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際"對建筑師進行群體性的命名與描述,似乎已成為當代建筑師研究的思維方式。縱觀新中國60年的建筑師,無論是已過世的梁思成、劉敦楨,還是當代最活躍的中青年新秀,他們都留下求真、傳道的魅力,通過對他們的介紹,不僅會有盛大"景觀"的發現,更富于對深幽人眭的一種砥礪。盤點新中國60年建筑的人物大系,已感到不少前輩的名字不僅社會生疏,甚至連業內的青年建筑師也未曾聽說過,因此,本書采取口述歷史等表達方式,去挖掘并追溯團隊在那段時光中留存的屬于中國建筑的珍貴"故事",還以歷史的本來面目,并擺脫"集體創作"的束縛。本書的編撰執著而不盲從、質疑而不虛妄,堅持一種追根究底的膽識及勇氣,意在發現幾代建筑師充滿歷史邏輯感的創作軌跡。
總序:建筑沒計歷甲子
及時篇:綜述
新中國建筑師漫筆
第二篇:背影
去世的部分中國建筑師簡介
第三篇:懷念
陳伯齊
陳從周
何立蒸
洪青
黃作燊
梁思成
林克明
林宣
劉敦楨
劉鴻典
龍慶忠
盧繩
譚垣
童寯
汪季琦
汪坦
夏昌世
徐中
閻子祥
楊廷寶
第四篇:共勉
白佐民
鮑家聲
布正偉
蔡鎮鈺
曹曉昕
柴裴義
常青
陳謀德
陳世民
陳薇
陳一峰
程泰寧
崔愷
崔彤
……
附錄:《建筑中國六十年·人物卷》人物姓名檢索
編前編后:希望是"建筑中國60年"的全記錄
新中國建筑師漫筆
如果說建筑是一部石頭壘就的史書,那建筑師就是這部恢弘巨著的設計者。古往今來,長城、故宮、蘇州園林、布達拉宮……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建筑,構成了中國的形象。而這些建筑背后的建筑師是誰?他們有怎樣的經歷?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十分了解。
新中國成立后,建設了許多工程,但建筑設計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很多建筑師的創作并沒有受到公眾的關注,建筑師的知名度也相對局限于專業領域之內,能被大眾所知的建筑師為數不多。即使在建筑設計界業內,似乎也總是外國建筑師的名頭更響亮一些:從早期現代主義運動的開創者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弗蘭克·賴特,到今天在世界各地赫赫有名的普利茲克獎得主們,如赫爾佐格和德穆隆、哈迪德、庫哈斯、蓋里……但對于新中國建筑師,尤其是老一輩建筑師的名字則鮮為人知,不能不說這是個令人遺憾的文化現象!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0年華誕,對于文明積淀深厚的這個偉大的東方古國,60年的滄桑變幻僅僅是一瞬,其中建設上的巨大變化卻又飽含著幾代中國建筑師的心血。筆者有幸參加了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的指導下開題編寫的這部現代建筑史學巨著《建筑中國六十年·人物卷》的編寫工作,它不僅要向社會各界推介對新中國建筑設計有推動作用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揭開歷史的面紗,講述中國建筑師自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