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
[小引]
世界文學史講座(1989―1994)聽課筆記小引
[代序]
文學,局外人的回憶
[上冊]
1989年 開課引言
……
先講一則寓言:
在萬國交界處有一片森林,林中有一個獵人定居,起木屋,僅能容納一人、一槍。有一年冬,狂風暴雨的黑夜,有人焦急敲門。開門,一位老太太迷路了,求躲雨。才安頓,又有人敲門,啟,一對小女孩,迎進來。頃刻門又響,啟,一位將軍出戰迷路,帶著數十個兵,于是迎進來……再有人來,是西班牙公主,攜眾多馬車……都要躲雨。雨終夜,屋里有笑有唱,天亮了,雨止了,眾人離去。
什么意思呢?只要心意誠,神祗就大,智慧更大。
文學怎么會有起源?
人類某一樣東西的起源,很糟,很不光彩的。
文學以前,先有文字起源:有東西要表述。
古人類大程度的快樂是什么?唯物主義稱始于勞動,唯心主義稱始于。都不然。古人類大程度的快樂是戰爭勝利之后:打敗敵人,求生存,得延續,必有唱跳歡樂。久而久之,眾聲中和諧者,易牢記、易傳播,久而久之,詩出。
勞動是苦的,做愛是悄悄的,唯戰爭勝利是大規模的,開放的,故有聲,聲有歌,歌有詩。
其次,對神的崇拜是初民的精神生活。開初是為祈求,求必出聲,起先喃喃,后來高聲,再后來高唱,即禱詞。
不能否定勞動號子的作用,但那是實用的。
戰歌,禱詞,勞動號子。
文字用以記事,用以聯絡、傳播、命令、勸告……生存經驗要流傳,如戰爭、疾病、患難、災禍……造字者設計,刻字者出手工,后者不一定識字,前者就是知識分子。
小亞細亞出土的泥板字,是記錄公元前四千年的一次洪水。
巴比倫,亞細亞,始有楔形文字(在泥板上畫符號),直到埃及開始變化,出史書,頌神,贊美。出了書商,書隨人葬,漸漸不限于宗教拜神,開始記人、事、風情,等等。
中國,自殷商時,有甲骨文,到周朝有竹簡,刀刻字。漢朝用絹帛、絲織品、縑帛。到東漢,蔡倫造紙,文字廣為傳播。漢末,蔡邕寫刻石經,刻石供拓,開印刷術先河。到隋唐,有雕版,宋以后,有活字版。
早期中國書簡笨重,以牛車載,到宋朝改蝴蝶裝。
印度古書稱吠陀(Veda),指智慧,是印度圣經。在釋迦牟尼之前即有宗教,如耶穌之前也早有宗教。
印度經書刻在牛皮上。
希臘古書在腓尼基出,從埃及學到著作方法,漸有學校,以不學為恥。學習目的如中國,為了記賬、通信。漸漸出現行吟詩人,背誦荷馬史詩。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當時就有希臘書約七十萬本,后來被愷撒燒去很多。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