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成性的人往往會貪圖當下的安逸,殊不知,工作、理想、成功、事業乃至生命都會喪失于其中。所以,告別拖延癥,提升執行力必須成為我們基本的素養,馬上行動更是我們成功的保障。因為沒有誰可以不勞而獲,只有趕走體內的惰性,才會通過行動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拖延癥其實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疾病,但是它卻是執行力的罪魁禍首。造成拖延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趕走拖延癥必須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執行力,成就自己的事業。
張弛,博學暢銷書策劃人。祖籍遼寧,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學士,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從事出版行業多年,致力于心理學在大眾心理健康和商業應用方面的模式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傾情打造的具有實用價值和趣味性的心智財富開發系列圖書,深受讀者歡迎。
及時輯 遲遲不執行,拖延的根源在哪因為有明天,所以你今天拖延
一旦情緒不好,執行就會磨蹭
拖延是因為有“拖延基因”嗎
拖延:僅僅為了一時的快感
拖延會在生活形成一個怪圈
思考不周往往會耽誤大事
第二輯 遠離拖延癥,不讓拖延誤人生
“剩男剩女”也是拖出來的
拖拉是工作較大的敵人
猶豫會讓很多人后悔不已
一時小麻煩,拖拉成大麻煩一時小麻煩,拖成大麻煩
活在職場中,越拖延越頹廢
要養成做事做到位的習慣
為自己要做的事設定一個期限 及時輯 遲遲不執行,拖延的根源在哪 因為有明天,所以你今天拖延
拖延是因為有“拖延基因”嗎
眾所周知,拖延對人有很大的危害,而拖延又是很多人容易患的病癥,人必須學會和拖延做斗爭。因此,說人生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戰勝拖延癥、戒掉拖延的過程一點都不過分。出現問題,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同樣的道理,解決拖延問題,就要找到拖延的根源——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問題。那么拖延癥的根源在哪兒呢?
有人認為是基因的問題,認為基因導致拖延癥遺傳。這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但絕非空穴來風。美國一項近期的研究表明:“拖延癥”很可能是由于遺傳基因導致的。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對拖延癥的根源做了相關的分析,了解到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比較拖延、比較懶散,而有的人卻做事比較主動,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波德分校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古斯塔夫森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他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癥狀,進行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弄明白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來拖延的傾向比較嚴重,而有的人做事卻是可以馬上付諸行動。
在遠古時代,人類尚未進化的時候,他們比較喜歡保持一種隨時行動的狀態。因為那個時候需要防備其他動物襲擊,他們要時刻保持警覺。也有相關的研究表明,拖延癥出現在近代,因為在這個時候,人類已經不需要去捕捉獵物,而是有了一些需要進行長期努力的目標,這樣就被分散了一部分的注意力。他們逐漸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可以掌握生存法則,慢慢地就開始出現了懶散和拖延。
關于是否具有“拖延基因”的存在,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這種基因是存在的,有的人卻認為這種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雙方都沒有辦法拿出具體的數據或者研究結果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在1983年之后,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這讓我們現在對于大腦的研究和運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生物界的確是存在一些因素導致了行為的推遲,但是這些因素是不是“拖延基因”就不太確定了。
如果說你常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有執行障礙的情況,就可能和自己行為拖延有直接的關系了。從克服拖延癥的角度出發,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下面幾個觀點:及時,人的大腦一直在不斷地變化。有相關數據表明,人的大腦是按照一種預設性的方向來發展的,它會首先經歷兒童期,然后慢慢地在18歲的時候達到一個頂峰,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但是,這是個很明顯的錯誤,因為人的大腦是一個活生生的運作系統,它會不斷地運行和變化以及修正。大腦的神經具有明顯的可塑性。你今天做什么事情,有一個什么進程,以什么樣的狀態來進行今天的工作,這些都會影響大腦對明天工作的安排。之后,在自己的腦海中就會清晰地顯示明天的事情應該怎么做。你做這件事的次數越多,大腦就對這個活動反應越多,它會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快。
大腦在不斷地進行著運作,因為它在不斷地激發新的而且靈活的行為,但是也有可能在飛速地強化著以前的舊活動。這就好比是我們參加滑雪活動,剛剛下完雪,去滑雪的時候有很多條路線的選擇,盡管滑起來并沒有那么快,但是隨著自己滑行這條道路次數的增加,我們會感覺這條線路的痕跡越來越清晰、越滑越快。這就是我們的大腦“軌道”,一旦建立起來,就會很難消除。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會想到在面對自己某些舊習慣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覺察力。
當你開始拖延著一些事情不想立刻解決的時候,就要努力把自己從以前的軌道上拉出來,建立一條新的做事軌道。
第二,感受很重要,即使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自己一看到某個任務的時候,下意識地就想著明天再做,但是卻忽略了,逃避拖延不是自己的任務,這是由于自己對這件事不想承擔而出現的感受。
其實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感受,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感覺,“我為什么會緊張?我為什么會感到恐懼?”這是的,也只有我們自己的大腦才可以想清楚。這在神經學上的解釋是,你可以從自己的意識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從自己身體上的某個信號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因為情緒的來源是你的身體和五官。
第三,我們受到潛伏記憶的影響。如何解釋潛伏記憶呢?很可能在之前的時間里,你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它讓你產生了一些想要躲避和拖延的想法。等到你再次遇到這件事的時候,大腦里就會有一種聲音讓你去逃避、去拖延。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溫尼科特用一句話表達了這個觀點:“我們所恐懼的正是那些早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如果未知,可能會去放手一搏,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會下意識地逃避。”
還有的觀點認為,早期連接的通路也很重要。有相關研究表明,和嬰兒之間的互動對于他們的自我概念影響很大,這和他們長大以后會不會養成做事拖延的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拖延基因”是否存在,目前確實沒有辦法給出的回答,但是能夠確定的是拖延的存在,的確是受生物因素影響的。
人人都有拖延癥”,每個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點拖延癥狀。區別只在于,有的人癥狀輕一些,有的人則已經到了晚期,儼然已成資深拖延大咖。所以我覺得如果是個聰明人,都要抓緊讀一讀這本書
拖延使你的計劃成為泡影。誰都知道制定計劃的好處和拖延的習慣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可是一旦付諸行動,總是不自覺地為自己找各種借口為自己拖延。以下列舉了一些普遍的借口,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對待
戰勝拖延,追根究底,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雖然這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我們可以努力去改變思維方式,去改變我們的潛意識,把戰勝拖延堅持到底,每一場戰拖的戰役,都是與另一個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終將能戰勝身上的惰性。
拖延不是病,一犯真要命。。 其實拖延的時間也沒有干什么有意義的事情,或者用來徹底放松,期間總是充滿焦慮,任務玩不成了,怎么辦啊。這本書還是挺有幫助,幫自己認識拖延,知根才能除根,一定要行動。
適合每個人去看,在現實生活里,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過拖延的困擾,但是大多數人的拖延都停留在平均水平線上,就是偶爾的在某些事情上拖延幾次,或者在一些不重要的生活方面有拖延。
當“拖友”遇見“戰拖會” 。越來越多的職場人身上打下“拖延”的烙印,品嘗過因為“拖沓”而導致的失敗、痛苦,他們紛紛加入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打開“戰拖會”網頁,宣泄一下懺悔、無助以及絕望的心情——“拖延癥
從拖延癥的行為模式,到拖延的可怕危害,再到拖延產生的深層原因,我們循序漸進地解開了這些謎團。 書中針對每一種原因導致的拖延情況都給出了詳細的戰拖策略,力求因病施藥。
拖延,深深的危害著自我的成長發展,可是它又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我們經歷過一段拖延的時期,走出來后的成長是其他人所不能帶給你的,戰勝拖延,用最正確的態度直面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奪回自己的控制權。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書,現如今被拖延癥困擾的人群越發壯大,但很少有人能專門靜下心來真心解決下自己的這個問題。本書從心理學、生理學、時間管理學等方面科學的對拖延癥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列解決方案。值得認真看的一本好書,擺脫拖延,擁抱快樂積極人生
終結掉拖延對你的干擾,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常與無必要的、自尋煩惱的拖沓相伴而來的痛苦。這樣,你就會在需要的時候盡快地爆發出潛力。你也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娛樂,同時,從拖延中搶回更多的時間,也會讓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在本書中,你會見識到人類行為是多么的復雜,并且發現與拖延相關的形形色色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頑固、以拖延方式來應對壓力,或者總是以灰心喪氣的受害者自居。可以說,單純地推遲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背后一定藏著許多目的和理由。
有句格言說:“拖延等于死亡。”這不是危言聳聽,拖延慢慢地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地吞噬人的健康,讓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這聽起來真的比死亡更可怕。如果你還沒意識到拖延癥的負面威力,那你真的有必要知道一下可怕的“真相”了。
為了讓原本看起來錯綜復雜的拖延過程變得更加簡潔清晰,也是本書不遺余力的努力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清晰易行的步驟,親身實踐的練習方法,你將學會自我調節,克服拖延癥,而且學會為生命負責,并重建你的力量感和目標感。
拖延究竟對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危害呢?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人生的很多不如意都是由拖延帶來的:就醫不及時結果加重了病情,在猶豫間失去了機會,在磨磨蹭蹭之后誤了大事……可以這樣說,人生的一次次拖延,往往都是在一點點毀壞著人生。
想必大家都會有與我同樣的經歷,每次因為自己的拖延而耽誤了一件重要的事,過后對自己恨鐵不成鋼,接著又一邊安撫著自己的小心臟一邊繼續拖延。拖延癥,似乎已經成為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一種頑疾。
結合我們身邊的生活案例和心理學研究成果,對困擾你的拖延癥問題進行一次科學、全面的趣味剖析,為你提供抗擊惰性、處理壓力、管理時間等一系列的“戰拖”方案,幫助你有效克服拖延問題,讓你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開始,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
為了幫助廣大拖延者擺脫拖延、成就更精彩的人生,這本書緊扣拖延癥的心理成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不少戰勝拖延的方式和方法,給廣大拖延癥患者帶來高效工作之法、解決問題之道。
如果仔細審視,你會發現有很多旁人看起來和拖延癥不搭邊的人,也哭著喊著要混進拖延癥隊伍。這些努力工作、積極上進的人覺得自己也有拖延癥,是因為他們心里都有一個過于理想的自我。
當下年輕人拖延癥的典型表現是:不停查看郵箱,不斷刷新微博,任何事都要拖到最后一分鐘才去做。拖延往往表現在小事上,但卻是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拖延癥不是與生俱來,是人們后天習得的一種心理“病”。
拖延并不僅僅是懶惰,是對結果的害怕和恐懼,也是對結果的在意。這本書從人們的心理深處進行解讀,告訴我們拖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提出如何戰勝拖延、戰勝自己。會一直讀,以徹底改掉自己拖延的毛病。
一定要看,“拖延癥”是個時髦詞,很多人甚至還會千方百計地把自己往“拖延癥”上靠,似乎在當今,沒有點無關輕重的心理病就不算時髦。然而我們原本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拖延,也許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帶來了嚴重后果。
“拖延癥”一詞在近幾年廣為流行,很多人常常在網上發著“拖延癥好討厭啊”“自己怎么這么能拖”“誰來拯救我的拖延癥啊”等類似的牢騷,然而牢騷發完也就發完了,大部分人并不把自己的拖延癥當回事。
拖延癥表現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他們寧愿做一些暫時緩解情緒的事從而避免那些讓自己情緒低落的事。然而拖延癥本身就會造就一種不安和愧疚感——這反過來使人在拖延癥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人人都有拖延癥!因為拖延,所以我們不可能實現高效能的突破,因為拖延,所以我們不可能實現人生的跨越。拖延,不但拖垮了自己,也拖垮了公司,拖垮了事業。告別拖延,馬上行動,成功就在眼前。
拖延癥的危害在于,它實際上是一種“慢性隱性病”,短期看似乎影響不大,但從長遠看危害無窮。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被“拖延癥”所困、所害而不自覺,他們總會為自己的拖延行為找到貌似合理的解釋,等到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而難以根治。
拖延在更多時候涉及到了我們的態度信念模式,情感情緒模式,行為行動模式,以及我們的壓力,自我懷疑,目標期望等等,拖延已經成為我們性格組成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變拖延,先去改變自己的性格開始。這才是真正的根除拖延的辦法。
拖延絕非小問題,很多人的人生就在一次次的拖延中荒廢。本書作者通過深入的分析,幫助讀者認清拖延癥的成因、危害,并為讀者擺脫拖延癥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從而使讀者克服拖延習慣,改變自我,迎來自信、陽光、果敢的新生活,成為一個有行動力和高效率的人。
書特別實用,每個人都用得上,拖延癥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如拖延清洗當天的衣物,拖延每晚的洗澡時間,拖延非常簡單的一件小事等。小事上日積月累,總會因小失大,先是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分,再又會影響自己的心情,總之特別影響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