利待遇可以用"高得離譜"來形容,就希臘的公務員而言,他們24小時只需要上4小時的班。但希臘稅收又由于種種的制度原因導致每年都很難收上來,這樣每年政府的支出都在不斷地擴大,而收入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這樣必然導致政府只能是借錢度日。那么借誰的錢好呢?當然是德國和法國。但德國和法國也并不愿意一直這樣當冤大頭,老是為希臘和其他債務國家買單,更何況德法自己也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2011年穆迪(國際著名的信用評級機構)就將法國兩家較大的銀行信用評級進行了下調,其中法國興業銀行債券和存款評級從Aa2被降至Aa3,另外法國巴黎銀行也被置于觀察名單之中。
就其歐洲債務國家的本質來講,要想得到歐盟的援助,就必須大幅縮減本國的財政開支,以達到援助的要求。但各債務國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縮減政府開支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又談何容易。國民的福利待遇一下降,反對的聲音就此起彼伏,一場場鬧劇般的游行示威就可能從此拉開序幕。
2012年歐洲的幾個主要債務國靠歐盟的援助基本上都勉強過關了,但2013年它們所需要償還的債務達到了2012年的6倍,在這樣的債務壓力之下,2013年將是歐洲很難度過的一年。一旦歐洲債務危機繼續擴大,很有可能再掀起一場殃及世界的金融災難。
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
----格林斯潘
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為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取代它。
----凱恩斯
老師的書很好,實戰指導性強,上一本也買了,對提高投資技術很有幫助,強烈推薦!
入門科普讀物
比較概括的講述了黃金的歷史,適合做初期了解,但是對投資沒什么指導作用
書太薄了,字太小了,看著累。沒有投資黃金的,都是關于黃金的知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