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小剛同名電影原著小說,用四十年的時間講述文工團人的命運流轉
● 嚴歌苓敘寫自己的青春故事,蕩氣回腸,扣人心弦
內容簡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有文藝才能的少年男女從大江南北挑選出來,進入某部隊文工團,擔負軍隊文藝宣傳的特殊使命。
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蕭穗子在這個團隊里朝夕相處,她們才藝不同、性情各異,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嚴格的軍紀和單調的訓練中,青春以獨有的姿態綻放芳華。
小說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開她們命運的流轉變遷,是為了講述男兵劉峰的謙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永遠探究的意義。
嚴歌苓 ,小說家,電影編劇。1986年出版及時本長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9年赴美留學,獲藝術碩士學位。旅美期間獲得十多項美國及臺灣、香港地區的文學獎,并獲臺灣電影金馬獎編劇獎、美國影評家協會獎。2001年加入美國電影編劇協會。代表作有《扶桑》《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陸犯焉識》《媽閣是座城》及用英文寫作的《赴宴者》等。作品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出版。
那時假如一個男兵給一個女兵弄東西吃,無論是他買的還是他做的,都會被看成現在所謂的示愛。一九七六年春節,大概是年初二,我萬萬沒想到劉峰會給我做甜品吃。我被堵在了宿舍里,看著對同志如春天般溫暖的雷又鋒,頭暈眼花。把我的情書出賣給領導的那個男兵在我心里肯定糞土不如了,但不意味著任何其他男兵都能填補他的空缺。我暈暈地笑著,臉大紅,看他把一個煤油爐從紙板箱里端出,在我們三人共用的寫字臺上支好,坐上一口漆黑爛炭的小鐵鍋。鍋蓋揭開,里面放著一團油乎乎的東西。他告訴我那是他預先和好的油面。他還解說他要做的這種甜品,是他老家的年貨,不逢年過節舍不得這么些大油大糖。說著他對我笑。劉峰的笑是羞澀的,謙恭的,笑大了,還有一丁點賴,甚至……無恥。那時我會想到無恥這層意思,十六歲的直覺。現在回憶,他的謙恭和羞澀是有來由的,似乎他本能地知道“標兵”不是個本事,不能安身立命,不能指它吃飯。這是他的英明,他的先見。他又笑笑,下巴示意手里操作的甜品,土家伙,不過好吃,保你愛吃!我心里空空的,他每句侉音十足的普通話都在里面起回音。雷鋒也干這個?用弄吃的示愛?……在我混亂并陰暗的內心,主要感覺竟然是受寵若驚。劉峰不單是團干部,人家現在是黨委成員了。他從帆布挎包里拿出一個油紙包,打開,里面是一團黑黢黢的東西。一股芝麻的甜膩香氣即刻沁入我混亂黑暗的內心。他把面團揪成一個個小坨兒,在手心迅速捏扁,填上黑黢黢的芝麻糖,飛快搓成一個大元宵,又輕輕壓扁。我看著他作坊工人般的熟練,連他復員轉業后的出路都替他看好了:開個甜品鋪子。鍋里的菜油開始起泡,升起炊煙,他說,把你們全屋的人都叫來吃吧。我放心了,也失望了,為自己的自作多情臊了一陣。我們同屋的三個女兵家都不在成都,一個是獨唱演員林丁丁,家在上海;另一個就是香艷性感的郝淑雯。劉峰又說,他其實已經招呼過林丁丁了;中午她在洗衣臺上洗被單,他就邀請了她,沒明說,只說晚上有好吃的,四點鐘食堂開飯少吃點兒。原來丁丁是他請的頭一個客人。他又接著說,小郝饞嘴,早就跟他央求弄吃的了。哦,看來及時個受到邀請的是郝淑雯。郝淑雯跟哪個男兵要吃的會要不來?她動手搶他們都歡迎。
我看清了局面,三個同屋,蹭吃的是我。我問,那小郝人呢?他說放心吧,她一會兒準到。他推開窗戶,窗外是一條沒人走的窄巷子,排水溝又寬又深,偶爾有起夜的女兵偷偷往里頭倒便盆。溝那邊是一所小學的圍墻,從來聽不見念書聲,總是咚咚嗆嗆地敲鑼打鼓,給新下達的“近期指示”報喜。圍墻非常老,磚頭都粉化了,夏天苔蘚綠絲絨似的,偶爾冒出三兩叢野石竹。劉峰手和嘴都不停,話已經轉到我父親那里去了。他從來沒見過我父親這樣的人,穿衣打扮舉手投足都跟他認識的人不一樣。有點古怪,嘿嘿……穿那種深灰毛料,上面還帶細白道道,頭發老長,打彎兒,腦后一排頭發撅在后衣領上,頭油都蹭上去了。像個舊社會的人。不是勞動改造了七八年?那要是不改造呢?不更怪?我說怪也不該改造啊,還不讓人怪了?!
“對嘛,所以給咱叔平反了呀!”
我蒙了一會兒,才明白他的“咱叔”是我爸。劉峰的樣子是很稱心很解氣的,終于擺平公道了,他為我爸稱心呢。
下面又是他的原話。
“別往心里去。那些人說你這個那個的,別上心。你爸是個好人。你爸真是好人。這誰看不出來?小穗子,挺起腰桿做人,啊?”
還是那種乏味語調。但說完他看著我,目光深深的。
假如以后的日子我記不住劉峰的長相,但他的目光我別想忘掉。
剎那間我幾乎認定劉峰就是專門為我備的年貨,讓我私下里過個年。他拉上那兩個志得意滿的女同屋,不過讓她們當電燈泡。我的案子事發,只有很少幾個人對我說過同情的話。劉峰的同情,非同一般,代表較高美德同情我。劉峰跟我是人群的兩極,他在上,我自然在底部,也許比何小曼還低。沒人覺得何小曼危險,而我,讓他們感到作為對手,有一種神秘的危險。劉峰對我的關懷同情,基于對我父親的認同,為此我都可以愛他了。那是個混賬的年齡,你心里身體里都是愛,愛渾身滿心亂竄,給誰是不重要的。劉峰說別哭,給,擦擦。他居然掏出一團糟粕的手絹給我,擱在平常我是要惡心的,但這一刻,不潔都象征著溫暖和親密。我認定這些土頭土腦的甜餅就是專為我做的。你被孤立了太久,被看成異類太久,什么似是而非的感情感覺都可以拿來,變成你所需要的“那一種”關愛和同情。但下一刻我就明白真正的愛或者關愛是什么了。林丁丁和郝淑雯同時進來,劉峰此刻正面朝窗外濕漉漉的冬夜,向她倆轉過臉,那雙單眼皮下發出的目光和看我是決然不同的。雖然雷又鋒的身份使他仍然持重,但那目光是帶葷腥的,現在看來就是帶荷爾蒙的。他軍鼓般的心跳就在那目光里。
這就明白了。劉峰愛的是她倆中的一個。想也不用想,當然是郝淑雯。前一年郝淑雯跟劉峰一塊出過一趟差,去劉峰曾經做苦孩子的梆子劇團,學了個梆子獨幕劇回來。郝淑雯是可以唱幾聲的,唱得不是好,但唱歌的人沒有她的舞蹈基礎;她跳得也不好,但舞蹈隊里又沒有像她這樣能開口唱的,因此這個載歌載舞的梆子戲,她就是的女一號。劉峰扮的是一個反派,要被女一號打翻在地。那是兩人萌發戀愛的好時機。后來“觸摸事件”暴露,我才知道我當時的判斷多么失誤。
林丁丁是個文氣的女孩,比郝淑雯大一歲,當時應該二十歲。細皮嫩肉的丁丁,有種上海女子天生自帶的嬌嗲,手腳輕微地不協調,像小兒麻痹癥落了點兒后遺癥,而這不協調給了她一種稚氣,看她走路跑操人都會暗暗懷著一點兒擔憂:可別摔了。她話不多,每天總有一點身體不舒服。這種時常生小病的女孩最讓我們羨慕:帶病堅持工作,輕傷不下火線,諸如此類的表揚嘉獎都歸這類女兵包圓。我們那時都盼望生病。一幫年輕健壯的青年,掙死了表現不過是幫炊事班喂喂豬,切切土豆絲兒,多掃幾遍院子,多抹幾趟走廊,多沖幾次茅坑,可畢竟是茅坑少,人多,上百個人都要掙學雷鋒的表現,那得多少茅坑多大院子?所以每天鬧點兒小病的人自然條件就比我們這些健康人要好,人家天生“輕傷”,盡一份本職就是英勇。丁丁還有一點,就是天真無知,那么一把歲數,你說阿爾巴尼亞人愛吃山鷹,所以叫山鷹之國,她也會圓眼睛一瞪:“真的呀?”她比我大四歲,可是拉到馬路上肯定所有老百姓都會認為她更小。我們三人合用一個書桌,假如三個抽屜同時打開,你會發現只有丁丁是個女孩,我和郝淑雯都是地道丘八。丁丁其實也沒什么好東西,但所有破爛讓她仔細收拾,就都擺放成了體己和細軟。丁丁有一雙不大但很圓的眼睛,繞了兩圈不長但濃密的睫毛,讓現在的人看,一定誤認為她文了眼線。我當時真的愚鈍,不知林丁丁暗中接受了劉峰多少小恩小惠。劉峰幫所有人忙,明著幫,但沒人知道他暗中幫林丁丁更多的忙。
我們三個女兵從床下拿出馬扎子,餐桌就是劉峰裝煤油爐的紙板箱。劉峰自己蹲在地板上,說他老家的人都很會蹲,蹲著吃飯蹲著聊天,蹲著比坐著還舒適。我們有什么辦法,只好讓雷又鋒舒適。劉峰做的甜品真好吃,他自己只吃一個,看著我們三人吃,像父親或者大哥一樣心滿意足。林丁丁的手向第四個餅伸去的時候,劉峰說,哎呀小林,這玩意兒不好消化,凈是油,回頭別鬧胃疼。丁丁的手在空中猶豫了一下,郝淑雯已經一把搶到自己手里。郝淑雯當時也被誤導了,認為劉峰理所當然是為她做的餅,我們兩個同屋是蹭吃的。任何男兵對她的殷勤她都是不多想的,先笑納再說。欠她殷勤她可不答應。炊事班馬班長一打肉菜就帕金森,馬勺又是顛又是抖,一旦給小郝哆嗦掉勺頭上兩片瘦肉,小郝會奪過勺往馬班長腦殼上打。一次冬訓野營,毛毛雨里行軍三十公里,到宿營地所有人都成了冰冷的泥團子。炊事班兩口大鍋同時燒洗腳水。到處稀泥,沒地方坐,我們多數人都只能站著,一只腳先放進盆里燙,拿出來穿上鞋襪,再燙另一只腳,等另一只腳燙熱了,解乏了,前面燙熱的腳又站乏了,凍涼了。郝淑雯找了個長形木箱坐上去,兩腳泡在熱水里無比受用。首席中提琴手端著一盆水過來,叫她挪挪,他也要坐。小郝說不行,兩人坐箱子吃不消,三合板箱子,咋吃得消兩個屁股?中提琴手說是吃不消,那就請她起來。她看著他笑,意思是你想什么呢?我給你讓座?中提琴手問她,知不知道木箱里裝的什么。小郝不知道。中提琴手告訴她,裝的是中提琴,正式的琴盒壞了,這個是舞美組臨時用三合板釘的。小郝還是看著他笑,照樣不讓。中提琴手急了,說箱子里裝的是老子的琴,小郝你不要吃屎的把屙屎的還麻到了!小郝仍然笑,學他的四川話說,老子就要麻到你。男兵們對郝淑雯毫無辦法,不給她甜頭吃她會搶。
嚴歌苓是個獨特的作家,她是一位擦亮過去的作家。她專注于那些被遺忘的世界和人物,被遺忘的生活片段,被遺忘的精神,她不斷打撈被遺忘的碎片,這一點和很多作家非常不同。
——劉震云(著名作家)
嚴歌苓是真懂小說技術,我們是懵頭懵腦地憑著感覺去寫。她在小說技術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她一篇接一篇的佳作,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各地頻繁得獎,作品也不斷地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而且都是精品,都是影響巨大的作品。這一點讓我們這些跟她同學過的人,一是感覺到榮幸,二是也感覺到自愧不如。
想買這本書,是因為馮小剛的電影《芳華》被撤檔了,點映后的影評,引起了我的極大好奇心。書挺精美的,但字有點小,看了以后再來追評吧。
一開始的敘述并沒有太吸引,然后故事越來越抓人。一個這么善良樂于助人的人,因為愛一個人,被大家唾棄,有點滑稽。他用自己的一雙巧手,溫暖著周圍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愛著那個無法觸碰的人,不見,也永遠忘不掉她年輕時的容顏。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你不珍惜的愛,也許是別人求而不得的禮物,錯過,便是一生。
嚴歌苓對文字把控力太好,太會說故事。背景是時期的文工團,主角是一個像雷鋒一樣的標準好人,卻因著一記觸摸改變了一生,另一個女孩,也因著一記觸摸,守護了一輩子無望的愛情。
在這個很多人都可以當導演的年代 我很期待馮小剛的這部同名電影。
第二次看嚴歌苓的書。這本寫的是文工團男女的愛情與青春,非常扣人心弦,值得一看。
雖然是自傳,但我覺得故事內容還是很吸引,人物刻畫也很細膩。同情好人劉峰,一切都是命運使然。期待國慶這故事搬上大熒幕,希望馮導沒有讓我失望。書很薄,認真看的話,花一天時間可以讀畢。
因為電影知道了這本書,我喜歡把電影的原著拜讀一下。嚴歌苓的作品也看了幾部,最喜歡《陸犯焉識》。這部《芳華》和《陸犯焉識》敘述的年代有所重合,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加喜歡《陸犯焉識》,更加大氣。
早想買來一讀,終于了了心愿。關于一個倒置英雄與平凡的年代。“時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導了我們平凡了更平凡,平凡就是功勞,就是精英……”嚴歌苓一如既往地解構歷史中的英雄主義和宏大的國家話語。
可能是影院無法上映,買書來看,沒有逾期的吸引人。
嚴姐的作品,上次讀還是《老師好美》,覺得有些失控。讀了《芳華》的故事梗概,覺得視角獨特又不乏深度,以一個相對小眾的群體在極端年代和秩序體系下的荒誕遭遇,折射出社會環境對個體生存處境的壓榨,觸動人心~
很喜歡嚴歌苓的書,《芳華》這版的封面很精美,很有感覺。左腳穿著六七十年代的軍綠色鞋子,富有年代感;而右腳穿著華麗的芭蕾舞鞋,這樣的交錯感很有視覺沖擊,也容易讓人心漾起陣陣漣漪。很好看的書,推薦。
嚴歌苓是軍人出身的作家,其作品里不少反映軍旅生活,《芳華》就是其中之一。馮小剛已經改編拍成電影了,小剛導演也是部隊文工團出身,兩者之間有一種追憶風華正茂時期的意味。
書內容一般 不如作者其他經典作品 但是書的印刷裝幀都還挺好
嚴歌苓的書大部分都看過。這本新書,再無讀媽閣是座城時的欣喜。這本書雖然有她的影子,但個人讀過后只是感覺一般的中篇。
看完后竟感覺莫名其妙的輕松,男主還是死了,男主就那樣死了,不管他曾經為社會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人們還是就那樣把他遺忘了,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喜歡,嚴歌苓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寫了兩個loser的愛情,細細想來,真的好美,卻不矯情,難得
那個年代的故事,那個年代的愛情,是純真,是樸實,是最平凡的浪漫。最終如夢初醒,回首芳華…
老實人沒有得到命運的善待,看完心里還是挺難過的,想看電影究竟怎么拍
這個小說被拍成電影了。早前讀過嚴歌苓少女小漁,還有老師好美。都是很不錯的小說,文筆很細膩,但又沒有繁贅的感覺,恰到好處。很期待這本書
正在看,作者平鋪直敘不拐彎,言語描述帶詼諧,有些情節忍俊不禁,人物形象被“我”講得栩栩如生,剛看不到30頁,應該還沒進入角色碰撞,但按這種風格,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說
嚴歌苓的書一下買了不少,這本的封面很漂亮。內容還沒看,電影播放之前爭取看完。
時隔四年,龍寶寶重逢單papa,哼,居然敢拋棄自己,好不容易重逢了時隔四年,龍寶寶重逢單papa,哼,居然敢拋棄自己,好不容易重逢了
禁忌時代特殊的命運遭際曾被許多文字一再抒寫。大多殘酷冷漠,充滿壓抑與凄苦。而在嚴歌苓筆下,作者試圖通過對人的整個人生過程的還原來探尋他或她命運變遷的內因。這些曾活躍在紅樓中,舞臺上,練功房和戰場上的人兒展現出不同于那個時代的豐滿血肉,華年芳澤。
一個特定時期的故事,在最好的年華里男女主人公在別人眼中差距懸殊,最后卻殊途同歸。青春,因為美好,所以也就原諒了自己在那個時間所做的傷害別人的那些事情。
《芳華》這部小說很有嚴歌苓的味道,很熟悉的以第一人稱的視覺來開始小說的書寫,故事圍繞文工團的青春歲月展開,穿插著副連作家蕭穗子的所見所聞所感,描述了劉峰,何小曼,郝淑文,林丁丁等人的生活經歷,嚴歌苓寫的青春不是青春小說中所形容的殘酷,愛的死去活來的年少記憶,而是無力,現實的青春,在這段青春里有每個人的真實情感,被眾人推崇為雷鋒卻渴望性與愛的劉峰,小時候看別人眼色生活卻想要成為眾人掌上明珠的何小曼,匆匆十幾年的芳華歲月,轉瞬即逝,等到劉峰因為中越戰爭而失去一只手臂,何小曼得到眾人追捧而精神崩盤,離異二婚遠嫁澳大利亞的林丁丁…
看過嚴歌苓的陸犯焉識,好像她的作品大都和那個時代有關,而最近碰巧很想看看那個時代的書籍。這本書即將在大銀幕上映,所以先來看看書再去看看電影
當當的書還是一如既往的快,剛下單沒幾天就到了。書也是保存的很完整,幾乎沒有擠壓,沒有破損,看著非常舒心。嚴歌苓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編劇。非常喜歡她,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一頭扎進去看完的,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可能因為我也當過十幾年兵的原因吧,所以對那個特殊年代的軍人們有一種特殊的情結。
嚴歌苓一貫的語言風格,有嚴式幽默和嚴式反諷,沒有歌功頌德和高大全形象,有的只是一個個鮮活的不完美的生命和一段段趨同又甚異的人生,描寫了上世紀70年代年輕軍人們懵懂、青澀、莽撞的青春軍營生活,和一個只許別人麻煩自己不許自己麻煩他人的真正的好人。很贊!一如既往的經典。
嚴歌苓的忠實粉絲,看完內容才發覺為什么扉頁會寫上“you touched me”.在如日光璀璨的芳華里,一次撫摸,摸到了愛情,摸清了人性,摸清了社會,也摸到了那個年代里人的一生。
芳華,是青春,是荒唐,是年少無知,也是世事滄桑;芳華,是愛情,是傷害,是脈脈含情,也是心如死灰。四十年,從青蔥歲月走向生命末期,那些個彼此熟悉又分別、彼此惦記又重逢的人們,永遠的記得曾經一起走過的芳華。
嚴歌苓在《芳華》里寫“劉峰對我的關懷同情,基于對我父親的認同,為此我都可以愛他了。那是個混賬的年齡,你心里身體里都是愛愛渾身滿心亂竄,給誰都是不重要的。”這樣的混賬年齡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被人稍微一關懷就自作多情想投桃報李,被多看一眼都覺得可以和這個人私定終身了。可是后來給得多了,慢慢不再被珍惜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世人都賤,得到了就不再珍貴了。于是小心翼翼一點一點把自己收了回來,后來再給,也只肯給七分留三分。心里能裝下的人越來越少,然而但凡放在心里的,都是無人能比的珍貴。后來更喜歡愛有偏頗,最愛你也最偏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