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陶淵明的思想來源,即他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還闡述了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本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深刻,觀點鮮明,多有新見,是一部價值很高、不可多得的傳記文學作品。
我們需要陶淵明纖塵不染的詩文,來慰藉自己這顆岌岌可危的心。
李長之(1910—1978),山東利津人。20世紀30年代"清華四劍客"之一,與季羨林、吳組緗、林庚齊名,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批評家。
先生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注目于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李商隱、韓愈,留有《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淵明傳論》,還有《紅樓夢批判》、《孔子的故事》、《韓愈》等。
自序
陶淵明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
一 關于了解陶淵明的政治態度的一點線索
二 被人輕視的善戰的溪族
三 自強不息和反對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劉裕人
五 魏晉風度的實際意義和桓溫系的孟嘉
六 陶淵明所受兩方面的影響
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一陶淵明誕生的時代
二 陶淵明的一生的總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開始
五 矛盾的繼續
六 桓玄政變時期的陶淵明
七 的搖擺――《歸去來兮辭》的創作動機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一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換代時的陶淵明
十 陶淵明的死
十一 尾聲
陶淵明論
一 論陶淵明的政治態度
二 論陶淵明的思想態度
附錄
一關于了解陶淵明的政治
態度的一點線索
陶淵明的性格和政治態度,是和他的兩位著名的先輩有密切關系的。這倒并不是僅僅由于生理學的或遺傳學的看法,如果那樣,便未免是機械唯物論了。問題是,陶淵明對于這兩位先輩,的確有著異乎尋常的崇拜,因為崇拜,就容易受著影響。在事實上,陶淵明的風度、愛好、習慣,我們也都可以在他那兩位先輩的傳記里找到鮮明的影子。那么,關于陶淵明的政治態度,也就在他這兩位先輩的政治態度中可能得到一點線索了,雖然這不是的線索。
二 被人輕視的善戰的溪族
陶侃是不是陶淵明的曾祖,曾經有過爭執。閻若璩、閻詠父子和洪亮吉都是主張陶淵明并非陶侃的直系后代的,何焯、錢大昕以及大部分研究陶淵明的專家則肯定是的。
這事情確有可疑。因為,雖然沈約的《宋書》上載明"曾祖侃",但和陶淵明的同時代詩人并且又是陶淵明的好朋友的顏延之作的《誄》卻只有"韜此洪族"四個字,并沒有提到他的曾祖是誰;更奇怪的是陶淵明自己的《命子》詩,提到陶侃時,只是說,"在我中晉,業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竟缺少明確的交代,而《贈長沙公》一詩,序文"長沙公于余為族祖同出大司馬",在族祖之間的句逗又有兩個讀法,再加上下文更淡淡地說出"昭穆既遠,已為路人"的話,這就更增加了讀者的迷惑。所以朱自清所寫《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①一文,索性說:"至世系年歲,則只可姑存然疑而已。"朱自清的文章是帶有總結性的,這就是說,這個問題就現有的史料論,已證明是不可能得出更明確的答案了。
因此,我們對這問題可以不必糾纏在陶侃是否是陶淵明的曾祖上。
我們現在要指出的乃是縱然陶侃不是陶淵明的曾祖,他們的關系是不是很密切呢?答案是:也仍然是的。這就是他為他的外祖父孟嘉所寫的《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所說的:"(孟嘉)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那么,他的外祖乃是陶侃的女婿,也就是,他的外祖母乃陶侃的女兒,這卻是千真萬確的,這關系難道還不夠密切么?一個外祖母是很可以向外孫談談自己的父親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對陶淵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么?
再看,陶淵明在《命子》詩里對陶侃的崇拜:
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桓桓長沙,伊勛伊德。
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
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言外是說他比桓溫、桓玄、劉裕都高明得多。
陶侃是陶淵明這樣關系密切又這樣崇拜的人物,他應該給陶淵明以極大極深的影響。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這種影響可分兩方面說,一方面是性格、愛好,一方面就是政治態度。
先說性格、愛好。陶侃的出身是寒微的,在當時并不是名族。我們看他初入宦途時困難的情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于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仆甚多。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外出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剉諸薦,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嘆其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許。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為美談。"侃乃返。逵及洛,遂稱之于羊晫、顧榮諸人,大獲美譽。
——《世說新語·賢媛篇》
必須母親剪了頭發,砍了柱子,割了席子,才能供得起客人;送客人,又要追送一百多里地;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很小的官做。可見夠艱難,也夠慘痛!原因,就在他出身寒微。當他到了洛陽時,更受盡了當時一般名族的奚落。他去看張華,張華"初以遠人,不甚接遇"。(《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他去看同鄉羊晫,羊晫就受到批評:"奈何與小人共載?"(同上,羊晫《晉書》作楊晫,此據吳士鑒《晉書校注》改)就是后來到陶侃做了征西大將軍,因討伐蘇峻,立了大功,那時已經七十歲左右了,卻還被人罵為"溪狗":
石頭事,故朝廷傾覆(指蘇峻事)。溫忠武(溫嶠)與庾文康(庾亮)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肅祖(晉明帝司馬紹)顧命不見及;且蘇峻作亂,釁由諸庾。誅其兄弟,不足以謝天下。"于是庾在溫船后聞之,憂怖無計。別日溫勸庾見陶,庾猶豫未能往。溫曰:"溪狗我所悉,但見之,必無憂也!"庾風姿神貌,陶一見便改觀,談宴竟日,愛重頓至。
——《世說新語·容止篇》
不但當時人如此輕視他,就是到了唐代所撰的《晉書》上也仍然評論他:"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這都說明陶侃出身的寒微。
從溫嶠稱他為"溪狗",和《晉書》上說他"俗異諸華"看來,他之被人輕視不只是階級的關系而已,還有民族的背景在。溪族也就是《魏書》卷九十六《僭晉司馬叡傳》所謂"巴蜀蠻獠谿俚楚越"的谿族。陳寅恪有《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一文②,證明陶侃的鄉里廬江郡正是溪族雜處區域,他的諸子之兇暴也與善戰的溪人的氣類相似,結論說:"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淵明亦出于溪族。"這是可信的。
陶侃本來的職業,大概是捕魚。《晉書》卷六十六有這樣的傳說:
或云侃少時漁于雷澤,網得一織梭,以掛于壁,有頃雷雨,自化為龍而去。
吳士鑒《晉書校注》引《御覽》四十八《異苑》文:
釣磯山,陶侃嘗釣于此山下,水中得織梭一枚,還掛壁上,成赤龍,從空而去,石上猶有侃跡存焉。
買了李長之所有的書,很好。
孩子很喜歡
很棒的正版書
內容不錯!包裝也很好!物流也快!
非常不錯,很滿意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很好。。。。。。
滿意,整體感覺不錯
本書探討了陶淵明的思想來源,即他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還闡述了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本書資料翔實可靠,內容豐富深刻,觀點鮮明,多有新見,是一部價值很高、不可多得的傳記文學作品。
寫的實事求是,論證講究
很好很好很好
作者太有名氣啦!
湊單購買的還沒有開始看
還沒拆噢,但是感覺不錯
買來和兒子親子閱讀的,還沒看,希望兒子喜歡。
書的質量還可以
好書,值得擁有!
大家之作。
素材全面,內容豐富,李長之的作品,值得珍臧。
李長之的幾本傳論書內容排版印刷都是值得珍藏的。
李長之先生的書,果斷收藏。他的司馬遷還有李白也是棒棒噠
原本以為是厚重的一本書,到貨一看是很薄的。只有201頁。今天開始閱讀。
李長之的東西還是很不錯的,很有文筆。這次買回來慢慢看,等下次再買他寫的司馬遷和李白。
作者的文筆讓人心生敬意,而陶淵明更是太多的國人心儀之對象,雖然今天滾滾紅塵,但桃花源記注定在中國歷史上要千古傳唱,好書。
和葉嘉瑩評陶淵明的詩作相比,更喜歡詩歌鑒賞。
我覺得我應該會很欣賞陶淵明其人,所以挑了本還算權威的書,希望對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吧。
本人是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歌,才買了很多關于他的書籍,讀了很多關于他的作品,于此書也還比較滿意
此書雖然是李長之自認為不完善達意的勿忙之作,且是作于我國建國初期很艱難的時段,但至今還是坊間難得一見的陶淵明傳論佳作。
這是一部經典名著 包裝很好 我趁著活動買了很多書 當當配送物流很快 一天就到 很精致 書都是正品 我很喜歡 以后還回來這里買 沒有破損 箱子有點軟不過可以保護的很好 給好評!文藝青年可以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