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有一種根本的立國精神,能夠歷久不變,能夠浸潤在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夠表現中華民族之獨特倫理價值的話,這無疑就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故事》以活潑生動的語言,嚴謹翔實的史料,為讀者還原一個血肉豐滿、無負于歷史的孔子。
李長之(1910—1978),山東利津人。20世紀30年代“清華四劍客”之一,與季羨林、吳組緗、林庚齊名,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批評家。
先生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注目于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李商隱、韓愈,留有《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淵明傳論》,還有《紅樓夢批判》、《孔子的故事》、《韓愈》等。
目 錄
引子
一 沒落的貴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時代的魯國文化空氣
三 在挫折中前進
四 教育事業的開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會見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齊國政治活動的失敗
八 孔子在齊國的收獲和影響
九 孔子在混亂的魯國中的寂寞
一0 孔子繼續從事教育事業
一一 從中都宰到司寇
一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勝利
一三 孔子和魯國貴族的斗爭
一四 孔子終于出走
一五 在衛國受到監視
一六 過匡城被拘留
一七 到了晉國的邊界上
一八 仍然回到衛國
一九 過宋國的時候遭到迫害
二0 孔子停留在陳國
二一 孔子絕糧
二二 孔子勾留在楚國的邊緣
二三 孔子再到衛國和歸魯
二四 孔子歸魯后的政治言論和政治態度
二五 專心從事教育工作
二六 編寫《春秋》
二七 整理詩歌和音樂
二八 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二九 孔子的歌聲
后記
附錄
儒家之根本精神
孔子與屈原
司馬遷與孔子
從孔子到孟軻
用學者的精神寫通俗的讀物
——李長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會見
南宮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魯昭公建議派他和孔子一塊到周的京城洛陽去觀光。魯昭公答應了,便給他們一輛車子,兩匹馬,還派了一個仆人,打發他們到洛陽去。
好學的孔子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因為歷史悠久的京城洛陽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老子這時擔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院院長。
老子聽說孔子來了,便套上車,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掃干凈。孔子也依照當時的禮節,從自己車上下來,把作為見面禮的大雁捧著,送給了老子②。
老子比孔子年紀大得多,經驗閱歷也豐富得多,他所接觸的文物史料也遠比孔子這時所已接觸到的廣博得多。因此,這一次會見,對孔子是極其有益的。這時孔子還在壯年,在求知和修養方面,積極和熱情有余,但是還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葉,仿佛還需要更闊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內容上更加豐富一些,還需要從更高的眼界對自己所已經獲得的學識技能加一番審量。而在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資格對孔子有所助益的。從老子方面來說,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樣的積極和熱情,好像缺少什么朝氣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湊合起來,卻就可以構成一種寶貴的東西了。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文化史上極其杰出的人物,他們的會見是燦爛的古代文化史上饒有意義的一頁。
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東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禮數方面,也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例如出喪的時候逢見日食怎么辦,小孩子死了該葬到近處還是遠處,國家有喪事的時候不避戰爭對不對,戰爭的時候應該把已死的國王的牌位帶著還是不帶,等等,老子都根據事實和情理給孔子作了明確的解答①。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這樣一個虛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給他送行,并且根據自己的處世態度,告訴他道:“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贈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及時,你所鉆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么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沒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話了。”
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囑,懷著感激的心情離開了洛陽。孔子回到魯國,見到自己的弟子,還不住地贊美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可是會飛的還常被人射下來。魚,我知道它會游水,可是會游水的還常被人釣起來。獸,我知道它會走,可是會走的還常落了網。只有一種東西,我們不能控制它,它愛云里來就云里來,它愛風里去就風里去,它愛上天就上天,這就是傳說中的龍。我沒法捉摸老子這個人,老子就像龍一樣吧。”
走向成熟的道路
孔子自從見過老子以后,他自己過去一些偏于主觀的做法是有意識地減少了一些了,他遇事也更能冷靜地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熱情,就使得他更為人們所欽敬了。于是他的弟子多起來,而且還有遠地來的。
他曾從容地和門徒們說:“學會的東西,時常去溫習,不是很有樂趣么?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老遠地來講究學問,不是叫人很高興么?自己有本領,可是沒有什么人知道,但也沒有什么不愉快,這不是有涵養的人么?”①這就是他這一時期的心情。這就是他從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經過挫折,經過自我教育,學習了一些本領,經過實際生活的一些鍛煉,又接觸了有閱歷的先輩老子,自己已經從事著教育事業,同時對于從政又有一些希冀時的孔子的心情。孔子這時還不到三十五歲。
雖然他說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領也能沉住氣,但想施展自己的本領——特別是政治方面的所謂抱負,作為“士”這個階層的代表人物的孔子,卻還是躍躍欲試的。他曾說:“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啊。”②也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使他在一生中浪費了很多有用的光陰和精力,使他和人民之間逐漸有了距離,也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直到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孔子這種心理才多少有些扭轉。
孔子在齊國政治活動的失敗
公元前五一七年,孔子到了齊國,這是他生平及時次有記錄的政治活動。齊國原是東方大國,疆土在現在的山東中部和東部一帶,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并富有魚鹽之利,在齊桓公時代(公元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又經過杰出的政治家管仲整頓國政,成了春秋時期的一等大國。這時是齊景公統治的時代,也是大政治家晏嬰活躍的時代,國家安定而強盛。孔子希望在齊國做一番事業,是有現實根據的。然而事情不是那么順利。
孔子何以不留在魯國而跑到齊國去呢?這固然由于齊國的局面好像大有可為,同時也由于魯國發生了政變。
原來魯國有三家有勢力的貴族,一是孟孫氏,就是孟懿子南宮敬叔他們那一家;二是叔孫氏;三是季孫氏,就是孔子年輕時穿了孝服趕去吃飯的那一家。這三家貴族原是魯桓公的子孫,所以又稱為“三桓”。三家之中,季氏勢力較大,這時季氏的季平子專政,魯君昭公很討厭他。恰巧季平子和另一貴族郈昭伯因斗雞發生糾紛,原來季家的雞翅膀上加了芥末,為的是害對方的雞的眼睛,但那家的雞爪子上卻帶了鋒利的金屬,季平子見郈昭伯不肯退讓,便強占了郈家的封地,郈昭伯于是向魯昭公訴冤,魯昭公以此為借口,討伐了季平子。季平子聯合孟孫氏、叔孫氏,進行反擊,魯昭公失敗了,魯昭公逃到齊國。齊國把他安置在鄆城(在現在山東鄆城縣東),鄆城是齊國從魯國奪去的地方①。——魯昭公便在齊國住了下去。魯國陷在混亂中。
對于“三桓”的擅權,孔子本來是不滿意的,現在魯昭公也被“三桓”驅逐出國,他實在看不下去,便也離開魯國,到齊國去試一下。
據說齊景公在五年前(公元前五二二年)到魯國的時候就見過孔子。那時齊景公曾問孔子:“從前秦穆公國又不大,地方又偏僻,可是為什么能稱霸一方呢?”孔子當時回答說:“秦國國家雖然小,可是他們的人志氣大;地方雖然偏僻,可是他們的人行起事兒來正當。秦穆公又會用人,曾看中了喂牛的百里奚,和他談了三天話,便能信任他,叫他執政。像秦穆公這樣做法,統治全中國也是夠格的;稱霸一方,還只能算是小成就呢。”齊景公聽了很滿意②。因此孔子心里有了底兒,以為到齊國可以做百里奚第二。
依照當時從事政治活動的方式,要去投效一個國君,得找一點門路。哪怕孔子已經見過齊景公,齊景公對孔子的印象也很好,但如果不打通齊景公的親信,也還是難于掌握到實權的。雖然有百里奚那樣的傳說,但這究竟只是一般“士”所樂道的美談罷了,當時社會的現實不是那樣的。因此,孔子先當了齊景公的親信高昭子的家臣。
高昭子果然替孔子在齊景公跟前說了些好話。于是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大道理。孔子說:“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意思是要維持社會上的統治秩序,各人要按其名分辦事,用孔子自己的話講,這就叫“正名”,他后來在長期間內也還是這樣主張的。這說法無疑是對統治者有利的,尤其在階級矛盾漸趨劇烈的時候,就更合統治者的口味了。所以齊景公聽了,便高興地說對呀,“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那么,我就是有的是米,還能吃得成飯么?”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問孔子政治上最迫切的問題是什么。孔子看準了齊國當時較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費,于是說:“問題在于節約。”當然,孔子的節約主張是不徹底的,因為孔子終究講排場。但齊景公聽了還是表示滿意,這大概因為齊國當時實在奢侈得不像話了吧。這時,齊景公想把尼溪地方的田地封給孔子。
可是齊國的執政大臣、老政治家晏嬰,是不贊成孔子所講究的那一套禮數的,他便向齊景公說:“這班新興起來的‘儒’(也就是士),他們只會說漂亮話,不能受約束;他們很驕傲,很自以為是,不肯俯就別人。治喪主張鋪張,埋葬不惜傾家蕩產,這種風氣也要不得。他們靠著游說、當食客過日子,國家能依賴這些游民么?自從周朝衰落以來,不見出過什么賢人,過去的禮節樂章也好久沒有人弄得明白了。現在孔子就專講究這一套。怎么見人,怎么走路,穿戴什么,甚而擺什么面孔,繁瑣得要命。多少年也學不完,一輩子也搞不清。您如果讓他在齊國實行起來,恐怕解決不了什么最急切的問題的。”①
因為這話說中了孔子的主要毛病,齊景公動搖了。以后齊景公再見孔子的時候,便不再向他請教大道理,不過表面上還很客氣罷了。
過了一些時候,齊景公才對孔子說:“如果像魯國對待季孫氏那樣,拿有權的上卿地位給你,我做不到;如果像魯國對待孟孫氏那樣,拿無權的下卿地位給你,我也不肯。那么,我待你在季孫氏、孟孫氏之間吧。”②
這話自然是冷淡孔子的。而且齊國的貴族也怕孔子真正在齊國當權,便都想陷害他,孔子是有些風聞了。
齊景公終于向孔子點破:“我老了,精力不濟,不能任用你來圖謀改革了。”
孔子聽了,便只好收拾行李,干脆離開了齊國。
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有杰出批評家的話,我要排的及時個就是李長之。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有五大文藝批評家,他們是周作人、朱光潛、朱自清、李長之和劉西渭。
——《中國新文學史》的作者司馬長風
長之先生以年齡論僅長我兩歲,以學識論,實在應該是我的前輩。且不說他的學問,即以他讀過的中國古典文史和英、德、法、日等外語的記憶、融貫和表達的能力,也是這種年齡的讀書人所不易企及的。”
——已故著名書畫家、學者啟功
李長之在書評理論上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諸多方面的見解,講得也比較深刻,這在20世紀30年代的眾多書評家中,除了肖乾可以與之比一比以外,其他人是無法可與他相比的。
——當代文學批評家伍杰
(長之先生的書)體系嚴整,分析細密,論由己出,足以奠定他作為一個學者批評家的位置。
——復旦大學著名文學教授郜元寶
發貨及時,第二天就收到了。
好優秀好優
名家名作,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可謂篇篇珠璣。另外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讀物,李長之并沒有因此減弱他斟酌史料的嚴肅性,相反,他對史料的取舍揀擇都有根有據,一絲不茍,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相關的腳注。
書是正版。
不錯,孩子挺喜歡的
孩子最近開始對個人傳記感興趣了
支持當當網
性價比高 很滿意
太棒了,感謝當網上。給力!
了解孔子的一本好書
很信賴當當,一直在這里購買,包裝有保證,溝通方便
bucuo
很好。。。。
還沒看,慢慢欣賞
還不錯哦。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包裝很好,性價比高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擁有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性價比很高,內容豐富。
這本書寫得不錯
《孔子的故事》以活潑生動的語言,嚴謹翔實的史料,為讀者還原一個血肉豐滿、無負于歷史的孔子。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讀物,李長之并沒有因此減弱他斟酌史料的嚴肅性,相反,他對史料的取舍揀擇都有根有據,一絲不茍,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相關的腳注。《孔子的故事》不過七萬余字,而注解多達239條,引書幾十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其中凝鑄著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茍的精神。
好書,值得擁有!
正版圖書,能用這么優惠的價格拿下來,確實不錯。
李長之是著名的批評家,關于孔子、李白、司馬遷和陶淵明的評傳都在收集,經典之作。
以活潑生動的語言,嚴謹翔實的史料,為讀者還原一個血肉豐滿、無負于歷史的孔子。
看完日本人寫的孔子,想看看中國的大師怎樣寫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