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誠實地書寫跑步,誠實地書寫人生!
內地銷量突破30萬冊 ,令無數人愛上跑步,從此改變生活方式!
村上25年跑步與人生歷程全記錄,收入14幅珍貴寫真
全新設計,精致裝幀,鮮明主題,帶來嶄新閱讀感受 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積極地選擇磨難,就是將人生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
日本著名作家。生于1949年。29歲開始寫作,處女作《且聽風吟》獲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銷量突破1000萬冊。2009年出版的《1Q84》被譽為“新千年日本文學的里程碑”。2013年4月,《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面世,七天突破100萬冊,創日本文學史上的最快突破100萬冊的紀錄。寫作之余,熱衷翻譯英語文學、跑步、爵士樂等。
作為選擇對象的磨難
及時章 2005年8月5日 夏威夷州考愛島
誰能夠笑話米克賈格爾呢
第二章 2005年8月14日 夏威夷州考愛島
人是如何成為跑步小說家的
第三章 2005年9月1日 夏威夷州考愛島
在盛夏的雅典跑及時個四十二公里
第四章 2005年9月19日 東京
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學到的
第五章 2005年10月3日 馬薩諸塞州劍橋
即便那時的我有一條長長的馬尾辮子
第六章 1996年6月23日 北海道佐呂間湖
已經無人敲桌子,無人扔杯子了
第七章 2005年10月30日 馬薩諸塞州劍橋
紐約的秋日
第八章 2006年8月26日 神奈川縣海岸的某座城市
至死都是十八歲
第九章 2006年10月1日 新潟縣村上市
至少是跑到了
在世界各地的路上
然而時隔十年,重返劍橋這座小城(上次在此居住是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的兩年間,當時比爾 克林頓總統正在任上),眼前重見查爾斯河,心中不覺涌起一個念頭:“真想跑步呀!”河流這東西,除非有過極大的變化,大體看上去相差無幾,查爾斯河尤其一如往昔。歲月流逝,學生們的面孔交替更換,我則年齡增長了十歲,恰如那句話所說:往事如煙。盡管如此,河流卻仿佛沒有絲毫變化,依舊保留著昔日的姿容。滔滔流水向著波士頓灣無聲地逝去,浸潤了河岸,繁茂了綠色的夏草,養育了水鳥,從石造的古橋下穿過,夏季映照著藍天白云,冬天則漂浮著冰凌,不急不躁,無休無止,仿佛通過了種種考驗、不可動搖的觀念一般,只是默默流向大海。
整理好從日本帶來的行李,辦妥各種各樣的事務性手續,一旦布置好此處的生活場所,我便再度熱心地開始了跑步。敞開胸懷呼吸清晨那清冽的空氣,蹬踏著跑慣了的地面,奔跑時的喜悅重又蘇醒過來。腳步聲、呼吸聲與心臟的鼓動交織一處,營造出獨特的交響節奏。查爾斯河是一條劃船比賽圣地一般的河流,永遠都有人在河上劃船。我仿佛跟他們競賽似的跑著。當然,一般是劃船的人速度更快。然而我與朝著上游悠然劃行的單人劃艇,有時也會上演一場激烈的比賽。
大概與此地是波士頓馬拉松的主辦地不無關系,劍橋是個跑步者眾多的地方。查爾斯河沿岸延綿不斷地辟有慢跑專用的道路,只要你樂意,可以無休無止地跑下去,跑上好幾個小時。只不過它還兼作自行車道,你得時時留意放開速度從背后飛馳而來的自行車。路面上不時出現裂縫,你還得注意別絆了腳。碰上長長的紅燈不得不等待也令人掃興。但除此之外,它的確是一條愉快的慢跑路線。
跑步時我一般聽搖滾,偶爾也聽聽爵士。不過考慮到同跑步的節奏相配,我覺得作為伴跑音樂,搖滾最讓人滿意,像紅辣椒、街頭霸王、貝克樂隊,或者是克里登斯清水復興合唱團、甲殼蟲之類的老音樂。節奏越簡單越好。如今許多跑步者一面聽著iPod一面跑步,而我還是喜歡用慣了的MD。與iPod相比,MD顯得機身偏大,存儲空間卻小得多,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現在的我還不想將音樂和電腦攪和到一起,就像不將友情、工作和做愛攪和到一起一樣。
如前所述,七月我跑了三百一十公里。有兩天下雨,還有兩天是在旅行,沒能跑步,還連續好幾天熱得叫人精疲力盡。考慮到這些,能跑到三百一十公里算是不壞的成績,相當不壞。如果說一個月跑二百六十公里就算“跑得認真”,三百一十公里恐怕算是“跑得扎實”吧。隨著距離的增長,體重竟輕了下來。兩個半月減了七磅,腹部一帶微微長出來的贅肉也消失了。七磅相當于三公斤多。請想象一下去肉鋪買三公斤的肉,拎在手上走回家的情景,大概就能真實地感受到那份重量。想到一度將如許一份重量揣在身上活著,個中滋味頗為復雜。生活在波士頓,生啤(山姆 亞當斯的夏日愛爾啤酒)和甜甜圈自是不可或缺,可日復一日的運動還是發揮了作用。
一個到了我這樣年齡的人,還要寫下這種事情,頗有些愚蠢可笑。不過為了明確事實,我得言之在先:說起來,我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得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罷,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地寫文章也罷,我都不覺得難熬,也不感到無聊。這種傾向從年輕時起便一直存在于我身上。比起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是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許多來。
雖然如此,自從年紀輕輕便結了婚(我結婚時二十二歲),我漸漸習慣了和別人共同生活。大學畢業后經營一家飲食店,認識到了與他人相處的重要性。人無法獨自生存下去,這本是理所當然,我卻是腳踏實地學到的。盡管有點走樣,我也漸漸掌握了類似社會性的東西。回想起來,從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十年當中,我的世界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做人方面也有了一些長進,從四處碰壁之中學會了生存的訣竅。倘若沒有這算得上艱難的十年的生活體驗,恐怕我就不會寫什么小說了,即使想寫也寫不出來。但話說回來,人的本性不會極端地發生變化。希望一人獨處的念頭始終不變地存于心中,所以24小時跑一個小時,來確保只屬于自己的沉默的時間,對我的精神健康來說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功課。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要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就行。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
每每有人問我:跑步時,你思考什么?提這種問題的人,大多沒有長時間跑步的經歷。遇到這樣的提問,我便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在跑步時,究竟思量了些什么?老實說,在跑步時思考過什么,我壓根兒想不起來。
在寒冷的日子,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熱的日子,則思考一下炎熱;悲哀的時候,思考一下悲哀;快樂的時候,則思考一下快樂。如同前面寫過的,還會毫無由來地浮想往事。有時候,只是偶爾有之,也有關于小說的小小靈感浮上腦際。盡管如此,我幾乎從不曾思考正兒八經的事情。
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即使在這樣的空白當中,也有片時片刻的思緒潛入。這是理所當然的,人的心靈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人類的精神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坐擁真空的程度,即使有,也不是一以貫之的。話雖如此,潛入奔跑的我精神內部的這些思緒或者說念頭,也不過是空白的從屬物。它們不是內容,只是以空白為基軸漸起漸漲的思緒。
跑步時浮上腦際的思緒很像天際的云朵,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它們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然而天空猶自是天空,一成不變。云朵不過是匆匆過客,它穿過天空,來了去了。唯有天空留存下來。所謂天空,是既在又不在的東西,既是實體又不是實體。天空這種廣漠容器般的存在狀態,我們唯有照單收下,全盤接受。
年過半百的我已處于人生的后半期。二十一世紀之類果真來了,我不折不扣地迎來了五十多歲,這種事情在年輕時無從想象。從理論上說,總有24小時二十一世紀會到來,不出意外,屆時我將迎來人生的五十年代,這不言自明。然而年輕時的我要在內心描繪出自己五十多歲的形象,就好比具體地想象死后的世界一樣困難。米克 賈格爾年輕時曾經口吐豪言壯語:“我如果到了四十五歲還在唱《滿足》,還不如死了的好。”然而,如今他已過六十了,還是繼續在唱《滿足》。有些人為了此事笑話他,可是我笑不出來。年輕時的米克 賈格爾無從想象四十五歲的自己,年輕時的我也無法想象這樣的事情。我能夠笑話米克 賈格爾么?不能。我碰巧不是著名的年輕搖滾樂手,當時說過何等的蠢話都沒有人記住,也不會被別人引用。難道不是僅此而已?
而現在,我正置身于那個“無從想象”的世界。如此一想,便覺得有點好笑。置身于此的我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連我自己都揣摩不透。但似乎不必虛張聲勢地視為重大問題。對于我來說(對其他人恐怕也一樣),這是首次體驗到年齡的增長,也是首次體味到由此帶來的情感。倘若從前歷練過,哪怕僅僅一次,也多少能明了各種各樣的事情。而首次經歷就不那么簡單了。我唯有將細微的判斷暫且留待后日,先將眼前的東西照單全收,姑且與它一同生存下去,就好比對待天空、云朵和河流的態度。這些東西中無疑有某種滑稽可笑的成分,而根據心境的變化,它們未必一文不值。
前面說過,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工作領域里,和別人交手競爭一決雌雄,不是我追求的活法。聽上去好像在大談特談無聊的大話,但正是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的人,這世間方是世間。別人自有別人的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這樣的差異產生了細微的分歧,數個分歧組合起來,就可能發展成大的誤會,讓人受到無緣無故的非難。遭到誤解、受到非難絕非愉快的事,還可能使心靈受到深重的創傷。這也是痛苦的體驗。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認識到,這樣的苦痛和創傷在人生中其實很有必要。仔細想一想,正是跟別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確立自我,一直作為獨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堅持寫小說。能在同一道風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東西、選擇不同于他人的語句,才能不斷寫出屬于自己的故事來。甚至還產生了一種罕見的狀況:為數絕不算少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閱讀。我就是我,不是別人,這是我的一份重要的資產。心靈所受的傷,便是人為了這種自立性不得不支付給世界的代價。
我基本是如此思考,并依循著這樣的思考度過人生。就結果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許是主動地追求孤絕。對于從事我這種職業的人來說,盡管有程度上的差異,這卻是無法繞道回避的必經之路。這種孤絕之感會像不時從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人的心靈,將之溶化。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這種危險,我們大概有所體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須不斷地物理性地運動身體,有時甚至窮盡體力,來排除身體內部負荷的孤絕感。說是刻意而為,不如說是憑著直覺行事。
讓我說得更具體一點。
當受到某人無緣無故(至少我看來是如此)的非難時,或是覺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卻事與愿違時,我總是比平日跑得更遠一些。跑長于平日的距離,讓肉體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認識自己是個能力有限的軟弱人類—從最深處物理性地認識這一點。而且跑的距離長于平日,便是強化了自己的肉體,哪怕只是一點點。發怒的話,就將那份怒氣沖著自己發好了。感到懊惱的話,就用那份懊惱來磨煉自己好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能夠默默吞咽下去的東西,就一星不剩地吞咽進體內,在小說這一容器中盡力改變它的姿態和形狀,將它當作故事的一部分釋放出去。我努力做到這一點。
我并不認為這樣一種性格討人喜愛,恐怕有極少人賞識,卻難得討大眾歡喜。對于這樣一個缺乏合作性的人,一遇上事情就想獨自躲進壁櫥里的人,有誰會抱有好感呢?一個職業小說家討人喜愛這種事,難道真有可能么?我不得而知。或許在世界某個地方有,但恐怕很難推而廣之。至少我很難想象自己作為小說家成年累月地不斷寫小說,同時私下里又能招人喜愛。被人嫌惡、憎恨和輕蔑似乎倒是更自然的事情。我也不打算說如果是這樣,我反而感到放心。即便是我,也沒有賞玩他人的嫌惡的愛好。
那是另外的事,還是來談談跑步吧。
不管怎樣,我再次恢復了“跑步生活”。我相當認真地開始跑步,時至今日,又相當扎實地在跑步。這對年近花甲的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不甚明白。想必有什么意義吧,也許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并非大不了的分量,但此時此刻,只管埋頭跑步即可。意義嘛,留待日后重新思考也為時不晚。以后重新思考是我的特長,這特長隨著歲月流逝而愈加洗練。穿上跑鞋,在臉上和頸部抹足防曬霜,調節好手表,來到路邊,然后開始跑步。臉頰迎著迎面而來的信風,仰頭遙望將兩條腿齊齊并攏橫空飛去的白鷺,傾聽令人回味無窮的滿匙愛樂隊的歌曲。
比賽的紀錄不見提高,但也無可奈何。跑步時,忽然浮想聯翩。我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時間自會拿走它那份額度,怨不得任何人。這就是游戲規則,就如同河水向著大海源源不斷地流去一樣。只能把自己這種形象當作自然光景的一部分,原封不動地接受。這也許不是令人愉快的事,從中發現的或許也非值得欣喜若狂的東西。不過,這難道不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嗎?至此為止的人生,我好歹也大致(即便不能說是充分)享受了其中的樂趣。
此話并非自夸(誰又能拿這種事情自夸呢):我的腦子并不怎么好使。我是那種通過有血有肉的身體,通過伸手可觸的材料才能明確認識事物的人。不論做什么,只有將其轉換成肉眼可見的形態,我才能領會。說我是知識分子,不如說是一個物質結構的人。誠然,我也有些許理解力,大概有。如果連一絲一毫也沒有,恐怕怎么也寫不出小說來。然而我不是以在腦子里構建理論和邏輯為生的類型,也不是以思辨為燃料向前行進的類型,毋寧說是給身體現實的負荷,讓肌肉發出呻吟(某些時候是悲鳴)來提升理解的深度,才勉強心領神會的類型。毋庸贅言,這樣拾階而上、循序漸進地得出結論,勢必花費時間,也需花費精力。如果費時過多,待到終于心領神會,恐怕已為時太晚,時過境遷。然而這也無可奈何。因為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想就河流作一番思考,還想就云朵作一番思考,然而心中卻是空空。我在自制的小巧玲瓏的空白之中、在親切美好的沉默之中,一味地跑個不休。這是相當快意的事情,哪還能管別人如何言說?
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積極地選擇磨難,就是將人生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從1982年秋開始跑步,一直跑遍世界各地,他在這部隨筆集中真實地寫下自己跑步時的心情。這是一部以跑步為媒介,來展現村上春樹這個人的書。——《讀賣新聞》
讀《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讀者可以走進村上春樹的內心,一同感受關于孤獨寂寞,關于創作低潮,關于長跑,關于戒煙,夏威夷和雅典,關于神奈川海濱的某個小鎮……——搜狐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其實談論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觀念,它可以讓人更好地應對生活,更好地去思考自己想要、需要和追逐的究竟是什么——中國網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尤為動人之處在于坦誠。在回顧人生之時,村上春樹并不諱言那些失敗、迷惘和掙扎,保持了一種清澈的理性。名義上是在談跑步,卻無時不在思考人生及其意義。——新浪
村上的散文細膩,平靜中娓娓道來,不枯燥,不乏味。其生活方式也確實影響了中國的一批寫作者。實話說寫作者少活動,確實需要體魄的鍛煉,而堅持又是寫作者必備的素質。閱讀村上,同時開始五公里。
書的質量不錯,看看書,跑跑步,去尋找一種更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和讀書都能讓心情變好。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么也長久不了。——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我想說村上春樹真的很讓人敬佩…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跑步這種消耗體力并且還會磨礪意志力的事情。或許他能寫出成功的作品也得益于此,優秀的人從來不會停止前進
一直很喜歡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自然不矯情又有些執著,此書寫的是作者如何將跑步納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如何從跑步中獲得進益和思考,真實流暢,閑暇時值得一讀。
有些苦痛,無法避免。也許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一些跑步的常識,更重要的是跑步帶來的改變。也許人這一輩子,是少不了苦痛的,既然無法逃避,就去面對。或許當這樣以后,你會生出另一種力量,也許這就是他想告訴我們的。
一個大作家,和一個長跑愛好者,兩者如果重疊,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作者談的為什么喜歡跑步和第一次馬拉松以及第一次超級馬拉松和鐵人三項的故事,信息量充足。好書。
最近迷上日本書籍!這也是大家推薦的一本書,看書名以為看后會愛上跑步或者開始計劃跑步,如今已經看完,然而并沒有當初的看法,我想這也不是作者的初衷!但還是深深被作者對跑步的執著折服
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可作為一篇快速閱讀的作品,但如果你不愛好跑步,也許你并不能理解其中真意,曾經癡迷跑步的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很多的共鳴。
不錯,是我喜歡的類型,而且昨天讀了兩章,收益很多,然后最近自己也在健身房鍛煉,非常適合去看,或許以后我也會選擇長跑吧 讀著作者的書就好像是在讀自己一樣,這種感覺很少有,會關注他的其它作品
麥當娜、瑪莎?斯圖爾特、約翰?列儂、富蘭克林、里根、達?芬奇、愛迪生和奧普拉,原來這些人都是清單控。看了書明白,其實清單控的含義,并不僅僅是這些人喜歡列清單,而是他們的思考方式,是一種清單思考法,清晰有條理。很受用。
最近才喜歡上了村上,感覺是個很有趣的人,所以也在陸續的買一些他的書來讀,買這本是因為隔了好久,自己有開始了跑步,并不像村上那樣有著那么大的目標,每年跑幾次全程馬拉松,跑步也就僅僅停留在想跑就去跑了的狀態。倒是跑步時的有些感受會有共鳴,哈哈,痛處無法避免,磨難可以選擇。
透過這本書看到了一個小說外面真是的春上君,一直也很喜歡他,讀完這本,更認可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很多了解的作家不同,他不愿意透支生命和健康去追尋所謂的藝術,而是認真的當成工作來對待,而堅持馬拉松這種毅力更讓人欽佩。
作者在書中真實地回顧了數十年的寫作與跑步生涯,無論是跑步還是寫小說,春上都是職業的,專業精神令人贊嘆,體現出日本民間匠人傳統的一脈相傳。寫作、跑步,一動一靜,相互促進。均衡人生,值得效仿。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每章都在談馬拉松,通過跑步而寫作、克服困難,好像在寫回憶錄一樣的回憶著邊跑步邊職業寫作的時光,人生感悟都濃縮在這187頁里,讀起來輕松愉快。
看了之后 覺得村上春樹有些地方跟自己有點像 對于現在處于高三困惑期的我而言 真的感觸良多 “痛楚難以避免,磨難可以選擇”希望2017年會更好!
當當的評論以前從來沒有評論的。其實是有必要,為后來的的朋友提供參考意見。這本書還不錯,一般我選的書都是經過研究的。不輕易下手,大家可以放心購買。讀書是最超值的投資,于長遠于未來。值得擁有,感謝當當。
朋友推薦的,不錯。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書,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可是要具體說好看在哪里,又覺得說不出來,也許是作者真實誠懇的態度打動了我。看完這本書,平生第一次有了跑馬拉松的沖動,可惜已經奔五了。
講真,每次看村上先生的書,我總是很難集中精力。關于跑步,我勉強也算一個跑步的人,說不上喜歡,還有些排斥,但是為了健康,還是在堅持。每次跑步的時候我都喜歡發呆或者神游來分散注意力,不然真的很難堅持。
村上春樹!這個名字感覺好繞口啊!高中時代同學看過他的挪威的森林。知道的這個作家。這次是因為自己也想跑步,想看看一個作家這么忙。還有時間跑步。他是怎么理解跑步的。
第一次看村上村樹的書,純粹為標題所吸引,且自己也有跑步的心,有時候跑步就是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有毅力,能堅持,當天跑完就有一種滿足感。書比較零散,是作者跑步隨想,傳達出持之以恒的理念
好!“我想你,從驚蟄開始,到白露不息。驚蟄,春雷乍動萬物復蘇。于我而言,你也是驚蟄,一見你我心頭轟然如雷,再見你我心底愛意復蘇。我不奢求愛你一年四季,我只想陪你走過二十四節氣。驚蟄降臨大地,就像我遇見你。我想你,想靠近你,雨水牽手,立夏擁抱,霜降的時候,給你一個吻,小雪大雪,一路白頭。”
當你跑步達到一定境界時,不妨看看《當我談跑步時,我該談些什么》關于談論跑步的好書。第一次感受到與我的靈魂產生共鳴的書,第一次讓我迫不及待想把一本書看完,第一次認真地看完一本書。從小到大都不喜歡看書和鍛煉身體,這本書讓我跑步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境界,開始真正地喜歡看書。
如果我沒有開始跑步,那么我將永遠不會在這本書里找到如此多的共鳴與真正寫進我心底的激勵(大概會把它當作一本198頁輕飄飄毫無感覺的“村上跑步見聞”而已)。希望我能更長久的跑下去,跑到我不能跑的那一天。
村上春樹的隨筆集,關于自己跑步訓練和參加鐵人三項賽事過程當中的所思所感。跑步和創作是村上生活當中兩項重要主題,跑步經歷中的點滴也給他的創作提供了靈感,至少此書的出版就證明了這一點。村上崇尚青年人有規律的生活方式,那樣能夠給自己一種積極的約束和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人生風浪也會不匆不忙。
因為愛上了跑步,所以買了村上君的這本書。除了談跑步,更多的是一些思考。我也在想我跑步的時候再想些什么,和作者一樣,多是天馬行空,多是放空。這種感覺真的很棒。當你覺得生活變得一成不變,當你覺得生活缺少了活了,試著跑起來,這是覺得付出和回報成正比的事情,毋庸置疑
真的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對我個人來說,這本書對我影響挺大的,啟迪了我,我開始愛上跑步,開始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計劃,并且開始愛上看書。真的感謝遇上這本書。盡管不是很好,但是我在越來越好的路上~
太經典的書了。超喜歡里面的一句話:“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點,才更為重要。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因為這本書,愛上跑步,愛上那種絕不低頭的勇氣。
仔細想想,人生原本簡單又枯燥,很多東西都是重復的一遍遍,偏偏有人可以在簡單枯燥中,活得精彩。“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應當盡的力我都盡了,應當忍耐的我都忍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