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fēng)景、工藝書畫等等,構(gòu)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fēng)俗畫卷,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絕妙的《清明上河圖》。 其中雖有貴族子弟的閑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風(fēng)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guān)于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的紀(jì)錄,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質(zhì)文化的學(xué)者視為重要文獻(xiàn)。
《陶庵夢憶》以往都是注釋的為多,本書加了箋校的內(nèi)容以及相關(guān)的圖片內(nèi)容。內(nèi)容詳實生動有趣。
幾點說明序
卷四
不系園142
秦淮河房145
兗州閱武147
牛首山打獵149
楊神廟臺閣153
雪精155
嚴(yán)助廟158
乳酪162幾點說明 序
鐘山
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quán)墓,請徙。太祖曰:“孫權(quán)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shù)匝,軍士輦之不起。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今寺僧?dāng)?shù)千人,日食一莊田焉。陵寢定,閉外羨,人不及知。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殿一,后山蒼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面龍,甚華重。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稍咳,內(nèi)侍輒叱曰:“莫驚駕!”近閣下一座,稍前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為己子,事甚秘。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極簡陋。硃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shù)粒,東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dǎo)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太常官屬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所。已,舁至饗殿。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jìn)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云。戊寅,岱寓鷲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氣一股,沖入牛斗,百有余日矣。岱夜起視,見之。自是流賊猖獗,處處告警。壬午,朱成國與王應(yīng)華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為薪,發(fā)根,隧其下數(shù)丈,識者以為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yīng)華亦不足贖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注釋]
(龍蛻藏焉)蛻(音退),蟬、蛇之類脫下的皮。蛻,亦具“尸體”義,如“遺蛻”。龍蛻,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遺骸。
(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shù)匝,軍士輦之不起)匝,環(huán)繞一周為“匝”;輦(音捻),載運。
(舁靈谷寺塔之)舁(音于),抬;塔,名詞用作動詞,“葬”義。和尚葬用塔,少林寺有塔林,為和尚葬所。靈谷寺,在南京鐘山。
(陵寢定,閉外羨)羨,墓道。
(去舄輕趾)脫去鞋,輕腳走。舄(音戲),鞋;趾,腳。
(或坐或否)否,對“坐”的否定,指“坐”以外如倚等姿態(tài)。
(杯棬二)杯棬(音圈),《孟子•告子上》:“以杞柳為杯棬。”趙岐注:“杯棬,杯素也。”焦循正義:“《大戴記•曾子事父母篇》:盧辯注云:‘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蓋杯為總名,其未雕未飾時,名其質(zhì)為棬,因而杯器之不雕不飾者,即通名為棬也。”
(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牛、豕、羊三牲,稱太牢;羊、豕,稱少牢?!抖Y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祭用太牢,天子之制。此所謂“太牢一”,專指牛;“少牢一”,專指羊。幾,桌。
(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官屬,指太常寺長官及其僚屬;犧牲所,宰殺太牢、少牢的場所。
(已)(音潛),用開水去毛。晁補(bǔ)之《豬齒臼化佛贊》:“揚(yáng)湯毛,毛須彌聚。”
[箋疏]
(鐘山上有云氣)
鐘山,在南京。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山水》卷六:“鐘山,在上元東北朝陽門外,其周回六十里,其高一百五十八丈,一名金陵山,一名蔣山,一名紫金山,一名神烈山。”上元,縣名,衙在府城南京。
(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劉誠意,即劉基;徐中山,即徐達(dá);湯東甌,即湯和。劉、徐、湯三人各書“獨龍阜玩珠峰”。嘉慶《新修江寧府志•古跡》卷十:“明太祖孝陵,在鐘山之陽,與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附于左。嘉靖十年,更名鐘山為神烈山。”照片所示,即高皇帝孝陵。
(門左有孫權(quán)墓,請徙。太祖曰:“孫權(quán)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shù)匝,軍士輦之不起。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谷寺塔之)
孫權(quán),字仲謀,三國吳國的創(chuàng)立者,因稱吳大帝。公元220~252年在位。曾與劉備聯(lián)合,大敗曹操于赤壁。
“梁志公和尚”,志公和尚俗姓朱,稱以“梁”,是因其為梁朝人,逝于梁天監(jiān)十二年(513)故。唐詩人李白,撰有《志公畫贊》,載《李太白集注》第二十八卷,曰:“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錦幪鳥爪,獨行絕侶。刀齊尺梁,扇迷陳語。丹青圣容,何往何所?”題下清王琦注曰:“《傳燈錄》寶志禪師金城人,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習(xí)禪定。宋太始初,忽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fā)長數(shù)寸,徙跣執(zhí)錫杖,杖頭擐剪刀、尺、銅鑒,或掛一兩尺帛,數(shù)日不食無饑容。時或歌吟,詞如讖記,士庶皆共事之。齊建元中,武帝謂師惑眾,收付建康獄。明旦,人見其入市,及檢獄如故。建康令以事聞帝,延之于宮中之后堂。師在華林園,忽一日,重著三布帽,亦不知于何所得之。俄而武帝崩,豫章王文惠太子繼薨,由是禁師出入。梁高祖即位,下詔曰:志公跡拘塵垢,神□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則遁仙高者,乃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勿得復(fù)禁。天監(jiān)十二年冬,忽告眾僧,令移金剛神像出置寺外,密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舉體香煖。臨亡燃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慶以事聞帝,嘆曰:‘大師不復(fù)留矣!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也。’因厚禮葬于鐘山獨龍阜,仍立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于冢內(nèi),王筠勒碑于寺門,處處傳其遺像焉?!赌鲜贰罚荷抽T釋寶志雖剃須發(fā),而常冠下裙帽衲袍,故俗呼為志公。”
陸倕《志法師墓志銘》,刊《全梁文》。銘曰:“法師自說姓朱,名保志,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齊故特進(jìn)吳人張緒、興皇寺僧釋法義,并見法師于宋太始初,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fā)徙跣,負(fù)杖挾鏡,或征索酒肴,或數(shù)日不食,豫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四處。天監(jiān)十三年,即化于華林門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dāng)去!’爾后旬日,無疾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望方墳而隕涕,瞻白帳而拊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辭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quán)跡帝京。緒胄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涌出,猶如空現(xiàn)。哀茲景像,愍此風(fēng)電。將導(dǎo)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nèi)辯。觀往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fā)言風(fēng)偃。業(yè)窮難詔,因謝弗援?;墼茣冃?,慈燈夜昏。”
志公卒年,墓志銘與王琦注差一年。
(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
莊田,舊時皇室、貴族、官僚、寺觀等雇人耕種或出佃的田地。田以畝計,此“三百六十”后無量詞“畝”,疑指為“莊田三百六十處”。徙后志公墓在靈谷寺,“莊田三百六十”其數(shù),約與年日數(shù)等,供奉志公香火,當(dāng)然也要顧及寺中和尚,故下句曰“今寺僧?dāng)?shù)千人,日食一莊田焉”。若“三百六十”莊田為“畝”,一日一畝,數(shù)千和尚“日食一莊田”,能飽肚皮?因此,一處莊田非只一畝。
(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
俗以陰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壬午,明崇禎十五年(1542),是年張岱四十六歲。
“太常”,職祭祀禮樂之太常寺省稱。朱兆宣,山陰白洋人。朱恒岳燮元四子曰“兆宣”。《紹興白洋朱氏宗譜•明少師恒岳公傳》:“季曰兆宣,官生,戶部主事、通議大夫、順天府尹。”張岱與白洋朱氏,排起來多少有點姻親關(guān)系,通過在南京“簿太常”的白洋人朱兆宣,壬午七月十五孝陵祭高皇帝,因此得以往觀。
(近閣下一座,稍前為妃,是成祖生母)
在饗殿“近閣下”,妃能有“一座”,應(yīng)始于永樂朝。洪武幾多妃子,如不是成祖朕意,她能占得?“成祖生,孝慈皇后妊為己子,事甚秘”,既然“事甚密”,置座妃于饗殿“近閣下”,說明成祖知道妃是其“生母”的,或許在當(dāng)時,在一定范圍內(nèi),這并不是一個秘密,否則,大臣疏問,眾多后妃為何妃獨尊?成祖將何以答?
“孝慈皇后妊為己子,事甚秘”,是對“成祖出高皇后”的揭露。“成祖出高皇后”,是嗣出正統(tǒng)皇權(quán)觀念的需要,是御用的一種鼓吹手法,其形成時間,應(yīng)與將妃置座饗殿“近閣下”相前后。“成祖出高皇后”,也影響到了《明史》的撰寫,《明史•本紀(jì)第五》卷五載“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壑M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硃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shù)粒,東瓜湯一甌而已)
狀祭器祭品簡陋。簋,圓口,圈足,或有耳并帶蓋,也有方形,古代食用器具,貴族用一般質(zhì)為青銅。簋、壺,樽以木,做工不精而顯“粗樸”。“黍數(shù)粒”,何其少也;“東瓜湯”,即冬瓜湯。冬瓜,菜中賤物。以冬瓜為湯,且“一甌”,甌,小盆,真“極簡陋”。
(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jìn)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云)
“主祀”及“陪祀”者“魏國”,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dá)裔孫?!睹魇?bull;徐達(dá)傳》卷一百二十五載:“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于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dá)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jìn)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又載:“自承宗至弘基,六世皆守備南京,領(lǐng)軍府事。”張岱壬午(崇禎十五年)中元祭期往觀,是日主祀之魏國,當(dāng)是徐弘基。
(今果有甲申之變)
甲申,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克北京,崇禎自縊,明亡。是年張岱四十八歲。
(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
孝陵,高皇帝朱元璋墓。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太祖崩,葬于孝陵,始受祭祀,由此而“二百八十二年”,至“今歲清明”,是康熙十八年(1679)清明,朝代更替,遂“不得一盂麥飯”祭。是年張岱八十三歲。
[校勘]
(戊寅,岱寓鷲峰寺)
戊寅,明崇禎十一年(1638),是年張岱四十二歲。自此句起至文末,乾隆甲寅本無,據(jù)《硯云甲編》本補(bǔ)。
中文研究(語文教育)碩士江舒琳說:《陶庵夢憶》既是一部自傳,也是晚明社會風(fēng)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xì)致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fēng)土人情、社會風(fēng)氣仿佛歷歷在目,觸手可及,可謂張岱在小品文方面書寫的獨特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