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納羅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較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于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后人作為對他的尊敬。本書針米開朗基羅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清楚完整的交待。完整搜羅米開朗基羅的繪畫及雕塑作品,搭配專業的作品賞析。作品賞析皆附重要作品完整呈現,全圖導覽,一目了然。評論文選集單元,讓讀者從多樣的角度看見拉斐爾不同的面貌。
藝術史就是幾個天才藝術家的傳記——木心
意大利原版引進 直面20位全世界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作品 首批推出10種
專著——聚焦藝術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人物傳記——在其生活年代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窺探藝術家的生活
55余件藝術經典杰作全幅再現——直面震憾放大的細節、清晰直接的評論
一部世界文物的藝術批評史和年代史——有深度、多角度地領略世界博物館中藝術家的曠世佳作
斯蒂芬尼·祖菲 (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藝術史學者,參與編寫包括"天才藝術家系列"多部著作等、"西方美術家辭典"系列以及《古羅馬藝術》等。馬塔.阿爾瓦雷斯.岡薩雷斯 :意大利藝術家,曾任意大利卡拉拉藝術學院老師,對藝術史比較熟悉,曾編著多部藝術類作品。
前言
生平
作品
藝術家與凡人
貼近米開朗基羅
評論文選集
作品收藏
歷史年表
參考書目
圖片授權
在托斯卡納的群山中,時光靜靜地流淌。太陽光線反射在大理石上,明亮而刺眼。看著那些在石窟中的大理石,想象著它們粗糙的外表之下隱藏著的尚未得到釋放的形象,由此去了解石塊本身蘊藏的藝術、思想和歷史,去感受自然的聲音,感受等待解放的力量。
正如他本人詩中說的那樣:"雕塑本已存在于石塊當中,最的藝術家不過是用雙手將多余部分去掉罷了。"這就是米開朗基羅:孤傲、憤世嫉俗、暴躁焦慮,但始終堅信自己的超常能力,堅信自己對物質有非比尋常的掌控力。在文藝復興從繁榮到沒落的整個階段,從美第奇"自由美術學校",再到教派革命,米開朗基羅是這段歷史文化時期的主角和杰出見證者,他用那永不枯竭的激情賦予了大理石無限的生命力。米開朗基羅一生的悲劇,是糾結在超越常人的審美觀和深層的焦慮之中,《奴隸》這幾尊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一點。每一個形象都像是與石頭斗爭,要從石塊中解放出來,這是人與自然、與靈魂、與枷鎖之間的痛苦斗爭。這一切不僅表現了他的政治思想,也透露了他的一些秘密與苦澀的情感。
受限于16世紀歷史的現實因素,米開朗基羅設想自己遺世而獨立,擁有現代人的意識,這一點通過佇立在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陵墓前的雕塑,便可以看出端倪:《晨》痛苦地舒展著自己的身體;《昏》那粗糙的面孔,仿佛是被白日的艱辛折磨著;《晝》中那豐滿結實的肌肉上,浮現的是焦慮的臉龐;而《夜》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容,卻僅僅只是因為暫時失去了知覺而得以喘息的無奈。接下來,就是完成西斯廷教堂的《的審判》。這片堅實平坦的天花板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地獄和天堂、天使和魔鬼、肉體的復活與末日的審判,一共約有四百個人物穿插交錯在一起。在憤怒的耶穌周圍,纏繞著一群裸體的人,他們向令人失望的舊社會發出警告,也對未來發出希望的吶喊:文藝復興。《隆達尼尼圣殤》是米開朗基羅一尊作品,雖然并未完成,但已經跨越藝術的思維,擺脫了以往的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束縛,呈現出了永不磨滅的藝術典范。直到米開朗基羅去世的前三天,也就是1564年2月18日,他還一直在雕刻耶穌腿的部分。三個星期以后,他的侄子列昂納多把叔叔的遺體秘密運回佛羅倫薩。在由喬治·瓦薩里建造的圣十字教堂,人們為米開朗基羅舉辦了一場莊嚴的葬禮,并進行了隆重的公共紀念活動,樹立了大型墓碑。整個佛羅倫薩都圍繞在米開朗基羅周圍,紀念這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時代偉人,而這個時代也因他的死亡而結束。
對于米開朗基羅來說,他并不喜歡大張旗鼓的紀念,他只喜歡白色大理石的沉默和孤獨,就像但丁在《神曲》中寫的那樣:"他正是從這洞穴里觀察星相和大海,沒有什么東西將他的視線遮蓋。"
……
這商品不錯
很不錯好看 質量不錯 值得買
這套書整體水平不錯,這本相對一般。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包裝完好,書很精美,紙質好,送貨快。
很好的一系列的書籍!!!!!!!!!!!!!!!
。。。
圖文并茂。
好書!
一定要讀
好
書品質量不錯,內容也挺好的。
很好 我很喜歡。
這本書送人了,紙質不錯
太好了,物流超級快
整套書目都很不錯,紙張質量很好,印刷也清楚,圖片質量清晰,就是對于作畫的歷史背景介紹的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