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原書第7版全球版)》是系統介紹當今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運作機制的經典著作和暢銷書,也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手冊,超越了本領域其他教科書所提供的描述和定義。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原書第7版全球版)》作者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教授和斯坦利G.埃金斯教授在版本中幾乎改寫了之前整本書的內容,他們運用基本原理建立一個研究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統一分析框架,并通過采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巧妙地將理論與現實應用結合起來。特別地,我們引進了全球版,更加注重解釋以往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金融危機的原因,尤其關注全球對近期金融危機的解讀,為成就讀者們在金融服務業的事業或尋找與金融機構相關的工作提供了更加國際化視角。
除了對所有數據盡可能地更新外,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教授和斯坦利G.埃金斯教授所著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原書第7版全球版)》還主要增加了如下內容:新增第8章“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對經濟的危害” 重新編排第六部分“金融機構”并重新編寫第18章“金融監管” 幾乎每一章都關注了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新內容 進一步簡化外匯市場的供求分析 模型每一步驟的詳解能讓讀者更容易掌握所學內容整本書都融匯于國際視角
本書是系統介紹當今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運作機制的經典著作和暢銷書,也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手冊,超越了本領域其他教科書所提供的描述和定義。作者米什金教授和埃金斯教授在版本中幾乎改寫了之前整本書的內容,他們運用基本原理建立一個研究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統一分析框架,并通過采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巧妙地將理論與現實應用結合起來。特別地,我們引進了全球版,更加注重解釋以往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金融危機的原因,尤其關注全球對近期金融危機的解讀,為成就讀者們在金融服務業的事業或尋找與金融機構相關的工作提供了更加國際化視角。新版特色除了對所有數據盡可能地更新外,本書還主要增加了如下內容:新增第8章“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對經濟的危害”重新編排第六部分“金融機構”并重新編寫第18章“金融監管”幾乎每一章都關注了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新內容進一步簡化外匯市場的供求分析模型每一步驟的詳解能讓讀者更容易掌握所學內容整本書都融匯于國際視角
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 (Frederic S.Mishkin)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銀行和金融研究所阿爾弗雷德 勒納講席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曾任東部經濟學學會主席,先后執教于美國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教授。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的影響。他先后出版了15本以上的著作,在《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志》《計量經濟學》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50余篇學術論文。目前,他擔任《國際貨幣和金融》《國際金融》等六本學術雜志的副總編(編委會成員)。
斯坦利G.埃金斯 (Stanley G.Eakins) 東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的副院長,具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曾是費爾班克斯及時國民銀行的副總裁和審計長,是商業和房地產信貸主任,也是知名保險公司Denali Titie and Escrow Agericy的創始人。他曾在很多學術雜志上發表文章,如《商業和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雜志》《財務分析國際評論》。埃金斯教授還是《金融學》(第3版,Addison-Wesley,2008)的作者。
及時部分
緒論
第1章 為什么研究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
1.1 為什么研究金融市場
1.2 為什么研究金融機構
1.3 應用管理視角
1.4 如何研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1.5 結束語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2章 金融體系概覽
2.1 金融市場的功能
2.2 金融市場的結構
2.3 金融市場國際化
2.4 金融中介的功能:間接融資
2.5 金融中介的種類
2.6 金融體系的監管
本章小結
簡答題
網上練習
第二部分
金融市場基礎
第3章 利率的含義及其在定價中的作用
3.1 利率的衡量
3.2 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的區別
3.3 利率和收益率的區別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4章 為什么利率會變化
4.1 資產需求的決定因素
4.2 債券市場的供求
4.3 均衡利率的變動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網上附錄
第5章 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如何影響利率
5.1 利率的風險結構
5.2 利率的期限結構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6章 金融市場是否有效
6.1 有效市場假說
6.2 有效市場假說的實證
6.3 行為金融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三部分
金融機構基礎
第7章 金融機構的成立
7.1 全球金融結構的基本事實
7.2 交易成本
7.3 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7.4 次品問題:逆向選擇對金融結構的影響
7.5 道德風險對債務和股本合約選擇的影響
7.6 道德風險對債務市場金融結構的影響
7.7 利益沖突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8章 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對經濟的危害
8.1 信息不對稱和金融危機
8.2 發達經濟國家金融危機的動態發展
8.3 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危機的動態發展
本章小結
簡答題
網上練習
網上資料
第四部分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傳導
第9章 中央銀行:全球視角
9.1 聯邦儲備體系的起源
9.2 聯邦儲備體系的結構
9.3 聯邦儲備體系的獨立性
9.4 歐洲央行的結構和獨立性
9.5 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
9.6 中央銀行行為解析
9.7 中央銀行是否應獨立
本章小結
簡答題
第10章 貨幣政策傳導:工具、目標、戰略和戰術
10.1 聯邦儲備體系的資產負債表
10.2 銀行準備金市場與聯邦基金利率
10.3 貨幣政策工具
10.4 貼現政策
10.5 存款準備金
10.6 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工具
10.7 價格穩定性目標與名義錨
10.8 貨幣政策的其他目標
10.9 價格穩定是否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10.10 通貨膨脹目標
10.11 央行對資產價格泡沫的反應: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教訓
10.12 戰術:政策工具的選擇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網上附錄
第五部分
金融市場
第11章 貨幣市場
11.1 貨幣市場的界定
11.2 貨幣市場的目標
11.3 貨幣市場的參與者
11.4 貨幣市場工具
11.5 貨幣市場證券的比較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12章 債券市場
12.1 資本市場的目標
12.2 資本市場的參與者
12.3 資本市場的交易
12.4 債券的類型
12.5 中長期國債
12.6 市政債券
12.7 公司債券
12.8 債券的財務擔保
12.9 當期收益率的計算
12.10 息票債券的價值
12.11 債券投資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13章 股票市場
13.1 股票投資
13.2 普通股價格計算
13.3 證券價格的市場決定
13.4 估值誤差
13.5 股票市場指數
13.6 購買國外股票
13.7 股票市場監管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14章 抵押貸款市場
14.1 抵押貸款的定義
14.2 抵押貸款的特點
14.3 抵押貸款的類型
14.4 抵押貸款機構
14.5 貸款服務
14.6 次級抵押貸款市場
14.7 抵押貸款證券化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15章 外匯市場
15.1 外匯市場介紹
15.2 長期匯率
15.3 短期匯率:供求分析
15.4 匯率變動解析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附錄15A 利率平價條件
第16章 國際金融體系
16.1 外匯市場干預
16.2 國際收支平衡表
16.3 國際金融體系的匯率機制
16.4 資本管制
16.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網上附錄
第六部分
金融機構
第17章 銀行業和金融機構管理
17.1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17.2 銀行的基本業務
17.3 銀行管理的一般原則
17.4 表外業務行為
17.5 銀行績效的衡量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18章 金融監管
18.1 信息不對稱和金融監管
18.2 20世紀80年代的儲蓄和貸款機構與銀行業危機
18.3 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促進法案》
18.4 世界范圍內的銀行業危機
18.5 《多德-弗蘭克法案》和金融監管的未來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網上附錄
第19章 銀行業:結構與競爭
19.1 銀行體系的發展歷史
19.2 金融創新和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
19.3 美國銀行業結構
19.4 銀行合并和全國性銀行
19.5 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拆分
19.6 儲蓄行業:監管與結構
19.7 國際銀行業
本章小結
簡答題
網上練習
第20章 共同基金行業
20.1 共同基金的成長
20.2 共同基金的結構
20.3 投資目標分類
20.4 投資基金的費用結構
20.5 共同基金的監管
20.6 對沖基金
20.7 共同基金行業的利益沖突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21章 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
21.1 保險公司
21.2 保險公司的基本原則
21.3 保險公司的組織和發展
21.4 保險的種類
21.5 養老金
21.6 養老金的種類
21.7 養老金計劃的監管
21.8 養老基金的未來發展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22章 投資銀行、證券經紀人和經銷商以及風險投資公司
22.1 投資銀行
22.2 證券經紀人和經銷商
22.3 證券公司的監管
22.4 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的關系
22.5 私人股本投資
22.6 私人股本收購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七部分
金融機構的管理
第23章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
23.1 信用風險管理
23.2 利率風險管理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第24章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險
24.1 套期保值
24.2 遠期交易市場
24.3 金融期貨市場
24.4 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24.5 期權
24.6 利率掉期
24.7 信用衍生工具
本章小結
簡答題
計算題
網上練習
網上附錄
術語表
第7版新增內容 除了按照預期對所有數據盡可能地更新至2010年外,本書的每部分也都增加了新內容。全球金融危機 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徹底改變了金融體系的結構以及中央銀行的運作方式。這幾乎要重新書寫整部教科書,包括新增一章,重新寫了一章,并且其余部分都增加了許多小節、應用以及專欄。新增第8章“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對經濟的危害” 隨著次貸危機的到來,如果沒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廣泛分析,《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一書是不完整的。本章運用信息不對稱對金融市場和經濟影響的經濟學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上一版中對金融危機及其經濟危害的分析。這一分析主要用于解釋以往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金融危機事件的原因,并特別關注了對近期金融危機的解讀。由于近期金融危機事件富有戲劇性,本章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十分有趣。事實上,當我重返哥倫比亞大學為學生講授這一章節時,學生們對這些內容比我30多年教學生涯所講授的其他方面都更為用心。重新編排第六部分“金融機構”并重新編寫第18章“金融監管” 在過去的幾版中,銀行業結構這一內容排在銀行監管之前,近期的金融危機后,這種排列結構不再適用,因為諸如投資銀行這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作為自由獨立的機構已經消失了,現在是銀行組織的一部分。 未來反映我們所處的新金融世界,我們首次將金融行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探討,然后具體考察具有最廣泛基礎的銀行業是如何構成的。為此,我們將“金融監管”一章放到了“銀行業:結構與競爭”一章的前面,如此重新編排主要是降低對銀行監管的關注,而更多地關注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監管。關注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新內容 近期的金融危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領域影響深遠,幾乎每一章都對所發生的變化有所反映。大量影響金融危機的新內容都被加入本書,其中包括正文增設小節及新增專欄等。 近年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也發生了一些同近期金融危機不直接相關的變化,本書也將此類內容加入其中。進一步簡化外匯市場的供求分析 對于一些學生來講,匯率決定的內容總是頗具挑戰性。在第6版中,我們的分析更貼近傳統的供求分析,也更接近學生的直覺反應。雖然這種改變并不能很好地為教師所接受,我們覺得如果減少附錄中預期收益和利率評價的計算,則匯率決定的模型對學生來講會更容易理解。在第7版中,我們簡化了評估性的討論,使得對匯率決定的分析更容易理解。組織結構的改進 閱稿人的意見有助于我們對整本書的改進。閱稿人說服我們將金融服務業利益沖突部分的討論縮短,并且這部分內容被移至第7章。閱稿人還建議我們,由于儲蓄機構和信用聯盟僅僅是銀行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些機構的內容同商業銀行內容合并為一章。因為一些教師想要詳細地探討儲蓄機構和信用聯盟,所以我們將對這些機構的分析作為獨立章節放到了網上。網上附錄 訪問本書的網址www.pearsonglobaleditions.com/mishikin可以獲得有關本書的許多附加內容(英文載體)。 例如,網上提供了九個附錄,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這些附錄作為本書的補充材料,又可以推薦給那些想擴充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領域知識的學生閱讀這些材料。標志 雖然本書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卻仍保留著使其成為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暢銷書的基本標志。《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第7版是對當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著作的實用介紹手冊。超越了本領域其他教科書所提供的描述和定義,《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一書鼓勵學生將理論概念同在現實世界的應用結合起來。通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本書為成就學生在金融服務業的事業或在金融機構尋找相關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為成就學生們未來的事業,《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一書具備如下特點。 運用基本原理組織學生思考的統一分析框架,這些基本原理包括: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益沖突、交易成本、供求、資產市場均衡、有效市場、風險的衡量與管理。 “執業經理”專欄包括近二十個及時手實用案例,強調從金融從業者的角度看待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模型每一步驟的詳解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內容。 高度的靈活性能讓教師以他們喜歡的方式講授課程。 整本書都融匯在國際視角中。 “財經新聞”專欄能夠鼓勵讀者閱讀財經日報。 眾多的案例增加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興趣。 本書關注電子技術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本書廣泛使用了互聯網,提供網上練習、網上圖表資源和網上參考文獻,也特別以“電子金融”為專欄內容解釋了技術變化是如何影響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靈活性 授課教師不同,講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方法也多有不同。因此,為了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本書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這也是編寫本書的基本目的。本書的靈活性體現如下。 核心章節會提供全書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他章節將根據教師的偏好,適當選取或刪減。例如,第2章中,介紹了金融體系以及包括交易成本、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在內的基本概念。第2章后,教師可自行決定講授本書第三部分有關金融結構和金融危機更詳細的內容,或者是本書第四部分或第五部分有關金融市場或者金融機構的具體章節,抑或教師可以跳過這些章節,介紹其他不同的內容。 為了使本書更加國際化,我們用獨立的章節介紹了外匯市場和國際貨幣體系,安排比較合理而且具有靈活性。雖然很多教師會講授國際性方面的內容,但其他教師可能會選擇不講授國際化方面的內容。那些不想強調國際化方面內容的教師可以直接跳過第15章(關于外匯市場)和第16章(關于國際金融體系)。 “執業經理”專欄,以及第七部分“金融機構的管理”都是獨立的,可以跳過,并不影響全書的連續性。 因此,希望少講些管理方面內容的教師,可以重點關注政策問題,而不會感到麻煩。另外,在講解完第17章關于銀行管理的內容之后,可以提早講解第七部分的內容。 下列課程大綱適用于一學期授課安排,并列出了本書的不同授課側重點。 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講解為側重點:第1~5章、第7~8章、第11~13章、第17~19章以及另外選擇其他五章內容。 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國際化的講解為側重點:第1~5章、第7~8章、第11~13章、第15~19章以及另外選擇三章內容。 以管理的講解為側重點:第1~5章、第17~19章、第23~24章并另外選取其他八章內容。 以政策的講解為側重點:第1~5章、第7~10章、第17~18章并另外選取七章內容。致謝 通常在完成如此繁重的編寫工作后,需要感謝很多人。在此,要特別感謝HarperCollins的前任經濟學編輯Bruce Kaplan;我的前任金融學編輯Donna Battista;Prentice Hall的現任金融學編輯Noel Kamm Seibert;前任開發編輯Jane Tufts和Amy Fleisher。也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和學生對本書所提意見。 此外,我們還要感謝那些對本版和以前各版提出有益見解的外部評論者和來函者, 他們的反饋意見使得本書更加完善。 ,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Sally、我的兒子Matthew和我的女兒Laura,他們為我提供了溫馨而愉快的寫作環境,使得我能順利地開展工作。我還要感謝我的父親Sydney在很久以前將我引入本書的創作之路。 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 我要感謝弗雷德里克對我工作的良好評價。在與弗雷德里克共同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僅掌握了更多寫作的技巧,還獲此益友。我也要感謝我的妻子Laurie,她耐心地閱讀每一份手稿并協助我使其變成好的作品。多年來,她的幫助和支持成就了我的事業。 斯坦利 G.埃金斯
從某種意義上講,2007~2009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進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金融體系的結構與中央銀行的運作方式。同時,這次危機也讓那些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等方面經典著作的著名學者開始重新審視并完善金融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框架,因為他們都不想錯過對這次金融危機的詳盡描述和精彩解讀。正因為體會到此次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本書的作者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和斯坦利 G.埃金斯幾乎在危機發生后的及時時間,便開始著手其經典之作《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修訂工作。 從20世紀90年代《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第1版問世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每當經濟金融環境發生變化時,兩位勤奮的經濟學家都會對本書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并加以更新。然而,同以往的幾版不同,第7版的改動較大,不僅從內容上新增了第8章“金融危機的出現及其對經濟的危害”,而且從篇章布局上也重新編排了第六部分“金融機構”,并重新編寫了第18章“金融監管”。新版圍繞金融危機展開,并增設了一些章節、專欄和現實中的小案例,對危機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多方位的闡釋,以期為廣大讀者提供更為完整的有關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綜合知識。 本書是譯者的良師益友。做學生時學這本書、當老師時教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譯者認識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基礎,也是一直陪伴譯者不斷積累金融學知識的“小霸王學習機”。也正因為如此,譯者對本書情有獨鐘。當獲邀翻譯本書第7版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整個翻譯的過程,也是向原書作者學習的過程。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在金融領域內頗有建樹的博學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 S.米什金教授從麻省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后執教于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還曾擔任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的研究部董事以及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經濟學家助理。其研究領域主要是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和總體經濟的影響,圍繞其研究領域發表的著作更是不勝枚舉。如果說米什金教授以理論研究見長,那么另外一位作者斯坦利 G.埃金斯教授則是以經驗取勝了。埃金斯教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東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的副院長。其研究主要關注公司控制的制度作用及其如何影響投資實踐。他具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曾是費爾班克斯及時國民銀行的副總裁和審計長,也曾是商業和房地產信貸主任。他還是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一家知名保險公司Denali Title and Escrow Agency的創始人,曾在一家銀行負責運營,是資產達數千萬美元的建筑開發公司財務總監。兩位作者的合作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兩位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理論、旁征博引的實例、細致縝密的邏輯和簡潔易懂的語言,為廣大讀者再次提供了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方面的閱讀盛宴。本書不僅適用于金融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金融專業執教者、金融從業人士等本領域內受眾,也為廣大普通的讀者提供了認識和了解金融危機、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基礎知識平臺。 由于本書涵蓋的內容廣泛,從篇幅上講,堪稱長篇巨作,因此,譯者專門組建了兼具金融專業知識與較好外語水平的翻譯團隊對此書進行翻譯。翻譯團隊的組建是以譯者所在的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為依托,整本書的翻譯以譯者為核心,同時吸納了譯者所帶的研究生參與。其中,第19章由崔燦斌、李響負責;第20章由崔燦斌、王穎負責;第21章由李響、桑婷婷負責;第22章由李響、田負責;第23章由崔燦斌、王穎負責;第24章由崔燦斌、李響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