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問》是央視“面對面”欄目主持人古兵的記錄之書。本書分四部分,選擇了古兵對社會新聞、國家決策、文化、體育四個領域的熱點人物的訪談,既有轟動一時的大案、要案的主要當事人,也有普通民眾,更有相關領域的名人名家。作者通過文字和影像,表現出目前社會時代的剪影和切面,讓生活在不同層面的人們去了解這個時代的真實印記,讓讀者能以批判的視角來思考生活、探究藝術、關注社會,發人深省。
1.央視“面對面”欄目主持人古兵誠心之作,中國十年變遷檔案
作家殺人案、湄公河慘案、劉漢劉維涉黑案、冒名頂替上大學、醫改、失孤、 “大力出奇跡”……解讀熱點背后的跌宕起伏,記錄真實,傳遞溫情,昭彰正義。換個角度看中國,深度解讀社會新聞熱點。
2.對話中國文藝界大師,見證中國體壇風云人物輝煌歷程
劉震云、庸、馮小剛、高群書、濮存昕、吳良鏞……體會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發展歷程,傾聽大師心聲;張繼科、丁寧、林丹、蘇炳添、傅園慧……見證中國體育健兒的速度與激情,弘揚正能量。
3.國內眾多名家傾心推薦
知名作家劉震云作序推薦,楊瀾、王剛、于丹、丁寧、高群書等文體界名人聯合推薦。
古兵
生在太行山下,長在黃河岸邊,家鄉是美麗的山城焦作,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大學畢業后,出于對電視新聞的好奇與熱愛,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新聞一線。
曾在焦作電視臺工作三年,參與創辦新聞評論部,并因此與新聞評論結下了不解之緣。2000年調入河南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在“中原焦點”欄目采訪主持,針砭時弊。六年后,機緣巧合,加入電視人向往的央視新聞評論部,成為“新聞調查”欄目的出鏡記者,隨后在“面對面”欄目擔任主持人。在二十年的新聞從業經歷中,曾多次參與國家大型節目專題報道和省部長深度訪談。
Part1 正義不缺席
“劉永彪案”當事者:22年追兇之問
“劉漢劉維案”專案組:反腐打黑,以法為名
王娜娜:被偷走的大學,被頂替的理想
郭剛堂:拿什么來找回你,我親愛的小孩?……
Part2 以人民的名義
劉躍進:“湄公河慘案”,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孫志剛:醫改,以何方利益為重?……
Part3 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云:好作家不但要會寫,更要會聽?
庸:幽默,時代的處方
馮小剛:認“理兒”的導演才能當個好演員?
高群書:我就是一名生活大偵探
濮存昕:演員如何不在“光環”中迷失自我?……
Part4 競技之問
張繼科:明天還是“藏獒”嗎?
丁 寧:只能你去適應規則,不能讓規則適應你
林 丹:有個值得敬佩的對手是人生一大快事
蘇炳添:創造歷史也許只要0.01秒……
“劉永彪案”當事者:22 年追兇之問
GUBING×劉永彪 采訪手記
采訪結束后,劉永彪身子向前探了一下,問我:“古記者,這節目什么時候播出?”我回他,周日晚上九點半。他緩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還好,我兒子一般九點就睡了。”說完,他站起身,拖著沉重的腳銬,一步一挪地被帶往監舍。看著他的背影,我的心情很復雜。如果不是劉永彪的問詢,我的關注也集中在案件本身的曲折坎坷和新聞熱度的談論上。無論多么兇殘的罪犯,內心對于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愧疚的。而作為殺人犯的孩子,未來他怎樣面對這個現實,怎么面對社會和周遭親朋好友呢?在關注這起大案的同時,很少有人會在乎或想起一個12 歲孩子的心靈“地震”。
一個殺人嫌犯在22 年的逃亡中離奇地成了一名作家,這本身就極富戲劇性。我曾想過,采訪他時一定會面臨很多博弈和挑戰,但沒想到他會全盤托出,沒有任何否認和回避。而我很難相信面前的嫌犯曾是一名作家,一雙沾染鮮血的雙手是怎么拿起筆為人們提供文字食糧的呢?
無論如何,劉永彪都必須為此付出代價。所以當警方及時次到家里采集他的信息時,他已經知道了結局。他說那天之后,他把兒子送回老家,回到辦公室收拾好物品,靜靜地等著那個他曾經多次夢到又心存僥幸地希望不會發生的場景的到來。當一切來臨,他顯得很平靜。他說到那晚被抓捕的情景時,說幸虧把兒子送走了,怕孩子被嚇壞,還說孩子自幼膽小,沒安全感,像他。
我說,孩子總會知道的。他低下頭,不做聲,過了許久,抬起頭,眼圈紅著說:“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希望孩子不要恨我,畢竟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生就是這樣。最初覺得路很長,但走錯一步,可能就會萬劫不復。希望在這個案件過后,人們能幫助那個12 歲的少年走好他的人生之路,畢竟孩子是無辜的。
采訪時間:2017年8月20日
雙面人生背后的“難言之隱”
古 兵:現在再看你的長篇小說《難言之隱》的時候,書名會讓人覺得特別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分。
劉永彪:我之前準備寫一個東西,但是后來沒寫。
古 兵:你想把你自己的整個經歷寫成一本書?
劉永彪:以前我想過,現在沒機會了。
古 兵: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劉永彪:因為我犯了這個案子,我是個罪人,死100 次都不為過,我沒有資格寫作了。但是犯案后過了一兩年沒有什么事,又沒人抓我,反過來我又想寫作,又想當作家,當作家取得了一點成績后,我又想到了這個案子……一直都處于這樣的矛盾中。現在我們寫作都是教大家怎么學好,但是在我的經歷中,有這樣的一個難以啟齒的東西,我內心的苦難有很多。
背負4 條人命,逍遙法外22 年,劉永彪把自己經歷的內心掙扎稱為是“苦難”。然而,在同樣的22 年中,他無法體會的是4 條人命所牽扯的失去親人的劇痛,他無從知曉的是偵辦此案的公安人員22 年不安心、不甘心、不能停止的追索。
古 兵:這個案子持續了這么長時間,一直沒破,一定有很重大的原因,還有其他的難點,您認為最關鍵的難點是什么?
夏文星(湖州市公安局長):這個案件畢竟已經過去22年了,兇手就像蒸發了。
古 兵:您為什么會用這樣一個詞——“蒸發”?
夏文星:22 年,沒有任何線索,沒有任何人反映或者舉報,在其他案件中也沒有串并,所以就像蒸發了一樣。
22 年前,即1995 年,11 月29 日凌晨,湖州市織里鎮閔記旅館發生一起搶劫殺人案。案發現場在一家住宿和飲食合一的小旅館,老板閔某生、老板娘錢某英、老板的孫子閔某及旅客于某峰4 人被殘忍殺害。接到報警后,湖州市公安局吳興區分局刑偵民警陳紅躍和同事迅速趕往現場。當年,陳紅躍23 歲,剛入警一年。
古 兵:你們接到報案,進入現場之后,當時看到的情景是什么樣的?
陳紅躍:進入現場,首先聞到里面血腥味非常濃,看到很多尸體,心理上確實有點兒震撼。
古 兵:那應該是您接觸的及時次比較大的刑事案件?
陳紅躍:是這樣。
古 兵:從當時現場勘查來看,你們覺得兇手是蓄謀的,還是臨時起意的?
陳紅躍:是臨時起意的,是為財而來,這一點我們是有共識的。
古 兵:從現場來看,怎么分析一個旅客和旅館的主人一家的關系呢?
陳紅躍:被殺的旅客和兩名案犯是住同一個房間的,他們要作案首先必須排除他(旅客)這個障礙,然后再去做其他的動作。
案發地在鬧市一棟三層旅館的二樓,經過現場勘查,4 名受害人均被鈍器擊打頭部致死,兇手作案手段十分殘忍。
古 兵:為什么選擇在這個賓館里做案?
劉永彪:巧合的因素。
古 兵:你當時怎么判斷出那個山東的旅客有錢?
劉永彪:因為我把他當成了一個商人,加上他又穿著西服,都以為他有錢。我的那個同案犯也認為他有錢,對我來講,就以為他是有錢的了。
古 兵:確定了這個旅客后,怎么決定實施犯罪?
劉永彪:見了面我們住在一個房間里,后來聊一聊就變熟悉了。熟悉以后,他就睡著了……
古 兵:你們用了什么樣的工具?
劉永彪:我們用繩子和棒槌。
古 兵:打的是哪個地方?
劉永彪:細節還要說嗎?細節很殘忍的。
靈魂是人真切的反映,也是一個時代真切的反映。這是本書的作者古兵獨特的思維方式:用虛擬向真實靠攏。這,也是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劉震云,知名作家
古兵,做時代的守望者。因為在乎,所以發問。
——楊瀾,知名節目主持人、媒體人、慈善家
很喜歡看古兵的專訪節目,與古兵“面對面”的人,多是社會熱點人物,如果時光真能倒流,作為“和珅”,應該也是熱點人物,真想和他聊聊......
——王剛,知名表演藝術家
在這本看似波瀾不驚的訪談錄里,藏著許多驚心動魄的糾結與掙扎。許多問號打開的真相是無解的,但,那就是真相。這是一個調查記者的良知,以問作答。
——于丹,當代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天下風云,盡在唇齒之間;無限世相,誠意供奉?!吨袊畣枴?,用訪談記錄社會發展進程。
——高群書,知名導演
訪談對我來說就像一次乒乓球比賽,但古兵大哥采訪我卻像友誼賽,讓我在輕松坦承的交流中說出了許多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讓很多支持、陪伴我成長的球迷朋友們看到了一個更立體的我。
——丁寧,奧運會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