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記體文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作者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愛情生活、家庭變故、閑情逸趣、山水游記等,宇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性格氣質和美學品位。
-
-
-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記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于歡樂,終于憂患,飄零他鄉,悲切動人。
《浮生六記》的一大藝術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純潔而浪漫的家庭婦女形象——蕓。她聰慧好學,熱愛生活,欣賞自然美藝術美,而又勤檢持家,恭敬知禮,卻因為不世故不設防而經歷種種坎坷的生活風波,終英年早逝。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擅長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其所著的《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卷一 閨房記樂
譯文
卷二 閑情記趣
譯文
卷三 坎坷記愁
譯文
卷四 浪游記快
譯文
附錄一 偽作兩卷
附錄二 《浮生六記》英譯自序
附錄三 重刊《浮生六記》序
附錄四 《浮生六記》年表
卷一 閨房記樂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蘇州滄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謂至矣。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因思《關鳩》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若必考訂其文法,是責明于垢鑒矣。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齡而夭;娶陳氏。陳名蕓,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齡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蕓既長,嫻女紅,三口其十指供給;克昌從師修脯無缺。一日,于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刺繡之暇,漸通吟詠,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隨母歸寧,兩小無嫌,得見所作,雖嘆其才思雋秀,竊恐其福澤不深;然心注不能釋,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母亦愛其柔和,即脫金約指締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閣,余又隨母往。
蕓與余同齒而長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日淑姊。
時但見滿室鮮衣;蕓獨通體素淡,僅新其鞋而已。見其繡制精巧,詢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僅在筆墨也。
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
《浮生六記》儼然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 俞平伯(著名作家)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沈三白寫得很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而且,作者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尤其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林語堂十分推崇的一本書,曾評價陳蕓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看到這樣的評價,也就馬上將浮生六記買了下來。看完后,果然不負如此的評價,只是六記失了兩記,實在是可惜!
很薄的一本,,很有看文言文感覺,沒之前買的套裝書紙質好。,,總得還是喜歡。。。,,,,,,。,,,,,,,,,,,,,。。。。,。。。。,。。希望當當能多做活動。。。。。喜歡。。。。。。。。。。。很薄的一本,,很有看文言文感覺,沒之前買的套裝書紙質好。,,總得還是喜歡。。。,,,,,,。,,,,,,,,,,,,,。。。。,。。。。,。。希望當當能多做活動。。。。。喜歡。。。。。。。。。。。。。。。
讀過了第一篇,感覺非常好,是我印象中的美文。曾經讀過,可惜未曾收藏此書,這次如愿以償。沈復先生文字自然、恬靜,描寫夫妻日常生活,自然,不矯揉造作,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浪漫的田園生活和置身世俗之外的情境,只羨鴛鴦不羨仙不過如此了!
一本不錯的書八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在避風堰瞭望塔上的瞭望員發出了信號,告知人們:從士麥那出發經過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來的三桅帆船法老號到了。如同往常一樣,一位海岸領港員立刻被派出去,這位領港員是繞過伊夫堡,在莫爾吉翁海岬和里翁島之間登上船的。
作者描繪景物生動傳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寫鄉村是“炊煙四起,晚霞爛然。”寫夏日則云“綠樹陰濃,蟬鳴聒耳。” 寫夜景或曰“風生竹院,月上蕉窗。”真是沒有一點的矯揉造作,想人家沈復只是個習幕經商之人,并非斯文舉子,能寫出如此美文,實在難得!
一口氣讀完第一卷,陳蕓真的堪稱第一可愛的女子。主動要求丈夫納妾啥的,我不太喜歡,但這是當時的禮教,無法回避,不能怪她。伉儷情深,讀的很感動。有的地方居然讀出了現代言情小說的味道……可惜陳蕓早逝,等讀完悼文,翻回來看前面的美好回憶,大概會更有悲痛之感。
慕名而來,陳蕓這樣知書達禮賢惠聰穎的女子不可多得啊,裝幀不是很考究,日常看看還是可以的,珍藏算了,我從好多年前就在當當買書,現在高中即將畢業,當當依然是我最愛的購書網站~
浮生六記 很好看 還記得咱們小時候學的課文么 現在在這里我們從作者的文章里讀到他的一生 和他一起經歷親情與愛情 喜悅和憂愁 隨意與無奈 真的是在平淡的生活里看到人生的真諦 不由得喜歡上作者和陳蕓 推薦大家購買 枕邊書 不會錯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記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讀過來評,是的排版、紙張都還可以,就是說好的插圖呢,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雖是文言文,但是一點都不難讀,而且每卷后都有白話翻譯和賞析,拿來閑讀消磨時間不錯、喜歡前兩卷!第二卷閑情記趣開篇好熟悉,是初中課文嘛!
本來以為是一本游記的,后來看了才知道是作者日記一樣的,對生活的記錄,特別是對他妻子的描寫很多,那樣和諧的家庭生活是所有人所向往的,不過因為有兩記遺失造成了小小的遺憾,我感覺那遺失的兩記應該是描寫在海上的見聞吧,應該會很精彩。。。
一半是古文,另一半是現代文,從日常生活入手,很溫馨,讓人不覺對沈復的癡情感到由衷的欽佩。古時女人如衣服,有多少人為了父母的一句話,為了自己的前程舍棄妻子,但沈復為了他的蕓,脫離了家族,過上清貧的日子。世間多少男子能做到?
原來有本原文的,但個人學淺,怕自己理解得不對,再買個譯本看一遍。強烈推薦本書,其中細膩之處對我這種看書少的人來說是之前無,后來有沒有再說的,跟伊利亞隨筆共有一種在困苦中歡樂自在的樂觀情緒
浮生六記很好,有插圖,前面是原文,原文后面有白話解釋,很好,很喜歡沈復的浮生六記啊~~還記得初一的時候第一篇文言文就是選自《浮生六記 閑情記趣》,拿到書后特點出來找了一下,就是閑情記趣的剛開頭前兩段,哈哈,真是懷念初中時候啊
清代沈復的自傳體抒情小說《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家庭的幸與不幸一直以來因其經典而百余年來得到了頗多的關注與討論,啟示著婚姻內的蕓蕓眾生。這是我最喜歡一部作品,雖是文言寫成,讀起來卻好無生澀之感。
在乾隆二十八年,即癸未年冬天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時值太平盛世,生在衣冠仕宦的體面人家,又住在蘇州滄浪亭畔,蒼天厚待于我,真是無以復加。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逝去的時光,若不以筆墨記下來,便了無蹤影,未免辜負蒼天的厚愛。
浮生六記(插圖全譯本)(歐陽居士先生歷時三年,查閱大量古籍文獻,重新譯注這部經典著作)以賣畫維持4生計。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TC僚。此后情況不明。【內容】本書是一部流傳極廣N影響極大的自傳體隨筆浮生六記(插圖全譯本)(歐陽居士先生
“我卻想說,如果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不是一種可悲,這世界不僅僅只有愛情還有友情,親情,如果你走上和南康一樣的道路不過是看不透。對于不珍惜你的人,我想你需要勇敢的面對生活,活的更加精彩。我覺得南康不過是抱著一種我死了你一定會記得我一輩子。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死,何其簡單。眼睛一閉,往下一跳,如此就可以簡簡單單解決你的生命。你可想過生者,活在這世界上的人永遠是最痛苦的。你可曾去過拉薩,你可去過云南,你可曾去過希臘。你去過嗎?你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多少人你沒有遇見過嗎?你了解在拉薩那片湛藍的天空下,絕美的風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