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海投簡歷卻沒有回音?屢屢受邀面試成為面霸,為何得不到Offer?實習期間看似非常努力,何故不能被留用?工作幾年為何還在原地踏步?想要辭職跳槽又不知該如何作出選擇? 職場需要的是什么?精英是怎樣工作的?
作者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經驗,以及團隊管理、用人招聘心得,結合各種實際案例故事,將上述這些職場中的種種疑問一一解答。文字親和平實,如朋友間拉家常般,內容涉及眼界、定位、人際、個人職業規劃與成長等方面,不經意間已幫助你打通職場上升之門,從根本上引導你如何面對職場生活,應對激烈的職場競爭。
一本寫給“壓力山大”卻無所適從的人、辛苦奮斗在職場急需提升的年輕白領及前路茫茫即將邁入職場的學生的職場指南書。
這是一本給那些壓力山大又不得其法的年輕人的奮斗指南!
《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是沐丞首本職場突破手記,他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從一個職場小白晉升到世界500強公司高管,如今用親身經歷,一一解答職場疑問,不經意間幫助你打通職場上升之門,從根本上引導你如何面對職場生活。
這也是一部直面職場人痛點的誠意之作。
“你努力,但是不用心;別把精力放在收效甚微的地方;總是很忙,可能是方法不對。”這些觀點直指核心問題,一針見血解開職場困惑,幫迷茫的年輕人找到職場晉升的途徑。
俞敏洪、盧思浩、張小嫻都推崇的生存理念。
你不努力,永遠不會有人對你公平,只有努力了,有了資源,有了話語權以后,你才可能為自己爭取公平的機會。
簡書CEO林立、財魚管家聯合創始人韓冰重磅推薦。
沐丞,博學設計總監、首席用戶體驗架構師,曾在世界500強公司擔任設計師、設計主管和產品經理等職位,著有設計、產品相關專利20余篇。從事設計開發、團隊管理、人員招聘十一年,博學職場人士一枚。
多篇熱文被LinkedIn、獵聘、清華南都、新海歸精英聯盟等眾多大號和各類公眾號平臺轉載。現為簡書簽約作者、今日頭條簽約作者、LinkedIn專欄作家、隨手記論壇理財專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培訓師、投投金融特邀理財達人。
目錄
Part01
投簡歷和面試的學問
對不起,我刪了你的簡歷
為了獲得面試機會,簡歷上要不要撒謊
面試在繼續,但你已經被淘汰
不要忽視面試時的自我介紹
在線面試,是面試途中的一道坎
能力強,也不一定能拿到0ffer
找不到工作,別怪應屆生的身份
不符合條件的面試者就一定得不到面試機會嗎
Part02
你就是不懂如何工作
調整心態,好好利用自己的實習期
你努力,但是不用心
利用碎片化時間工作,還是在將工作時間碎片化
從《歡樂頌》看工作的四個維度,讓你在職場游刃有余
勤奮但是沒長進,因為你總在做“低價值”的事情
“木桶定律”已不再適合這個時代
別把精力放在收效甚微的地方
如何對付背后那群指點江山的人
總是很忙,可能是方法不對
把工作做到位
Part03
上司老早就盯上了你
記住,上司從來都不傻
你有膽占公司便宜,領導就有權給別人升職加薪
你是哪類員工,上司心里早就有數
察言觀色,職場中一項重要的軟技能
不發朋友圈,竟然也變成了過錯
遇到不待見你的上司,先從自身找原因
的人太多,你必須
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愉
Part04
職場上只有相對公平
對不起,我沒義務根據你平庸的現在推斷你輝煌的未來
你的用心終將不會被辜負
認真的你,勢不可擋
你所失去的,歲月終將還給你
不堪的過去是你走向成功的好證明
所謂人脈,其實是一種等價交換
所謂的不公平,從來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有些人只相信你的運氣,卻不愿承認你的努力
好說話,不見得就能得到尊重
Part05
跳槽也不一定就是解脫
辭職之前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不承擔風險,你到哪都差不多
凈化靈魂后,你還是得滾回來
哪有什么“錢多輕松離家近”的工作
工作這么久,有獵頭挖你嗎
什么情況下可以考慮跳槽
辭職之前你應該做什么準備
自由職業真的自由嗎
耐得住寂寞,才不屑于享受繁華
“木桶定律”已不再適合這個時代
“一只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盡早補足它。”
——木桶理論定義
這個理論如果不深入思考會覺得非常正確。以個人為例,在高考中,如果你是一個偏科的人,可能因為一門學科成績不理想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學了;以組織為例,我們經常說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某個績效差的人可能影響到整個團隊。所以,這個理論似乎要我們個人不斷提升自己的短板,這樣才能提升個人綜合能力,而組織上則要讓差績效的員工提升,這樣組織績效才能整體提升。
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現在這個時代這樣做真的合理嗎?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短板,我們如果都把精力放到彌補短板上,那么又如何有時間去將自己的長板發揮到?團隊中的人本身就是形形色色,如果管理者過度關注績效差的人,期望通過這些差員工的提升來使整個組織的績效增長,而忽略員工,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
我們來看一些實際案例。比如屠呦呦,這名讓人尊敬的科學家,她的長板就是做科學研究,通過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做實驗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更造福了千萬人類。但她是一個完整的木桶嗎?作為一個“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說話耿直,不善交際,多次申請院士都未能當選。
可是如果屠呦呦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木桶,就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學外語,考博士,寫論文,見風使舵,左右逢源。那么誰來沉浸在實驗室里一次次地開展枯燥的科學實驗呢?我們的社會究竟是需要一個“三有”的完整木桶,還是一個拯救疾苦人類但是有短板的科學家?
答案不言而喻,類似的人還有袁隆平,甚至愛因斯坦據說是一個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其實其他領域里類似的個體比比皆是,作家韓寒連高中都沒畢業,喬布斯吃迷幻藥、愛對人冷嘲熱諷,馬云長得難看、成績差,金星變性、毒舌……
但是這些人都是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了,使自己的長板盡可能的長,就算還有短板,那又怎么樣?絲毫不妨礙別人的成功。相反的,如果刻意去花精力彌補自己的短板,那么也就可能造成自己的長板沒同行長,變成了一個平庸的圓桶了。
現在有很多大學要自主招生,都是要招那種“特長生”,你文章寫得好,你奧賽得獎了,你有發明創造,盡管你的文化課成績不那么好也可以保送上好大學。還有那些藝考的學生,長得好、會表演,文化成績不高也沒關系。當然,前提是你的長板足夠長。就像有部比較早的美國喜劇電影《律政俏佳人》里的情節一樣,女主角憑借著自己的一個有趣的申請視頻,就獲得了哈佛大學法律專業的0ffer。
那些著急彌補自己短板的普通人很多,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長板不夠長,或者根本沒有跟其他人相比明顯勝出的長板,所以木桶定律或許適合這樣的人,因為補短板使自己的綜合能力多少提高了一點。但需要注意的是實際生活中,你求職、工作、談婚論嫁、人際交往這些反而是你的長板更讓你有優勢,長板足夠長,別人就會慢慢忽視你的短板了。如果你的短板總成為前進路上的障礙,通常是你自認為的長板不夠長。
對于團隊,我也是相同的觀點,與其花精力讓短板員工提升績效,不如多鼓勵長板員工創造更好的績效。短板員工的績效提升了,可能還不如長板員工績效提升的1%。
而且人是復雜的,團隊中的成員能力、性格也是不同的,有時候可能是互補的。如果按照前面所說每個人就是一個木桶,都有自己的長板和短板,那么團隊可不是一個個木桶簡單的組合。如何讓所有的木桶裝更多的水才是團隊管理的要點。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個不善言辭的技術大牛跟一個善于溝通的產品經理;一個經驗豐富但是有遇到職業天花板的導師跟一個剛走出校門但是頭腦靈活有想法和干勁的新員工。這樣的配合可能讓兩個本身都有短板的木桶“嵌”在一起,形成一個密封的“酒桶”,從而裝更多的水。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游記》里的取經團隊中誰是“長板”,誰是“短板”?其實每個人的優勢、劣勢都非常明顯,和公司中的團隊成員非常相似。與其讓唐僧去彌補不會跟妖精打斗的短板,不如讓他一心向佛成為團隊的精神領袖;與其讓孫悟空去改善暴躁的脾氣,不如讓他多打幾個妖怪;與其讓豬八戒改掉貪吃好色的毛病,不如讓他插科打諢做團隊的粘合劑;與其讓沙和尚提升戰斗技能,不如讓他任勞任怨挑擔喂馬。
或者有的團隊不是這種配合型的,如一個銷售團隊,可能每個銷售員都有自己的KPI,甚至相互之間有競爭關系,那么這個時候木桶定律就會認為KPI完成得不好的員工會影響整個團隊的績效。這個的確有可能,但是更有可能的是績效差的員工即使再努力也還是完成不了,如果為了完成團隊績效,績效好的員工假如得到了更多的激勵,可能很輕松的就彌補了缺失的績效。
好的團隊應該是發揮每個人的“長板”,而不是強調每個人都去彌補自己的“短板”。有的人幾十年一直是內向的性格,是沉迷于技術的員工,你讓他鍛煉自己多去跟外界交流,可能成效就不大;而有的人則恰恰相反,善于交際,搞客戶關系,你讓他沉下心來做復雜的技術攻關也很難有什么收獲。
如果延伸到一個國家,有的國家就是彈丸之地,有的國家就是技術不發達,有的國家就是地廣人稀,但是如果刻意想著彌補自己國家的“短板”劣勢,而不是發揮其他方面的“長板”優勢,那么對國計民生也沒什么幫助。
所以,一個團隊的管理者識別每一個成員的長板,并使其盡可能的發揮長板會比揪住每一個成員的短板,讓其花大精力彌補短板創造更多的價值。
前不久在一期《邏輯思維》里聽到一個觀點,大意是在如今“扁平化”的世界中,團隊管理已經從“Management”轉向了協同式的“Leadership”了。
我是這樣理解的,以前的管理模式都是把人當成機器,用同一個標準對待,管理的對象主要都是那些“壞機器”,通過管理手段讓“壞機器”變成“好機器”。“壞機器”就是所謂的團隊“短板”,影響整個團隊的運轉。
而協同式的“Leadership”則是要發揮成員各自的優勢,相互合作,這個做法很顯然更看重成員的個性化和獨特能力,更像《西游記》里的取經團隊。
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創新的社會,對于個人來說,你如果沒有長過他人的長板,就算把每一個短板補齊了,也只是一個盛不了多少水的小木盆而已。對于組織來說,如果團隊中沒有一兩個“大牛”,就算每個成員都看似“整齊”,那也只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團隊而已。
木桶定律已經漸漸不適合這個時代,誰都有短板,但是與其花力氣補足短板去裝更多的水,不如加長加固長板,使長板變成一座“橋”,讓自己擁有一整條“河”。
總是很忙,可能是方法不對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工作異常忙碌,不僅晚上要加班到很晚,周末也要加班,一個月僅休息了24小時。曾經有一次晚上坐加班班車,整個車空蕩蕩只有我一人,班車司機還說明天就中秋節了你怎么還加班那么晚?我說為了討生活。然后司機就開著大巴把我直接送到了家門口。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第二天我仍然在加班。
我記得當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若干產品,這些產品會有周期性的需求需要做設計,還有與之相關的調研、競品分析、測試等工作。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概念設計、專利申請、預研的工作。并不是每天都只做這些產品項目上的工作,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會議,部門內的分享交流,公司的培訓課程等這些都特別占用時間。你還要處理堆積如山的郵件,不斷騷擾你的內部IM消息和電話。幸運的是那個時候還沒有微信,不然精力可能更分散。
本來應付上面的事情就已經需要加班加點,但是當時我有個同事請婚假,他又把工作交接給了我,同時主管還安排了一個合作項目讓我負責,部門經理還讓我跟外部的培訓機構聯系給部門的新員工做一次培訓。
其實那個時候我已經是一名導師,手下有需要輔導的新員工,因為自己忙得團團轉,對他們在工作上的指導也不夠。
我當時的做法就是想著所有的事情我每天都要做一些,要有點進展,只要我多加點班,總能漸漸都干完。我的電腦顯示器旁貼滿了各種便簽紙,上面寫了各種未完成的工作任務,撕掉一個,又會加上另外的。每天一到公司看著貼了滿滿一顯示器的便簽紙就頭大,晚上關電腦回家的時候看著顯示器上的便簽紙又更加疲憊。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自己根本不懂時間管理,工作任務多的時候也不跟主管溝通,總想著自己加加班就能完成。但是,我發現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一個任務沒結束,另一個任務已經到來,還有很多臨時的任務,以及自己不懂得拒絕的任務,不僅形成了惡性循環,還導致效率很低,甚至會影響到完成質量。說到底,自己那么忙,就是方法不對。
如果現在讓我回到當初的那個時候,我一定不會再像當時那樣毫無章法,搞得自己疲憊不堪。
我會加強時間管理,并對工作任務有更好的處理。
首先,在自己不堪負荷的情況下要跟上級積極溝通,避免承接更多額外的工作,其實就是學會說“不”。比如,那個請婚假同事的工作,我應該跟上司溝通交接給別人。可能上司并不知道我手頭上有多少工作,還以為我能接下來,但是如果我能跟他說明情況,他也有可能選擇別人,或者不用我全部承擔。甚至可以跟請假的同事溝通是否可以推遲假期。這些之前我都沒有嘗試去做,而是一口答應下來。其實這樣做不僅自己吃不消,對項目也是一種不負責任。自私一點說,別人的項目做砸了是我的原因,做得好也最終要交還給別人。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是量力而行,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其次,要懂得放權,既然自己是導師,有些事情可以交給徒弟去做,不用所有的事情都抓在自己手里。比如聯系外部培訓機構組織部門培訓的事情,這些事情耗費時間,但是沒有什么難度,都是一些溝通和處理流程,即便是新員工也沒有什么問題。還有測試、設計驗證,這些也可以交給新員工去做,這樣既能減輕自己的壓力,也可以加強新員工對產品的熟悉。還有些會議是不是一定要自己去參加?是否也可以讓新員工代替自己去旁聽?這樣也可以大大節約時間。
再次,對必須自己做的工作進行優先級的劃分,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一定優先處理,這類工作通常都是跟產品、項目相關,如果研發等著設計評審、產品交付時間即將到來,那么這個時候即便要加班也要保障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諸如跟合作方的交流、公司的培訓、專利申請、預研等,這些對項目、個人乃至團隊可能都比較重要,但是不一定需要非常急迫的處理,那么就可以先排好計劃。比如合作方的交流可以先預約時間,公司的培訓一般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排到下一輪再去,而不用趕著自己忙的時候還參加培訓。
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是一些臨時的會議,人事、行政方面的流程性工作。如果處理這些事情花費時間很少就立即處理,比如回復一個郵件,審批一個電子流,如果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就看能不能找人代勞或推掉。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可能是跟工作無關的私事,比如部門內的分享交流活動,某個同事的生日慶祝。在你自己正事都忙不過來的情況下,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推掉。
,充分利用好不同的時間段和碎片化時間。比如早上頭腦比較清醒的時候,好不受打擾地做設計、出方案,下午再參加相關會議討論、評審工作。郵件可以先瀏覽一遍標題,重要緊急的立即回復,然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處理一般的,內部IM信息等采取集中時間回復,而不是把整塊的時間都碎片化。整塊的時間用于處理重要、難度高的工作任務。甚至可以利用時差來處理跟外國合作方的郵件交流。
很多人都說正規公司就是“朝九晚五”,其實真的不是,有時候事情就是非常多,加班在很多公司都是常有的事。但是忙也有瞎忙和有技巧的忙之分,瞎忙只會越忙越累,而且可能沒有很好的成效,有技巧的忙則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盡可能多的任務,最終讓自己漸漸不忙。所以,如果你總是很忙,可能是方法不對。
認真的你,勢不可擋
前一段時間有個編輯聯系我出書,當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我就問她為什么這么晚還在工作,她說搞文字行業都是這樣的,而且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兼職寫作的作者白天要上班,晚上才有時間溝通。
其實我接觸過很多編輯,也并不是像她說的那樣很晚還在工作的。不過的她的態度讓我產生了好感,感覺她是一位真正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的人。其實原本我手頭上已經有幾本書在寫,可以委婉的說以后再合作,但是我仍然愿意跟她盡快來合作一本。她說可以幫我看看已經寫的文章是不是能做合集,但我還是決定重新定目錄寫一本。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相信這樣一個對工作如此認真的編輯必然也會認真對待我的書。
這位年紀輕輕的編輯讓我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剛開始參加工作時也是非常的認真。我和這個編輯一樣,真正把工作當成是自己的,而不是上司的或是公司老板的。我想的是怎么樣增長項目經驗,怎么把產品做好,怎么學到更多的東西,怎么樣超越別人,從來沒想過部門里每個人工作量是不是均衡,誰加班少誰加班多,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這大概也是我為什么特別喜歡美劇《實習醫生格蕾》的原因吧,里面的醫生們的工作態度就是我最欣賞的。
幸運的是職場也從來沒有虧待過我,我成長比別人快,加薪比別人快,升職比別人快。有的人可能又會說,那是你運氣好,你的上司好,你的公司正規,而很多其他人都只能如何如何。可是有句話說的好,越努力越幸運,不是嗎?
我發現職場中認真對待工作的人都有一股氣場,這個氣場仿佛是一個可以彈開職場小人、老油條的保護層。如果你給別人的感覺是一個認真對待工作的人,那么跟你打交道的上下游如果是敷衍工作的人,那么他們本身就會處于一種理虧狀態。
這一點我自己也是深有感觸,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遇到過一些老油條,最開始也是仗著有資歷對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人要么瞧不起,要么頤指氣使。但是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作上能應付就應付,非常會推諉責任,對工作時間、休假又特別斤斤計較,而且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大道理。這些人無一例外的工作很多年還是老樣子,一直是“老基層”員工。但是這些老油條漸漸的被我們這些認真工作的新人超越了,甚至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后,他們也不敢再“招惹”我這樣認真對待工作的人了。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外部門同事的任職答辯,他已經工作了16年,在當前的公司也工作了十余年,居然還只是一個中級員工,僅僅比應屆生高一個級別。通過他對自己的工作闡述我也大概明白了原由,這么多年來做的事情還是非常基礎,問的問題稍微深入一點就答不上來,答不上來還會給自己找理由。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職場老油條,沒有把工作當成是自己的事業,能混則混。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了剛走上職場快速融入團隊、多投入工作的重要性,好能住得離公司近一點,這樣可以不用浪費很多時間在路上,抓住更多的時間來提升自己。可是很多人則誤解我是在宣揚多加班,強調個人能力和住得遠近沒有關系,甚至還搬出勞動法來振振有詞。持反對意見莫過于是一些強調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人,這個想法本身沒有錯,可是充滿激情的投入工作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嗎?還有一些就是職場老油條了,總是斤斤計較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在心里上其實早就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了是公司老板的了。
就像《實習醫生格蕾》里的實習生一樣,他們恨不得住在醫院里,為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爭得頭破血流。很多人為了能多學東西,也是每天睡很少的覺,工作的時間早就超過了勞動法規定的時間了,甚至需要上司強制他們去休息,他們還覺得因此缺少了學習技能的機會而非常不情愿。后來呢?后來這些人都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大牛,可以熟練的在手術臺上運刀如飛、談笑風生。
反觀很多人,一到臺風天可以不上班就興奮得不行。其實這里我也不是在宣揚你要如何如何加班,因為你愛自己的工作,你能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你能感覺到自己在不斷提升,你就不會計較那么多。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能力一般,又不想提升的人,一邊想著要享受生活,但是工作上又給不了他享受生活的待遇,為了工作多付出一點又覺得自己吃了很大的虧,如此往復。
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的這段時間以來我也漸漸摸索出一些門道來,你有寫作天分固然好,沒有的話只要你熱愛,只要你認真的寫,一篇篇的寫下去總會有回報。如果還沒有回報,那就是寫得還不夠多,不夠用心。我遇到過不少來咨詢我的寫作者都還沒寫幾篇文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想著能寫出個名堂來,這樣的人真的沒有必要寫作了。因為即便像寫作這樣看似很簡單的事情,你沒有認真對待的心也必將會毫無建樹。
生活只會給一般努力的你一般的回報,一想到這里就不必再糾結,你只是在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你要相信,只有認真的你,才會勢不可擋。
所謂的不公平,從來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以前上學的時候遇到的“不公平”現象大概就是老師的偏心了,我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成績很好,老師對我有些偏心我是能感受到的。那個時候成績好的學生都會跟成績差的學生坐一起,學校是希望好學生能幫助差學生,或者差學生能向好學生學習從而提升成績。
我記得有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當時有一個同桌,他不喜歡語文課,所以他的語文書很干凈,過了半學期還像新的一樣。語文老師有次早讀課的時候拿起他的書說:“你看你,書跟新的一樣,一看就沒好好學!”接著又拿起我的書給他看,說:“看看你同桌的書,都舊成這樣了,寫了密密麻麻的筆記,怎么不向人學學?”
而數學書則剛好相反,這個同桌喜歡在數學書上做習題,空白地方都寫滿了演算的草稿,所以,他的數學書看上去很舊,但是他的數學成績也沒有很好。有一次,數學老師課堂上讓他回答問題,他不會,老師就拿起他的書說:“看看你的書,怎么都破成這樣了?跟鬼畫符一樣!”然后又用教棒指了指我的書,說“你看看他的書,為什么就能這么新嶄嶄的?”
我猜那個同學應該很郁悶吧。看看,成績差的學生怎么樣都是不好的。
我到高中的時候,因為很貪玩,所以成績跟同班同學相比就差了很多,加上家庭條件很一般,所以當時的班主任都沒正眼看過我。他上課的時候從來都是找成績好的學生提問,從來不管差生。高中的時候座位安排已經不是像小學初中了,好學生都是坐一起,坐在前面,享受老師的特惠待遇,而差生則一起坐在后面自生自滅。
我和一個成績非常好的同學家住得比較近,所以關系很要好,而這個同學就是老師的心頭肉,在他們看來這個同學一定是能考上北大清華的,這樣他們不僅臉上有光還有獎金拿。班主任為了不讓我影響這個同學,甚至跟那個同學的家長說我心術不正,讓他們的孩子不要理我。
其實現在想想,這個班主任縱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是當時的我如果能奮發圖強,他或許對我的態度也會有改觀呢?一個成績差的學生,貪玩、愛打游戲、看雜書,對高考不重視,影響好學生,這樣的我又憑什么能從他那里得到公平?
走入職場后也越來越發現其實沒有什么公平不公平,公司、領導、合作伙伴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找到一個對人對己利益較大化的方向罷了。在小地方你可能還有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幫助,在大城市你真的只能靠你自己的實力獲得所謂的公平。
很多畢業生一畢業就想擠破頭到大城市、名企拿高薪,但是好公司的好職位從來都是給好學校的畢業生的。你的學校可能都不在他們校園招聘的列名學校名單中。就算在,你的專業課成績如何?你跟自己的同學相比又如何?于是很多人會埋怨起社會的不公平,公司招聘的不公平,不給所有人平等的機會。其實機會早就給你了,從中學階段、高考到大學四年,從筆試、素質面試到技術面試、群面,這些都是一些相對公平的機會,只是你一次次的錯過了而已。
公司偏愛那些好學校的尖子生,跟曾經的老師偏心于成績好的學生是一個道理。把機會給表現優異的人就是公平,沒有人愿意在表現欠佳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上司喜歡勤奮、上進、愿意承擔更多工作任務和責任的下屬,你如果總是抱著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的心態,那么與升職加薪的機會擦肩而過就十分正常。曾經起點不如你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過了你,成了你的上司,你也不要抱怨,這就是公平。
就像紅樓夢里的賈環和探春,都是同一個姨娘庶出,探春還是個女子,但是探春在賈府的地位不知道比賈環高了多少個層次。她可以在王熙鳳生病的時候管理整個家族,大興改革之風,駁回一切無理請求;她可以籌集資金起詩社,得到眾人積極響應;她可以在抄家的時候保護自己的丫鬟,痛打痛罵狗仗人勢的奴才卻沒人敢回嘴;她是賈母欽點的面見南安太妃的賈府小姐代表。
如果探春和賈環一樣爛泥扶不上墻,加上姨娘庶出的女兒家身份,她又如何能在賈府中獲得所謂的“公平”?
其實在我們希望被平等對待,期望擁有公平機會的時候,好的方式恰恰是忘記所謂的公平,世間沒有的公平。我們為什么經常說“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其實這就是一種讓你可能被公平對待的方法,你在天賦、家境上可能遭遇了不公平,但是不代表你就沒有了追求公平的可能。
之前也有人說窮人家的孩子無出頭之日、讀書無用等觀點,在我看來這都是對社會公平機制的一種誤解。認為讀書無用那是要看你是不是讀進去了,讀什么書,對自己對他人帶來了什么正面的影響,如果你只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并沒有真正獲得知識,那么的確是無用,因此你也會得到所謂的“不公正”的待遇,但是這恰恰是對那些愛讀書、讀好書、獲得了知識的人的公正。
你弱,就別想著公正;你強,自然會有公正,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自己還不夠好。
有的人一畢業就失業,有的人工作幾年還在原地踏步,有的人總是看似忙碌卻沒有績效,沐丞用十二年職場經驗告訴你答案。
——簡書CEO 林立
真實生動的工作案例,娓娓道來的職場故事,一針見血的職場經驗,你想看的職場道理都在沐丞的這本書中。
——投投金融聯合創始人 尹彬彬
從寫簡歷到投簡歷,從面試到實習,從試用到離職,從職場小白到業務精英,沐丞以親身經歷告訴你職場中的那些不得不說的經驗。
——財魚管家總裁 韓冰
初入職場的你是否總覺得自己在做低價值的事情?勤勤懇懇工作卻總得不到領導賞識?花費大量時間卻沒有好的工作輸出?你的努力方向對嗎?這些疑問讓沐丞給你一一解答。
——《職場競爭力》作者 古爾浪洼
昨下午下單,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物流速度真是太快了,很滿意,看了書的大概內容,太符合我的的需求了,很喜歡
書籍包裝嚴謹,質量挺不錯的,正好趕上書香節活動,一下子就買了一大堆,價格優惠,贊贊噠!好一本勵志的書。
很適合準備面向社會的學生看,告訴你踏入職場的最重要第一步,面試該如何做好,還有一些職場的日常。
書很不錯,看完之后給人很大的啟發和思考,讓我覺得不能再墮落下去了,為了自己的理想更應該去努力,去奮斗。
努力的人總會得到回報,也許當下并沒有看出來,但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曾經努力的自己。非常激勵人,也有職場晉升方法!好書!
好書,好書,里面從面試到怎么快速提升職場技能,到怎么進行選擇,跳槽還是選擇自由職業,都有非常中肯的指導意見。非常好!
搭高高紅燒豆腐很舒服個地方官的雙方各豆腐干輔導費多福多壽付過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付
已經看過很多本職場書了,這本書講得最貼近實際,例子仿佛就是自己身邊發生的,例子中的問題,自己也遇到,正好有解了。喜歡
沒有人有義務根據你平庸的現在去推斷你輝煌的未來。真的是這樣,自己要懂得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出來。為這本書點贊
開始以為是網紅書,所以購買時十分猶豫。收到書后,一口氣讀完了,這是從未有過的暢快——職場人生,浮沉人生,你是可以選擇的。
這本書差點要求退貨,前面近20頁脫膠,我也是醉了,后面要不是小心翼翼翻,估計會脫膠三分之一,唉,上點心吧印刷廠家!
一下子買了好多本,今天拿出來一本看看,(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發現掉頁了,剛看就掉頁了。上一單,也有一本掉頁,這質量,有售后嗎?
當當發貨好快,昨天下午買了,今天上午就收到了。書很適合職場人讀。從投簡歷,到工作快速晉升,到跳槽、自由職業等都寫了,主要問題都講了。
裝幀很好,紙張很棒,“起點低沒天分就要先努力,但是光努力還不夠,還要用心,我相信用心的工作最終會得到回報。”這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努力,加油!
雖然買了一本社會書給妹妹,主要是希望通過書里面的道理告訴正在讀高中的她,讓她有奮斗的正能量,讓她知道努力,是為了以后可以自己選擇
“我們戰勝了那些不堪的過去,它們就是我們走向成功的最好證明。”這話說的真好,那些不堪的經歷,需要我們銘記,而不是躲避遮掩。那是我們成功的證明。
“你強了,環繞在你身邊的人自然也會強,因為只有能跟別人等價交換才會有更可靠的人脈。”人脈就是等價交換資源,看似有點冷酷,可現實難道不是這樣嗎
并不想想象中那么好。內容是適合北上廣職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跟大中國大部分的職場環境還是有差異的。不過對初入職場的孩子們還是有些參考意義的
剛出來工作,找工作,工作幾年,都可以看看這本書,有感而發,可以看看職場如何讓自己hold得住,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但委屈終究會是成為自己的踏板!
目前看來挺不錯的,紙張挺厚的,其他還沒有細看。不過這個包裝真的是只有一本書套了一層袋子,就什么都沒了,很容易折壞,不過我的還好,收到時只有一個角有點被擠了。
是一本非常有營養的書,你所失去的,歲月終將還給你。或許有一天你也會遇到無法預料的變故,摧毀了你當下擁有的一切,但是只要還有一息尚存,你就要相信就算化成了灰燼也能再次開出玫瑰。厲害!
好書強烈推薦!“每個人一天都是只有24小時,如果你在低價值事情上花費時間越多,那么用于做高價值事情的時間就越少。久而久之,你做的都是一些低價值的事情,那么自然不會有什么進步。”受益匪淺!
好書好書,里面案例都是我們經常遇到的,比如,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是把時間碎片化,就是講的我們平時把大把時間浪費在手機上,被各種信息包圍,擴展了寬度卻沒有了深度,最后收獲很少。這不就是現在很多人的癥結嗎。一針見血。喜歡!
非常好的一本書。“有的人似乎很勤奮,但是卻是一直在做低價值的事情,這樣自然很難有長進。充分認識自己,識別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低價值事情至關重要,只有盡可能的多做高價值的事情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是不是很多人都有同感呢?
“你弱,就別想著公正;你強,自然會有公正,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自己還不夠好。”就是這么簡單,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