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價一個人有學問,常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足見國人對地理知識的重視。有些知識對個人而言,多則有益,少亦無礙,但地理知識不是這樣,缺少它會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障礙和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使我們失去許多成功的契機。學習地理,具備必要的地理知識,不僅能增長見識,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旅游等也大有裨益。 任嘯科主編的《世界地理全知道(精)》是一部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世界地理知識的工具書。全書分為宇宙與地球、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歐洲六部分,系統地講述了世界200多個和屬地的地理特征、自然資源、經濟、習俗、旅游等諸方面的狀況,多角度解讀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并設置有不同和屬地的概況介紹欄目,扼要說明其基本地理信息,直觀明了,方便讀者快速翻閱查找。同時,配有400余幅精美圖片,通過與版式的有機結合,讓地理知識變得親切,陪伴讀者步入愉快的讀書之旅,輕松獲取世界地理知識。
宇宙與地球
簡述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非洲
概況
埃及
利比亞
突尼斯
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毛里塔尼亞
塞內加爾
馬里
幾內亞比紹
幾內亞
塞拉利昂
利比里亞
科特迪瓦
加納
尼日爾
尼日利亞
喀麥隆
赤道幾內亞
乍得
中非
蘇丹
埃塞俄比亞
索馬里
肯尼亞
烏干達
坦桑尼亞
盧旺達
剛果(金)
剛果(布)
加蓬
安哥拉
贊比亞
莫桑比克
馬達加斯加
塞舌爾
毛里求斯
津巴布韋
博茨瓦納
納米比亞
南非
斯威士蘭
萊索托
厄立特里亞
圣赫勒拿
留尼汪島
亞洲
概況
中國
蒙古
朝鮮
韓國
日本
老撾
越南
柬埔寨
緬甸
泰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尼泊爾
孟加拉國
印度
巴基斯坦
阿富汗
伊朗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巴林
卡塔爾
阿聯酋
阿曼
伊拉克
敘利亞
黎巴嫩
約旦
以色列
土耳其
烏茲別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阿塞拜疆
格魯吉亞
大洋洲
概況
新西蘭
澳大利亞
圖瓦盧
薩摩亞
湯加
巴布亞新幾內亞
所羅門群島
瓦努阿圖
斐濟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基里巴斯
新喀里多尼亞
瓦利斯和富圖納
美洲
概況
加拿大
美國
格陵蘭
墨西哥
危地馬拉
伯利茲
薩爾瓦多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哥斯達黎加
巴拿馬
古巴
牙買加
海地
多米尼加
波多黎各
圣基茨和尼維斯
安提瓜和巴布達
多米尼克
圣盧西亞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巴巴多斯
格林納達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開曼群島
美屬維爾京群島
英屬維爾京群島
安圭拉
蒙特塞拉特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荷屬安的列斯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
圭亞那
蘇里南
法屬圭亞那
厄瓜多爾
秘魯
巴西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
巴拉圭
烏拉圭
歐洲
概況
挪威
瑞典
芬蘭
丹麥
冰島
法羅群島
愛爾蘭
英國
比利時
盧森堡
荷蘭
德國
法國
摩納哥
瑞士
列支敦士登
奧地利
匈牙利
捷克
波蘭
斯洛伐克
西班牙
葡萄牙
安道爾
意大利
圣馬力諾
梵蒂岡
斯洛文尼亞
馬耳他
克羅地亞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馬其頓
黑山
塞爾維亞
阿爾巴尼亞
希臘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白俄羅斯
烏克蘭
摩爾多瓦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俄羅斯
塞浦路斯
宇宙與地球 宇宙,一般被當作天地萬物的總稱。古代,人們把空間稱為"宇",把時間稱為"宙",用空間和時間來表達宇宙的內涵。現代天文學家通過各種觀測手段,認識到宇宙是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的,是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的。 簡述 宇宙是天地萬物,是物質世界。"宇"是空間的概念,是無邊無際的;"宙"是時間的概念,是無始無終的。宇宙是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的統一。宇宙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任何宇宙空間無一不是物質的或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一部分物質以電磁波、星際物質(氣體、塵埃)等形式呈連續狀態彌散在廣漠的空間,另一部分則積聚成團,表現為各種堆積形式的實體,如地球、月球、其他行星、恒星和星云等。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當代大的光學望遠鏡已可觀測到200億光年的遙遠目標,這就是現今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無限宇宙的一個小小局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宇宙范圍的認識將不斷擴大。 太陽系 太陽系是銀河系一個極微小的部分,離銀河系中心近3萬光年。由太陽、8顆大行星、62顆衛星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7%,大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其表面特征很難了解。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萬個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巖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在太陽系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顆行星,已有46億年的歷史,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573000千米(日地平均距離被稱作1個天文單位)。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平均為每天大約59分,線速度為每秒30千米,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6天。地球繞太陽公轉時,也繞自己的軸旋轉,每23小時56分4秒自轉一周。地球為太陽系第五大行星,赤道圓周長40076千米,表面積約50960萬平方千米,其中約29%為陸地。地球的大氣層由氣體混合物組成,主要是氮和氧。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距地球約384400千米。 板塊學說 板塊學說認為,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它們的漂浮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指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涌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縮小則指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分伸人了另一個的下面,在地幔中受熱而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目前地球有八大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與澳洲板塊、鈉茲卡板塊、太平洋板塊。 陸地 陸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陸地的平均高度為875米,大體分為大陸、島嶼和半島。大陸是面積廣大的陸地。全球有6個大陸,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總稱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島嶼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彼此相距較近的一群島嶼稱群島。世界島嶼總面積為97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島嶼按成因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火山島、珊瑚島)和沖積島。 地球表面高低懸殊,形態多樣。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態,陸地大體可分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形態,此外,還有由于受外力作用的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寬廣平坦或略有起伏而邊緣無崖壁的地區,海拔一般為200米以下。山地是由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脈組成的。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對高度大。線狀延伸的山體叫山脈,成因上相聯系的若干相鄰山脈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多是在地殼運動特別強烈的地帶逐漸形成的。高原一般指高度較大、起伏較小、邊緣通常以崖壁為界的地區。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對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丘頂呈渾圓狀。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區。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