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擇校到申請的一系列過程,她沒有依靠任何人,磕磕絆絆中她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秉持著"在美國我是外國人"的信念,即便是最簡單的問題也會多問上一句,就這樣很快融入到美國本土文化中。演講課上,她從初期的全班分,到給教授講到淚流滿面,贏得滿分;從不敢說英文,到在數學夏令營用英文管理200個美國人。簡歷上,從只有零星的幾個單詞到后來可以熟練掌握簡歷技巧,成功申請到實習和工作的機會。在美留學期間,她被推薦到日本二次留學,深入到日本企業感受與中美兩國不同的日本文化。她說:"我沒有名校情懷,我只想在最美的年華里,踏踏實實地學些東西。"
18歲,一個人闖美國!
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兒真實的美國求學成長記!
王偲
2008年畢業于沈陽市東北育才學校日語特長班,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同年獲得近三萬美金的獎學金進入到CoeCollege學習,2010年3月作為在美留學生到日本名古屋學院大學交流學習,2012年獲得商業管理和公共關系雙學士學位,輔修亞洲研究,在美工作一年后于2013年進入LoyolaUniversityChicago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學習。
是什么吸引我來到這里/001
我們在害怕些什么?/009
與音樂為伍的時光/019
傳統與活動/027
留學生的二次留學/035
對心態和意志的磨煉/049
繁華城市中的"苦"旅/059
貼近自然,享受生活/069
職場上的風波/081
不愿回首的日子/093
平衡點/101
專業的選擇/111
申請工作的竅門/119
有理、有據,敢辯論/127
是天堂還是煉獄/137
我要的未來/147
后記/152
是什么吸引我來到這里
從初一開始我便進入了日語班學習日語,但這并沒有使我對日本這個國家產生太大的興趣。進入高中后有一些學長進入了美國的名校學習,這讓我產生一種對美國的幻想:那是一個自由奔放,可以拿著獎學金與世界各地學霸們交流的地方。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我其實翻閱了很多人的經歷,大多是一路走過來的精英,我也曾以為只要努力誰都會成功,甚至于像榜樣們看齊我也可以被人羨慕。
于是我放棄了在國內高考,也沒有選擇和同學一樣去日本留學,而是自己參加了托福和SAT的考試。其實這一路走來我并沒有找任何中介,除了金錢的問題外,我覺得自己的英語還是可以搞定申請的。另外就是我喜歡做自己不后悔的決定,在國外我見過太多的孩子對中介給自己申請的學校并不是那么滿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其實學校本身還不錯,但是由于自己沒有付出努力,所以總會覺得如果換一個中介公司沒準就能申請到更好的學校。這樣的心態就會導致他們并不能很愉快地享受自己的大學生活,到頭來得不償失。可如果是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那么下一次就會吸取教訓,埋怨自己會使人成長,而抱怨他人會讓自己看不清現實。
2008年春節,我跟著學校到波士頓大學參加模擬聯合國,除了參觀了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和波士頓大學這樣的頂級學府之外,還走了美國東海岸的一些城市,比如紐約、費城、華盛頓等。當時的我自以為英語不錯,因為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去寫一篇觀點鮮明的文章,在會議討論中也可以聽明白別人的論點,但我很快就發現,每當我自己想闡述一個觀點的時候,永遠都需要在腦子里打好草稿,等我選好用詞組織好語言的時候,別人早就朝著下一個論點進發了。所以在會議結束后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英文還是建立在中文邏輯的基礎上,說起英文來變得畏首畏尾,我的留學夢似乎變得遙不可及。我開始反省,我選擇美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所有人都削尖腦袋擠名校的時候我是不是也該埋頭苦讀考高分?在名校情結這個問題上我糾結了很久,包括考研之前我還在糾結這個問題。后來我覺得在英文沒有學扎實的前提下,一切的學校都是浮云,就算我考進去了,但是我不覺得我能跟得上,就算跟得上了,我四年的大學時光基本都是在挑燈夜戰。我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并不應該這么過,所以擇校的時候我便排除了名校,并且給了自己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學英語,這樣我就要選一個偏僻一點的地方,因為那里的中國人會相對少一些,這樣我就會強迫自己說英文。
在網上搜了幾所地域相對較偏的學校,我就那么愣頭青似的投了申請,然后默默地期待著奇跡的發生。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么一心想要去美國,英語學得并不是出類拔萃,中國學生最擅長的語法閱讀永遠都在給自己拖后腿,可能當時的自己覺得日語學起來更無望吧。后來有很多人來問我當初為什么選擇了錫達拉皮茲(CedarRapids)一所這么不起眼的文理學院,我都會很認真地解釋,因為學校叫"Coe"呀,我的名字叫"Cai",都是三個字母而且都是C開頭,往往人們都會滿臉黑線地覺得我在開玩笑,但其實這的確是我選擇這個學校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做很多事情都只是單純地出于熱愛,并沒有什么過于復雜的理由。
在美國的國際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歡聚堆的,說著他們自己的語言,也很少會去努力融入美國人的圈子里。我初到美國的時候吃飯會努力地做我室友的跟屁蟲,雖然他們聊同學的八卦、聊教授的故事或者一些電影、明星之類的我都不太能跟得上,但我也努力著厚臉皮地問這問那,所以現在交到了一批很鐵的美國朋友,可以交心地說家里的事情,生活的煩惱,分享自己身邊的一些好玩的事兒。我在學校輔導一名美國女生學日語,我問她既然她那么喜歡亞洲文化,為什么吃飯的時候不來跟我們坐在一起,或者平時為什么不來找我們玩呢。她表示很無奈,她說我嘗試過,但是每次你們都不講英文,我插不上嘴。其實作為國際生的我們也是很無奈,初來乍到,英文真的是沒有達到跟美國學生談天說地的水準,很多俚語課本中見不到,只能靠生活中自己慢慢積累。如果一定要讓我們無時無刻不說英文的話,那么午休和晚飯餐桌上的氣氛一定很尷尬,因為自己不會起話題,別人起了話題又不知道怎么接。如果讓我的美國朋友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我,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Random(隨意的)"這個詞,大體就是說我經常會很無厘頭地去問他們各種問題,而我正是靠著這種無厘頭式的提問漸漸地適應了美國生活。