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這本中,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的大腦有時難以專注,并為我們不需要放棄現代科技,同時能更好地生活在這個高科技世界提供了建議。
我們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不是在進行真正的多任務處理,而是在任務之間快速切換。本書中把常常由高科技引發的分心和中斷稱為干擾,這些干擾與我們的目標設定能力相沖突。有研究表明,現代社會中人們平均3分鐘就會受到一次干擾,而重新進入專注狀態則需要25分鐘。
我們為自己的多任務處理能力而自豪:閱讀工作郵件、回短信、刷臉書、看視頻、打電話和開車,認為這些任務可以同時進行。與家人吃晚飯的時候,我們盤子旁邊的智能手機屏幕“長亮不歇”。而對于郵件中的錯誤、高速路上幾乎錯過的出口和在飯桌上錯過的談話,我們不以為然。
格薩雷和羅森將提供科學而實用的策略,從而幫助我們提高專注力。我們可以通過冥想、視頻游戲和體育鍛煉來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也可以通過規劃我們對電子設備的使用,并通過認清我們對失去聯系——哪怕是短暫的失去聯系的焦慮來改變我們的行為。這并不是要求我們放棄電子設備,而是建議我們以更平衡的方式使用它們。
1.治愈拖延、抑郁、效率低下的人生技能,學習、工作、生活中把事情做到的藝術
陳坤:專注,就是禪修
2.在充滿干擾的世界中不再浪費人生,《專注》適合下列人群閱讀。
工作的時候想旅行,旅行的時候想工作。
學習的時候想游戲,游戲的時候想學習。
打工的時候想創業,創業的時候想打工。
娛樂的時候想冥想,冥想的時候想娛樂。
吃飯的時候想運動,運動的時候想吃飯。
3.你不是懶,只是不夠專注。為什么感覺沒做什么事情24小時就過去了?答案是“缺乏專注”。
4.在充滿干擾的世界中,不再浪費人生。
亞當 格薩雷(Adam Gazzaley),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生理學和精神病學系教授,神經科學影像中心主任。他創作并主持了美國公共電視臺的特別節目——《跟著亞當 格薩雷博士一起研究分心》。
拉里 羅森(Larry D. Rosen),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戈茲山分校心理學榮譽教授。他是“今日心理學”的博主,著有《自我紊亂》等7部書籍。
及時部分
認知和控制的本質
及時章 充滿干擾的世界
你決定完成目標時受到的干擾
為什么我們會如此容易被干擾
情況會越來越糟糕嗎
為什么我們明知會受干擾卻忍不住
第二章 我們的目標和認知控制
原始大腦的感知——行動循環
人類思維的真正巔峰
人的認知控制過程
第三章 大腦和控制力
大腦設置和完成目標的中樞
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
認知控制的自上而下調制
第四章 我們認知控制能力的局限
選擇性:隔絕非相關信息
分配:有限的信息下優化應對
可持續性:越枯燥越難以集中
處理速度:注意力的終極局限
工作記憶的局限性
目標管理的局限
總結:了解我們認知的局限
第五章 我們的專注力總在不斷地變化
隨著年齡相關性變化
我們當下狀態對注意力的影響
哪些疾病會對注意力產生干擾
第二部分
高科技世界中的行為學
第六章 科技心理學
科技在專注力下降中起了什么作用
多任務處理、任務轉換和持續走神狀態
如何減少工作中的干擾
高科技產品對學習的干擾
生活中的“多任務同時處理”
行為期望加大了干擾
第七章 專注力散失
為什么學生集中注意力不會超過5分鐘
科技產品分散注意力越多我們越不安全
干擾狀態下工作的代價
蘋果手機效應:手機影響關系
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和身體健康
你還在睡前玩手機嗎
第八章 科技產品對人群專注力的影響
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分心
年長者應對分心的力不從心
缺乏認知控制能力的病患
第九章 我們為何自我干擾
科技發展驅使人們的行為
厭倦感:為了逃避無聊而放棄思考
焦慮感:頻繁查看信息的迫切心情
可及性:不斷獲取新信息的欲望
元認知:對思維的認知和理解
第三部分
控制思維,提升專注力
第十章 如何提高認知控制
教育:在任何年齡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冥想:提高思維能力
腦力游戲:認知訓練
電子游戲:并非所有游戲都有助專注
自然:環境影響大腦
藥物:虛假地增強認知調控能力
體育鍛煉:更好的身體,更好的思維
神經反饋:尚待完善的研究
大腦刺激:僅僅是信號級別
結論:同時改善大腦和行為
第十一章 改善行為方式以保持專注
如何不分心安全駕駛
如何高效完成關鍵任務
如何實現免受干擾的社交
如何擁有良好睡眠
總結:掌控科技而不被科技掌控
如何高效完成關鍵任務
無論是在辦公室趕報告還是忙于第二天要交的學校作業,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各式各樣的干擾。在辦公室撰寫重要報告時,我們會努力應付放在辦公桌頂上的“當你出去時”解雇通知書(pink slips)或回復緊急郵件。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同時做很多事,甚至效率會更高(較差的元認知)。無數擾人的電子郵件、短信、閱后即焚(Snapchats)和社交媒體上的通知(可及性)同樣會吸引在家學習的學生的注意力從無聊的功課轉向這些消息。除此之外,我們論述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干擾來自于我們內心想要查看虛擬世界的欲望(焦慮),而非外界的提醒。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每個人都掙扎著試圖保持注意力集中。當你面對一項關鍵任務,而環境又不斷打斷你思路的時候,你可以應用這里介紹的一些策略。
說到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休息都一樣。下面介紹的一些想法主要論述我們如何利用高效的休息,在厭倦感占上風之前更加持久地專注于首要任務。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心理學教授埃茨諾瑞 埃列伽(AtsunoriAriga)和亞歷杭德羅 列拉斯(Alejandro Lleras)解釋稱:“停止和恢復目標能使人集中注意力。從實際角度來看,研究表明在面對長時間的任務時(例如準備期末考試或繳稅),我們好強制進行幾次短暫的休息。事實上,短暫的腦部休息將會幫助你專注于任務!”因此,即便休息不會降低任務的無聊感,但抗擊疲勞和減少壓力的積極效果能使你保持注意力,其原因是投入到任務中的整體時間變得更有益。
在規劃恢復性、減輕壓力的休息的研究基礎上,本文提出的一些方法只需花費你幾分鐘的時間。
鍛煉——即便只有12分鐘——能促進大腦功能,提高注意力,詳見第十章內容。
遵循20-20-20規則,訓練眼睛:每20分鐘休息20秒,并瞭望20英尺外的物體。此時,你的焦距從英寸變為很多英尺,此過程需要血液流向與持續性注意(constant attention)無關的大腦區域。
接觸自然。至少部分休息時間要遠離科技,花幾分鐘時間待在自然環境中。已經有研究指出,只需在自然環境中停留十分鐘,這樣的休息就具有恢復性;甚至單純瀏覽自然的圖片,同樣具有恢復性,詳見第十章。
做白日夢、望著某處發呆、在紙上涂鴉或做任何使你遠離特定任務的事情,能夠激活“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相互作用的大腦區域的網絡,這些區域常常會顯示你在做白日夢,創造性地思考或只是心不在焉——這對注意力來說具有恢復性。
有研究指出,小睡十分鐘能提高認知功能。較長時間的小睡同樣有效。一個對飛行員的研究就表明,飛行員小睡三十分鐘后,其反應能力得到改善。
與其他人面對面或通過電話聊天,能夠減小壓力,也已被證明能提高工作表現。
大笑!讀一本笑話書,看連環畫,讀有趣的博客。洛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發現,觀看搞笑視頻的老年人在記憶力測試中分數較高,其皮質醇(cortisol)降低,內啡肽(endorphins)和多巴胺(dopamine)升高,這意味著老人的壓力較小、精力充沛、擁有更多積極情感。
喝點東西,吃些點心。
讀一章小說。近期有研究展示了人們在閱讀沉浸式小說時,大腦的主要變化。基本思路為,在工作、學校的課間或在家中抬高雙腳放松的休息時間中,你要專注于你所選擇做的事情,(無論出于本書所討論的任何原因,都不應該把拿起手機納入其中!)。那些使你放松,帶你遠離過度刺激的技術環境的事物,有助于你在重新投入到任務中時,擁有更強烈的覺醒(arousal)、更能集中注意力、變得不那么容易被打斷。
↓焦慮
在第二部分,我們論述了技術是如何引發焦慮的,此焦慮與社交控(FOMO)相關,進而會打斷你的工作,重新調整你的注意力資源,損害你在所有重要任務中的表現。我們在前面的場景所學到的策略可以應用于此。首先設定期望;告訴同事你的新計劃,即所有的通訊只能發生在預先設定的時間內。雖然有多種方式,但下面論述的是我們推薦的方法。
及時,發郵件或信息給那些你經常聯系的人。向他們解釋,你正在施行 “90-20計劃(90-20 plan)”(或我們在下文將會討論的計劃之一),90分鐘內不會上網,但會在休息時間查看和回復所有消息。如果平時你總能馬上回復社交媒體,那么貼個公告,告訴大家你的新工作計劃。
第二,在施行計劃的及時周,設置自動回復,清楚地說明你的計劃。一周過后,大多數人都會知道這件事情。
第三,如果你與其他人共享一個工作環境(辦公室,圖書館,家),張貼一張紅色標志,上面寫著“杜絕干擾區域(No Interruption Zone)”以及你有空的時間。在綠色標志上面寫著 “空閑中,歡迎打擾(I Am Available Now to Be Interrupted)”。通過使你不再一直期待各種通信,并知道重要的通信能夠被接通,這種方式將會減少源于社交控的焦慮感。除了你想讓別人聯系你之外(現實并不會如此),盡管此方式不會有效地阻止你所有專業和社交領域的朋友聯系你,但在你逐漸適應一個稀疏的、更可控的通信環境時,它會開始減輕你的焦慮感。
此外,還有另外兩個選擇,它們改善焦慮的方式更具通用性。人們可以考慮進行冥想和心智覺知練習(mindfulness practices),正如第十章所論述的,它們會影響大腦。近期,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對包含2993名參與者的41個隨機、對照心智覺知試驗進行了元分析;分析證明減輕焦慮感的效應量(effect sizes)為中等。同時,正如前面所討論的,參與體育鍛煉是個不錯的主意,原因是對健康成年人參與的鍛煉項目進行的元分析證明,鍛煉能降低焦慮感,提高總體生活質量。這些結果顯示,冥想和鍛煉同樣能削弱社交控(驅動大多數人不斷地查看科技產品)表現的可能性,但這還有待研究的驗證。
亞當 格薩雷和拉里 羅森的這本《專注》非常吸引人。《專注》講述了我們如何有意識地追求我們的目標,以及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頻繁地克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干擾(包括來自現代技術的干擾),從而成功地發揮作用。書中清晰而生動的例子讓我們了解這些目標干擾是什么,以及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是一本非常有益且有趣的書,所有對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高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感興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芭芭拉 瑟哈干(Barbara J. Sahakian),劍橋大學臨床神經心理學教授,著有《不良舉動》
在數字時代,為什么要時刻意識到我們分心的程度愈演愈烈,甚至有成癮的趨勢?為什么要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策略來穩定和保持我們注意力?對于這些問題進行科學而有說服力的解讀有必要。
——喬 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減壓療法(MBSR)創始人,著有《正念的感官覺醒》和《苦難生活》
格薩雷和羅森的這本書精彩且實用,正是處于高科技時代的我們所需要的。
——杰克 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著有《惠心自在》
《專注》在前沿科學知識和實用建議之間取得了絕佳的平衡,能有效應對當下電子設備的使用所引發的所有年齡段的注意力分散,使我們不再相信人可以進行多任務處理的神話。
——帕特 德萊恩(Pat DeLeon),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
很棒的書呢
專注,是當下最稀缺的資源,多學習
保持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藝術
確實現代人容易被手機、電腦等設備所干擾,要學會如何保持專注
專注,不是一種能力,卻可以讓你的其他能力提升50%的效率
學習需要專注,工作也需要專注,做事能夠專注一點,就能夠效率高一點,希望能有所幫助
很不錯的圖書,送貨速度快,下次還會再來。
不錯,很不錯。
一直提倡工匠精神,用專注力把事情做到極致
好書條理清晰。
很不錯的書~~好吧,我承認我只是來換積分的。
非常好非常好
不錯,好好學習
還沒拆,不過包裝很好,快遞很快!購物很愉快!
有用的意識,我我們能專注
很好,優質書籍
#dddddddddd
我就經常分心,所以希望這本書能帶來一些幫助
專注于事情,把事情做好,才能做事不拖延、不出狀況
一直感覺不夠集中,從心理學上學習如何把事情做好
感覺每一天都在虛度,無法集中精神,是應該保持專注了
感覺工作做不完,平時拖延、緊張、焦慮,可能只是因為不夠專注
正如書中所說的,現代社會有太多容易讓人分心的事物,確實要開始嘗試專注了
從認知層面到現代社會,再給出具體的解決注意力分散的方法,很實用的一本書
人的心智不斷發展和成熟,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模式決定了人生的走向,值得讀的一本書!
走路玩手機,上班玩微信,晚上玩游戲,一天就這么過去了,回頭看看發現很多事情沒做,確實應該保持專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