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變遷背景下的社區治理—基于廣州市一個城中村的實證研究》從社區治理這一角度,探討在制度變遷這一宏觀社會背景下,這一制度設計對城中村的治理影響,探討制度邏輯在遭遇了實踐復雜性后發生的變異,展現城中村社區治理特有的“雙軌政治”格局,為城市社區基層管理者和社會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個非“常”社區治理的理論思維和社區體驗。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論證詳細,是一本扎實的社區社會學研究領域的高水平著作,適合于從事社會治理、社區發展等專家學者和社區實務工作人員參考。
及時章 導論001
及時節 研究主題001
第二節 文獻回顧007
第三節 研究設計025
第二章 JX 社區概況032
及時節 空間位置及變遷032
第二節 社區人口構成035
第三節 城中村的集體經濟037
第四節 城中村的制度變遷039
第三章 城中村的經濟生活043
及時節 村民“種樓”與出租屋043
第二節 城中村市場秩序046
第三節 街道工商管理與村公司經濟管理052
第四章 城中村的權力精英058
及時節 居委會的產生與角色定位058
第二節 村公司的選舉事件060
第三節 權力的認同性064
第五章 城中村的社區管理068
及時節 H 村的人口、出租屋管理068
第二節 城中村的違規建筑072
第三節 社區治理角色073
第六章 規則、資源與秩序081
及時節 有關規則的問題081
第二節 規則與資源084
第三節 權力空間及權力讓渡087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096
及時節 制度變遷背景下的國家政權建設097
第二節 制度變遷的城中村邏輯“錯位”098
第三節 城中村中的“國家、社會、市場”及其關系101
……
“撤村改制”是針對城中村社區的一次重大制度變遷,城市性話語方式進入城中村社區,地方政府試圖通過在城中村社區內設置居委會的方式,將城中村納入城市體系,但這一努力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本書試圖探尋制度變遷的微觀邏輯,其研究主題是:政府強制規劃下的制度安排與城中村內在力量的互動關系,以及運行邏輯是怎樣的;城中村社區治理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遵循的是怎樣的游戲規則;導致城中村現有治理格局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全書共分為七章.
及時章,導論.本章主要交代全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回顧相關研究文獻并作簡要評述,說明本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資料與研究框架.
第二章,
JX 社區概況.本章從社區空間位置及變遷、人口構成、集體經濟、制度變遷四個層面對其作了描述.
第三章,城中村的經濟生活.從村民個體的“種樓”行為,到社區范圍內存在的大量非正式經濟,本章對這一轉變過程中基層政府和村公司的治理態度和行為進行探討.基層政府持默認態度,而村公司則與村民、城中村的非正式經濟構成一種庇護型關系.
第四章,城中村的權力精英.從城中村居委會的產生和角色定位中發現:居委會以行政性為主導而自治性不足;村公司的“選舉”延續了村委會的政治形式,而實際以經濟性為內涵;在社區認同問題上,居委會缺乏合法性根基,而村公司則因庇護型關系聯結和老人協會組織的支持而在城中村范圍內得到較強認同.
第五章,城中村的社區管理.面對城中村的人口、出租屋、違章建筑這些關系民生的問題,城中村居委會和村公司在社區治理問題上存在職能劃分.城中村居委會的社區治理很多時候未能達到有效狀態:一方面城中村居委會很難越過村公司而與村民發生實質性關系;另一方面它也很難越過村民來整合外來人口.而村公司即使作為單一經濟形態的社區組織,其治理能力仍然發揮作用: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還是在村公司的控制下呈現有序狀態,而基于居委會職能下的社區整合并沒有發生.
第六章,規則、資源與秩序.居委會和村公司這兩大社區組織,基于資源占有這一根本原因,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所表現的治理規則存在巨大差異.來自居委會的社區治理規則在社區實踐過程中往往趨于表意性,并未充分發揮其效用.相反,來自村公司的社區治理規則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實際作用,由此帶來了城中村治理“雙軌政治”模式.
第七章,結論與討論.本研究的基本結論是: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過程,是在現代化的背景下國家主導鄉村社會的政治變遷過程.但是因為地域的關系而呈現出區域性,這點在城中村社會的社會轉型中尤為特殊.雖然在制度上撤銷了村委會的設置,在形式上也結束了農村社區建制,地理位置、行政關系、管理方式及居民生活等方面也都納入了城市的范疇,但是城中村中并沒有建立起城市性的話語方式.因此,城中村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融入城市社會,城中村的“國家政權建設”遭遇了“碰壁”.
這一制度變遷的顯著特征和標志是,居委會和村公司在城中村場域中的制度邏輯和實踐邏輯發生了錯位.社區居委會名為自治組織實為行政單位,其社區治理規則趨于“表意化”.而村集體經濟憑借土地這一根本性社區資源,與村民和社區內的非正式經濟之間建立起一種“庇護”型關系.雖然是公司體制,但是它在社區實踐中履行了大量的社區職能,其社區治理規則具有“規范性”特征.居委會和村公司的社區治理規則體系上的差別,根源在于所占有社區資源的差異.正是基于資源占有和占有類比的不同,城中村治理模式體現出“雙軌政治”的特征.城中村居委會為了獲得社區認同和社區事務管理的實現,采取了一種策略性的轉變,讓渡出部分社區管理權給村公司.而村公司出于集體經濟屬性和經濟實現的要求,自身也有與居委會合作、實現社區治理的需求.它們共同構建了城中村特有的治理格局和權力空間.
制度變遷的實施實現了控制與塑造社區的制度性任務.城中村作為一個社區類型,包含了一些與自治、行政和市場、國家既相符又對立的因素.這種社區空間的核心因土地基礎上的集體經濟型“村民社會”而得到發育,極大地彌補了國家能力的不足,并促進了地方政府和基層經濟實體之間的合作型社區治理方式的探索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