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年、月、日先后編次。凡有年、月可考而日無可考者,列于各該月之末;凡有年可考而月、日無可考者,列于各該年之末。
所標的季,以陽歷二至四月(陰歷1—3月)為春,陽歷五至七月(陰歷4—6月)為夏,陽歷八至十月(陰歷7—9月)為秋,陽歷十一月至翌年元月(陰歷10-12月)為冬。
本書所列,1911年及其以前的日期,為陰歷(均附有陽歷的月、日)。1912年及其以后,則概為陽歷。
本書引用蔡先生的原著及其他人的記述,原文中如有錯字,將訂正之字置于[ ]內,置于錯字之后。增補脫字,置于< >內。衍文加[]。疑有訛誤但難以確定者,用[?]表示。凡殘缺或模糊難辨之字,用口表示。
所引原文中,有些人名及詞語,必須本書著者酌加解釋者,置于[]之內。
本書所引原文,有些字、句下,有著重號"·",除由其他人所加別有注明外,均為蔡先生自己所加。
(一)家世
(二)幼年時代(1868 1882)
1867--1868年(同治六年)一歲
1868--1869年(同治七年)二歲
1869--1870年(同治八年)三歲
1870一1871年(同治九年)四歲
1871--1872年(同治十年)五歲
1872--1873年(同治十一年)六歲
1873--1874年(同治十二年)七歲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八歲
1875--1876年(光緒元年)九歲
1876—1877年(光緒二年)十歲
1877—1878年(光緒三年)十一歲
1878--1879年(光緒四年)十二歲
1879--1880年(光緒五年)十三歲
1880--1881年(光緒六年) 十四歲
1881--1882年(光緒七年)十五歲
1882--1883年(光緒八年)十六歲
1883--1884年(光緒九年)十七歲
1884--1885年(光緒十年)十八歲
1885--1886年(光緒十一年)十九歲
1886--1887年(光緒十二年)二十歲
1887--1888年(光緒十三年)二十一歲
1888--1889年(光緒十四年)二十二歲
1889-1890年(光緒十五年)二十三歲
1890--1891年(光緒十六年)二十四歲
……
(一)家世
蔡元培先生說:"我家先世是明季由諸暨遷至山陰的。山陰的始祖是恭政公,在畫像上方巾藍衫,是明代生員的樣子。"《紹興縣志資料》稱:"此氏無譜,僅一抄本,記載甚略,其后裔分居筆飛弄。選舉表中蔡銘恩、蔡元培,皆其裔。"
蔡恭政公傳"至佐臣公,以造林售薪為業,重然諾,好施與,時謂之蔡善人,為同業所忌,或以斧斫其肩,因是輟業"。
蔡先生的五世高祖士爵公,字又文,卒于1775年,葬于紹興南門外棲鳧村山麓;而六世高祖佐臣公,卒于1743年,卻仍葬于諸暨五十一都鄧村山。看來,清初雍正、乾隆年間,山陰蔡氏和故鄉諸暨還不是毫無關系。
蔡先生的"高祖必達公,命諸子販綢至廣州,頗獲利,因漏稅……第三曾伯祖為關吏所拘,將處死刑,傾家營救,獲免,但家境從此中落"。
曾祖世倫公,行四。蔡先生在浙江鄉試光緒己丑恩科《齒錄》上,填有:"曾祖諱圣基,譜名世倫,國子監生。"
祖父廷楨公,譜名嘉謨,字佳木,"在一典當中習業,漸升至經理"。他生有七個兒子。長子譜名寶煜,又名光普,字耀山,即蔡先生的父親。次子寶燦,任綢緞莊經理。三子寶煦,好武藝,遠走他方,不知所往,亦不知所終。四子寶然,任錢莊經理。五子寶圻及七子寶霧,均任錢莊的二伙,即副經理。全家經商,惟有六子寶炯(又名銘恩,字銘山、茗珊)一人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