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重新對英語入門加以定義,采用認知語言學作為理論指導,以隱喻認知為主要原則,用簡單熟悉的事物類比闡釋復雜陌生的現象,化復雜為簡單,化陌生為熟悉,將英語學習的攔路虎逐一消除,從而愉悅地達到、高效學習英語的效果,緩解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現象, 讓學生學習英語事半功倍并愛上英語。主要包括以下章節:導言:讓惱人的英語學習變成快樂之旅;章:英語學習從“無”法入門到“吳”法入門;第二章:英語字母、字母組合及詞匯生成隱喻解讀;第三章:英語語音與朗讀解讀;第四章:英語語義;第五章:英語語法;第六章:英語語篇與英語應用;第七章:入門后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途徑;參考文獻及附錄。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吳克炎,1994年畢業于漳州師范學院并留校任教,現任閩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北京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年、在新西蘭進修TKT。主要教授修辭學、英語慣用法、翻譯、寫作等課程,從事修辭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主持完成廳校級課題5項,在《中國大學教學》等學術刊物上40余篇。翻譯出版漢英對照版《汝窯遺珍》《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版專著《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修辭學》,與人合作編著《英語慣用法教程——隱喻學視角》等。
導 言讓惱人的英語學習變成快樂之旅
及時章英語學習從“無”法入門到“吳”法入門
及時節英語學習“無”法入門:英語入門沒那么簡單
第二節英語學習“吳”法入門:英語入門沒那么艱難
思考題
第二章英語字母、字母組合及詞匯生成隱喻解讀
及時節英語字母隱喻解讀
第二節英語字母組合隱喻解讀
第三節英語詞匯派生隱喻釋解及基本詞義聯想例釋
第四節其他常見的詞匯生成方式
練習題
思考題
第三章英語語音與朗讀解讀
及時節英語音標解讀
第二節英語朗讀解讀
第三節英語結構性音變隱喻解讀
練習題
思考題
第四章英語語義
及時節語義類型
第二節語義生成識解
第三節語義關系
練習題
思考題
第五章英語語法
及時節基本概念隱喻釋解
第二節詞類與句子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英語句子構建基本原則隱喻釋解
練習題
思考題
第六章英語語篇與英語應用
及時節語篇概念隱喻解讀
第二節英語應用隱喻釋解
思考題
第七章入門后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路徑
及時節縱向聚合與“舉一反三”
第二節雙向翻譯與英漢共生
第三節修辭發明與英語思辨
練習題
思考題
參考文獻
附錄思考題參考答案
“吳”法是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指導的教學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有知有覺的創造性、性教學;兩個原則為隱喻釋解 師生體驗;三個方法包含溯源法 類比與對比法 雙向翻譯法;四個倡議是:音標朗讀宜早興,詞匯學家庭,語法系統概念明,聽說讀寫譯不停;五個關注點為:空間主導型語言 / 時間主導型語言、表音的屈折語 / 表意的孤立語、雅異顯化 / 重復顯化、性凸顯形合 /模糊性凸顯意合、靜態 / 動態之英漢共生。
以下逐點解釋(四個倡議除外,分別體現在第3 至第6 章),以便說明“吳”法如何促進英語入門。首先為什么要采用認知語言學為理論指導呢?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我們輸入大腦的東西如果抽象有加,可愛不足,不正像那苦澀的瓜?反之,如果輸入大腦的東西與我們內化熟悉的東西相關聯,就會變得親切可愛。認知語言學認定語言有三大特征:體驗性、隱喻性及理據性,大量論證表明它對外語教學有十分積極的指導作用( 文秋芳,2013 :3-12)。其核心原則是“現實 — 認知 — 語言”,反過來,語言可以通過認知分析回歸到生動的現實。如字母A 是源自于牛頭的藝術形象,代表牛提供的食物和衣服,放在首位;un 則是把一個杯子倒過來,表示“做相反動作或不再是原先的狀態”,pat、pound 分別源自“拍”“敲”的聲音。可見,認知教學能在輸入量難以增加的情況下優化輸入,將語言符號與語言所指直接聯系起來,無需多次重復而提高實效。相信這樣的學習一定能讓你獲得快樂。本書對快樂的定義側重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后的愉悅感覺。
其次,為什么要強調“有知有覺的創造性、性教學”呢?
如前所述,英語學習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絕大多數人無法像學習母語那樣“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而“難知難覺”只會造成“費時低效”,最終難以入門,因此需要處處“有知有覺”。至于“創造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因為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比如字母歌能框定字母,也能用來框定音標。單元音填進字母曲Seated, seated, every chap, Ducks and birds are singing, Dogs and cuckoos stop talking,其發音特點就變得清晰可感。如果師生能合作譜曲填詞,令人苦惱的音標就可以在愉悅中學會,為口語輸出做好必要的語音技術準備。性將在第四點解析。
第三,為什么選定“隱喻釋解 師生體驗”這兩個原則?
隱喻,傳統上認定是一個修辭格,但當代的隱喻研究已經走出了修辭學領域,進入了認知科學的領域。大家已經認識到,隱喻不僅作為一種語言現象而存在,它更是人類表達思想、指導行動的一種認知手段。它“本質上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Lakoff & Johnson,1980:4)”。其核心是用一個簡單、具體而且熟悉的認知域,去闡釋另一個抽象、復雜而陌生的認知域,從而將兩個迥異的認知域聯系在一起,它們之間的共同點經過類比作用,可以促使抽象復雜變成具體簡單,使陌生變得熟悉,人們也因此獲得認知抽象、復雜概念的能力。它可以用來解釋許多語言現象,促使學習者思考頓悟并促發有效的英語學習。
對學術很認真負責的老師
通過重新對英語入門加以定義,采用認知語言學作為理論指導,以隱喻認知為主要原則,用簡單熟悉的事物類比闡釋復雜陌生的現象,化復雜為簡單,化陌生為熟悉,將英語學習的攔路虎逐一消除,從而愉悅地達到精確、高效學習英語的效果,緩解英語學習“費時低效”現象, 讓學生學習英語事半功倍并愛上英語。主要包括以下章節:導言:讓惱人的英語學習變成快樂之旅;英語學習從“無”法入門到“吳”法入門;第二章:英語字母、字母組合及詞匯生成隱喻解讀;第三章:英語語音與朗讀解讀;第四章:英語語義;第五章:英語語法;第六章:英語語篇與英語應用;第七章:入門后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途徑;參考文獻及附錄。
弟弟想要買的一本書,整體感覺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