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松材線蟲病危險性評估及對策》是實現病害大范圍內可持續控制的基礎和重要依據?!吨袊刹木€蟲病危險性評估及對策》依據制約松材線蟲病發生和擴散蔓延的四個基本條件即病原松材線蟲、傳播媒介松墨天牛、環境氣候條件和寄主植物的基本特征,應用模糊綜合評判、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統計學等理論與方法,建立評估模型,直觀定量地描述松材線蟲病在我國的潛在分布范圍和評價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縣級行政區劃的病害發生危險等級,為具體地區松材線蟲病防治的策略運用和生產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松材線蟲病危險性評估及對策》的讀者對象包括科研工作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以及林業生產和森林病蟲害防治部門的行政官員和管理人員。
前言
及時章 引言
及時節 松材線蟲病簡介
第二節 松材線蟲病在我國的分布和危害狀況
第三節 有害生物危險性評估研究現狀
第四節 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危險性評估方法與技術
及時節 危險性評估方法
第二節 評估指標體系
第三章 評估結果
及時節 中國大陸松材線蟲病危險性分布格局
第二節 分省松材線蟲病危險性分布格局
第三節 各縣松材線蟲病危險性等級及說明
第四章 中國松材線蟲病控制分等級對策
及時節 最適宜地區(>0.85)
第二節 適宜地區(0.7~0.85)
第三節 次適宜地區(0.55~0.7)
第四節 不適宜地區(0.4~0.55)和極不適宜地區(
第五節 中國松材線蟲病防控的總體評估和展望
參考文獻
及時章引言
及時節松材線蟲病簡介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樹枯萎病、松樹萎蔫病、松材線蟲萎蔫病,是以松材線蟲為主導
病原的,綜合有媒介天牛傳播和人為參與擴散,同時與寄主松樹、伴生細菌和樹棲真菌
及自然非生物環境因素互作的復雜病害系統,是一種危害松樹(尤其是松屬植物(Pinus
spp.))的毀滅性病害。松樹感病后2~3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內就可能枯萎死亡,整片松林
在3~5年可以被摧毀,是國際、國內的重要檢疫對象。
松材線蟲原產于北美,在北美的分布十分廣泛,美國至少36個州報道有松材線蟲分
布,但松材線蟲病在北美(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只是偶有發生,并不流行,
而且松材線蟲只是作為病害發生的次生病原(Bergdahl,1988;Rutherfordetal.,1987;
Robbins,1982)。但是,當它被傳播至日本、中國、韓國時卻引發松樹枯萎病害的大面積
流行(楊寶君,2003a;Mamiya,1988)。自1905年在日本長崎市周圍松林首次發現危害以后,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日本境內不斷擴展蔓延,幾乎席卷日本全國,使無數松林被毀滅,給
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Mamiya,2004;1988;1983)。我國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
黑松上首次發現該病危害以來(孫永春,1982),在短短的20年內,疫情已擴展到江蘇、浙
江、安徽、廣東、山東、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四川、重慶、福建以及香港和臺灣等
地區的局部松林。該病害于1999年在葡萄牙報道后,引起歐洲各國高度緊張,歐盟委員
會當即下達草案,要求各成員國開展松林的普查工作(Anonymous,2000;Motaetal.,1999)。
癥狀松樹感染松材線蟲后,樹脂分泌開始減少;針葉開始變灰綠色,接著呈黃褐色。
如果氣候條件干燥、炎熱,感病松樹將迅速枯萎死亡(與胸徑大小和樹齡無關),樹脂停止
分泌,枝條下垂,針葉呈紅褐色、不脫落,枯死針葉能在枝條上保留1年或更長時間。
病原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brer1934)Nickle1970]主
要形態特征(圖1-1~圖1-3供顯微觀察對比):口針纖細、有小的基節,中食道球卵圓形;
雄蟲交合刺呈弓形(圖1-1,I),尾部有端生交合傘(圖1-1,H);雌蟲陰門有陰門蓋(圖1-1,
G),從寄主松樹采回蟲株的雌蟲尾部鈍圓或有一小的尾尖突(圖1-1,E),但帶尾尖突的
蟲株經真菌培養基培養后,尾尖突將消失。
松材線蟲與棲息于松樹體內的擬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mucronatus)(圖1-4~圖
1-6供顯微觀察對比),在形態上十分相似,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雌蟲尾部形態。
松材線蟲雌蟲尾部鈍圓或有一小的尾尖突,并且這一尾尖突經真菌培養后會消失;擬松
材線蟲的雌蟲尾部具有明顯的尾尖突,經真菌培養后不會消失。②擴散型3齡幼蟲LIII
尾部形態。松材線蟲的擴散型3齡幼蟲尾部是鈍圓的(圖1-1,F),而擬松材線蟲的擴散型
3齡幼蟲尾部則具有明顯的尾尖突(圖1-4,F)。③雄蟲尾翼(端生交合傘)的形狀。松材線
蟲交合傘末端呈圓弧形(圖1-1,H),而擬松材線蟲交合傘末端則平截或稍微平截(圖1-4,G)。
注:圖中,A為雌蟲(entireviewoffemale);B為雄蟲(entireviewofmale);C為雌蟲前部(anteriorregionoffemale);D為雌蟲
后部(posteriorregionoffemale);E為雌蟲尾部(femaletails);F為擴散型3齡幼蟲尾部形態(tailofdispersalthirdstagelarvae);
G為陰門(vulva);H為雄蟲尾部腹面觀(ventralviewofmaletails);I為交合刺(spicule);J為雄蟲尾部側面觀(lateralviewof
maletail)(比例尺:A,B,C,D=100μm;E,F,J=50μm;G,H,I=30μm)
注:圖中,A為蟲體全身(左-雌,右-雄)(entireviewoffemale(left)andmale(right));B為后陰子宮囊(postuterinesac);C為
雄蟲前部(anteriorregionofmale)(后食道腺(pharyngealglandlobe));D為排泄孔(excretorypore);E為陰門(vulva);F為交合
傘(bursa);G為雄蟲尾部側面觀(lateralviewofmaletail);H,I為雌蟲尾部形態(variationoffemaletails);J為擴散型3齡幼蟲
尾部形態(tailofdispersalthirdstagelarvae)(比例尺:A=700μm;B=120μm;C=80μm;D,E,F=20μm;G,H,I,J=50μm)
注:圖中,A為頭部(head);B為唇區(lipregion);C為側區4條側線(lateralfieldwithfourlines);D為陰門(vulva);E為雌蟲
肛門(FemMaleanus);F為雌蟲尾部(femaletails);G,H為雄蟲尾部的乳突(papillaeonmaletail)(1為肛前乳突(precloacal
pair);2,3為肛后乳突(postcloacalpairs);箭頭表示肛門處乳突(arrowshowsalcloacalpapillae))(比例尺:A,B,C,D=5μm;
E=2μm;F=20μm;G,H=10μm)
注:圖中,A為雌蟲(entireviewoffemale);B為雄蟲(entireviewofmale);C為雌蟲前部(anteriorregionoffemale);D為雌蟲
后部(posteriorregionoffemale);E為雌蟲尾部(femaletails);F為擴散型3齡幼蟲尾部形態(tailofdispersalthirdstagelarvae);
G為雄蟲尾部腹面觀(ventralviewofmaletails);H為陰門(vulva);I為交合刺(spicule);J為雄蟲尾部側面觀(lateralviewof
maletail)(比例尺:A,B,C,D=100μm;E,F,J=50μm;G,H,I=30μm)
注:圖中,A為蟲體全身(左-雌,右-雄)(entireviewoffemale(left)andmale(right));B為雌蟲前部(anteriorregionof
female)(后食道腺pharyngealglandlobe);C為排泄孔(excretorypore);D為陰門(vulva);E為后陰子宮囊(postuterinesac);F
為雌蟲尾部(femaletails);G為擴散型3齡幼蟲尾部形態(tailofdispersalthirdstagelarvae);H為雄蟲尾部側面觀(lateralview
ofmaletail);I為交合傘(bursa)(比例尺:A=600μm;B=100μm;C,I=15μm;D=30μm;E=130μm;F,G,H=5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