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楊逢彬,是國學大師楊樹達先生的嫡孫。其中主要記敘了楊樹達先生的學術與交游和他去世之后楊家的歷史遭遇,如文史名家楊伯峻和翻譯名家楊德豫以及楊樹達先生遺稿整理和日記的下落,楊家與葉德輝、徐復觀、董同龢等名家學者的交往逸事等。另有多幅歷史照片,可以作為了解楊樹達先生及其家庭的珍貴文獻。家史可以反映一個時代,楊家的歷史也是我們時代變遷的縮影。
楊逢彬,男,1956 年7 月25 日出生于長沙岳麓山至善村五號。旋遷湘春中路三十六號。1965 年遷上學宮街一條巷四號。也曾長期住在衡陽回雁峰下。衡陽九中畢業后到衡南縣三塘當知青三年。1977 年高考錄取,1982 年獲醫學學士學位。干過臨床,當過編輯。后到武漢大學,長達二十年。其間從夏淥先生、郭錫良先生游,獲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武大中文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07 年到上海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所著《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獲第十一屆王力語言學獎。迄今最得意之作是北大出版社2015 年出版的《論語新注新譯》。
及時輯 楊樹達先生 楊家 楊樹達先生之后的楊家 楊樹達在辛亥革命前后 楊樹達先生的遺稿 楊樹達先生的《文字形義學》 趣味盎然的《中國修辭學》 舊夢春明忘未曾一一楊樹達先生與湖南新文化運動 楊樹達的“大言”第二輯 史海萍蹤 郁達夫《微雪的早晨》主人公原型是誰 《黃侃年譜》讀后 曠璧成追憶董同穌 葉德輝與清末民初的湖湘 閑話魯實先 丹書鐵券 與徐復觀先生的通信及其他 《回鄉》遺漏的一次回鄉 夏淥先生 我的四位家庭教師 寧鄉洪克蘇遺事 伶人周曼如雜憶 “天下及時班”及其他 點點滴滴憶大師 嚴怪老雜憶 壬辰江陵端午祭親歷記 七伯楊德豫瑣記 《春秋大義述》的故事 《吳歡談宜興吳家》的史實補遺 馬宗霍先生素描——由一通書札說開去 湖畔驚魂第三輯 閑言碎語 陳寅恪“恪”的讀音是方言轉換的結果 韓國中學的古文教育 輕松學韓語 聽韓國人背古文 我行醫和就醫的點滴 讀書漫議 老先生的書信 漫談烏鴉嘴 漫話名稱音譯 王謝堂燕到何家 但開風氣不為師 言語趣話附錄 送夏承燾先生北歸序 父親的三篇佚文 楊樹達《莫泊桑短篇小說集》序 末尾幾段話
楊樹達先生之后的楊家 我父親的堂姐,我稱為“玖姑”的楊德莊女士曾告訴我,楊家的事情,足以寫好幾部《家》《春》《秋》。此言不虛。有一位表姑——多倫路的左聯紀念館有她的照片,就曾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一部反映大革命時期武漢工人運動的長篇小說《不盡長江滾滾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刊行;祖父的《積微翁回憶錄》也至今為學界所津津樂道。我未能躬逢其盛,又乏生花妙筆,只能圍繞著1956年2月祖父去世后發生在長沙楊宅的瑣碎小事,記流水賬般寫幾筆。同年7月,我出生在長沙河西至善村5號楊宅;因為記事甚早,又長期承歡祖母膝下,這個話題還能說個子丑寅卯。 楊樹轂、楊樹達兄弟的兒子共九人,大排行:其中二、五、六、七、八、九是楊樹達先生的兒子,而七、八、九以及他們的兩個姐姐是我祖母張家祓所生。九人中,楊伯峻(德崇)先生為老大,同輩稱之為壽哥,我稱之為壽伯伯;我父親德嘉為老九,哥哥姐姐和學生稱之為九弟。七伯父由于是右派,八伯父由于有肺病,都結婚甚晚,所以我實際上是祖母血緣意義上的長孫。當年,祖父的追悼會剛開完(圖一、二、三、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唐麟(1959年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中跳樓自殺)就召集祖父兒子中的四個黨員文玄(德鑫,六)、德豫(七)、德慶(八)、德嘉談二姑父的事情:“周鐵錚隱瞞反動歷史,本應嚴肅處理,看在你們父親的面上就不處理了。”其實二姑父是個獻身學術不問政治的學者,抗戰時,曾經追求過他的某女孩,代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學會性質的“健新學會”,僅此而已(圖六、七)。 喪事辦完,緊接著開家庭會商量如何處理祖父的藏書——有好幾萬冊,其中不乏善本。一邊倒的意見是,全部捐獻給祖父供職的湖南師范學院。會上,抗戰時曾集體加入國民黨的大姑德嫻怯生生地提出想保留一套《李太白全集》作紀念,新中國成立前夕擔任地下黨清華中學書記的八伯馬上正色操著京片子道:“我們喝勞動人民的血已經夠多的了!”大姑于是噤口不言。20世紀80年代初,我曾親見八伯為此向大姑道歉。父親的兄弟姐妹因為出生成長在北京,相互間都說一口京片子;我母親是北京人,父母之間也說北京話(圖八)。 祖母按照舊社會的規矩,認為人都死了,還住單位的公房似不合理,就加緊物色合適的宅子。這樣,我出生只有一個月的時候,楊家便舉家從岳麓山腰的至善村(湖大校長李達1952年到武大任校長后,楊家遷入李達住的院子。平房,籬笆墻。楊家遷出后,湖南師院黨委書記遷入),遷到長沙市北區興漢門的湘春中路36號——安莊。這是用祖父的畢生積蓄的一半——6000元人民幣買下的,這宅子占地約4畝,是有著前、后院和菜園的洋房;濃蔭蔽日,寒蟬高鳴,葡萄架和桑樹上碩果累累,涼亭依。偎在池塘邊。這在經過文夕大火之后的長沙,已經是座“豪宅”了!一位抄家無數的紅衛兵后來說,這是當時長沙較大的三座宅子之一,其余兩座是省委書記張平化的住宅以及先是何健后是程潛的蓉園,蓉園后來成為的住所。 洋房兩層,坐北朝南,大門左右各有幾間平房。廚房在后院靠西,廁所在后院靠東,分男女廁,都是蹲式抽水馬桶。住的人除祖母外,就是我父母和我、尚未結婚的八伯、已經和上海大伯(大排行老二)離婚的大伯母王舜芝帶著祖父的長孫逢甲、大姑家、二姑家、保姆何月英。還有空房——即原有的圖書室、兒童活動室、儲藏室等。剛收拾停當,居委會出面了。他們毋庸置疑地說,很多人沒房子住,你們卻有空余,因此必須出租;租金每戶每月為一元。這樣,一下子又搬進來幾戶。住在大門左右平房的是小崔、小李,住二樓的有一戶漢口人、一戶上海人。小崔小李都是青年工人的家眷,為人極和善,見到祖母就畢恭畢敬稱呼“楊老太太”,老家捎來的土特產也必定送給老太太嘗嘗。小崔的兒子叫“小狗子”,比我小,成天跟在我后面。我讀大學時他媽和他還來看過我,請我到他家吃飯。樓上的兩戶經常干仗,每次爭吵,樓下基本上只能聽到漢口女人的大喉嚨;不用說,她總是勝利者。她有兩女一兒,兒子最小,喚作“苕貨”,又白又胖,成天在院中裸奔。為裸奔配樂的,就是他媽媽拖長聲音的大叫:“苕貨!苕貨!”這一奇妙音樂每天在花園洋房上空回蕩,至今還縈回在我腦際。 洋房原本是一位劉姓資本家的,大約估計遲早不保,于是趁早賣掉,遠走香港。據說改革開放后,他成了化工部顧問。他開的是一家安裝公司,所以這個宅子取名“安莊”。洋房正面有一排高高的梧桐樹,劉先生在其中一棵刻上:“別了,安莊!”1964年元月一日,一年級的我在這4個字下面刻上了“元旦”。后花園西邊有小門與安裝公司的鐵工廠相通,東邊與木工廠相通。“”時,我曾親見鐵水奔流,鋼花飛舞。休息時,工人們就來到后花園,聊天喝茶。有一位名叫顧自棟的男技術員,上海人,總愛抱著我玩,我因此稱他為“顧媽媽”。熱鬧歸熱鬧,有件事可苦惱了我——很多人沒有便后沖水習慣,后花園廁所里屎尿橫溢,無法下腳。小小的我,每天都為排泄發愁,又羞于對大人說。那時是用煤、黃泥和水攪拌成糊狀做燃料燒火做飯,好幾次內急我將大便解在燃料桶里并與燃料攪在一起,以為掩飾,結果可想而知。以后多少年長輩談起這事時,都說我小時如何調皮惡作劇,在此我要鄭重為自己平反昭雪!P3-6
很好,歷史的再現者
喜歡
質量嗷嗷的好
包裝不錯,整體感覺很好。
書香門第,三代治史,值得尊敬!
收到,覺得不錯
書香門第,三代治史,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