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速度令我們所處的世界越來越小,中國日新月異與世界產生著交流與碰撞。我們生活、旅行、工作,等等,都在和西方世界打交道。同樣,有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居住在中國。我們身處的這個地球村迫使我們幾乎每天都要面對交流、溝通,以及獲得世界八方的信息與知識。
在現代的職場中和生活中,不管你在美國公司、歐洲公司,還是你在本土企業;無論你交友、交流,我們都需要學到更多與他人溝通的本領,這本書的作者通過多年在美國新聞界和媒體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希望做一架橋梁,通過在書中介紹的職場經驗、社交方式、倫理規則以及生活方式的常識等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生活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的你。為你在現代的生活中學會并擁有一種眼界,教你如何與西方人對話、合作、社交等而同時,保持作為中國人真的文化、歷史、習俗和信念。
本書作者是一名亞洲面孔的華裔女性,在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她在美國生活尤其在職場打拼的經歷和收獲。作者通過多年在美國新聞界和媒體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希望做一架橋梁,通過在書中介紹的職場經驗、社交方式、倫理規則以及生活方式常識等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生活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的現代女性。為中國女性在現代的生活中學會并擁有一種眼界,教你如何與西方人對話、合作、社交等而同時,保持作為中國人真的文化、歷史、習俗和信念。
美國著名主持人、新聞記者、知名媒體人士、電視制作人Linda Yu;
芝加哥歷史上位上鏡的亞洲女主播;
近40年美國新聞媒體從業經歷;
6次艾美獎獲得者。
美國知名電視欄目主持人、新聞記者、知名媒體人士、電視制作人。她深受美國觀眾愛戴,她憑借近40年的新聞媒體從業經歷獲得過6次艾美獎的殊榮。1949年出生,畢業于南加州大學新聞學系。1979年加入WMAQ-TV,成為芝加哥位上鏡的亞洲記者,1984年進入ABC電視臺,是收視率排名的1點和4點新聞的主播。隨后,她歷經新聞評論、社會評論、女性欄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等工作經驗,進入到了芝加哥電視圈著名的銀圈。這標志著美國媒體的社交與榮譽領域。至今,她30年始終保持新聞評論節目的收視率,這一記錄到現在仍無人打破。至2014年,她已經在美國的電視媒體界工作了近40年,在美國社會擁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并擁有相當數量的忠實擁躉。
部分
PART 1 那是我的父親嗎? / 1
PART 2 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12
PART 3 清楚正確地說英語 / 22
PART 4 中國女孩沒有被教會發言 / 35
PART 5 可以從既定看法中學到東西嗎? / 55
PART 6 我從未學會設定目標 / 67
PART 7 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 / 79
PART 8 要有創意,跳出框框 / 92
第二部分
PART 9 辦公室政治 / 101
PART 10 好上司、導師、八卦以及其他 / 109
PART 11 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 / 123
第三部分
衛生 / 138
衣服 / 141
靴子和涼鞋 / 159
手提包 / 160
化妝 / 166
尾聲 / 178
所有線路的電話都在響,新聞編輯室里的每個人都在忙著接聽電話,
或正在和電話那頭的某個人聊著什么。在這個編輯室里有作家、制作人
和執行制片人。我一閃而過的念頭是:大家永遠都這么忙嗎,還是正好
趕上了突發新聞?
這間新聞編輯室大約有四十位工作人員,大部分都已經介紹給我認
識了,只是很難記住所有人的名字。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同事顯然在新聞
界工作多年,他們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還有一些則是和我同齡,看
起來仿佛和我一樣急于成功。然而,我注意到了一個很明顯的事實,盡
管他們好像并沒注意到——他們都是白種人,而我不是。并且我是新雇
員,這讓我加倍緊張。此時此刻,他們看起來好像都很惱火,不知道出
于什么原因,好像都在打量著我。
當我從工作室走到編輯室時,一位節目制片人攔住了我。此時我剛
完成我在芝加哥NBC 電視臺錄制的個電視新聞節目。我還是有點緊張,不過因為新聞節目好像沒有出現任何錯誤或失誤反而放松很多。至少,這是我當下的感受。直到這一刻來臨。"所有這些來電都是關于你的。"她說。"為什么?"我很害怕地問,
我非常擔心會在新聞節目中犯錯。在節目錄制之前,我很認真地去學習
新聞稿里每一位政治家的名字和腳本中出現的每一個地名,以免讀錯任
何一個單詞。我不覺得自己在新聞節目中犯了什么嚴重錯誤,以致于招
致如此多的觀眾來電,可為什么我的新同事這么明顯地在生我的氣?
"過去一個小時內電話不停在響,自從你上了電視之后,每個人都
在打聽:她是誰?"這就是制片人的答案。我很驚訝,不知道該怎么回
答。低頭看著自己,我想:"好吧,我是個記者,顯然還是位女性。"
但是如果我把這些話說出來就會感覺非常諷刺。
隨后我便明白了每個人都在問什么——"哦,我是中國人。"
"她是中國人!"制片人對著新聞編輯室中的每個人大喊。他們看
起來都很滿意,我看著他們舉著聽筒對電話那端說:"她是中國人。"
這是1979 年當我成為個出現在芝加哥電視臺的中國人的畫面。
觀眾之前從來沒有在電視中看到過一個中國女人。他們想知道我是中國
人還是日本人、韓國人或者別的什么國家的人,不過他們非常清楚地知
道我是"與眾不同"的,而他們非常好奇這一點。
就在兩個月前,我迅速做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甚至把我自己都
嚇了一跳。我本來是舊金山ABC 電視臺的記者,這里是美國第五大電視
市場。由于本地擁有龐大的中國人口,舊金山三家主要的電視臺每一家
都聘請了一位亞洲女性當記者,這其中包括我,以及另外一家電視臺的
美籍華裔女記者和第三家電視臺的一位美籍日裔女記者。我上升的很快,
而且是常出鏡的亞洲女記者。
之后我便接到了來自芝加哥的電話。那里的NBC 電臺給了我一個工
作邀約。芝加哥是比舊金山更大的城市,事實上,它被稱為"第二座城
市"。那時,芝加哥是繼紐約后的美國第二大電視市場。這份工作的薪
資比我夢想的還多得多。
我將會成為一位主播,而不只是記者。不過這也意味著我將會離開
我的家人和朋友,在一個冬季非常寒冷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離開我所
愛的生活已久的城市,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
那些年,美國對中國持有有限的好奇心,大部分的美國市民對中國
仍然知之甚少。前總統尼克松于1972 年訪問中國時令美國甚至全世界
都很驚訝與關注。在此之前的將近三十年間,中國對西方世界是封閉的。大部分
美國人,尤其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人,對中國幾乎不了解。大部分美籍
華裔仍然居住在美國東西海岸。
NBC 管理層讓我兩次飛到芝加哥來談工作。在我第二次去的時候,
新聞總監對我說了下面這番話:"我在紐約的老板問我為什么要聘請一
個中國人。我們擁有更多非洲裔和拉美裔的觀眾。他們認為聘請你并不
明智。不過我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記者。而且在芝加哥,之前也有一位
來自中國的新聞主播。"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多少人曾經獲得過這樣的機遇?我的想法
是,此時我33 歲,在舊金山辛苦工作這么多年獲得了成功的事業,擁
有一份讓成千上萬男男女女嫉妒的工作,賺到的錢比我父母一生賺的都
多。我的事業、個人生活和社交生活中都擁有精彩的體驗。
然而接下芝加哥這份工作的風險很大。在1979 年,中國和其他亞
裔觀眾只占了芝加哥電視市場的不足4% 的份額。即使他們每個人每天
都會在電視上守著看我,也不會對收視率造成任何影響。我需要開發
更多亞裔之外的觀眾。此外,我的新同事會怎么看待我呢?他們會接受
居我嗎?
另一方面,如果我真的搬到芝加哥并且獲得成功,則意味著我證明
了紐約的老板們想錯了,我會成為中國人的先鋒,甚至為其他中國人和
亞洲人開啟一扇全新的大門。我回答:"好。"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人生中邁出的一大步后帶給我想象不
到的全新生活。這讓我在我的城市中出名,不管走到世界的哪里都有人
認識我。這讓我能與數百萬人對話,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更是幫助了無
數人。這讓我有能力籌錢幫助有需要的人,專注在需要改進的事物上。
它帶給我從來想象不到的經濟能力上的成功。當我結婚生子后,也讓我
能為我的小孩提供我的父母所無法提供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我
抓住這次機會,回答說"好"之后。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我能夠為中國人、為中國和為芝加哥市民
做事。
1980 年,我加入芝加哥電視臺的第二年,我作為一名記者與一個
攝制組回到了中國。這是我的家人在1949 年離開中國之后我次回
來。對我自己而言,這是我接觸過的感人的故事,因為這是關于我自己、我自己的歷史和我家人歷史的故事。對于芝加哥而言,這是所有人
沒有看過的中國。
我在自己的新聞節目中連續播出了一周共十二期節目。一個記者的
單獨主題連續播放這么多期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些節目探討了中國的教
育、西部經濟開發、中國城市發展、農業和所發生的故事以及
婦女角色的轉變。我還回到了西安,這個我出生的城市。我花了很多時
間才找到自己出生時居住的房子。現在住在那里的人沒有在家,房子上
了鎖,我也沒辦法進去。但是僅僅站在上鎖的大門前,就已經讓我喘不
過氣來,我意識到了自己和在門的那邊一出生的小孩是兩個不同的
人。我找到了至今還住在附近的鄰居,用我有限的中文告訴他們我的父
親、我的母親和我是誰。忽然,有一位年老的婦女叫住我"小玲!"她
竟還記得我,還叫出了我的中文名字。她無法相信模糊記憶中的嬰兒變
成了一個西方成人,站在她面前。我們還遇到了一個讓我想起我的姥姥
的婦女,當我看著攝制組拍攝的畫面時,我看到她一直跟著我。這個"姥
姥"讓我感覺到自己并不那么像個陌生人,而是中國的女兒,現在回家
來了解自己的國家。
之后,我將這些節目和更多的資料放入資料庫。這些節目獲獎無數,不過更重要的是,它們對觀眾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讓我和老板的秘書用了3 個多月的時間來回復觀眾發來的郵件。那些祖父母或父母來自歐洲、非洲或亞洲的觀眾來信告訴我我的故事對他們的影響。很多人對我說,是我給他們帶來了靈感,他們想帶孩子回到祖國,讓孩子們學習自己的歷史。很多和長輩不再有聯系的人要親自到中國看看這片土地和人民,感覺到他們就是父親、母親、兄弟、妹、朋友,就像他們自己。
很多年來,人們會在街上、商店里、電影院或者餐廳里走到我面前。
他們握住我的手,告訴我他們看到了這部紀錄片,并想要感謝我。
現在,已經過去了30 多年,我還是會偶爾聽到有人問是否能再看
看這些片子。
我很高興,但同時也向他們解釋說,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同
的地方,他們應該學習和了解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
現在,回到我天出現在芝加哥電視臺的那一刻,這些觀眾都在
打聽"她是誰?",結果顯示,這種好奇很快就變成了接受。六個月之后,我便獲得了一份新的工作合同,我被提升到一個更穩定的主播職位。
又過了六個月,我的老板來找我,問我是否能再換一份合同,升到更高
職位和更高工資。當時在芝加哥,還沒有一位女性能擔任主要新聞節目
的主播,我成為了一位。
顯然,芝加哥的電視觀眾喜歡這個回答:"她是中國人。"
我所學到的——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將會在每一章后總
結出"我的所學",希望我的經驗和我所學到的能夠幫助你。我的人生
從中國起步,在美國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撫養成長。當我離開家,
甚至當我大學畢業時,我在"美國方式"中還是很幼稚的。但是從一點
一滴,我開始學習。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小,現在有很多美國人和其他國
家的西方人居住在中國。不管你在美國公司、歐洲公司,還是你在尋找
一種能夠在中國這個發展迅速的全球社區更好發展的方式,我希望這些
體會能夠幫助到你。你可以學會成為世界公民的特質,如何與他們對話、
合作、社交,并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而同時,保持作為中國人本真的
文化、歷史、習俗和信念。
不管你在美國公司、歐洲公司,還是你在尋找一種能夠在中國這個全球社區發展迅速的地方更好發展的方式,我希望這些課程能夠幫助你。你可以學會成為世界公民的特質,如何與他們對話、合作、社交,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而同時,保持作為中國人真的文化、歷史、習俗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