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傳》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商報》連載。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將這修訂本的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
《射雕》中的人物個性單純,郭靖誠樸厚重、黃蓉機智狡獪,讀者容易印象深刻。這是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內心世界的復雜性。大概由于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所以《雕》比較得到歡迎,曾拍過粵語電影,在泰國上演過潮州劇的連臺本戲,目前香港在拍電視片集;曾譯成了暹羅文、越南文、馬來文(印尼);他人冒名演衍的小說如《江南七俠》、《九指神丐》等等種類也頗不少。但我自己,卻覺得我后期的某幾部小說似乎寫得比《射雕》有了些進步。
寫《射雕》時,我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是舞臺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這個事實經劉紹銘兄提出,我自己才覺察到,寫作之時卻不是有意的。當時只想,這種方法小說里似乎沒有人用過,卻沒有想到戲劇中不知已有多少人用過了。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刪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并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兇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將她與穆念慈合而為一。也加上一些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抬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我國傳統小說發源于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成吉思汗的事跡,主要取材于一部非常奇怪的書。這部書本來面目的怪異,遠勝《九陰真經》,書名《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一共九個漢字。全書共十二卷,正集十卷,續集二卷。十二卷中,從頭至尾是這些嘰哩咕嚕的漢字,你與我每個字都識得,但一句也讀不懂,當真是“有字天書”。這部書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學者窮畢生之力鉆研攻讀,發表了無數論文、專書、音釋,出版了專為這部書而編的字典,每個漢字怪文的詞語,都可在字典中查到原義。
任何一個研究過去八百年中世界史的學者,非讀此書不可。
原來此書是以漢字寫蒙古話,寫成于一二四〇年七月。
《射雕英雄傳(全四冊)(新修版)》由花城出版社,廣州出版社出版。金庸大俠的經典武俠劇作《射雕英雄傳》,早已流傳很多遍,而《射雕英雄傳(全四冊)(新修版)》的新穎之處就在于,它重寫了黃藥師和諸弟子的關系,并將呂文煥守襄陽一節,改為李全、楊妙真夫婦領“忠義軍”守青州,以順合歷史及地理,守襄陽事至《神雕》書中再發展。熟悉的故事大綱,新的情節,讓你重溫永遠的經典。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報社記者、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志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開創了中國當代文學新領域,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并興起海內外金學研究風氣。
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榮譽大紫荊勛章、英國政府O.B.E勛銜及法國榮譽“藝術與文學高級騎士”勛章和“騎士勛位”榮譽勛章,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臺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名譽教授,并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
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法、意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金庸作品集:射雕英雄傳:壹
回 風雪驚變
第二回 江南七怪
第三回 黃沙莽莽
第四回 黑風雙煞
第五回 彎弓射雕
第六回 崖頂疑陣
第七回 比武招親
第八回 各顯神通
第九回 鐵槍破犁
第十回 往事如煙
金庸作品集:射雕英雄傳:貳
第十一回 長春服輸
第十二回 亢龍有悔
第十三回 五湖廢人
第十四回 桃花島主
第十五回 神龍擺尾
第十六回 九陰真經
第十七回 雙手互搏
第十八回 三道試題
第十九回 洪濤群鯊
第二十回 九陰假經
金庸作品集:射雕英雄傳:叁
第二十一回 千鈞巨巖
第二十二回 騎鯊遨游
第二十三回 大鬧禁宮
第二十四回 密室療傷
第二十五回 荒村野店
第二十六回 新盟舊約
第二十七回 軒轅臺前
第二十八回 鐵掌峰頂
第二十九回 黑沼隱女
第三十回 一燈大師
金庸作品集:射雕英雄傳:肆
第三十一回 錦帕
第三十二回 湍江險灘
第三十三回 來日大難
第三十四回 島上巨變
第三十五回 鐵槍廟中
第三十六回 大軍西征
第三十七回 從天而降
第三十八回 錦囊密令
第三十九回 是非善惡
第四十回 華山論劍
附錄一 成吉思汗家族
附錄二 關于“全真教”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