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正式興起于1972年,至今正好跨過了40 個年頭。對于一個人來說,40年已經是一段相當漫長 的歲月;但對于一個學術領域來說,40年依然十分短 暫,尚不足以讓一個學科基本成型或成熟。程相 占、阿諾德·柏林特、保羅·戈比斯特、王昕晧著的 《生態美學與生態評估及規劃(漢英對照)》在比較全 面清理生態美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參照與生態美學 密切相關的環境美學,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術宗 旨,力圖構建出富有學理根據的生態美學理論框架, 并嘗試著將之應用到景觀評估和城市規劃設計之中。
程相占,1966年生,文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燕京學社2006—2007年度訪問學者。出版學術專著5部,在中國、美國、波蘭、土耳其等國發表中外文學術文章80余篇。
博士,美國長島大學榮譽退休哲學教授,學術興趣涵蓋美學、藝術、倫理學、社會哲學,特別是環境美學。他應邀在國際和國內作過多次學術演講,其8部著作中的大部分都已經翻譯成漢語和其他多種語言。在這些著作中,他發展出了美學中的審美場理論,認為審美場由創造、欣賞、表演和對象四種因素構成,四者互相依賴難以分割,共同參與到伯林特所說的"審美交融"過程中。他的著作包括《審美場:審美經驗現象學》(1970)、《藝術與交融》(1991)、《環境美學》(1992)、《審美感受力與意義:人類世界的審美轉化》(2010)等,他最近的新著是《超越藝術的美學》(2012)。伯林特是在線雜志《當代美學》的創立者和主編。伯林特曾任國際美學學會主席(1995~1998)、國際美學學會秘書長以及美國美學學會秘書主管等。他是很多國家的美學學會的名譽會員。
保羅·戈比斯特
博士,美國農業部林務局北部芝加哥研究站社會科學家,國際科學雜志《景觀與城市規劃》主編之一,美國西北大學環境政策和文化項目兼任講師。戈比斯特從威斯康星大學獲得了區域規劃和休閑科學、景觀設計以及環境研究的學位,他目前的研究致力于考察人們對于自然區域保護和管理的感知,景觀中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結合點,如何通過城市綠色空間的設計與供給來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博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規劃系教授,辛辛那提大學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分析聯合中心主任。他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學位,美國羅德島大學社區規劃碩士學位,北京大學環境地學碩士學位和地理學學士學位。他的教學包括地理信息系統、環境規劃與政策、規劃統計和規劃研究方法等科目。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環境規劃、綜合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三維顯像、模型分析以及其他信息科學技術與規劃,諸如環境與生態保護、住房和人居環境質量;土地利用與水、氣、土地資源的相關分析;水量水質模型開發與應用于流域規劃管理;以及信息科學技術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中的應用等。他的論文可在各種地理信息系統、規劃和環境刊物及會議文集中見到。到辛辛那提大學以前他做過環境研究、規劃咨詢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咨詢等。他最近致力于運用生態美學理念指導健康城市發展。他是美國持證規劃師協會(AICP)會員。
前言
及時章 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聯系與區別
第二章 對環境的生態理解與生態美學構建
第三章 論生態審美的四個要點
第四章 生態美學與景觀感知及評估
第五章 生態美學與城市規劃及設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