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詳細地介紹關于節氣的知識,包括節氣的由來、氣候特點與農事、農歷節日、民俗與民間宜忌、飲食起居宜忌、健康食譜等,讓大家了解每一個節氣的含義和知識,從而科學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一本書掌握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所有知識
從歷史、民俗、文化到日常生活詳盡解讀,內容包括節氣的由來、氣候特點與農事、農歷節日、民俗與民間宜忌、健康食譜等
指導大家順應節氣的規律,安排日常工作及生活作息
陳大壽,傳統文化及民俗文化研究者,長期從事寫作及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
前言:二十四節氣是我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及時章 二十四節氣:中國獨有一種歷法
及時節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第二節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與含義
第三節 二十四節氣與歷法
第四節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
第五節 二十四節氣與物候
第六節 二十四節氣與節令
第七節 二十四節氣與健康
第八節 二十四節氣民謠
第二章 春雨驚春清谷天:春季的六個節氣
及時節 立春:乍暖還寒時,萬物開始復蘇
第二節 雨水:一滴雨水,一年命運
第三節 驚蟄:春雷乍響,蟄蟲驚而出走
第四節 春分:草長鶯飛,柳暗花明
第五節 清明:氣清景明,清潔明凈
第六節 谷雨:雨生百谷、禾苗茁壯成長
第三章 夏滿芒夏暑相連:夏季的六個節氣
及時節 立夏:戰國末年確立的節氣
第二節 小滿:小滿不滿,小得盈滿
第三節 芒種:東風燃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
第四節 夏至:夏日北至,仰望最美的星空
第五節 小暑:盛夏登場,釋放發酵后的陽光
第六節 大暑:水深火熱,龍口奪食
第四章 秋處露秋寒霜降:夏季的六個節氣
及時節 立秋:禾熟立秋,兌現春天的保障
第二節 處暑:處署出伏,秋冰來襲
第三節 白露:白露含秋,滴落鄉愁
第四節 秋分:秋色平分,碧空萬里
第五節 寒露:寒露菊芳,縷縷冷香
第六節 霜降: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殘秋
第五章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六個節氣
及時節 立冬:蟄蟲伏藏,萬物冬眠
第二節 小雪:輕盈小雪,繪出淡墨風景
第三節 大雪:大雪深霧,瑞雪兆豐年
第四節 冬至: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風
第五節 小寒:小寒信風,游子思鄉歸
第六節 大寒:歲末大寒,孕育又一個輪回
我國是最早的農耕發達國家之一,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視天時的作用,因為天時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才能吃飽肚子,趕上災荒年,便食不果腹,所以,人們對天時尤為重視。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天時中的“天”指的是氣象條件,確切地說,就是農業生產的氣象條件,“時”不是簡單地指時間歷程,它要求能反映出農業氣象條件,反應四季冷暖以及陰晴雨雪的情況,而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節氣,則是表示一年四季天氣變化與農業的生產關系的。
在古代,節氣簡稱氣,即天氣、氣候的意思,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據考證,早在2700 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時代,人們就發現人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著某種聯系,后來便用土圭來測量太陽對暑針所投影子的長短,即土圭測影,正確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
土圭測影就是用一根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時刻測量其影子的長短,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24小時定為“夏至”,最長的24小時定為“冬至”;兩至中間影子為長短之和一半的兩天,分別定為“春分”、“秋分”。
到了戰國末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至漢時,就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其順序和我們現在的一樣,而且還確定了15 天為一個節氣,以北斗星來定節氣。
古時候的人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與十二中氣,十二節氣是指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中氣是指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