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學的歷史批判》以區別于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純文學"作為研究對象,以當代、主要是新時期的詩歌小說為重點,探討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歷史背景下文化沖突與人性實現的審美表現問題。作者致力于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工作,執持歷史內涵、人性深度和藝術創新相統一的純文學標準,選取思想性和藝術性融合的作品,將其置于社會歷史變遷和文學思潮演變的背景上,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構建,多角度地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解讀,著力闡釋作家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對20世紀的中國政治迷亂摧殘人生、扭曲人性的藝術批判,論證純史學以想象性的內心生活證明人的自我生成本質的獨特價值,展現思想解放條件下純文學寫作的生力與發展前景,消除文壇內外對純文學的誤解。
畢光明 1951年生,湖北浠水人。1982年7月畢業于湖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北京大學進修中國現當代文學,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高級進修班學習。現為海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責任教授,兼任《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主編。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常務理事。
"純文學"的情懷(序一) 執著的堅守與開闊的視野(序二) 文學體制與文學性格 社會主義倫理與"十七年"文學生態 溢出主流意識形態 ——《山鄉巨變》的鄉村敘事及其文學價值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新解 難以突破的禁區 ——《紅豆》的愛情書寫及其闡釋的再考察 捍衛的代價 ——臧克家與當代文學話語 被修改的仁愛精神:楊朔散文中的憫農意識 ——以《荔枝蜜》為例 沉淪靈魂的自我救贖 ——"七月派"三位落難詩人的悲愴寫作 新啟蒙變奏 人的文學:從"傷痕"到"反思" 新詩潮:從"朦朧詩"到"新生代詩" 踩在歷史門檻上的宣告 ——北島的《回答》 悄寂的靈魂之旅永恒的生命之歌 ——顧城的《生命幻想曲》 以仁愛體知厄境中的生命 ——傅天琳《七層塔頂的黃槲樹》讀解· 文明落差問的心靈風景 ——《哦,香雪》重讀 生命意識、責任感與人的覺醒 ——《太陽出世》解讀 走出審美迷思 ——路遙小說的可闡釋性與路遙研究 城鄉分治下的困厄人生 ——路遙小說人生圖景解析 城鄉二元的生存界域與底層英俊的自我奮斗 ——論路遙小說的人生愿景:以孫少平為中心 作為對應物的愛情 ——路遙小說的愛情模武及其人文功能 歷史的魅影 文學面對現實的兩種姿態 ——以"底層敘事"為例 《生死疲勞》:對歷史的深度把握 《人面桃花》:關于時間的小說 弱者復仇的白日夢 ——評莫言的《月光斬》 傳統鄉村文化孤魂的祭奠與禮贊 ——評韓少功的《怒目金剛》 人世溫度的一次測試 ——評蘇童的《拾嬰記》 權力欲與大學病 ——讀湯吉夫的《大學紀事》 難以告別的革命 ——評蔣韻的短篇小說《紅色娘子軍》 陽光下的剝奪 ——《兩位富陽姑娘》的深層意蘊, 文化的魅影 ——《子在川上》的大學權力生態及其他 擁抱美好的生命 ——格致散文啟示錄 生存與存在 被掌控的現代人 ——評范小青的《我們都在服務區》 存在感:無藥可治的生命之疼 ——評陳希我的《我疼》 欲望時代的愛情病理分析報告 ——評盛可以的《手術》 鄉村女性的情欲戲劇 ——評曉蘇的《花被窩》 禁語:權力對人生的敗壞 ——《說話》解讀 當活著失去理由 ——評方格子的《錦衣玉食的生活》 觸摸最柔軟的部位 ——評王手的《軟肋》 療救沉疴賴"青皮" ——評杜光輝的《陳皮理氣》 元小說:《賣女孩的小火柴》 純文學猜想 理解純文學 ——兼與李陀先生商榷 純文學及其研究的價值 ——對一種文學歧視的歧見 為了生命的重量 ——評《老屋的歌:史鐵生創作論》 多元批評格局中的純文學批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