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國具影響的養生專家曲黎敏所著,是她20年厚積薄發之作,也是曲黎敏經典成名之作,本書一舉確立了曲黎敏中華解讀《黃帝內經》人的不可撼動的地位。《黃帝內經》流傳數千年,為中醫奠基之作。曲黎敏的解讀被稱為貼近老百姓、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大智慧,她以一種大道不遠人的方式既讓讀者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玄妙,又能掌握養生保健的實用技法。 全新改版,曲黎敏以"秉持不朽經典,澤被億萬蒼生"為宏愿,加詳盡解說跟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四季養生、十二時辰養生、情志養生等。內容充實,包裝豪華,堪稱不朽經典。
曲黎敏:龍年生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從頭到腳說健康》《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從字到人》《中醫與傳統文化》等。
再版序 重新發現《黃帝內經》
自序 醫道,就是生活之道
序 有思想,才久遠
章 為什么要學習《黃帝內經》
一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地位獨特
二 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認知自我
三 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
四 可以培養我們內在的洞察力
第二章 中醫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一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二 中國人為什么說"左右",不說"右左"
三 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
四 什么是"咽喉要道"
五 什么是中國人常說的"仁、義、禮、智、信"
六 為什么秦皇漢武要封禪泰山
七 為什么北京城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
八 《黃帝內經》為什么不說"始終",而說"終始"
第三章 飲食養生法
一 食物和藥的分別
二 吃對食物不生病
三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四 《黃帝內經》的飲食之道
五 孔子的12個飲食觀
六 不同節氣的進補
七 人參為什么補氣
八 食物的偏性
九 五味過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十 《傷寒論》方——桂枝湯
第四章 四季養生法
一 四氣調神大論
二 春天養生法
三 夏天養長法
四 秋天養收法
五 冬天養藏法
六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第五章 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
一 子時(夜里11點到次日凌晨1點)——膽經當令
二 丑時(凌晨1點到3點)——肝經當令
三 寅時(凌晨3點到5點)——肺經當令
四 卯時(早晨5點到7點)——大腸經當令
五 辰時(早晨7點到9點)——胃經當令
六 巳時(上午9點到11點)——脾經當令
七 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心經當令
八 未時(下午1點到3點)——小腸經當令
九 申時(下午3點到5點)——膀胱經當令
十 酉時(下午5點到7點)——腎經當令
十一 戌時(晚上7點到9點)——心包經當令
十二 亥時(晚上9點到11點)——三焦經當令
第六章 上古天真論
一 生命是一個過程
二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三 人為什么會得病——習性造病
四 怎樣才能不得病
五 臟腑本性
六 陰陽論——女七男八
第七章 情志病的中醫對治法
一 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對治法
二 人為什么會有煩惱
三 人生四惑——酒、色、財、氣
四 百病生于氣
五 情志生克法
第八章 中醫如何對治亞健康
一 健康的定義
二 中醫論人為什么會得病
三 "五勞"和"七傷"
四 中醫解讀亞健康
第九章 醫道總綱
一 《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二 順其自然
三 求醫不如求己
四 天人合一
五 醫易同源
六 醫的本意
七 藥的本意
第十章 中醫的六大要點
一 人為本,病為標
二 自愈力——人體自有大藥
三 強調身心互動
四 重視人文關懷
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
六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附一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附二 《黃帝內經·素問·四七調神大論》
什么叫做精神? 有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們首先來看看"精",它來自腎。在中醫概念里,腎主藏精;而"神",在這里專指心的神明,心之神為神。所謂"精神",代表的是一種心腎相交的能力——就是腎精既能藏,又可以向上給心以動力;同時心火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下行溫曛腎精。這個能力的外現就是"精神"。 如果腎精不足,不足以收斂心火,人就顯出上火的相,情緒也偏煩躁;如果心火不足以溫曛腎精的話,人就會顯得無精打采,特別沒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樣也指我們身體層面上的東西,其太過和不及都是病態。 什么叫做膽識? 再看"膽識"。《黃帝內經》認為:膽是主決斷的。有沒有決斷力也是領導力的一個體現,而決斷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個人的膽氣足不足。但并不是說一個人把膽囊切了,他就沒有決斷力了,關鍵還是看他的膽氣足不足、膽精足不足。 什么叫做意志? 一個人終有無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志的物質基礎又是什么呢?在中國古代中醫理論里,意是脾(精)的外現,脾的神為意,脾主運化。《黃帝內經》說"心有所憶謂之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為記憶力。 實際上,有沒有意志和記憶力關系不大,關鍵是記憶能不能跟所看到的新事物相關聯。如果能夠相關聯的話,思維就有了一定的寬廣度,而這個思維寬廣度就是"意"。所謂關聯性就是運化,這就是脾的功能。聰明,反應非常快,這都是運化的作用,是脾在起作用。 "志"指腎的"神",中國人特別講究補腎,為什么?因為我們生命本能的很多東西都跟腎密切相關。 意志這個詞中, "意"指的是運化能力,也就是思維的寬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思維的深度和定力。如果說精神是指心腎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人體運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體現。你能夠運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這就體現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個人很聰明并具備思維寬廣度,卻唯獨定不下來,堅持不下來,那就是意志不堅定,做事照樣會失敗。 什么叫做聰明? "聰明"這個詞就很好解釋了。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意思就是說,腎的精氣通于耳,肝的精氣通于目。所以看一個人是否聰明,關鍵是看他的肝腎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腎功能好,耳力就好。耳鳴眼花,就是意味著這個人的肝腎出問題了。 我們的人體就如同一棵大樹,在外的枝權都是根部的反映。總而言之一句話,我們的生命活力來源于身體本身,從腎精來,從這些神明來,從生命的高度來。所以,學習《黃帝內經》是在培固我們的智慧元氣,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 在西方醫學當中,不太講究神明這個概念。在西醫看來,心臟就是一個泵而已,與神明無關。因此在器官移植手術之后,病人自身的一些現象就頗令人費解。曾經有這么一個案例,有個人移植了豬的心臟,剛開始的時候這個人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是慢慢地大家發現他有一個表現:他沒事就喜歡用嘴去拱墻。其實,古人早就說過"心之官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氣足的話,神明就會反應到大腦當中去,然后慢慢地就會改變人的行為,也就是說,有了豬心就有了豬性。 向內看,還是向外看? 中國文化總是在培養我們向內看的能力。 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多地向內看,內在地去觀察我們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個層面。但向內看,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人很不愿意向內看,因為向內看很麻煩。每個人都有著順從天命、活是的惰性,而且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內看。其次,向內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釋迦牟尼一樣,那就只剩下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內看,然后是不忍向內看,這都是人的惰性決定的。 《黃帝內經》是很高明地"向內看",是不打開地"向內看"。而西醫了解人體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細一想,解剖沒有什么了不起,不打開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真正地了不起。所以,中國中醫非常了不起,它沒有打開身體就知道人體里面內在的氣血是怎么回事。 那么要憑借著什么"向內看"呢?憑借著"道"去看,憑借方法、規律去看,所以對人的要求很高。因為對人的要求高,所以《黃帝內經》這本書是"自古圣賢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這也是《黃帝內經》寂寞的一個根源。 你了解你自己嗎? 自古以來,人都存在的一個無知的盲點,就是對自我了解很不清楚。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學說影響了整個20世紀,他曾經說過,人類的自傲在歷史上曾遭受過三次打擊: 次打擊是,原先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哥白尼的學說告訴人們地球是整個太陽系中的一分子。 第二次打擊是,人們普遍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可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人不是萬物之靈,人源于動物,人的進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體結構和精神氣質方面與動物同等的證據。 至此,人只剩下一個自信了,那就是人們認為"我了解我自己"。可是,第三次打擊接踵而至,弗洛伊德的學說告訴人們: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為到底是由于你內心的什么驅動在發生改變。 所以,向內看的問題對于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來說都是一個問題。西方哲學追求的終境界是"認識你自己";而中國哲學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能達到至善之境。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