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好的攝影家之一,少白老師的資歷自不待言,他和他的伙伴在書中用簡潔的文字和典型的圖片對不同環境和場合下的拍攝手法做出了點評和介紹,深入淺出從細節到整體、從紀實影像到構造光影、從自然風光到人文建筑、從瞬間的靈動到耐心的等候,而的為我們展現了行走在路上的人們在進行拍攝的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
在尋常中尋找不尋常,才是有意趣的事。這也才是新手們可以接觸、學習、掌握的實例。書中所有的照片誕生地都在我們尋常轉身可見之處,沒有風景絕美的度假勝地,沒有氣勢恢宏的歷史古建,沒有璀璨無比的夜色都市,只有火車上的一瞥,只有樸實無華的小院、色調明麗的四季以及層次分明的天空。著迷于光線的運用,鏡頭猶如手中的筆,繪下不一樣的風光。
李少白
著名攝影家,1942年生于重慶,曾就讀于北京體育學院足球專業,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先后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等雜志編委,并任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等多所相關院校攝影系客座教授。出版《看不見的長城》、《看不見的故宮》、《不放過路上的風景》、《再見故宮》等多部著作。長城、故宮攝影作品多次在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家展出。
安靜
80后女攝影家,《中國攝影》雜志社活動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任央視財經記者。攝影作品先后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攝影與攝像》、《旅伴》等多家雜志發表,并在部分期刊雜志設有專欄。
一、在出行工具上拍攝
航拍
航拍,發揮攝影師的想象力 / 座位的選擇 / 航拍時反射光的作用 / 天空中的云景帶來的視覺沖擊力 /利用低色溫拍攝日出日落
火車上
陌生感 / 讓車外的風景構圖均衡 / 隧道式構圖展現車廂里的風景 / 行進的火車中捕捉精彩瞬間
越野車上
隨時準備停下車輪 / 越野拍攝,注意維護生態環境
在游船上的拍攝
行駛的痕跡 / 游船上夜間弱光拍攝
二、在路上,遇見風景
街拍 / 運動中的擺拍 / 不引起被攝者注意的盲拍 /擺拍和抓拍的組合運用 / 利用廣角夸大主體 / 矩陣測光獲得畫面的整體均衡 / 多云散射光的運用 / 在焦距和光圈確定的情況下,攝距決定景深 / 選擇不同的視角 / 側光運用在人像上的效果 / 突出主導特征 / 中央重點測光的運用 / 低角度拍攝被攝物體 /視覺素材的建立 / 發現富有情感的場景
三、鏡頭里的季節
初春
提煉春天的痕跡 / 百花中的點景人物 / 對比的取景
盛夏
在烈日驕陽下要注意光比 / 根據風速調節快門 / 多角度展現夏天的色彩 / 局部光的巧妙利用,捕捉夏之綠
暮秋
對比色下的多彩暮秋 / 散點透視,讓枯黃的荷葉更顯生動 / 高調下的明麗秋色 / 中間色調襯托出秋意
寒冬
如何表現茫茫雪原的層次 / 雪做背景的作用
四、讓時間凝固的藝術
日出時分
日出光線形成多色的奇妙景觀 / 包圍曝光的正確使用
大地初醒
利用太陽紅光制造剪影效果 / 長焦鏡頭的壓縮功能
正午烈日
對比強烈的受光比例 / 頂光帶來的光影效果
日落黃昏
夕陽與近景的對比呼應 / 日落黃昏時的剪影效果 /留住夕陽下的湖中倒影 / 煙火與黃昏營造出來的氛圍
光影之魅
人造光的魅力 / 框式構圖產生的明暗對比 / 混搭光線下的城市夜景 / 夜景注意避免產生噪點
靜謐的夜晚
尋找光源 / 高感光度降低夜景噪點 / 多次曝光
五、捕捉瞬息萬變的天象
云海
全景深對焦展現遠近景物 / 用好光與影的關系 / 長時間曝光表現流云的軌跡
雨絲
逆光是展現雨絲好的光線
雷電
延長曝光時間捕捉瞬間之美 / 多次按動快門
霧境
把握太陽剛好能從薄霧中顯現的時機 / 薄霧營造意境
落雪
高速快門表現落雪的顆粒感 / 側光能展現被攝主體的肌理 / 逆光下的飛雪 / 線條與畫幅 / 尋找雪中色彩 / 雪的痕跡 / 如何營造意境
彩虹
捕捉短暫的彩虹要注意曝光問題 / 中灰漸變鏡的使用
暴雨
冒險 / 拍攝雨的痕跡 / 偏色的問題
風
風的痕跡與氣氛 / 把握曝光值與快門的速度
水的姿態
河流
水平構圖 / 水面倒影帶來的奇妙觀感 / 水面的黃金分割處 / 慢門攝影拍攝水流 / 利用線條打破水面的單調 / 利用岸邊的物體
瀑布
動態水流快慢門的不同效果 / 利用中景對比瀑布的動態 / 多維度空間
海景
冷色調下的寂靜海面 / 太陽余暉給大海染色 / 海天一色 / 人與景的和諧處理
冰
拍攝密集、流動的冰花 / 在水與冰的結合處 / 給冰面染上色彩
山
橘色的雪峰 / 山體顏色單調怎么辦 / 云營造的戲劇光線 / 在山頂上捕捉美景超寬畫幅的運用
六、一花一世界
花花草草的世界
尋找奇特花景 / 利用廣角鏡頭拍攝花海 / 光影的變幻 / 決定性瞬間 / 動物參與的美景
森林
光線的運用表現樹木的質感 / 森林中的藤蘿 / 要拍攝出樹林的"眾"
樹木
逆光描繪樹的造型 / 秋天樹的色彩 / 巧妙點景帶來的韻律感
七、留住,建筑的意境
建筑的細節之美
光影斑駁的古意 / 長焦鏡帶來的局部剪影效果 / 利用形狀的特性對古建筑的特點和細節進行提煉 / 雕塑特寫 / 建筑細節投影的美 / 讓藍天做背景 / 巧妙構圖
建筑群全貌
視距非常重要 / 長焦鏡的壓縮功能 / 超廣角鏡頭帶來的宏大場景
光線
光影魔幻效果 / 均勻光線下城市局部 / 人造霧境 /利用霧營造神奇意境 / 抽象的藝術 / 營造神秘感
航拍
航拍,發揮攝影師的想象力(圖1)
在攝影藝術創作中,豐富的想象力能夠讓攝影家在很多平常的場景中提煉出具有陌生感的攝影藝術作品。
在飛機上航拍時要注意光線的變幻和云朵的變化,因為飛機穿過平流層之后在相對平穩的飛行過程中,除了天氣格外晴朗時能夠看到地面上的山川河流之外,云朵幾乎成為的創作對象,而云朵之間的組合關系和云朵本身的形狀變化,以及在日出、日落、側光、順光、逆光等光的雕刻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觀,這時,就要憑借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進行組合創作,得到相對滿意的藝術作品。圖1就是攝影師在一次普通的乘坐飛機出行時拍攝的,夕陽像往常一樣將天空中的白云鍍上了一層紅色,這樣的云霞景觀和平常并無太大變化。當攝影師漫不經心地望向舷窗之外,這時云層之上一團酷似飛鳥的云朵引起他的注意。由于斜陽投射過來的光線不勻,云朵的受光部分呈金色,而無光部分則形成藍紫色塊,這種冷暖色調的組合讓飛鳥的形狀更加生動。
座位的選擇
普通攝影愛好者在乘坐民航飛機時正是進行航拍的好時機,一般情況下除了飛機起飛降落時乘務員會提醒和制止攝影活動以外,飛機平穩的飛行過程中都是允許拍攝的,這正是航拍的好時機。而利用民航飛機航拍除了注意觀察舷窗外可以被捕捉的景致,座位的選擇也很重要。在預訂購買好機票之后,一般可以在航空公司官網或者通過致電航空公司的方式提前確定具體座位,即使因為時間關系沒能預訂座位,也可以在更換登機牌時向工作人員申請想要的座位。航拍的座位選擇首先要避開機翼,因為在飛機中間位置時機翼往往會遮擋視線影響拍攝,乘坐經濟艙時選擇飛機頭部或者尾部兩端座位可以很好地避開飛機機翼,這樣不僅視野開闊,而且如果恰當合理地利用流線型機翼進行創作,也時常會為畫面增色。此外按照飛機航行方向和時間也可以判斷太陽光的方向,可以根據科學的判斷來選擇飛機上靠窗座位的方向,以此選擇順光、逆光或者側光來進行航拍。
航拍時反射光的作用(圖2)
拍攝關鍵詞反射光:是發光體照射到某一介質表面后,由介質再次把光線折射到其他事物表面后形成的一種物理現象。反射光相比直射光而言,光線照度低、光照效果柔和、受光均勻自然,而且經過二次折射后光源照射面積擴散放大。不僅如此,反射光能夠根據受到反射介質的顏色和反光率的不同,來控制反射光的亮度和色溫,是廣大攝影人非常喜歡的一種純自然無人工造型痕跡的個性光源。
在航拍時,除了注意變幻多端的云朵,在晴朗而通透度高的天氣,地面上不同的景觀是更重要的被攝對象。比如覆蓋厚厚積雪的連綿雪山,日出日落時斜陽涂染過的山巒、河流與沙漠等。而反射光的運用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夕陽的光線在河流水面上會形成鏡面反射光。當攝影師以明亮的水面為測光對象時,周圍景物因為曝光不足而顯得暗淡,畫面出現明暗對比,更因為色溫的關系,畫面同時呈現出了冷暖對比,河水就在夕陽與鏡面反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綺麗的圖案。
天空中的云景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圖3)
圖3同樣是在飛機上以云朵為創作主體的航拍作品,攝影師捕捉到堆砌在一起的棉花云在日落時因光線的渲染給人以視覺沖擊。這幅作品中,夕陽的光線投射到棉花狀云朵上時并不均勻,再加上棉花云本身凹凸不平,所以云朵就被光雕刻成形狀新奇的幾何體,更有那冷暖色的強對比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攝影藝術作品中,所謂的視覺沖擊力常來自對自然景觀中的形式美的提煉與加強。讓異于平常且富有新鮮感和陌生感的美的影像來打動欣賞者,使觀者能得到更強烈的視覺感受。
隧道式構圖展現車廂里的風景(圖7)
拍攝關鍵詞隧道式構圖:當我們身處隧道中拍攝時,由于隧道內外光比反差大,呈現在一張畫面里的景象只能以或明或暗一方為曝光依據作為最終的影像,如果以高光部分進行測光,洞外的景物清晰無誤,然而洞內的景物都淹沒在黑暗中,被淹沒的景物盡管沒有曝光顯現出細節,但是在畫面構圖中大面積的黑暗部分重新參與了構圖,形成了另一種意想不到的視覺構圖語言,它的作用可以清理畫面中的各種干擾注意力的無關景物元素,強制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高光的景象中,聰明的攝影師會利用這個規律特點,有意識地將所要表現的趣味中心放置在這個"黃金位置",自然就達到了突出畫面主體表現的目的。在行進中的火車上,不僅要注意窗外變化迅速的景觀,火車內部人的活動如果善于觀察也會給攝影活動帶來驚喜。圖7中一位老人佝僂著脊背,低沉著頭,而一只纖細的手指直直戳向老人的鼻梁,讓觀者產生無限遐想與不解,觀者很想知道這樣匪夷所思的畫面背后究竟有著怎樣超乎常理的故事。作品中攝影師巧妙利用隧道式構圖方式,其實所謂隧道式構圖,屬于框架式構圖的范疇,隧道式構圖具有強烈的畫面裝飾性,可以利用隧道內外景物之間光比結構的不同,在畫面中形成新的視覺感受,一般來講,隧道中光線昏暗,隧道口外面的光線強烈,如果以隧道口外面的光線來決定曝光數值進行拍攝隧道式構圖自然形成,此時隧道內的景物受光比的影響已經被淹沒在黑暗中,這樣構圖在增強畫面裝飾感的同時還能夠引導觀者的視線去看看洞口外的那個"外面的世界",拍攝者只需要把自己所要表現的主興趣中心放置在這個位置,就能輕而易舉地把畫面重點表達出來。這種隧道式構圖嚴格來講應該屬于攝影構圖中的框架式構圖的延展,它可以全包圍構圖,也可以半包圍構圖,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圓形的,以此類推,不勝枚舉。隧道式構圖并非只局限于通過室內拍室外或者通過山洞拍其他風景,比如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如火車、汽車穿過黑暗而漫長的隧道、一個小小的鎖孔中房間里他人私密的活動、百葉窗的縫隙里各種人們的行為舉動等,都是人們窺探時特別想了解的,這種隧道式構圖不僅可以營造出神秘感強烈的氣氛,還能夠激起觀者的窺探欲。
在焦距和光圈確定的情況下,攝距決定景深(圖8)
拍攝關鍵詞攝距:即物距,指相機和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在選用焦距確定的情況下,構圖和景深決定攝距的變化;焦距和光圈確定的情況下,攝距越近景深越短,反之越長。
圖片故事3月初春下午,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一位留有雪白胡須的老人迎面走來,下午的陽光剛好斜斜地投射過來。使用長焦鏡頭站在較遠的位置,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讓陽光形成側逆光,把老人面部的凹凸感體現出來。老人長長的白色衣袍和純白的絡腮胡格外顯眼,選擇遠處的樹木作為較深的背景,同時聚焦在老人身上,較短的景深讓遠處樹木虛化,前景后景虛實程度明顯,這樣人物輪廓非常清晰而有立體感了。拍攝解密當抓拍對象存在較大文化差異而且是相對保守的人物時,使用長焦就異常重要了,在較遠的位置,即使被注意到,侵略性的傷害也不會特別嚴重,因為距離較遠,一旦發生異常情況也有時間做出反應。同時,拍攝人物時,側逆光會將人物輪廓勾勒得更加凹凸有致,增加立體感。還要注意的是,背景的選擇及被攝者與背景虛實關系的把握。當被攝者的整體色調偏淺色時,深色背景能營造出更加醒目而富有戲劇性效果;反之,當被攝者整體色調偏深色時,淺色背景就會突出被攝者優美柔和的色調。背景的虛實變化也頗有講究,鏡頭成像虛實的變化就是對景深即畫面中縱深清晰范圍的控制運用。景深越短畫面虛實關系就越明顯,反之,景深越長,虛實關系
越不鮮明。控制景深長短,就要控制好光圈、攝距和鏡頭焦距。在這幅作品中,因為要突出這位老人而虛化背景,就要借助較長的焦距、較大光圈,盡量縮短攝距,達到較短景深營造的突出主題而背景虛化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